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赵书峰:史学家的民族音乐学情结——沈冬主编《宝岛回想曲——周蓝萍与四海唱片》述评

[日期:2015-12-29] 来源:  作者:赵书峰 [字体: ]

史学家的民族音乐学情结

——沈冬主编《宝岛回想曲——周蓝萍与四海唱片》述评

赵书峰

内容提要:本文是对沈冬教授主编的《宝岛回想曲——周蓝萍与四海唱片》的述评,笔者认为,该著有以下研究特点:以丰富详实历史史料梳理考证了台湾著名的国语流行音乐作曲家周蓝萍的艺术创作之路,及其作品在实现战后离散华人的族群认同、文化认同方面所起的作用,同时又针对上述两者之间互动历史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其次,作为对周蓝萍与四海唱片的一部拓荒性的研究专著,对于推动台湾流行音乐的整体研究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三,作为一部台湾近代流行音乐史著述,作者的研究思维隐含着鲜明的历史民族音乐学特性的表述风格,不但对研究对象的史料的细致爬梳,而且还结合研究对象所处的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进行深入的阐释性研究;第四,口述访谈的研究方法也是本书的最大亮点之一,对于多渠道获取研究对象的相关历史史料,以及有助于弥补传统的书面文献文本所带来的缺陷问题。最后笔者针对本书的写作风格,结合当下的中国音乐学学术语境下的民族音乐学学科的研究范围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关键词:台湾;流行音乐;周蓝萍;四海唱片;民族音乐学;述评

2014年8月笔者在北京文津酒店对来大陆出差的台湾大学音乐学研究所专任教授沈冬[①]博士进行了访谈,同时还有幸得到沈先生赠送的一本她主编的新作:《宝岛回想曲——周蓝萍与四海唱片》(国立台湾大学图书馆2013年出版)。全书共有12篇文章组成,作者分别有沈冬、陈炜智、陈峙维、罗爱湄,四位台湾学者的文章组成。本书分别对战后台湾最重要的国语流行音乐作曲家周蓝萍[②]的台湾岁月、香港生涯,及其台湾早期国语流行歌曲创作、电影歌曲、新版武侠电影音乐创作、与台湾四海唱片[③]在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四海唱片工业在大众市场的历史发展状况等相关问题结合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资料、口述访谈资料进行了详细的梳理、总结与研究。从本书的分章的作者的教育背景来看,他们的教育与研究背景都是有关台湾音乐史、唱片工业研究、电影方面研究的专家学者。他们结合自己的扎实的专业背景对周蓝萍与四海唱片公司的历史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本书的研究框架主要分为两部分构成:前半部分重点树立了上世纪50至60年代台湾流行音乐的发展历史,并对周蓝萍的台湾国语流行音乐创作做了一个十分详细深入的重点回顾与介绍;后半部分则对台湾著名的四海唱片那个年代的发展状况做了一个十分精彩的回顾。该书内容包括:《啊!美丽的宝岛,人间的天堂——周蓝萍的台湾岁月》(沈冬)、《年年跃马长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周蓝萍的香港生涯》(陈炜智)、《我爱唱的一首歌,是你的诗,写的是我——周蓝萍与台湾早期国语流行歌曲》(陈峙维、陈炜智)、《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易——周蓝萍电影时空版图》(上)(陈炜智)、《彩虹万里百花开——周蓝萍电影时空版图》(下)(陈炜智)、《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周蓝萍的新派武侠电影音乐》(罗爱湄)、《从无声到有声——四海的故事》(上)(陈峙维)、《四海蜚声动江湖——四海的故事》(下)(陈峙维)、《歌声响彻天空——四海唱片攻占大众市场》(陈峙维)、《放开了喉咙高唱吧!——四海唱片的多元声音》(沈冬)、《乘着歌声的翅膀——由<绿岛小夜曲看流行歌曲的亚太流行》(沈冬)、《从录音间到唱片行——一首歌的诞生》(陈峙维、陈炜智)。通览全书的研究内容,笔者认为有以下研究特点:

一、一部丰富详实的研究台湾流行音乐的著述

该著作者们通过对大量的书面文献、图片文献、音像资料、口述访谈资料的搜集与整理,重点对台湾著名的国语流行音乐作曲家周蓝萍在台湾、香港等不同时期的流行音乐的创作特点以及对台湾、香港、大陆,以及亚太流行音乐受众群体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考察研究,同时也周蓝萍与台湾著名的四海唱片公司历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历史发展状况给予了较为深入的考证与梳理。譬如,作者通过对当下还健在的相关人士(如著名作词家庄奴,导演李行、林福地、作曲家杨秉忠、老广播人白银阿姨、香港名歌星静婷等)的口述访谈,并通过大量阅读当年的报刊,以及捐赠者提供的资料,共同建构了周蓝萍与四海唱片的发展历史。如《啊!美丽的宝岛,人间的天堂——周蓝萍的台湾岁月》(沈冬),重点对周蓝萍的出生年月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分析,同时针对周蓝萍的人生三部曲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即出生成长于大陆,崭露头角于台湾,最终在香港引领风骚,成为国际级的音乐家。本文后半部分重点论述了周蓝萍在台湾时期的音乐成就,书中不但有详实的文史史料的梳理与总结,而且配有详实的周蓝萍出席各种音乐颁奖活动的图片以及四海为其发行的唱片图片资料。重点分析总结了周蓝萍音乐创作的四种类型即,创作整编国乐曲、合唱曲、舞台剧配乐、广播剧配乐、国语流行歌曲五种类型(本书30-41),同时也深入地梳理、论述了周蓝萍的国语流行歌曲创作在台湾流行音乐史上所占有的重要地位。总之,该著是基于丰富详实的历史史料基础上,对周蓝萍的国语流行音乐创作以及与四海唱片公司的发展历史概况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搜集与整理,是研究港台流行音乐发展历史不可多得的一份重要的参考资料。

 

二、一部研究周蓝萍与四海唱片拓荒性的学术之作

目前来看该著的出版发行可以说是第一部较为系统、深入地研究周蓝萍台湾国语流行歌曲创作与四海唱片公司的著述,某种程度上具有拓荒性的学术意义。通过对与之相关的文献检索发现,然而我们看到国内外学术界针对周蓝萍与四海唱片的研究鲜有成果,多是针对邓丽君、周杰伦、李宗盛、庄奴,等乐人、乐事的分析研究。[④]尤其是岛内外音乐学界全面地对周蓝萍与四海唱片的研究内容并不多,多是一些报刊杂志发表的零星的碎片化的小文[⑤],缺乏对周蓝萍的国语流行歌曲创作与四海唱片工业历史状况做较为深入、系统的考察研究。尤其是本书的前六篇文章重点对周蓝萍的台湾岁月、香港生涯、周蓝萍早期的国语流行音乐、电影音乐创作(包括新派武侠电影音乐)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研究。

其次,对于台湾早年影响力较大的四海唱片公司,作为台湾自行灌录原创国语流行歌曲的先锋。尤其是对于四海唱片公司与周蓝萍艺术创作之间的多元互动关系问题,台湾音乐学界深入考察研究者不多,而本书正式基于这一学术忙点,结合相关的历史史料与口述访谈本文进行深入挖掘考证,十分深入细致地探讨了周蓝萍台湾国语流行音乐创作、受众以及与四海唱片公司之间存在的双向互动关系问题。正如作者谈到“实质而言,如果没有四海创办人聊干元先生的慧眼投资,周蓝萍台湾时期大部分的音乐创作必然与时俱逝,绝不可能流传至今。如果说四海唱片是打造周蓝萍这位音乐巨擎的主要推手之一,绝不为过。”(本书第15页)同时,我们知道,四海唱片公司发行的系列《四海歌曲精华》,以及对于保存华人世界重要的作曲家(马思聪、黄友棣、李抱枕等)作品以及向亚太地区传播国乐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及其四海唱片的发展历史鲜有学界给予系统关注与思考。因此,上述问题正是本书作者的学术切入点,首次对周蓝萍与四海唱片的发展历史做一个较为深入系统的拓荒性的学术学术耕耘。

三、史学家眼中的民族音乐学情结

综观该著可以看出,作者的研究视角不是单一的历史音乐学研究维度,而是以此为基础,结合民族音乐学相关理论,以周蓝萍的黄梅调《梁山伯与祝英台》《绿岛小夜曲》为两个主要研究个案,重点论述了台湾国语流行音乐作品在离散华人中的族群认同、文化认同、两岸文化交流问题,同时重点考述了商贸旅游、人口移动对周蓝萍音乐创作与受众带来的诸多重要影响。可以看出,作者不但是单一的资料堆积与罗列,而是基于离散、族群认同、文化认同,以及商品贸易、人口流动等诸多因素深入反思对周蓝萍与四海唱片公司的发展带来的之间的多元互动关系问题,所以作者独到的研究思维足以体现出鲜明的民族音乐学特性。换然之,将周蓝萍与四海唱片的发展置于亚太社会历史语境中进行观照与审视,重点分析了周蓝萍与四海唱片公司的发展传奇与亚太地区的社会、政治、历史、文化之间的因果关系问题。比如,作者深入分析了周蓝萍与四海唱片公司的音乐作品在战后年代为离散华人实现和寻找族群认同,文化认同过程带来一个积极的影响。正如作者所言,在大陆“银幕”低垂的年代,海外很多离散华人通过黄梅调《梁山伯与祝英台》打造了一个想象中国古代辉煌的途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片中跳脱传统戏曲的音乐框架,兼容并用中西乐器,吸纳京、昆,以及地方戏曲歌谣的元素,创造了一个符合众多海外华人想象,兼具传统与现代的音乐中国。(本书第15页)还如作者对四海唱片工业的研究中谈到:以“中国性”[⑥]概念寻索这些唱片的整体意义与深层脉络。多数参与的音乐家出身大陆,属于战后的离散族群,他们把“中国”灌注在他们的音乐里,保存在四海唱片中。分析唱片里呈现的中国性,在情感层面是挥不去的故国乡愁,在理性层面是努力维系中国文化命脉,更与音乐教育结合,使音乐里的中国性渗透于台湾,开展为带有台湾色彩的中国性。[⑦]同时作者以《绿岛小夜曲》在亚太地区的流播现状为个案看出,海峡两岸逐渐开放以来,这首歌曲的影响力逐渐扩及大陆流行音乐市场。它早已跨越了海峡之隔,成为海峡两岸开始文化交流,最早登陆的文化力量之一。另外,书中在对四海唱片工业的研究中(《从录音间到唱片行——一首歌曲的诞生》),不但重点分析了台湾流行歌曲的写作、录制、发行、传播等一系列的运作模式问题,而且也以流行歌曲与电影音乐为例,从音乐工业的角度出发,重点检视说明一首歌曲如何从曲谱上的书面创作转变为可以上市的有声产品,以及‘录音’对‘听音乐’与‘做音乐’的影响,等等相关问题的思考。作者不但探讨了四海唱片工业的整体的运作模式,而且也深入探讨了四海唱片工业整体的运作模式与大众市场的审美受众之间深层的互动关系问题(本书254页)

其次,书中整体的研究思路隐含着鲜明的历史民族音乐学研究特性。历史民族音乐学研究主张历时法与共时法并重的研究方法,后来以至于哈佛大学音乐系的谢勒梅女士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历史民族音乐学”的学科名称。[⑧]当下的民族音乐学研究只过度关注当下鲜活的音乐事项,而对其背后的历史发展变迁轨迹缺乏历时性观照与审视。而历史民族音乐学研究则是基于学科共时性研究基础之上,对具体音乐事项的一种历时性反思。正是由于作者的史学教育背景,所以该著的研究框架还隐含着鲜明的历史民族音乐学研究特点。因此,可以说作者将历史音乐学与民族音乐学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因为,作者不但梳理与考证了周蓝萍与四海唱片的历史发展状况(历时性研究),而且还结合离散华人的族群认同、文化认同、亚太社会历史发展的语境,重点考察了周蓝萍音乐创作与四海唱片公司的发展历程之间的因果关系问题(共时性研究)。不但有历时性的考察与梳理,同时还有共时性的诸因素之间互动关系的分析研究。正如沈冬博士在其《听见“中国性”——四海唱片的艺术之声》中认为,“文章以唱片为主体史料建构有声音乐史,考订1960~ 1980年代台湾四海唱片公司出版的50余张艺术类唱片。并援用“中国性”概念,诠译这些唱片的整体意义与深层脉络。”[⑨]比如该著中的《乘着歌声的翅膀——由<绿岛小夜曲看流行歌曲的亚太流行》(沈冬),作者通过详细的历史史料的爬梳,深入考证了《绿岛小夜曲》流行的系列传奇故事,深入挖掘了《绿岛小夜曲》半个世纪以来,由流行而经典,由音乐而政治的历程,呈现了《绿岛小夜曲》,由创作到流行的系列传奇故事。同时我们看出该著的写作风格不单单是完全限于史料的爬梳与总结,而是将研究对象置于其所处的社会、历史、政治语境下,深度剖析《绿岛小夜曲》由流行而经典,音乐与政治的多元关系问题。从本书中作者的研究观点可以看出,作者将周蓝萍与四海唱片的发展历史轨迹置于战后台湾整体的社会历史语境中进行综合观照,重点分析考证了周蓝萍的国语流行歌曲创作的历程与四海唱片公司发展轨迹。因此,作者呈现的纵横两维的研究思路,是对周蓝萍与四海唱片工业发展的一种立体丰满的深度解读。正如著名的美国民族音乐学家菲利普·伯尔曼认为,只有通过民族音乐学方法,人们才能看到不是单一的、铁板一块的音乐史,而是多样化的音乐史。……运用民族音乐学视角观察音乐及其历史,才能充分探讨音乐史上真正多样而复杂的意义层面。[⑩]因此,可以说,该著不但有十分深入精致的历时性文献考证与梳理,而且也有多元、立体特性的民族音乐学思考,彰显出一个史学家眼中的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情结。

四、口述访谈文本的采用是本书研究中的一个亮点

笔者认为,该著的研究方法的最大亮点就是在与研究对象相关的书面文献史料相对快匮乏的情况,结合历史学的口述访谈资料作为书面文献文本的相互补充、佐证。既丰富了研究资料的获取渠道,又更加丰富、立体的真实再现研究对象过往的历史记忆问题。比如作者针对周蓝萍与四海唱片的历史发展状况研究,不仅仅限于搜集到的传统的书面文献资料(如书报、图片、唱片等),而是结合与周蓝萍与四海唱片发展有关系的相关人士(如庄奴、廖干元、周蓝萍家人与朋友)的口述资料的访谈,进行多元、立体地进行资料的梳理与分析、考证工作(比如针对周蓝萍身世之谜的研究)。通过本书的研究特点可以看出,当今的民族音乐学研究(或者历史音乐学研究),不但是仅仅依靠传统的书面文献进行资料的考证与梳理工作,同时在缺少或者现有的书面资料稀缺的情况下,通过对当事人的现场的口述访谈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也有助于从立体、多维的角度再现或还原过往的有关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记忆问题。同时这样珍贵的口述访谈资料也是对现有的传统的书面、图片资料的一种多元补充,以及有关过往历史记忆的一种重构过程。

五、该著的写作思路与研究视角所带来的思考

作为一位音乐史学研究者,作者在书中呈现的写作思路与研究视角却隐含的鲜明的民族音乐学学科特性,可以看出,沈先生的学术视野并没有完全纯粹的做音乐史学的研究,而是以宽广的学术视野,以民族音乐学的学术视角来观照与审视台湾流行音乐家,唱片公司的发展变迁研究,所以看出作者的写作框架与研究思路呈现出浓厚的民族音乐学研究视野。笔者认为这正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因为当下的中国音乐学界在学科之间界限划分得更加明确,每个学科之间都要搞一个所谓得学科认同,尤其是某一个学科的学术会议上,很难看到其他学科的学者参与,虽有部分学者参与进来甚至是被认为是圈内的跨学科对话。综观世界音乐学研究语境可以看出,美国、日本、台湾、香港的学术研究,学科界限之间并没有人为地规划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学科之间只有研究方法的区别,没有研究对象与范围的差异,即民族音乐学学科研究的范围问题,亦即以研究对象或研究方法来区分学科之间的不同问题。并没有像国内音乐学界那样,学科之间甚至老死不相往来。比如在传统音乐研究之间还分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甚至是在某些高校中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方向的同学不能用做汉族传统音乐的论文来提交学位论文答辩)。比如2014年上海音乐学院陈应时教授的研究成果获得的日本第26届民族音乐学“小泉文夫”大奖,并且上海音乐学院科研处发表声明说“陈应时教授这一荣誉既是上海音乐学院的骄傲,更代表着中国民族音乐学界对世界民族音乐学的贡献。”[11]从上文表述可以看出,能把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者纳入到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学科范围内也是专业音乐学院第一次正式发声。可以说这样的称谓在当下的中国音乐学学术语境中是难以想象甚至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很难想象一个历史音乐学研究者能获得民族音乐学方面的大奖。所以看出,当下的中国音乐学界逐渐在走向一个包容、与时俱进的学术发展的大好时期。

六、结语

总之,本书以周蓝萍及四海唱片为核心,呈现了台湾1950年代以下,二、三十年间的国语流行歌曲、唱片工业,及电影工业的部分风貌。它以丰富的史料与访谈成果作为研究内容,真实再现了周蓝萍先生的流行歌曲创作以及四海唱片公司的诸多历史事实。(本书第11页)正如作者所言,本书的出版,不但集中呈现了有关周蓝萍及四海唱片的基础研究,对他们所深入参与国语流行音乐文化及唱片工业、电影工业的发展也有所著墨。(本书第11页)尤为一提的是书中插入的大量有关周蓝萍与四海唱片公司的一些珍贵的图片资料也是最大亮点之一,它能使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周蓝萍与四海唱片过往的历史发展信息。同时书中最后部分的《周蓝萍及四海唱片大事纪》也是了解周蓝萍与四海唱片公司发展历程的很珍贵的史料,为后人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十分重要的参考资料。

其次,综观本书研究具有以下特点:其一,将台湾国语流行音乐置于亚太流行文化的发展语境中来审视与观照;其二,对周蓝萍与四海唱片发展状况条理化系统化的梳理与总结;其三,一部深入系统地研究台湾流行音乐的专著;其四、用丰富的详实的史料真实再现周蓝萍的艺术人生与歌曲创作;其五、历史民族音乐学视域下的台湾流行歌曲研究。同时提醒我们,流行音乐加入到民族音乐学的传统研究内容起始于上世纪70年代后期,这表明人们从民族音乐学发端之日起就想放弃主宰该学科的某些概念。[12]同时看出,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流行音乐文化是民族音乐学者逐渐关注的焦点之一。我们不但要研究流行音乐的传播受众过程,同时也要针对流行音乐作曲家背后的艺术创作背景与历程与其所处的社会历史政治文化语境之间的多元互动轨迹进行深度挖掘与剖析。

总之,通过对该著的认真阅读与思考,笔者认为它是一部系统全面深入地研究台湾国语流行音乐音乐的系统著述,尤其作者的选题视角具有拓荒性的学术内涵。相信该著的出版发行对于促进台湾流行音乐的整体性研究具有积极的学术意义。同时也对海内外华人进一步了解周蓝萍的国语流行音乐创作以及四海唱片工业的发展历史,以及他们在实现战后离散华人的族群认同、文化认同外头上,及与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方面所起的积极意义有一个更加明确的认识。



注释:

[①]沈冬(1956-),女,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美国马里兰大学民族音乐研究所博士候选人。曾任国立台湾大学国际长、音乐研究所所长,现任国立台湾大学音乐学研究所专任教授,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目前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文化史、近代音乐史研究。著作有《唐代乐舞新论》《隋唐西域乐部与乐律考》等。

[②]周蓝萍(1926-1971),湖南湘乡人,国立音专毕业,是战后台湾最重要的国语流行歌曲作曲家。脍炙人口的《绿岛小夜曲》、黄梅调《梁山伯与祝英台》等都是他的作品。其代表性的流行歌曲作品有:《绿岛小夜曲》《回想曲》《家在山那边》《月光小夜曲》《春风春雨》《一朵小花》等。

[③]四海唱片公司由廖干元先生(1926-)创立,是民国50年代最具规模的唱片公司。周蓝萍与廖干元合作,开启了台湾灌录原创国语流行歌曲的滥觞,二人合作的唱片每每缔造数十万张的销售天量。

[④]冯冠华:《从<夜来香到<七里香:通过流行音乐分析台湾在大陆的软实力》(南京大学国际政治专业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杨艳丽:《从城市民族音乐学视角看“邓丽君现象” ——关于邓丽君歌曲在大陆、台湾和日本的流行原因研究》(《乐府新声》2009年第3期,第144-153页)、陈斯琦:《李宗盛华语流行歌曲研究》(南京艺术学院2013年音乐学硕士学位论文)、罗尧:《台湾流行歌坛中的庄奴歌词研究》(西南大学音乐文学历史与理论方向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李晨:《从纪录片<跳舞时代看台湾日剧时期流行歌曲文化“现代化”的殖民性》(《华文文学》2011年第2期,第83-89页)、陈斯琦:《李宗盛华语流行歌曲研究》(南京艺术学院2013年音乐学硕士学位论文)、项筱刚:《民国时期流行音乐对1949年后香港"台湾流行音乐的影响》,(《音乐研究》2013年第1期,第27-37页)。

[⑤]相关文章主要有:沈冬:《周蓝萍与<绿岛小夜曲传奇》,《台湾文学研究集刊》,2012年第12期,第79-122页、周扬明、刘国炜:《周蓝萍:时代经典回想曲》,台北华风文化2011年版、刘方刚:《周蓝萍谈黄梅调》,《台湾新生报》,1963年9月21日、张梦瑞:《绿岛小夜曲——国语歌在台的开路先锋周蓝萍》,《光华杂志》1997年第3期,等等。

[⑥]复旦大学葛兆光教授近年的力作《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台北联经出版社2011年版,第352页),由空间性与主体性的角度梳理“中国”在历史上的现实存在,回答了西方学界或以为中国仅是历史上的一个“想象共同体”(Imagined community )的说法,也部分解释了“中国性”的内涵。转引自沈冬:《听见“中国性”——四海唱片的艺术之声》,《音乐艺术》2014年第2期,第31页。

[⑦]沈冬:《听见“中国性”——四海唱片的艺术之声》,《音乐艺术》2014年第2期,第29页。

[⑧]汤亚汀著译:《音乐人类学:历史思潮与方法论》,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483页。

[⑨]沈冬:《听见“中国性”——四海唱片的艺术之声》,《音乐艺术》2014年第2期,第17页。

[⑩][美]斯蒂芬·布鲁姆·菲利普,伯尔曼著,汤亚汀等译:《民族音乐学与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年版,第300-301页。

[11]参见《音乐艺术》2015年第1期,第54页。

[12]汤亚汀著译:《音乐人类学:历史思潮与方法论》,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28页。

———————————————————————————————————————作者信息:

赵书峰,男,民革党员,现居北京,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学博士,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进站博士后,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与日本神奈川大学一般社团法人瑶族文化研究所项目研究员,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理事,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员,中国傩戏学会会员。

近年来,利用大量的时间行走于田野中,获得了丰富的有关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研究的第一手资料。研究兴趣主要关注于民族音乐学方法论研究,南方族群与西南跨界族群音乐文化的比较研究,冀南道教音乐、冀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研究,尝试以历史民族音乐学、音乐口述史、结构主义与符号学理论对田野考察文本进行阐释与解读。陆续在《音乐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中国音乐学》《民族艺术》《黄钟》《中国音乐》《人民音乐》、《交响》《民族艺术研究》《云南艺术学院学报》等刊物发表40多篇学术文章。其中,论文《千呼万唤始出来——读<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三卷)有感》,曾获2010年“人音社杯”第四届高校学生音乐书评征文比赛二等奖(第一名)。论文《当下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现状评析——以博士学位论文选题为例》,获2015年中国音乐评论学会“学会杯”二等奖(总排名第四)。论文《历史民族音乐学研究问题的再思考》,获得2015中国艺术人类学“费孝通艺术人类学奖”三等奖。出版《湖南瑶传道教音乐与梅山文化》(专著),《踏歌而行》(论文集)2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瑶族婚俗仪式音乐的跨界比较研究——以中、老瑶族为例》(编号:15BD044)1项,河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广宗醮仪音乐文化再研究》(编号HB15YS046)1项,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历史民族音乐学视域下的丰宁满族“吵子会”研究》(编号SD151100)1项,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课题3项,广西民族大学瑶族研究中心课题1项。参与教育省部人文社科项目等其他省部级课题研究3项,日本神奈川大学瑶族文化研究所课题(《基盘研究[B]“瑶族的仪礼与仪礼文献的综合性研究”》)1项。

独立开设《民族音乐学理论与方法》《音乐学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音乐学的历史与现状》《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述》等课程。曾在海南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河南师范大学、西南科技大学、西华师范大学、云南民族艺术研究院《民族艺术研究》编辑部等高校与科研院所从事多场音乐学学术讲座。

邮箱:musicologyshufeng@163.com QQ:344819827

附言:本文原载《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第46-50页。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lixj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