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董进智:《艺术化:乡村的未来》

[日期:2020-07-20] 来源:  作者: [字体: ]

 

 

目  录

 

 

第一篇  专题报告

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推进乡村艺术化发展研究......... 3

让人们诗意地栖居——关于田园综合体建设的若干思考....................... 29

第二篇  政策背景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三点思考............................................................. 45

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思考与建议... 45

编制乡村振兴规划值得注意的四种倾向.................................................... 52

乡村振兴战略解读........................... 58

也谈农业现代化................................ 74

第三篇  实践基础

新农村建设的政策与实践............... 81

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87

关于幸福美丽新村建设问题........... 99

四川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启示..... 111

关于“四好村”创建的几点思考 116

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122

第四篇  思考之源

走在乡间小路上——蹲点调研日记选...................................................... 131

三进汉源乡村.................................. 177

小手艺,大作为——成都市郫都区乡村振兴的启示.................................. 181

蹲点调研的意义.............................. 184

“解剖麻雀”是基本功................. 187

第五篇  若干断想

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195

土地流转中的“两个热衷于”值得注意...................................................... 197

文化是神奇的力量......................... 200

由生态文明想到的......................... 202

“微田园”彰显农村特色............. 205

新农村建设要坚守底线................. 207

科学把握村庄演进规律................. 209

怎样做到谋事要实?..................... 211

美丽乡村建设的启示..................... 213

防范大拆大建对农村的四重伤害 215

新农村建设要防止“五个替代” 218

田园综合体让乡村更美好............. 221

为乡村插上艺术的翅膀——关于乡村艺术化问题的初步思考............. 223

田园综合体建设何去何从............. 230

后  记....................................... 233

 

 

乡村艺术化,一个其味无穷的新课题

——写在《艺术化,乡村的未来》出版前夕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 董进智

 

 

 

《艺术化,乡村的未来》即将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这是对我这些年关于乡村艺术化问题的初步思考的小结。著名“三农”问题专家、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教授在百忙中作了序,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部填补了乡村建设理论空白的著作,是一部可以用来指导乡村建设实践的著作。”

看着书稿成形,听着专家学者的鼓励,心里确实有些话有点憋不住。

我从2012年起关注乡村之美,2016年提出“为都市农业插上艺术的翅膀”,2017年指出“艺术化是田园综合体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元素”。当然,这还不能算对乡村艺术化的研究。真正研究乡村艺术化问题,是2018年初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的重要论述之后。从那时至今,我主要做了两件事:一件是应邀为省内外各种干部培训班讲乡村振兴,另一件就是思考乡村艺术化了。除了学习、讲解乡村振兴和完成本职工作,其余的时间,包括节假日在内,差不多都泡在这个问题这里面去了。连续三个春节,回老家祭了祖、看望了父母之后,便急急忙忙赶回家来读书、思考。

但是,这个问题对我到底有多难,起先我确实没想过,只是凭着一颗童心、一点稚气、一股傻劲去冲。

首当其冲、也最头疼的,莫过于搞清“艺术是怎么回事”了。尽管20世纪80年代初赶上了美学热,读了点朱光潜、宗白华、李泽厚、王朝闻的书,受了点美学启蒙,但是,对其中十分重要的艺术问题却一窍不通。初翻《罗丹艺术论》《艺术的故事》《艺术:让人成为人》《美的历程》之类艺术ABC,似乎有了点底、可以玩玩艺术了。可是,一进入艺术这个迷幻世界,特别是看了“主义爆炸”炸出的“小便池”“破轮子”“无声音乐”等千姿百态、千奇百怪、鱼目混珠的现代艺术之后,立刻就崩了。再紧急求救于艺术理论,上网、进书店、跑图书馆,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翻阅了康德、尼采、丹托等名家的若干经典之作,还是晕。不得已,又返回现实生活去观察、体验,去寻找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

当我把从书本上读到的、生活中体验到的,同小时候差不多二十年的乡村生活、2006年以来十多年的“三农”工作特别是近六七年的幸福丽新村建设实践一接上头,便敲开了一个小小的脑洞。跳出传统工业化、城市化的思维,用生态文明、文化多样性和审美判断、艺术鉴赏的眼光再去看乡村,果然看到了一片新的天地,看到了充满希望的田野,看到了沉甸甸的农耕文化,曾经破败的村落也有了一点儿“意味”。走进汉源花海果乡,满山遍野的桃、李、苹果、车厘子以及相伴的瓜、菜,形成一个赛一个的“田园景观系统”,景观随区域、季节而变幻,如诗如画。跨入蒲江明月国际陶艺村,明月窑、明月食堂、远远的阳光房,一个个鲜活的文创,激活了当地沉睡的历史文化资源,让曾经的贫困村“燃烧”起来,成为网红村。来到郫都战旗乡村十八坊,蜀绣、郫县豆瓣、唐昌布鞋,让人看到“小手艺,大作为”。置身都江堰七里诗乡,薅秧节、丰收节、田园诗歌节、林盘音乐会,把游客和当地村民一齐带向诗和远方。这样的村落,从成都郊区到康巴藏区,正在涌现,各美其美。

当然,感觉归感觉,问题归问题。事实上,一个个问题接踵而至。比如:城市化进程中乡村的路在何方?艺术与乡村振兴有何相干?乡村艺术化可能吗?艺术家下乡把艺术植入乡村等不等于乡村艺术化?村子里家家户户墙上画满画就艺术化了吗?乡下人懂不懂艺术?画还能当饭吃?贫困村谈什么艺术?怎么把艺术理论同美丽乡村建设实践结合起来?这些问题,接二连三从四面八方向我砸来。

我1984年大学毕业。先在高校工作近两年,之后一直在省市机关从事政策研究、文稿起草和新农村建设指导工作。虽然养成了读书、思考的习惯,也发表过100多篇文章,却很难深入系统钻研某个方面的理论。因此,当一串串问题砸来的时候,只好硬着头皮,一点一点琢磨。一天一天的苦思冥想,开始来了一些朴素的想法:乡村在城市化中有一个衰落到复兴的过程,要不了三五年城里人拥有乡村生活将成为一种时尚,相当一部分城里人退休以后会有15到20年的时间可能选择以不同方式到乡村养老,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需要艺术,乡村艺术化是乡村振兴的新课题、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趋势,乡村之美美在山水美在田园美在淳朴,乡村不仅能养生养眼而且还能养心,建设美丽乡村需要插上艺术的翅膀,艺术化是乡村的未来,乡村艺术化必须彰显乡村价值,当心以艺术化名义把乡村变成城市的垃圾场,村民们充分参与才能实现乡村艺术化,田园综合体是乡村艺术化的有效载体,人们将在那里诗意地栖居……一旦迷进去了,原本枯燥的问题也变得趣味无穷。

因为长期的文字工作都在幕后疲于应付,所以,当从被动中解放出来之后,一兴奋起来,就有一种压抑不住的交流冲动。有一点小小的心得,便急着把它写出来、讲出去。掐指一算,在《农民日报》《中国文化报》《四川日报》《四川农村日报》《乡村振兴》《北京农村经济》等报刊上、《天府智库》《三农要情》等简报里、《四川农业农村发展报告(2019)》《中国乡村振兴发展指数蓝皮书(2018)》等学术著作中,发表了《为乡村插上艺术的翅膀》等20来篇文稿,在中国艺术乡村建设论坛、北京农学会“2019乡村振兴的中国方案研讨会”、四川农业区划研究会学术年会等场合交流了20多次《艺术化,乡村的未来》等专题,《打造四川特色鲜明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推进乡村艺术化发展研究》被评为2019年度四川省干部培训“好课程”。

为了继续进行研究,我把已经形成的相关文字,一篇一篇搜罗起来,筛选、梳理、组合,还理出了点眉目来:从专题报告、政策背景、实践基础,到思考之源、若干断想,里面应该有着内在的逻辑;没有乡村振兴这个大战略的实施、没有多年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实践探索、少了那些起早贪黑顶风冒雨的走村串户,就不会有我对乡村艺术化的思考,而对乡村艺术化的思考又让那些实践探索有了新的意义。这个本子,正是这样组合出来的。它未必能够招来人们的目光;可对我来说,每个字、每个标点,都洒满了我的心血和汗水。

闭目一想,乡村艺术化的确是个新课题。我也知道,自己在这个问题上还没有入门。之所以匆匆忙忙把这些砖头瓦块扔出来,仅仅是为了抛砖引玉,愿更多的专家学者、艺术家、“三农”工作者及各方面的有识之士一起到这块处女地上来耕耘。我相信,只要埋下一粒种子,就能看着她一天天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2020年4月21日

四川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Geertz | 阅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