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方李莉:2010中国艺术人类学学术会议闭幕式发言

[日期:2010-12-09] 来源:作者惠赐  作者:方李莉 [字体: ]

2010中国艺术人类学学术会议闭幕式发言

方李莉

为期三天的学术研讨会于今天顺利地结束了,刚才每个小组已经把大家的发言进行了总结,在总结中我们看到这次会议开得非常好,讨论了许多重要的学术问题,大家在相互地学习和交流之中提高了自己的认识。对于这次会议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刚才各位已经做了非常详尽的总结,在这里我就短短的讲一点非常宏观的感受。

我记得二十年前我看过一本书叫做《第三次浪潮》,这本书给我了极大的冲击。我记得里面有一段话,大意是说工业革命以来,把以前完整的知识变成了不同的专业,当然不同的专业可以比较精深的去研究,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变得很狭隘,我们所有的思想都是很片面的,原因是我们每个人的思想都是被局限在一个非常狭隘的专业范围内所产生的,而在这样狭窄范围内产生出的思想对人类未来的发展是非常的危险的。

二十年过去了,我们发现这种担心已经没有必要了,为什么?因为现在整个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类的社会开始进入了一个后现代社会,在这样的一个社会转型当中,不仅仅是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文化发生了转型,其实我们学者做学问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这个变化是什么呢?就是学科与学科之间的那道墙好像倒掉了。没有了这个墙,我们的眼前突然开阔了,我可以看到你,你也可以看到我。我可以和你交流,你也可以和我交流,所以在我们传统的隔行如隔山这句话在我们这里好像没有了。这种隔行如隔山不再是一种隔阂,而是一种互相学习,相互促进。所以,我想我们这个学科最大的特点,就是这是一个跨学科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者们来自不同的人类学和艺术学的学科,在这里许多不同学科的学术思想在一起交融,产生出许多新的思想和新的理念。而这样的研究方式正是当今需要的新的研究方式。因此,这是一个在新的世界潮流下推动出来的一个学会,我们这个学会可以说是具有所有学会都从来没有的特点,许多不同学科的人聚在一起,有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艺术学。而艺术学中包括有音乐、美术、舞蹈、戏曲,还有一些从事创作的各类艺术家,艺术实践者。从来没有哪一个平台像我们这个平台包含这么多学科。所以我就觉得这几天开会,我每天都在学习,其实大家都在学习。我们谁都不能说你是老师他是学生,或他是老师你是学生。因为我们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专长,每个人也都有每个人的不足,每个人都有向别人学习的地方,所以我们在虚心的交流,虚心的互相学习,所以在这里每个人的知识都在增长。每个人在遇到我的时候都说:方老师,我发现学会的会员每个人都提高很快,每次都比上次有提高。为什么呢?那是因为不同的学科就同一个问题进行研究,大家各自的研究方法和角度不一样,所以表现出的信息量非常大,凸现出来的问题也非常多,而这些众多的信息和问题,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提高了自己的认识。尽管我们的学会还很年轻,还有很多的学者没有很强的理论知识,对艺术人类的研究方法也没有能很好的掌握,但是都没关系。而最为重要的是大家所做的研究都是来自田野鲜活的认识,只要研究的方向是对的,通过不断的努力就会得到提高。

在我们这个研究平台上,我们突然发现不仅是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对立消失了,然后传统与现代的对立也消失了。以前我们总以为传统与现代是对立的,在这类我们发现传统与现代不是对立的,为什么呢?我们在创建现代文化的时候,需要传统。以前许多被我们称之为是“落后的文化”,“封建主义的文化”,现在竟然是需要抢救的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前认为要发展现代化,就必须消灭传统文化,它是束缚社会发展的绳索。但现在时代不同了,人们对传统的认识发生变化了,正如萨林斯所讲的,晚期资本主义最大的特点,传统与现代化之间矛盾的消失。然后还有一个,就是保护与发展也不再是对立的了。以前我们认为要保护就难以发展,要发展就没办法保护,现在我们突然发现,我们保护的对象成为了一种资源,是未来发展的基本和资源,未来发展创新的一个起点。只有保护才有发展,然后非物质文化需要的是活态保护,这种保护的特点就是需要在发展中保护,离开发展也就没有了生命力。于是,保护于发展之间的矛盾也突然消失了。还有一个就是理论的研究和社会的实践之间的矛盾也消失了,我特别感受深刻的就是,听了云南玉溪师范学院的院长在发言中谈到有关对他们所建的传习馆的实践,我就突然感受到, 我们的工作是在研究文化和记录文化, 他们不仅是在研究文化和记录文化, 他们还是在创造新的文化,创造新的理念,所以突然发现,我们以前以为我们是做学问的,是被关在书斋里的。但大量的田野考察工作,让我们走出了书斋,如果原意,实际上我们是可以参与社会实践的。我记得艾娣雅今天讲了一个非常好的词,她说我们艺术人类学是“行动艺术人类学”,我们的学问不是一个静态的,而是一个活态的。艺术人类学这个平台的特点就是,我们大家虽然学科不一样,我们研究的对象和问题一样,我们研究的方法无完全一致。都是用走向田野的工作方法,这种工作方法的特点就是,我们的研究是有生命力的,有创造力的,因为我们的研究对象是不断发展和不断行动的,总是能够给我们提供许多鲜活的思想的。因此,我们的研究是活态的,我们的思想也是活态的,我们充满了创造力。所以我就突然感觉到,我们这个学会会不会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思想的发源地之一?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书写历史,也许今天我们感觉不到,但若干年以后,也许我们今天所做的事情所思考的问题,就是重要的历史的一页。我们今天所启发出来的思想,还可以把它提高到一个形而上的哲学层面来认识。这样的认识,可以打破西方传统的二元划分的思想,打破达尔文进化论中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思想,这是一种种斗争主义的思想,斗争注意的思想是从西方来的,马克思讲“阶级斗争论”,黑格尔认为,战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等。西方的哲学讲究对立论,所以谈到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出现了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在他的眼里未来的人类社会仍然是充满捉矛盾与战争。但东方思想是和谐的互动的,从这样的角度出发 今后也许我们不是冲突,是融合,是和谐互动。我们可不可以来一个《文明的互动》?所以这个时候我觉得费孝通的思想很重要,他是谈的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所以他为什么用“美”字,认为最美好的东西就是艺术,所以他用“美”这个词。

毛泽东曾讲过“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这也是受了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我认为,我们不要斗,我们要宽容,我们要互助,我们要学习。整个世界都应该是这样的,包括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都应该是这样的。为什么?因为我们要是再与天斗,天就会下硫酸雨,再与地斗,地就要地震;我们再与人斗,在发动战争,大家都动用核武器,地球就会毁灭。所以在人类未来的发展中,我们没法斗,我们只能和谐发展,共同向前,才会是天下大同。

所以我在想,我们每个人可能都在做具体的个案,但是我们做到最终的时候,我们会不会出现一种新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是不是会成为世界的普世观?当然我们一方面要通过我们的研究,发展出我们中国特色的东西,但另外一方面,我们能不能通过我们的研究发展出世界普适性的价值。这很重要,美国为什么强大,就是因为许多世界性的菩适价值观都来自于美国,许多当代世界通行的哲学思想都来自于西方世界。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了,大家都在谈中国崛起的问题,摩罗先生写了一本书叫《中国站起来》。我认为,在这样的时代,如果我们中国人不能发展出自己的具有世界性普适价值观的思想,被世界所有的国家认同,中国人是站不起来的。在古代中国发展出了像孔子、老子的思想,让全世界的人都认可,我们今天还能做到这一点吗?如果能做到,中国的崛起就有希望,因为一个国家的崛起,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还必须是精神世界的提升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对世界图景的认识,也就是整个的价值观哲学观的思考到了一定的高度。如果没有这样的高度,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无法崛起的。而这样的思想上和精神上的高度,目前在中国还没有出现,还要靠大家努力。通过大量的脚踏实地的研究,大量地来自各个不同学科的交流及思想的碰撞,也许有一天,就会出现许多丰硕的成果,涌现许多新的思想,其是现在就已经在开始。这是我对会议的一点点简短印象。

第二点呢,我觉得进行到了实质性的形而下的了。那么形而下的是什么呢?大家在一起很不容易,为了节约时间,学会每次都是开年会的时候才开常务理事会。可以说常务理事们是我们这个学会的核心,是学会的智囊团,因为学会太大了,我们不可能每次都是所有的会员在一起讨论问题,所以常务理事就代表了每个会员在讨论问题。昨天晚上我们开了常务理事会,决定了几件事情。下面我就趁这闭幕式的时候,把常务理事会所决定的一些事项给大家宣布一下。

第一个事项就是,学会从成立的时间很短,但发展很快,而所有常务理事还有理事都是按照当时刚成立时的规模安排的。四年下来,我们增加了许多的新会员,整个学会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学会也需要发展。因此,在这次的常务理事会上,通过讨论,大家一致同意增加几个新的常务理事。他们都是各大学的学科带头人,并都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这样便于学会未来工作的开展。以往学会的研讨会基本是放在北京的,由于他们的加入,以后我们会议的召开地点就有了更多的选择性。

第二个事项,就是初步确定了明年开会的地点是在云南玉溪师范学院。时间是在2011年10月下旬或11月初。主题现在还没有最后确定。大概的范围是如何将艺术人类学的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联系在一起,如何与国家的文化及艺术创新联系在一起,如何让艺术人类学的研究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互动等。

第三个事项就是商量我们未来的打算,第一个打算就是继续办好我们的网站,李修建常务副秘书长已经给大家讲了,希望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回去看看学会的网站,给网站多提意见。这个网站一方面是给会员们及时提供有关学会的活动信息,有关学科发展的学术信息。另外也是展示我们每一个会员风采的平台,让我们每一个会员能够在网站上表达自己,包括新写的文章,新出版的著作, 包括你们讲座,展览,或者相关研讨会的照片。 都可以在这里发表和展示, 让大家更形象更真切的认识你们。网站上有联系方式,可以通过邮件发过来,以便尽快的放到网站上。让跟多人知道你的学术思想,你的学术观点,你发表的论文。

第二个打算是如何让我们的会员有更多发表文章的机会。其实我们这个学会还很有资源,我们学会的会员们掌握的杂志就好多个。一方面我们尽可能的把这些杂志的目录和内容放在在网站上,让会员们有更多的阅读量和更多的信息,同时也宣传了杂志,让杂志上的文章被更多人知道。另外,大家也可以向这些杂志投稿,有的杂志还可以设立专门的艺术人类学的栏目和专刊,这样大家发表文章的机会就会增加。

第三个打算就是如何展示会员们所收集的映像资料和制作的影片资料。因为我们搞艺术人类学的人都注意收集形象的东西,不仅是照片,还有录像,甚至是制作影片,所以在这次会议上,有学者提出如何展示这些资料的问题。大家建议,一方面每次开研讨会的晚上可以放这些影片供大家交流。另外,也可以放在我们的网站上,由于版权的问题不能全部放上去,但可以展示个片头,让大家知道你所做的工作,说不定会有什么合作的机会。另外,大家还给我提议,能不能找中央电视台为我们设个栏目,就放我们艺术人类学家们拍的片子。我想这个建议是非常好的,如真有好片子电视台肯定也愿意要。像谭红宇,她做的陶瓷的片子在法国得奖了,做的非常好。如果说像这样的片子我们大家手上都能有一点,告诉我们秘书处,积累到一定的量,我们就会去找中央电视台,因为我们艺术研究院还是很有资源的,有不少研究生生在中央电视台工作,所以只要我们有好片子,也许我们就能开这样的栏目。

第四个打算就是明年的会如何开?是不是还是用这样的方法研讨,或者是可以灵活一点。我们明年到了玉溪,除了研讨,每个人能不能也带点书去,有一个小小的展示大家成果的地方,可以相互交流和观摩,或者是当地出版社也可以在此展示一下其出版过与艺术人类学相关的书,并大家观摩和购买。或者每个人都可以带一点你个人的信息,或者你单位的信息,做成宣传册放在那里,谁愿意拿就拿一个,这样通过相互了解大家是不是还可以发展出一点合作项目。如果某个人或者某个单位拿到了一个跨学科的课题,想找合作者,是不是就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寻找到,还有招聘人才及研究生等。这样我们就可以把会议办成一个真正的交流场所,大家可以通过会议来获得大量的信息。

当然,我们到了云南以后也可以给我们安排一天或者半天时间做点考察。晚上还可以听听歌,或者跳跳舞。这个担子交给玉溪师范学院,让他们去考虑,他们去做出一个新的典范来,其它的大学就可以接着办。然后跟着这个学会每年举办的会议,我们可以走很多的地方,了解许多不同的文化。

所以我觉得我们这个平台非常好,既是一个跨专业的平台又是一个跨文化的平台。不光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而且还跨国界,今天我们来了这么多的国外的学者,明年我们可能还会请更多的国外的学者来参与,所以我们这个又是一个国际的平台。当然,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向往,我自己对这个学会也是充满向往,充满着期待,因为我们这里有那么多的年轻的面孔,这些年轻的面孔就是我们未来的希望,也是我们未来的发展的前途,我今天的发言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lixj | 阅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