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田明:土家织锦研究现状及其思考

[日期:2010-12-10] 来源:作者惠赐  作者:田明 [字体: ]

土家织锦研究现状及其思考

田明(土家族)

内容提要:土家织锦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历史以来,各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以科学的发展观进一步引导研究的深入发展,对当今土家织锦的保护、传承和开发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土家织锦 研究 现状 思考

土家织锦作为土家族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以独特的方式蕴含了本民族的文化心理,积淀着不同时代的文化历史。土家织锦主要分布在酉水流域的湘西北,是中国民族民间四大织锦之一,有很高的知名度。土家织锦的研究一直比较热门,且成效显著。但湖南本省外对土家织锦的研究比较分散,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重庆和湖北。1986年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在湘西拍摄艺术欣赏片《土家织锦》,并译成七国文字,作为中国驻外使馆的文化宣传片。2002年四川美术学院的<?钟茂兰教授撰写的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民间染织美术》,对土家织锦的构成特点、传说及文化内涵都作了比较性概述。2007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的王海霞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传承人口述史数据库》,土家织锦是其中重点子课题之一,并取得了重大进展,2009年出版了《土家织锦优秀传承人》专著,用口述史形式这样最为鲜活、最有生命活力和原生态性状的文化类型,将民间艺人、专家学者等各方面的真实现状呈现给社会。

湖北也是土家族分布大省,对土家文化的研究相对比较重视,投入大,研究者大多为高等院校的教师。在酉水流域的湖北与湘西交界的来凤一带,历史上也有土家织锦的分布,但现代“活体”很少,研究大多以湘西龙山的织锦现象为载体,以“民间美术”的视角为主,偏重理论。上世纪六十年代早期,就出版了一套介绍土家织锦传统图案的彩色图片。2004年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的辛艺华、罗彬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科学“九五”课题《土家族民间美术》中对土家织锦的论述为近年来较有分量的研究,是土家织锦理论方面是一次大突破。2009年湖北民族学院李军副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土家族织锦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应用研究》,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对土家织锦进行分析整合,这也是土家织锦第一次进入国家级的专题研究课题。

湖南是土家织锦的主要分布区域,对土家织锦的研究最早最多,但研究者大多数为省里工艺美术界的专家,研究以“工艺美术”为主,感性重于理性,偏重资料性和介绍性,较有“权威”性。1968年湖南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对湘西龙山县土家织锦展开全面调查。上世纪七十年代,又联合湘西本土成功的对土家织锦的工艺进行了改进,超宽幅织机的出现,为土家织锦走向现代提供了技术支持。1992年湖南省工艺美术研究高级工艺师宋定国完成省科委下达的土家族《双面织锦技艺的研究》课题,并通过专家鉴定,获得国家专利。1994年左汉中主编的《湖南民间美术全集·民间织锦》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土家织锦,也是最为典型的介绍和研究土家织锦的书籍,其中汪为义、田顺新、田大年撰写的《湖南民间织锦》一文影响较大。2008年他们又与湖湘文库编辑出版委员会联合编著出版了“湖湘文库”丛书之一的《湖湘织锦》,从湖南整体织锦出发,“着重介绍其共性与个性、图纹创造、工艺特色及新时代传承开发应用等状况。”①

以上成果为土家织锦保护研究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因客观条件的限制,至今民间原生态的“活”土家织锦只在湘西北,外地研究者来湘西北“看”土家织锦只能“走马观花”或“下马观花”。因此,不可能长期深入考察,因此很难从湘西北土家织锦的生态生境中去深刻理解,不可避免的主观因素较重。

在湘西北土家织锦流行的区域,也有一批土生土长且关注土家织锦的热心人及专家学者,比较分散。他们大多数能立足于湘西北的大文化视野,除介绍土家织锦以外,研究以“工艺文化”较多,且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土家织锦研究的主流。不过,因客观条件的制约,也存在一定的地域和思维局限性。这方面以永顺籍在深圳大学的田少煦教授为主要代表,他有关《西兰卡普的文化内涵》、《可持续发展的设计观与本土文化精神》等许多论述在学术界有较高的声誉,2003年被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授予“终身成就奖”。多年来,湘西的专家学者们从本体立场出发,在土家织锦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有龙山籍的田荆贵、叶德书、田永瑞、刘能朴、张心平,永顺籍的彭勃、向乃万、向渊泉等撰写了一大批有份量的研究文章。1988年土家族作家张心平的记实性传记《土家织锦与叶玉翠》第一次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叶玉翠大师的一生及艺术成就。

2005年湘西自治州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湘西土家织锦工艺》(后被国家改名为《土家族织锦技艺》),“官方”首次全面对土家织锦进行系统地研究。同年秋在酉水河畔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里耶,“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织锦专业委员会2005年年会暨土家织锦保护与开发研讨会”在这里召开。众多专家、教授、学者,与湘西州的领导及本土专家齐聚一堂,对土家织锦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探讨,揭开了土家织锦研究的历史新篇章。

2006年以来,出版的原吉首大学龙湘平教授编著《湘西民族工艺文化》、湘西州文联一级作家张心平主编《湘西民间工艺美术精粹》,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土家织锦的技艺、传承、历史、人文、艺术等展开探讨,特别是龙湘平的《湘西民族工艺文化》,从工艺文化的视角入手,扩展了土家织锦研究的深度和视野。2009年由笔者主持的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土家织锦艺术、传承、发展与利用的整合性研究》结题,该研究历经六年,风风雨雨,其研究成果《土家织锦》2008年由北京学苑出版社出版,这是土家织锦历史以来的第一部学术专著,专著以艺术人类学为基点,系统而深入,社会反响较大。中国著名的服饰织绣研究专家黄能馥和王海霞教授认为“迄今为止,田明先生的这本著作可以说是国内最祥实最充分的研究土家织锦乃至中国织锦文化的著作。”②2009年《土家织锦》获中国民间文艺政府最高奖第九届“山花奖. 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奖”,也是18位获奖者中唯一的民间美术奖。同年,笔者主持的《土家民族的历史丰碑---土家织锦》在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IUAES)第16届大会中获“最佳奖”。

以上四方面各有千秋,因立场和切入点的不同,学识和感受的差异等,其学术观点也有所分歧。争议的表面焦点之一是土家织锦盖裙上的民俗图纹“台台花”。有的研究者认为“台台花”是“白虎图腾”,有的甚至还将“台台花”改称为“台台虎”③。而“台台花”唯一只在湘西北的土家族民间存在和使用,并有其严格的使用原则。因此,本地多数研究者却认为“台台花”表现的是远古洪荒“七天大水的兄妹成亲”,④各自有理。此问题其深层因素则反映在对土家族文化人类学的认知上,即湘西北土家族族源、土家织锦的历史发展和民族的生态生境等诸方面。

土家文化的研究根基是文化人类学的“族源”,土家织锦的研究也同样与“族源”有关。然而,土家族是一个民族融合体,多年来土家族源一直是“多元并存”,不同族源的导向可能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研究方向和结论。而那种只强调其一,为我所用,而看不到整体的观念是不科学的,也是不符合历史真实和不利于研究的。

著名的民俗学家钟前孜先生指出:“不将民间艺术当作民俗现象来考察,不研究它与其他民俗活动的联系,就使民间美术失去了依托,不可能对民间美术有深层的了解。”⑤土家织锦虽属民间美术范畴,同时更是一种民俗用品。因此,土家织锦与湘西北土家族民俗活动分不开,与图纹中蕴含的民族意识和民间忌讳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不能够脱离湘西北土家族的特定环境,更不能站在“外面”(酉水流域外)的文化立场来套解湘西北的土家织锦。土家织锦的研究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土家学”学科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以科学的发展观进一步引导研究的深入发展,对当今土家织锦的保护、传承和开发有着积极的意义。

 

注释:

① 汪为义、田顺新、田大年、湖湘文库编辑出版委员会编著:《湖湘织锦》“内容介绍”,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年.蔚蓝网。

② 田明:《土家织锦》序一,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年。

③ 辛艺华、罗彬:《土家族民间美术》,湖北美术出版社,2004年。

④ 田少煦:《土家族盖裙图案考析》,《贵州民族研究》,1993年第3期。

⑤ 钟敬文:《民俗与民间艺术》的《序》,湖南美术出版社,1990年,

(该文原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织锦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上学术研讨宣读的论文。)>

>

[>作者简介]>田明(1948——),男,土家族,湖南湘西人,湖南湘西州民族工艺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已退休),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民间美术,专著《土家织锦》获中国第九届“山花奖.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奖。

地址:(416000)湖南省吉首市文艺路0508024信箱 田明画室

电邮:txiaozhen@126.com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lixj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第 1 楼
* 匿名 发表于 2010/12/13 17:26:03
土家织锦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但直接从深入的田野调查中研究者却有限,主观大于客观,相互转摘,不求甚解,令人心痛。
热门评论
* 匿名 发表于 2010/12/13 17:26:03
土家织锦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但直接从深入的田野调查中研究者却有限,主观大于客观,相互转摘,不求甚解,令人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