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西部人文课题”简报(第六期)

[日期:2010-03-08] 来源:www.xbchina.com  作者: [字体: ]

简报(第六期)

一、《西北人文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课题组会议纪要

二、《西北人文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课题组与各省学者的交流信息

三、甘肃省民间工艺美术考察汇报

四、“西北人文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课题组成员名单

一、《西北人文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课题组会议纪要

时  间:二OO二年八月六日。

地  点:中国文化研究所会议室。

与会人员:方李莉、乔建中、任大援、刘文峰、马盛德、赵权利、杨阳、王涛(代赵朝洪)、

付京华。

会议内容:1、工艺组副组长杨阳汇报到甘肃考察情况;2、检查各子课题组工作完成情况;

3、下一步工作安排。

会上首先由工艺组杨阳汇报她和焦宝娥的甘肃之行,收获很大。共收集文字资料数百万字,图片千余张(详见考察日志)。课题组有一个规定,每组学者下去考察,都必须撰写考察日志,回来后提交秘书组,印发给大家,同时还要做口头上的汇报和讨论,这样不仅促使考察者认真观察西部人文资源所面临的许多问题,同时也帮助没有下去的学者了解西部的一些情况。

接着由各子课题组汇报课题完成情况,除戏曲、人文景观组已交部分数据现正在制作外;文物与考古组基本上按计划完成了一部分,他们交来了所做样式;音乐组8月底前可交陕西部分的4-6万字和图片;舞蹈组已备齐部分资料,也做了样式,8月底可按计划交一部分;美术组人员组成较晚,现有人员手头工作太忙,甘肃部分已组织好人员完成,还需物色合适人选完成陕西部分;人口与人文教育组也可以在8月底先交一部分;宗教组由于换人,新的成员才组成,首先要把框架和信息采集表做出来,数据资料晚一步交;民俗组7月份交了框架和采集表,设计得很好,很细致,可供各组参考。地理历史组也是新组成的,他们的方案已交上来,但在格式上还需修改;工艺组要收集的数据大多是前人没有做过的空白地带,资料少,摊子大,而且大多数都是亲自到下面采集来的第一手资料,相对来说工作难度就比较大,但大家的工作热情很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负责染织、服饰、陶瓷的杨阳、焦宝娥、邱耿钰副教授因为平时教学工作较忙,只能利用暑期到甘肃、陕西、青海收集资料。

课题组长方李莉在会上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打算,她说:按计划本课题将于今年11月左右请科技部和有关领导及专家学者验收阶段性成果。在这之前,我们一定要做好的工作是编辑一本《西北人文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的编辑手册。下一步我们要做的工作有三点:

第一、如果我们还要进一步向科技部申请经费,其将会委派有关专家对我们的所有方案及阶段性成果进行严格的审查。为了能经受得起审查,希望每个子课题组再一次将自己的框架设计重新审理完善一遍,尤其是以前写的概述,可以改称为框架设计方案构想或编写说明。主要叙述框架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框架中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文字大约在3~5千字即可。

第二、在具体填写每个省的采集表的同时,希望大家在每个省的概述部分要写得精彩一点。主要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是有关历史变迁和历史传承部分的简述;二是地域分布及风格或行为特征的概况,其中包括其与当地的地形、地貌、气候及生活方式等其他文化现象之间的大体关系,另外还有其保存与发展的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由于专业不一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撰写,每个省的文字大约在1.5-2万字之间。可以先完成陕西省一个省的概述,甘肃省的可以推迟一步完成。各科目拿一个省当样板,构架要精彩、细致,概述部分要发挥出较高的学术水平。

第三、希望还未交稿的子课题组能尽快交一部分稿(包括文字、图片或音像),以便进行数据库的试制工作。

会议结束前,让每个子课题组长将本课题的成员作了再次的核对(详见《西北人文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成员名单)。

二、《西北人文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课题组与各省学者的交流信息

2002年7月17日《西北人文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民俗组组长郝苏民及同组学者王知三、彭金山从兰州到北京开会,顺便与课题组长方李莉及课组学术秘书付京华见面,商讨课题的一些有关事项。郝苏民是西北民族学院社会人类学、民俗学系(所)主任、所长、博士生导师,也是甘肃省民俗学会的会长。在西北五省的民俗学界威望甚高。这次他带来了他所做的数据库框架设计构想和数据库框架及数据库信息采集表,课题组长方李莉看后较为满意。觉得其框架内容很丰满也很详细,其中包括:生态民俗、物质民俗――生产方面、物质民俗――消费方面、社会民俗――家族·亲族部分、社会民俗――乡里城镇部分、岁时节日民俗、人生仪礼民俗、信仰的民俗、口承语言民俗、游艺民俗等十个部分。如果按框架里的内容详尽地做出来,将会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另外,同来的彭金山是西北大学文学院的副院长,王知三是甘肃郑龙民俗研究会副主席,他们和郝苏民先生共同承担民俗数据库的研究工作。会谈中大家就今后课题的具体做法,包括今后的成果传递方式、信息沟通方式及课题经费的分配方式等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2002年8月7日西安美术学院民间美术史论系主任、教授王宁宇先生到北京与课题组长方李莉及民间美术课题组副组长赵权力会面。王宁宇先生是民间工艺组聘请的专家,同时,也是“西部人文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课题组成员。这次来北京主要是商量下一步民间工艺数据库信息采集表的具体填写方式。他有意让学生们参与一点民间工艺的信息采集工作,一方面可以帮助课题组完成一部分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将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同时课题组也可以为学生的考察提供一定的经费。方李莉认为这一设想很好。另外,他写了一本有关陕西药王祭祀的田野考察笔记,希望能列入课题组田野考察笔记系列丛书中。王宁宇先生长期从事西部民间美术的研究工作,成果颇丰,在学术界很有影响。有他的参与,民间工艺数据库的工作将会得到更好的开展。

2002年7月17日民间工艺组副组长杨阳、焦宝娥到西安与西安艺术博物馆的研究员陈山桥、李红军、陕西师范学院教师郭庆峰见面。这三位先生都是本课题民间工艺组和民间美术组的成员。见面后杨阳二人参观了西安市艺术博物馆,觉得其藏品很精彩很丰富。许多藏品都可以进入课题的数据库。最后大家就信息采集表的具体填写方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三、甘肃省民间工艺美术考察汇报

考察时间、地点

2002年6月26日——7月19日“西北人文资源基础环境数据库”课题组成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杨阳、焦宝娥二人利用暑期对甘肃省部分地区进行了为期23天的实地考察。

考察目的、任务

此次考察的目的为调查甘肃地区的民间、民族工艺美术现状,收集资料,联络当地学者。其任务已打破个人研究范围界限,将民间工艺美术组成员方李莉、焦宝娥、邱耿玉、杨阳四人的课题融于一起调查,尽量做到路线上、工作上的不重复浪费。

考察收获

行程数千公里。收集文字资料数百万字。拍摄图片1400余张,可利用填写数据库表格图片138张,风俗图片数百张,人物图片数百张。收集民间工艺品数十件。重点考察5个地区,6个民族。联络当地学者十余人。取得了很大收获。

现将23天的工作情况作一汇报,供大家参阅。

考察路线的确定

1、根据出行前案头的资料查阅。

2、10多年前杨阳随“黄河民间艺术考察队”所到过甘肃某些地区的经验。

3、西北民族大学教授郝苏民先生为我们提供的建议。

根据以上资料与现有时间,确定了以下的考察路线:

第一条:肃南地区。以裕固族、蒙古族为主要考察对象。

第二条:甘南地区。以藏族为主要考察对象。

第三条:临夏地区。以回族为主要考察对象。

以上三条路线都按计划完成。另外临时增加考察了一条威武地区的天祝藏族自治县。

庆阳地区安排了兰州师范学院的王宏恩教授尽能力完成。此地区以特有的香包文化为主。

其他地区因时间所限不可能在此次进行考察,留下了今后继续工作的空间,也是此次考察的遗憾。

考察日志

6月26——27日(周三、四)

在北京至兰州的火车上度过,26日下午从北京出发,27日晚到达兰州。因焦宝娥同志是兰州人,因此在兰州的所有食宿得到了其家人的热情接待,为考察节约了大量的经费,在这里再一次对其家人的热情接待表示谢意。

6月28日(周五)

上午拜访课题组聘请的民俗专家,西北民族学院教授郝苏民先生。说明来意,详细介绍了民间工艺美术组的具体考察框架与调查表格,得到了郝先生的大力支持。郝先生为我们在甘肃省考察设计了几条考察路线,介绍了当地的民俗情况,并协助复印了一些有关材料。

中午利用用餐时间开始拍摄兰州街头的民族特色食品以及传统餐具。

下午根据郝教授的推荐在甘肃省图书馆方志文献部查询有关资料。此图书馆藏有西北五省的全部地方志,而且查找方便,服务周全,可有偿复印我们所需要的民间工艺美术方面的资料,这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比在北京国家图书馆查阅方志资料方便得多)。因此,我们决定利用其方便条件在省图书馆查找甘肃省的全部有关资料。

其图书馆周一休息,六、日早8:30——晚4:30时开放,中午不休息。周二——周五早8:00——12:00,下午2:30——6:30开放,因海拔高, 兰州作息时间中午休息两个半小时。中午休息时间对于我们来说是很难过的,两个半小时的时间只好在街头、公园、饭馆度过。但其图书馆对我们的帮助很大。

6月29日(周六)

上午拜访兰州师范大学教师赵红、王宏恩夫妇,介绍了课题情况,并委托他们填写甘肃省庆阳地区民间工艺美术调查表。此地区我们没有列入本次调查计划,因赵、王二位刚刚从庆阳参加民间工艺美术艺术节回来,有很大收获。这里的香包很有特色。此地区由他们来做更加有利。

下午继续在省图书馆查阅地方志,复印资料。

6月30日(周日)

于省图书馆查阅、复印资料一天。

7月1日(周一)

到省文化厅换取介绍信。省文化厅办公室主任接待了我们,介绍了本省各地方的情况,并在我们的介绍信后面对我们要考察的地区文化对口单位加写了介绍信,并盖了省文化厅的公章。公事办妥后心中就踏实了。购买了第二天去张掖的火车票。参观兰州市博物馆,兰州八路军办事处,清真寺,白云观,滨河公园的黄河大水车,羊皮筏子等,拍照纪录。品尝兰州小吃,收拾行李,晚10:

00上火车,直奔张掖地区。

7月2日(周二)

火车上一夜,早5:00被列车员叫醒,5:30下车,天蒙蒙亮,我俩人生地不熟,下车的乘客没有几个,拉客的“面的”司机倒是围上来一大堆,时间太早没有公共汽车,我们选择了一位姑娘的车乘上直奔张掖城里长途汽车站。因时间太早处处没有上班,只好在街心环岛上休息。7:00车站售票,买到8:00开往肃南的长途汽车票。利用一个小时到城里吃早点,著名的张掖臊子面名不虚传。

8:00乘车,一辆破旧大面包。从张掖到肃南近百公里的路全线修路,车开得很慢,一路暴土,前方有车后方的车几乎没有了视线。车上的乘客拥挤颠簸。车外茫茫戈壁,远处是没有绿色的大土山,车进山后有些像美国西部的感觉,光秃而高大怪异的黄色山石后好像随时会窜出一队骑在马上的强人。路过一小村庄,车熄火,司机与售票员修车,全车人耐心等待,20分钟后终告失败,全车人在路边拦截陆续经过的汽车。经过艰苦努力我们乘上了第二辆车。道路向山的深处延续,峰回路转,突然眼前一亮远远地看见了晶莹的雪山,路边的风景也随之有了变化。近中午时终于到达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就近入住汽车站招待所,干净,只是每每白天停电停水,不可洗澡。我们的窗外便可见远处的大雪山(祁连山)。

肃南县城很小,一共有两条街,都在翻修,为了迎接2004年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成立50周年大庆日而准备。

在住处,有幸遇到一位好心人——郭军,在肃南以及张掖地区一直得到其热心的照顾。郭军是车站招待所的出纳员,听说我们的来意后热情介绍当地的情况,其夫人是我们要调查的裕固族,又是当地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经郭军联络,下午我们便参观了肃南民族博物馆。其陈列分历史文物部分;宗教文物部分;民族文物部分;革命文物部分。没有想到这里的陈列相当精彩,特别是有我们所需的资料,民族民俗生活用品陈列,包括服装、服饰、器物、编织等俱全。只可惜停电看不清,决定明日再来参观。

在博物馆结识了同样热情的裕固族妇女柯璀玲等同志,并一起商定在肃南的考察计划。博物馆的两位馆长也热情接待了我们(一位土族、一位裕固族)。

下午到县文化局、县政府报到,并求得帮助,政府办公室主任对我们给予了很大帮助,决定明日派车带我们去裕固族夏季牧场考察。尽量配合我们的考察工作。

在街上我们又结识了裕固族民族服饰专家白小琴女士,在其经营的商店中拍照、测绘直到傍晚。白小琴女士的母亲就是一位全县著名的裕固族绣花能手,白女士继承母亲技术,绣花、裁剪样样在行,每日订货不断,因现在的裕固族很少有自己制作民族服装的了。县民族博物馆的一些复制品也是请白女士制作的。我们的到来与拍照多少影响了店中的生意,但白女士仍热情为我们提供了服务。

县政府热情招待晚饭,当地文化名人作陪,裕固族的作家铁穆尔、摄影家王正德、文化干部等。

晚饭后与郭军夫妇一起拜访柯璀玲的老母亲,近80岁的老人一生辛劳,乐观善良。老人热情招待奶茶。访谈、拍照。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海拔2200米。

第一天工作顺利,收获很大。

7月3日(周三)

一早,政府派切诺基吉普车,并由县办公室贺主任(裕固族)、博物馆柯璀玲女士陪同,到柯璀玲哥哥裕固族夏季牧场家中进行课题考察。游牧民族的游牧生活在目前有所改变,过去是大范围的逐水草而迁,而现在是包草场到户,每一家的草场都竖起了围栏,自家的牛羊在自家的草场放牧,减少了争夺草场的矛盾,也有利于维护自家的草场。一般夏季草场离定居点最远,秋季渐渐回迁,冬季草场在定居点附近,或圈养喂夏季储存的饲料。在友人郭军的指导下,我们为被采访家庭按其民族风俗购买了礼物,两瓶白酒、一块大砖茶、两包冰糖、许多儿童食品。一路风景很美。绿草、鲜花、牦牛、羊群、帐篷、奶茶、鲜蘑、面片、酸奶,在时晴时雨中访谈、拍摄、纪录。拍摄了牦牛帐篷、酥油桶、民族包、以及各种生活用品,品尝了新鲜的牦牛酸奶,裕固族奶茶,与牧民一起到草原上采蘑菇,中饭是裕固族待客最有特色的蘑菇面片羊油汤,很香。牧民的生活很环保自然,几乎没有资源上的浪费,燃料是四处可拾到的牛粪,连刷锅水都是喂家畜的好饲料。一天调研很有收获。

7月4日(周四)

几天来白天一直停电,仔细参观县民族博物馆的计划未果,只好打着手电筒凑和着看,勉强纪录、描绘了一些资料。因博物馆有国家级文物,又因我国文物部门规矩极严,此博物馆展室的钥匙需两人保管,经馆长同意在晚上来电时特批我们参观,我们很兴奋,准备晚上工作。

到县政府开继续考察的介绍信。

在服饰专家白小琴店中继续拍摄、测绘。

去县城附近的几个民族旅游点考察。旅游点的一切民族工艺品以及民族服饰等,都是经过简化的作品,与传统的东西相差甚远。旅游点多是为了游客餐饮,设民族特色食品、歌舞等项目,季节性极强。

晚来电后立即赶赴县民族博物馆,在郭军夫妇、柯璀玲等五位同志的陪同下一直等到夜11:00多,最后的一位持钥匙者联系不上,馆中的工作人员说,其下班时还不断的叮嘱其他人不要忘记来电开馆,而他自己此时倒忘得一干二净了,也许到谁家喝醉了酒,将说好了的事彻底忘了。最后的参观希望破灭了,遗憾,最大的遗憾。

告别众友人,准备明日按计划开拔。

在肃南县城的友人家,受到了裕固族传统的待客礼节——迎宾酒。

7月5日(周五)

早7:00乘长途车出发,到肃南地区的白银蒙古族自治乡。这是一个小、偏、穷的民族贫困乡。下长途车后我们背着所有的行李在烈日下步行近3公里。多亏有一母子带路,使我们走小路节省了不少时间与体力。

在乡政府几位年轻的干部热情接待了我们,乡长已去了很远的夏季草场,没有车我们也无法到达。乡书记(汉族)为我们介绍了本乡的历史、民俗,安排我们到两户蒙古族家庭进行了家访,访谈、拍摄。接受了隆重的蒙古族迎客礼。享受了纯朴的蒙族民歌。由于仓促我们忘记为主人带上礼物,心中不安。虽然采访只有两、三个小时,但收获极大。拍摄物品主要是马上用品,牧业用品以及生活用品等。

中午在乡政府接受了一顿可口的便饭。年轻干部在艰苦条件下的工作朝气给我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下午结束了对白银蒙古族自治乡的访问,乘长途车继续前进。

傍晚到达张掖市,由郭军介绍入住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局招待所。此招待所不对外,干净便宜,还可在职工食堂就餐。我们的联系人是郭军的岳父母,其岳父是本局的退休老局长,威望很高,我们作为其客人处处得到了招待所职工的照顾。

在老人的家里,我们又一次受到了裕固族待客的最高礼节,访谈、拍照。郭军岳母是绣花能手,住在城里也不忘女红。老人们介绍张掖的名胜,指导明日如何购买火车票。

7月6日(周六)

一早买火车票。晚7:30 的火车。

参观张掖市内名胜古迹。钟楼、大佛寺,土塔,木塔,山西会馆。古建筑古朴壮观,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中午,在仿古一条街上吃沙锅大饼,实惠。

下午,在一买杂货街道考察、拍照,农产品、牧产品,日用品等俱全,摊主们热情协助,很有收获。

晚与两位老人告别,老婆婆为我二人连夜赶绣了一对荷花坠饰,很是感动。

7:30登火车,一夜睡于车上。

结束张掖肃南地区考察,收获极大。

7月7日(周日)

早6:50到达兰州。

因得知天祝藏族自治县于12——15日有文化节,因此立刻重新计划,决定不放弃此机会。但我们也失去了一些休整的时间,下午立即赶赴甘南,争取在11日赶回兰州。

下午2:00登上开往甘南的长途汽车。经过5个多小时的翻山越岭,于晚7:00多到达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夏河县(拉布楞寺)。

此地杨阳于1988年进行过民间美术考察。相隔14年夏河的变化很大。

入住县武装部招待所,条件较差但较安全。每人15元一夜。

夏河海拔3000米,人有些高原反应。在街上兴奋地逛、拍照。很晚休息。

7月8日(周一)

参观拉布楞寺。

拉布楞寺始建于公元1709年,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在甘肃的最大寺院,全寺占地88万平方米,设有六大学院,是研究深奥的显密宗教义、宗教哲学、天文历算、医药知识以及藏族文化的教育中心。是世界最大的喇嘛教学府和臧经最多的学院。

其建筑为完全的藏式风格,辉煌宏伟。寺内塑像、壁画精美,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参观旅游者较多,特别是年轻的外国朋友。

寺区内众多朝拜的藏族群众,身着藏族传统服饰,男人高大气派,妇女面貌极美。只可惜藏民拒绝拍照,态度极其坚决。如发现被偷拍,轻则谩骂,重则发生追抢相机之事。虽然我们也采取了礼貌的手段,但还是未如心愿。可惜可惜。

至于喇嘛在其同意的情况下倒是可以拍照的。

拍照了不少建筑,民族工艺用品。

街上做生意的大多为回族同胞,估计在98%以上。回族人做生意极其灵活、热情、好交往,在双方高兴的情况下赚钱,与之交往和气舒服。任你拍摄其精美商品,希望在内地替其多作宣传。而极少数的藏族商人,生意经极差,态度冷漠生硬,与回族商人反差极大。我们交一回族小伙,18岁,生意经极其老练,并大包大揽的安排了我们明日下藏区采访的一切事宜。

在寺区,在街头拍照。有兴奋也有遗憾。每日夜晚游荡到商店打烊为止。

7月9日(周二)

一早,回族小老板为我们安排的三轮摩托车准时到达。驾车的是两位会讲藏语的回族小伙子,一位17岁,一位18岁,在我们眼中都是孩子,但人家已是多年的老驾驶了。我们按规矩为藏民购买了见面礼,四条白色的哈达,敬佛的酥油,砖茶,白糖,白酒。回族小老板与我们一起去,说也想到草原上玩一玩。一行5人乘着蹦蹦车一路颠簸奔向草原,

走了近一个小时的路,到达了桑科草原上的藏民家。因为是夏季,年轻的壮劳力都带着自家的牛羊转场了,去很远的夏季草场放牧,定居点留下的大多是老人与孩子,作一些日常的家务。我们拜访的周家留下了四口人,老两口和小两口,老两口已70岁左右,老汉会讲汉语,很风趣,老婆婆不懂汉语,待人热情,忙着为我们倒奶茶,编鲜花凉帽。小两口看来是新婚不久,媳妇一直忙着挤牛奶,倒是儿子显得比较清闲,小两口也不懂汉语。我们接受了藏族人的最高迎客礼节。明白我们不是为旅游而来的意图后,老汉便忙着为我们介绍他家里所有对我们有用的东西,冬、夏季帐篷、装粮食的牦牛皮口袋、马上用品、宗教用品,课题可利用资料较多,从服饰到器物都有。拍照。一天收获较大。与三位回族小伙子相处也学到了不少回族的习俗。

7月10日(周五)

原计划继续南下的,为了赶天祝县的文化节,只好返回兰州。

清晨乘6:30分的长途车,告别夏河向临夏出发,近3小时到达临夏。

临夏为回族自治州,是西北地区回族有名的聚居区。伊斯兰宗教气氛强烈,民族风俗严格,特别表现于服饰上。男人一律头戴经帽,妇女一律长裤褂,根据不同的年龄与婚姻状态佩戴不同色彩的盖头。

我们在民族商品一条街采访了特色较强的专卖店。拍摄。又参观了临夏的名胜古迹,大清真寺、大、小拱北,红园等地。

下午4:00乘车返回兰州。长途车站秩序混乱,经历了一次有惊无险的小冲突。经近3小时路途,晚到达兰州。

胜利结束对甘南地区的课题考察。

7月11日(周四)

一天泡在省图书馆内继续查阅地方志。收获很大,复印。

7月12日(周五)

清晨赶长途车直奔天祝藏族自治县。

此次天祝行是临时决定增加的。原因是这里要举办旅游文化艺术节,有许多民俗活动可看。

中午到达天祝县。去旅游节大会报到处登记,结果被人婉言谢绝。人家接待的都是全省各县的领导,对我们这种学术考察活动没有兴趣,虽然很客气,但认为我们来得不是时候,没必要凑这个大忙的热闹。全县宾馆、招待所都已住满,实在接待不了我们,多亏焦宝娥遇到了她当省领导的亲戚,才算解决了我们的住宿问题。看来我们只得自己解决问题了。

在参观县文化馆组织的文化艺术展时,遇到了热情接待我们的文化馆馆长。用他的话说是“文化人接待文化人”。这使我们焦急的心得到了安抚。通过馆长我们取得了大会开幕式的工作证,这样就可以在开幕式上畅通无阻的拍照了。文化人感谢文化人。

在文化馆与县妇联组织的民间民族工艺品展览上,采访、拍照。

在县街道上拍照。

7月13日(周六)

天不做美,一早就沥沥地下着中雨,但天祝藏族自治县旅游文化艺术节还是按时隆重开幕了,全县的家底精华尽收眼底,民族马队,民族服饰,一队紧接一队。多亏有工作证使我们可以近距离地拍摄,享受了一次记者的待遇。天祝县虽是藏族自治县,除藏族之外还有土族、蒙古族等。表演结束后我们又参观了县历史博物馆,馆藏的展品也是为了配合这次文化节才布置起来与大家见面的,我们很幸运,在这里有国家一级文物,一尊此地出土的牦牛青铜器精美之极,只是文革中出土,毁坏了许多一起出土的背景资料,因此其断代还有争议。此物得以保留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天下白牦牛,唯有天祝有。”这是天祝人的自豪,而这尊青铜牦牛更是天祝人的镇县之宝。

这里的妇女无论藏、土、汉民族,都有包金牙的习俗,或一颗、或两颗,很有意思。

下午到文化馆复印地方志。并得知文化馆已为我们安排了明日的参观活动。很感谢。

在街上继续拍照。

7月14日(周日)

早晨接受了天祝县电视台的采访。

乘文化馆特为我们租来的桑塔纳轿车去参观草原,由文化馆王馆长陪同。一路风景极美,高山、草原、牛羊,盘山公路有时很险。中午到了一个叫朱岔乡的地方,人们正在山间开一年一度的花儿会。听了藏族、土族歌手的花儿,原汁原味的民歌纯朴情真。接受了县电台的现场采访,享受并体验了一次真正的藏族午餐,奶茶、糌粑、手把肉、敬酒、敬哈达。我们为歌手们拍照留念。

下午继续赶路到了一个名叫天堂的地方,这里有一座寺庙叫天堂寺,有一座正在申请基尼斯世界纪录的宗可巴大型木雕。走访了一汉藏结合的农家。拍照。

走青海互助县绕回甘肃,进峡谷森林,风景美如云贵高原,这也是天祝县最大的旅游资源。许多人来此地避暑。回来的路上在路边的藏民帐篷中品尝了白牦牛酸奶,浓稠纯美,与北京商店中买的酸奶截然不同。

晚回到天祝县城,王馆长一定要请吃便饭,只好听命。再一次对文化馆表示感谢,告别,准备明日出发。

天祝一行收获很大。

 

7月15日(周一)

一早乘了一辆长途慢车回兰州,走乡间老路,走走停停,不断的有人上下车,直到中午才到兰州。直接到火车站买了到西安的火车票。

在焦宝娥家吃午饭。

下午整理出此行已调查的课题项目表,打印,制定明日两人分手后的计划,收拾东西。

7月16日(周二)

大早焦宝娥为母亲扫墓。这对她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一直拖到工作近完毕的今日。

杨阳在家中整理行李,有许多资料需要通过邮局邮寄,因为杨阳还要赴西安与负责陕西民间工艺美术的课题组成员们接洽。在焦宝娥家人的帮助下寄走了大邮包。又到省图书馆作最后的查阅工作,查找复印。彻底结束了在省图书馆的工作。下午3:30分离开省图书馆。4:30分与焦宝娥在火车站汇合,焦送杨上车去西安,两人分手。

下面是两人分开后各自不同的工作汇报。

杨阳车上过夜。与西安需接洽的人员联系。

焦宝娥将有关材料送到甘肃省师范大学教师赵红、王宏恩夫妇家,并交待填写课题调查表事宜。

7月17日(周三)

杨阳于晨6:30分到达西安。

立刻购买明日回北京的火车票,情况紧急只有站票。西安火车票十分紧张。先找到了住处再想购票办法。入住火车站铁路招待所,离火车站近,购票上车都方便。想尽办法购票毫无结果,冒险购买了一张高价票。干了回非法之事。

与西安美术学院的老同学联系,与陕西临潼师范学院教师、本科题组成员郭庆峰联系,见面座谈。下午到陕西省群众艺术馆找课题组成员陈山桥、李红军同志,未能见面,因西安几天来酷暑,大家下班比较早。

回住处写总结。晚到西安著名的鼓楼民族老街考察,整个地段都为回族生意,古玩、服装、餐饮、特色小吃以及各色土特产品,热闹非凡。是一个中外游客都喜欢逛的好地方。

此日,焦宝娥到离兰州不远的榆中县,拜访了一位故友,其家庭为过去的大商人,家中保留不少值得考察的工艺美术旧物。拍照,采访。很有收获。

7月18日(周四)

杨阳于西安再赴陕西省群众艺术馆与联系好了的陈山桥、李红军两位课题组成员见面。参观了其馆藏展品,很丰富精彩。了解了课题工作进度。两位学者公务缠身,是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课题任务,实为不易。二位请我吃了便饭,相互鼓励,告别。

为了尊重其馆藏作品的所有权,杨阳在其馆未拍摄一张照片。对一些极精作品委托陈、李二位拍摄图片并填写课题调查表。

下午再度考察鼓楼民族街以及西安著名的大清真寺。

大清真寺始建于唐代,历代不断修缮,其建筑气势宏伟。正赶上礼拜的时辰,参观了整个礼拜的全过程。到寺中礼拜者都为男性,以老者居多,少数男童,看来是清真寺有意培养的宗教人才。穆斯林妇女们只在家中礼拜。参观者不得进入礼拜大殿,只得在外面观看。整个过程肃穆庄重。允许拍照。

晚5:00多离开西安登上回北京的火车。

此日,焦宝娥在兰州,上午考察兰州市城隍庙,除了保留有老建筑之外,主要成为了兰州市的古玩市场,拍摄兰州著名的刻葫芦、澄砚等民间工艺品,采访民间收藏家。很有收获。

中午乘回北京的火车,告别兰州。

7月19日(周五)

杨阳晨7:30分到达北京。立即冲扩胶卷。

焦宝娥上午10:30分到达北京。

杨阳立即投入了甘肃之行的案头整理总结工作。

焦宝娥立即投入了紧张的学院外教工作。

 

考察总结:

此次甘肃之行虽然只有两人参加,但可以说是马不停蹄,时间抓得非常紧,工作效率极高,收获很大。

跑了三个地区,五个县乡,考察了裕固、蒙古、藏、回、土、汉六个民族。查阅了甘、陕两省的地方志有关资料。参观了三个地方博物馆。参加了一个文化艺术节。结识了许多地方上的学者与朋友。与当地政府、文化部门取得了联系,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实拍图片1400张,可填表格图片约130张,其中编织类:38张,服饰类:50 张,器物类:45张。

收集文字资料数百万字,可利用文字数万字。

因时代的发展波及到每一个村庄角落,人们对传统文化与传统风俗的遗弃也是飞快的,随之而来的便是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品种的迅速消失,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事实。此次甘肃之行此体会颇深,在我们的努力下,算是对目前农村生活习俗、生活用品的一次调查,比起十年前其品种消失了大约40%。我们是在较困难的条件下,如大海捞针一般的发现、拣选,在尽可能的情况下收集、拍摄、记录,得到了目前的收获。

 

考察备忘

1、 出发前的案头调查工作十分重要。首先要了解所考察地区的历史、地理、民俗等基本情况,特别是要了解当地的接待能力,以此制定计划,制定路线,准备所带物品。证件、介绍信、地图、现金等是必备的。除此之外是必须的考察用品。

2、 下去多与地方政府联系,争取求得帮助。但不可有依赖心理,因为出门在外什么情况都可能发生。做好一切问题由自己解决的心理准备。

3、 尽力查阅当地方志,于图书馆、文化馆、书店等处收集可利用的现有文字资料。

4、 在民族地区尊重其民族风俗,注意言行饮食。特别要注意拍照方式,如人物与宗教事务需得到允许后方可拍照,切不要因小失大,发生不愉快事件。拍照人物尽量留下地址,回京后立即寄回,不可伤其民族自尊心。

5、 随时应变各种突发的临时情况,改变原定计划。

6、 坚持写日志。结一天支出账目。

7、 注意人身财务安全。

8、 许多地方没有手机信号,但乡、镇、县等地卡式电话却很普及,有必要备好IC电话卡。

甘肃之行23天,虽很辛苦,但收获很大,一些心得体会不在这里一一表述。汇报不妥之处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汇报人:杨阳、焦宝娥执笔人:杨阳

四、“西北人文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课题组成员名单

课题总指导:费孝通 原人大副委员长、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总指导助理:张荣华 人大常务秘书处秘书

课 题 指导:王文章 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级编辑

张庆善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副研究员

刘梦溪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课 题 组长:方李莉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课题副组长:任大援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副主任、研究员

乔建中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陈绶祥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学 术 秘书:付京华 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财 务 总监:杨 明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术秘书、高级工程师

 

各子课题组成员

人口与人文教育:

组 长:任大援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副主任、研究员

副组长:梁克荫 西北大学高教研究所教授、陕西高等教育研究会副会长、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主任

成 员:万燕生 西北大学高教研究所副编审

郑 宏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宗教与民俗

宗教:

组 长:方光华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副组长:李利安 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宗教研究室教授

成 员:张茂泽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博士、副教授

刘固盛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博士后、副教授

宋玉波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讲师

民俗:

组 长:郝苏民 西北民族学院社会人类学、民俗学系(所)主任、所长、教授、省民俗学会会长

成 员:马 平 宁夏社科院回族伊斯兰研究所所长、《回族研究》副主编、副研究员

赵 慧 宁夏大学回族文化研究所所长、文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彭金山 西北师大文学院副院长、关陇民俗学会会长、教授

王知三 甘肃静宁县广电局编辑、关陇民俗研究会副主席、副研

马成俊 青海民族学院民研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赵宇共 陕西西安市社会科学院民俗所所长、研究员

 

人文地理与人文景观

人文地理:

组 长:朱士光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成 员:吴宏岐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副主任、教授

人文景观:

组 长:刘 托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成 员:孙江宁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硕士生

 

民间艺术

民间音乐:

组 长:乔建中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副组长:肖 梅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

成 员:田耀农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

王英睿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硕士

民间美术:

组 长:陈绶祥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副组长:赵权利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

成 员:陈山桥 陕西艺术博物馆研究员

李红军 陕西艺术博物馆研究员

王光普 兰州庆阳县职业中专高组教师

李文君 甘肃省画院副研究员

赵劲辉 兰州元浮艺术馆画师

民间工艺:

组 长:方李莉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后

副组长:杨 阳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副教授、博士

焦宝娥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服装系副教授

邱耿钰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博士

成 员:王宁宇 西安美术学院民间美术史论系主任、教授

郭庆丰 西安市临潼区陕西省艺术师范学校教师

民间戏曲:

组 长:刘文峰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

成 员:何玉人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

包澄洁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

民间舞蹈:

组 长:马盛德 中国艺术研究院科研办副主任、副研究员

成 员:康玉岩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研究员

马达学 青海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

庞玉瑛 宁夏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

李开方 陕西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

 

文物与考古:

组 长:赵朝洪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成 员:王 涛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博士研究生

员雪梅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博士研究生

(注:随着课题的深入,有的子课题组还将增加新的研究人员)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yixiuge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