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携手恒源祥集团共同开启“人性与习惯”研究新篇章

[日期:2018-05-19] 来源:  作者: [字体: ]

(签约仪式现场 )

2018年4月26日,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与恒源祥(集团)有限公司“人性与习惯”联合课题签约暨开题会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行政学院、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等多所高校的专家,以及恒源祥集团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共3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连辑和恒源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瑞旗代表双方签订了联合研究课题“人性与习惯”的协议。这是继恒源祥集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联合研究“宗教与习惯”课题,以及与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联合研究“制度与习惯”课题之后,再次开启的新一个“人性与习惯”研究的新课题。会议由恒源祥集团总经理陈忠伟先生主持。

(会议现场)

(恒源祥集团总经理 陈忠伟)

“人性与习惯”课题组成员均是来自各重点院校及研究机构的学科带头人,其代表着中国在人类学、社会学研究领域的顶尖水平。课题组组长由恒源祥集团董事长刘瑞旗和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方李莉共同担任。在开题会的讨论阶段,方李莉介绍了课题组专家构成和课题整体研究的总纲与计划,各个子课题负责人分别分享了子课题研究提纲和计划。方李莉在发言中谈到: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人性是如何形成习惯(文化)的?从而展开我们的习惯(文化)从哪里来的问题的讨论。这里的人性是泛指的全人类共有的人性,这里的习惯也是泛指的全人类在不同文化中所养成的习惯。因此,本课题也就是既要讨论人类的共性,也要讨论不同区域人类的文化习惯与差异,以及这些差异造成的原由。课题的研究目标是通过对不同地区和不同国家的人性,与习惯的研究,让我们看到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差异性,形成的历史条件和在当代所产生的重构和变迁,以及这些重构和变迁带来的文化和社会问题。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让更多人看到,今天人类的促进,要看到人类所拥有的是优势,人类所拥有的力量,所拥有的有关未来发展的各种可能性,但是更要看到人类所将面临的挑战,和我们所要面临的各种问题。同时,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是否能为人类的发展找到一个更和平,更健康的途径,所以我认为这个课题首先是充满着人文关怀的,充满着对人类的乐观和忧虑的思考的。

(方李莉研究员做课题总体设计报告)

美国国家的“人性与习惯”子课题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延中研究员在发言中谈到:美国是当今非常重要的国家,说清楚其的文化是从哪里来的?其国家的历史和国民性是如何形成其今天文化的基因的,而这样的文化对今天的人类世界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样的研究是有意义的。

(王延中研究员发言)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想聚焦人性与习惯这些概念的背后,实际上是希望通过这个概念的区分,使我们后面的解读和研究更加的符合提纲,以及确定的这样的划分逻辑。在分析概念基础之上,其实就是要解决一个文化的共性和差异性的问题。我们去把握它的一些不同的侧面,就是为什么要形成这样一个大家认为的划分方式?就是文化当然你可以什么都叫文化,但是要把这个文化再聚焦一下,可以大概分成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我刻意加了一个工具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是在社会学的学科里面,大家都是非常清楚的,这里没有太大的歧异,为什么加工具文化?因为我是感觉到有很多物质产品、精神产品、社会习俗比如说习惯人性、文化,这些不是凭空来的,肯定是要有一个媒介,而这个媒介本身很重要。其次,他介绍了子课题的框架结构和各部分的关注点。

(徐平教授发言)

中东地区的“人性与习惯”子课题负责人中央党校的徐平教授在发言中,对课题的整体理解和子课题的关注点、问题域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他谈到,这个课题的题目提得很好,也是我做了一辈子的研究想思考的问题。我是主动抢的中东这个题目,为什么呢?因为中东问题首先是伊斯兰文明的问题。我自己在这方面有几个问题想解决,一个就是伊斯兰进入中国1000多年了,伊斯兰的平等和他的公正精神对中国文化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我除了做15年西藏以外,新疆我也做了11年。我一直提的问题为什么伊斯兰教能够替代佛教在整个系里面,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学者给我回答,我自己也一直琢磨这个事,包括费先生,他基本上在全国走了一个地方就写一篇文章,在20世纪90年代还把他的夫人孟吟给带上了,但是唯一新疆没写,他说新疆太复杂,真的是太复杂。今天这个题目是一个硬骨头,究竟是伊斯兰文明还是伊斯兰地区?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教之一,三大教里面它是最晚兴起的,但是今天三大教从最早的佛教到后期的,公元前后起来的基督教,不管是新教、老教都走向了衰落,虽然美国是以宗教立国的上帝,宗教的思俗化非常非常严重。但是唯一有意思的就是扩展性非常大,别的宗教不到10亿人,它今天是16亿人……我觉得一方面要按照方老师的那种规范,但是另外一方面不能太规范,太规范了写出来太像教科书,恐怕表达不出我们最深层的东西,我们这个书一定要超越教科书。要让大家感觉到我们对人类的真问题,一些最深层的一些东西的追问和思考。

(丁元竹教授发言)

印度国家的“人性与习惯”子课题负责人国家行政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丁元竹教授在发言中谈到:人的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实际上是特定的人文生态中生长出来的。印度这个国家是多元的,语言非常复杂,官方的语言有23种,国内的研究人员和文献比较少,所以需要做一些功课,我总的想法必须有问题的研究。在研究意义人性习惯的过程中,我觉得三个世界的生活层次的理论很重要,第一层次人和自然的关系,第二个层次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第三个层次是心和心的关系。刚才很多这样心和心的这种行为,另外我想是一种人类学的解释,解释理论是什么意思?我研究印度文化也好,研究其他文化也好,我不是从中国人来研究印度,而是从一个我设身处地的对他那里的人文理解,他为什么形成这样的一种行为,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一种习俗。所以在哲学上理解理论是研究文化的重要的方式,当然我想从分析框架上也是有这么几种方式来解释,研究方法大约也是从五个方面来研究印度的文化。一个是文献分析,从印度的哲学,文学,历史社会的文献,以及影视作品去分析。一个是参与一些活动,有关印度文化的观察来进一步了解这个民族。还有一个就是写作风格我想参照人类学对民族性的研究,中间传插故事的方式来写。

(刘能教授发言)

日本国家的“人性与习惯”子课题负责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刘能教授,他从日本的地理环境、审美文化、日本文化中的励志精神、思维习惯等八个方面对其承担的子课题的框架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他说:在社会研究里面,我想把它的宗教仪式,以及这种对于社会感的塑造来写。那么生活我选就是身心,工作习惯想写终生雇佣制和日本制造辉煌时期所做出的情感。日本当然也有很多新的变化,我觉得日本最大的变化是人的变化,人世间最重要的七个“他”都抛弃掉了,不要结婚、不要谈恋爱,不要买房子等等这些东西。在日本人新一代最大的问题第一个沟通性,这个和日本和早期看到的日本有很大的不同。还有就是我们也观察世界在竞争世界里面,一直是世界的创新人。比如他们最近出来物质世界的关系,追求社会精神的都是讲日本的。日本的男性开始参加培训,学习育人的技术,这些都是新的变化,的确发生了大的变化。

(赵旭东教授)

欧洲地区的“人性与习惯”子课题负责人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赵旭东教授因在外地出差,由他的助手朱鸿辉博士对研究构思、子课题设计等内容进行了现场汇报。他谈到:从整个的欧洲框架来说,我们想考虑做这个部分的理论机理还主要来自方总纲里面的,就是生物性的人和文化性的人是有差异的,这个生物性的人叫个体性的人,个体性的人也是生物性的人,就是人是会总结的,而文化性的人是会通过我们某种方式,将文化积累和传承下去的,所以可能回到所谓的不朽的状态,这是两个人的属性是有差异的。第二个关于习惯,首先这个习惯就是我在读了方老师的总纲之后,跟老师讨论,理解的就指的是个体和群体的生活方式,或者就是四个字叫做通俗传统和个体、群众看待事物的方式,也就是观点。这个习惯应该属于这种文化性人的层面,这样习惯和人性就应该对接起来。

(邱泽奇教授)

中国国家的“人性与习惯”子课题负责人北京大学中国社会发展中心主任邱泽奇教授因在学校上课,他的子课题部分由刘能教授代为讲述。他谈到:思维既是个体又是群体的,但是又有家庭的压力、同伴的压力、社会的压力。这里面引入了最主要的就是思维的形成,有时候是靠权利来做的,这就是在我们所有人里面去解释不同习惯形成,是由不同空间层次的力量所形成的。思维习惯里面他选的是生物学的、家庭的、同伴的、学校的,那么孟子三迁的故事告诉大家你所在的世界对你的所影响。他把社会习惯划约为局部社会文化。说社会习惯是局部定义的,社会文化可以简化为局部文化。所以这些社会习惯都是局限于在生机体系下体现我们的社会,所以这里对习惯的影响有家庭、有同伴、有社会,这个概念我以前没有看到过,是个新的概念。

(刘瑞旗董事长发言)

课题组成员的报告论述结束后,恒源祥集团董事长刘瑞旗介绍了恒源祥集团探索品牌和文化研究的来由与脉络,恒源祥在过去“不知不觉”运用品牌经营的方法发展起来了,但现在正努力地探索和研究如何未来可以做到“先知先觉”地用文化的方法做品牌。他通过生动的剃须刀案例又一次强调和突出了课题研究的重点方法、方向与目标,他还运用文化研究的方法和视角分析了未来人类生活方式的整体宏观趋势和走向——物质文化的物性时代是在西方,情感艺术的心性时代是在中国,精神灵性的神性时代是在印度,由此结合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特色与专长,倡导共同将我们中国人最擅长的情感和艺术生活方式打造成全人类生活的新思维、新境界,成就更伟大的中国未来。

(连辑院长发言)

最后,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连辑做了大会总结讲话,他在百忙之中专程挤出一下午的时间认真聆听了开题会的全过程,并表示深有感触。首先,他表示,今天的恒源祥和刘董的格局之大令人敬佩,其所思所为关乎人的生命、关乎人类的命运、关乎国际社会当下的生存状况,在科学研究领域又极具开创性与个性。

连辑院长认为,本次联合课题不仅组成成员集聚了国内权威水准,是在纷繁复杂的想象寻求规律和真理的很有价值的探索,选题还有很强烈的时代印迹和宏观视野,在十九大和两会精神的大背景下,对于习惯的研究之于个人、组织、国家和社会,都能够有效地指导现实社会与国家治理。

连辑院长同时也很认同恒源祥对于精神和情感消费“心时代”到来的观察与判断,他认为,习惯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生活的表现样式,所以它和精神生活水平的高低、质量的好坏是相互关系的,好习惯越多,精神生活品质越高;好习惯越少,精神生活品质越低;好习惯越多,精神风度越厚;好习惯越少,精神风度越薄。所以精神和情感消费的时代,尤其在当今文化乱象、社会乱象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在当今大众普遍缺乏审美和艺术欣赏习惯的情况下,培养好的习惯变得非常亟需和迫切,也是关乎国家和社会的大事,而且未来的成果完全可以在中小学教育就开始推广和普及。

(王福州副院长、朱乐耕教授与恒源祥集团陈忠伟总经理座谈)

当天上午,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王福州和陈忠伟总经理还专程在开题会之前进行了深入了交流和沟通,艺术创作院院长朱乐耕、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方李莉参加了座谈。王福州介绍了我院的基本状况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的工作情况,陈忠伟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恒源祥集团的发展情况,包括与艺术之间的深厚渊源,尤其是绒绣等恒源祥的非遗,陈总表示“没有当代艺术,就没有当代设计,怎么会有当代智造”。会谈取得圆满成功,双方就未来的进一步合作达成了一些共识。当今和未来艺术对于国家的发展与振兴,对于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转型均已提上日程,并提出双方可共同开展“艺术与国家发展”这一大战略课题或论坛等多样形式的战略合作,未来还可将课题成果转换成教材为艺术教育等之用,在场的领导和专家深表认同、赞许和期待。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lixj | 阅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