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王萍:京剧文献整理、开拓的里程碑——《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评介

[日期:2014-10-27] 来源:  作者:王萍 [字体: ]

京剧文献整理、开拓的里程碑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评介

王萍

(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所,兰州,730070)

有清一代是戏曲花部兴盛、京剧诞生的高峰时期,而相关史料蒐集、整理之成果也斐然可观。最突出的当推至德周明泰和东莞张江裁(次溪)。周明泰于1932年至1933年间整理编辑,陆续出版了《几礼居戏曲丛书》,其中收录《〈都门纪略〉中的戏曲史料》、《道咸以来梨园系年小录》、《五十年来北平戏曲史料》,《清平署存档事例漫钞》四种。张次溪于1934年、1937年先后编纂出版了《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集和续集。这些专辑以京师舞台为主要空间,比较全面地整理、记录了18世纪中叶至晚清京师舞台花部地方戏兴衰嬗变的发展情况,观照了京剧形成、成熟的文献史料。可以说,他们的辑录整理在京剧史料编纂上有筚路蓝缕之功。但是,由于搜集、整理的对象不是京剧,所以在史料攒萃范围、取舍尺度上仍有失当、遗漏和不足。

2011年由傅谨主编、谷曙光副主编的《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凤凰出版社)(以下简称汇编),无疑成为京剧文献整理、开拓的一个里程碑。这套清代卷的历史文献汇编,由清代中叶开始至清末,时间跨度一百多年,涉及面宽,内容详备,从清宫档案、文人笔记、专书、碑刻、竹枝词到近代传媒报纸、杂志等,全面系统地记录了京剧形成期历史发展动态的变迁过程,展现了京剧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总体来看,《汇编》在以下方面值得称道。

一、广泛收录京剧自诞生至成熟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文献史料。《汇编》“专书”以张次溪《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为基本篇目,尽可能的扩大了整理辑录的规模。《清代燕都梨园史料》除诸多序跋外,实际收录51篇,而《汇编》上下两卷共计66篇,经过整理、删减又收录、补辑了《秦云撷英小谱》、《评花》、《花天尘梦录》、《灵台小补》、《燕市群芳小集》、《瑶花梦影录》、《三十六声粉铎图咏》、《梨园声价录》、《粉墨丛谈》、《瑶台小咏》、《日下梨园百咏》、《莲湖花榜》、《钧天俪响》、《同光梨园纪略》、《杨翠喜》、《沪江色艺指南》、《天津名伶小传》、《梨云影》、《海上梨园杂志》、《海上梨园新历史》、《梨园小史》、《璧云集》、《杨小楼外传》、《梨园原》、《明心宝鉴》、《弋侉腔杂戏场面提纲》、《洗心斋盔箱》、《戏班结禀花名册草目》、《都门纪略》等二十多个篇目。

此外,《汇编》还收录了清人日记19篇,《申报》、《新闻报》、《上海新报》、《顺天时报》、《正宗爱国报》等京津沪三地清代报纸18种,以及清宫档案、图录、竹枝词等。仅清人各种日记里,就爬梳整理出数十万字与京剧相关的记载。值得一提的是,《汇编》不仅辑录原文,还在丛书的每个单元前特以提要形式介绍该史料背景及价值、意义,仅此类相关文字亦即万余字。总之,《汇编》采集之广,审订之精,已大胜往昔,无论从资料整合的广度还是深度来看,如果说《汇编》是迄今京剧历史资料编纂之集大成实非过情之誉。

二、文献辑录范围有新的拓展。关于早期京剧历史文献史料古旧书籍早有记载,但囿于既有研究条件的限制,许多珍稀文献,包括古籍善本、稿本和钞本等没有被学界所认识,随着《汇编》的发掘整理,不仅许多文献“第一次以经过整理的方式集中面世”,[1]而且其史料价值也相继凸显出来。

以“专书”上卷为例:《弋侉腔杂戏场面提纲》是对排练、演出时的场记或导演手记稿本的辑订,它详细记录了弋阳腔、乱弹等七十个剧目舞台演出时的处理,如演员上下场方式、舞台道具、检场安排等。该史料价值诚如编者介绍“乃戏班实物,实为第一手珍贵资料。”[2]《洗心斋盔箱》主要记载了七十余出剧目角色穿戴情况,每出戏列有角色名称、行当归属、穿戴行头及砌末名目,“多数是乱弹皮黄剧目,为研究清代戏剧服装道具之第一手史料。”[3]稿钞本《戏班结禀花名册草目》记录了清同治初年至宣统年间北京戏班申报内务府、精忠庙备案文件情况,且清同治以后北京戏班变迁之大略亦由此可窥一斑。清人金连凯《灵台小补》虽多有抨击梨园、贬斥戏曲之论,但其中关涉戏曲与民间会社之关系等史料,也被收进《汇编》专书卷内。再如,根据齐如山藏本辑订、整理的《评花》,记录了清嘉庆二十年至二十一年北京地区三庆、和春、四喜、春台四大戏班三十六名演员的籍贯、年龄、隶属戏班、演出剧目等,而且还有对这些演员演技的评论。清末画家宣鼎创作的戏曲人物图咏册《三十六声粉铎图咏》有三十六出戏丑角戏,每戏一画,以昆曲为主,附有少量花部“时剧”,且配有一首古体诗,书后还附有《铎余逸韵》七绝十九首。编者据清光绪年间上海申报馆丛书本点校辑录。

像经典文献《都门纪略》、《绛芸馆日记》等,虽为前代学者及其他资料汇编所收录,但由于诸多版本未做详细校勘,“脱衍错讹极夥”。如周明泰所撰《<都门纪略>中之戏曲史料》只是有选择地辑录了六个版本,并未能全部包络,而《汇编》编纂《都门纪略》则在比较了诸多版本后再次对其进行精审考订,详细筛选、辑录了其中的戏曲史料。《绛芸馆日记》成书时间长,向前有人摘抄,但其中多有疏漏而且很零散,《汇编》在原有基础上重新做了校订。

值得注意的是,《汇编》注意吸收新成果,将韩国东国大学于2001年出版的《燕行录全集》(一百卷)经节选也集纳于其中,为我们从外国人的视角看中国戏剧提供了新史料。

由上不难看出,《汇编》最大限度地收录了徽班进京以来与京剧发展相关的所有重要历史资料,不仅各类文体齐备,而且史料辑录范围有大范围的新拓展。

三、视野宏阔理念开放。从18世纪末徽班进京开始至19世纪初道光年间,京剧完成了作为独立剧种的全部规制,包括舞台表演的诸多艺术元素,应该说,这没有多少质疑之处。然而,京剧的形成是如何完成的,期间经历了怎样的脱胎换骨的变化,现有史料没有明确现成、详细的记载。面对这样一个开放性的话题,如何使其通过文献史料的爬疏钩稽比较完整地表现出来,而且既能反映宏大叙事,又能体现精审考证之功夫,这是汇编者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事实上《汇编》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它跳出了就“京剧”论“京剧”的狭隘,立足当时京师舞台“两下锅”、“徽汉合流”、“汉戏进京”等历史文化语境,在整体视野下考量京剧经孕育而臻于成熟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宫廷与民间交互影响的特殊文化氛围。正是基于这种开放性的学术视野,《汇编》在选辑史料文献方面显示出前所未有的价值,真正体现了编者戏曲大文化历史观念。十卷《汇编》从专书、清宫文献、图录到报纸、笔记序跋等每套书都将这种思想贯穿始终。

《秦云撷英小谱》系清乾隆时期秦中优伶之传纪,该书成书年代较早,作者记载了诸多秦伶学艺的历史,也有对他们表演艺术的评论,虽然其重点在于研究秦腔发展历史,但其间关涉清代花部诸剧种及声腔流变情况。吴长元完成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的《燕兰小谱》是现存清代梨园花谱中最早的一种,书中既有为当时活跃于京城花部、雅部一些演员表演艺术的描写介绍及诗歌咏赞,还有对当时弋阳腔、梆子腔、昆腔发展流变、以及戏曲班社种种情况的介绍。卷“捌”《笔记及其他》选辑赵翼《檐曝杂记》“庆典”、“大戏”、“梨园色艺”三卷,其中记述了清中叶宫廷演剧以及作者在扬州见到魏三胜演出的情况。《乾隆英使觐见记》记载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大英帝国派遣以马戛尔尼为首的使团在宫廷看戏的见闻,具有重要史料价值。昭梿《啸亭杂录》向为曲界所熟悉,其曰:“近日有秦腔、宜黄腔、乱弹诸曲名,其词淫亵猥鄙,皆街谈巷议之语,易入市人之耳。又其音靡靡可听,有时可以节扰,故趋附日众。”[4]如此重要之资料亦自在收纳之列。如果说上述文献与京剧联系不太直接,那么《消寒新咏》《京尘杂录》、《扬州画舫录》、《评花》、《群芳谱》、《侧帽余谭》就已经与京剧关系比较密切了。

《汇编》所选“日记”(柒)都是作者亲身经历、亲眼目睹的真实记录,其中不少是名家日记。如祁寯藻《枢廷载笔》、《翕羽巢日记》、《翁同龢日记》、杨恩寿《坦园日记》、《王文韶日记》、《李兴锐日记》、何荫柟《鉏月馆日记》、《郑孝胥日记》、王锡祺“北行日记”、“荣庆日记”。再如《嘉庆丁巳、戊午观剧日记》、《恽毓鼎澄斋日记》、张棡《杜隐园观剧记》、《那桐日记》、孙宝瑄《忘山庐日记》、《许宝蘅日记》、胡适《藏晖室日记》等。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蕴含了清中叶至近代丰富的戏曲文化信息,从中不仅可以具体感受18世纪至19世纪及20世纪之交北京、上海等城市戏曲文化,而且也可见出京剧在当时的演出情况。

固然,一种文化现象有自己特定的运作逻辑和规则,但是任何文化的产生一定不是社会空间的绝缘体,它是诸多彼此独立又紧密联系起来的一种社会实践。京剧史中“两下锅”、“徽汉合流”、“汉戏进京”等文化概念,不只记载了当时舞台上不同剧种同台演出的事实,关键的问题在于其表征了京剧孕育成熟于昆曲、乱弹、梆子、京调、皮黄等“百戏杂陈”之中的一种实然性。《汇编》关注和发掘这些具有实然性的文献史料,既丰富了京剧孕育发展的历史内涵,也充实扩大了国剧研究的视阈。可以说,《汇编》编者是站在修史的高度,纵观戏曲大文化全局,显示了一种开阔的学术视野和深邃的史家眼光。

四、体例创新嘉惠学人。体例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它无形中向读者呈现、传递着一定的信息。往往好的体例文献汇编是取舍有度、编排有序、考订精审、相互关联、便于查检和使用的有机整体。《汇编》总揽京剧一百多年的文献史料,不仅搜罗齐备,规模宏大,在编纂体例上也有诸多创新。

(一)编排合理有序。时间断限是一切文献汇编的基础之一,《汇编》所收史料上限由清中叶徽班进京开始,下限止于清末,在这一百多年中,有关京剧的史料文献不仅浩瀚如烟,而且内涵丰富,体例各异。总体看,《汇编》基本上以文献体列为核心进行归类,但鉴于所有文献史料在性质和形态上的繁芜冗杂,编者以时间为经线,以文献体列单元为纬线,将十卷文献史料编纂为七个单元,即专书、清宫文献、申报、其他报纸、日记、笔记及其他、图录。单元中的史料又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从而凸显了文献史料的历史感。这样,文献价值归属于不同的体列单元之下,既保持了文献的整体性、系统性,也使得每一个独立单元所含文献史料饱满、平衡。《汇编》作为大型丛书系列,结构合理,层次清晰,各类资料有序排列,令人一目了然。

(二)变传统影印版为简体横排。传统文献汇编大都采用影印版,因为影印不但反映原书面貌,而且能够避免重新编排时的差错。但是由于影印多为繁体直排,这对于从小接受了简体汉字教育、习惯于横向排列阅读的年轻学者来说,还是有些繁琐。《汇编》十卷以原刻本甚至善本,稿本和钞本等为底本,经过比较全面、系统的校勘整理,并施以现行断句标点,全部采用了简体横排出版,可谓嘉惠学人,助推学林,功莫大焉。但是,这一方便当代学者阅读、研究的编排形式,对《汇编》编撰者来说却是要付出巨大辛苦和努力的。因为,这意味着不仅对原刻本要重新点校整理,而且在繁简转换的过程中,还面临大量的错字、别字和异体字、生造字等诸多难题,其艰辛不易可想而知。尤其令编撰者颇费心思的是如何处置大量存在于京剧剧目名称上的错别字等问题,值得一提的是,编撰者没有简单化地对此进行纠错,而是以文化人类学的眼光和学术胸襟保留了这些“原生态”,由此反而成为《汇编》编排上的一大亮点。

(三)设置提要对文献相关问题作简扼的介绍说明。在编排体例上《汇编》还有一个醒目的特点就是在十卷书的每篇文献前都有提要形式的小短文。举凡版本渊源、考述评价、整理经过、史料价值等都有扼要的阐述。这些由编者精心撰述的提要小短文信息量大,为读者及研究者对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起到了有益的引导作用,很大程度上它们已经成为《汇编》体例上的基本要素和有机组成部分

《专书》上下两卷,编集书目66种,而这66本书前均有提要介绍。《日记》单元辑录了20个人的日记,有的是先前文献中已有的,有的是首次被选编的,编者在每人日记前有一个总体介绍。如:“癸未甲申日记”提要如下:

《癸未甲申日记》作者王树,字杉绿,生平事迹不详。据日记,其人为侘傺名士,淹居京华,后迁沪上,往来踪迹闻见,颇有可採摭者。日记起自光绪九年(1883)正月,止于次年二月。其中有王氏在京、沪观剧之情状,可供治戏曲者参考。谷曙光据《中国史学丛书三编》(台湾学生书局1987年版)所收影印本辑录。

总之,诸如此类的提要介绍极大地方便了读者和研究者。

有清一代是京剧孕育至成熟的时代,但还不是名角荟萃、流派纷呈之鼎盛时期,故此,我们在欣喜研读《汇编》清代卷的同时,更是热切期盼着民国卷的早日问世。毋庸置疑,民国卷将会更加全面沾溉学林,推动京剧研究进入一个全新阶段。

参考文献

[1]傅谨.京剧历史文献汇编·前言[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1:3.

[2]傅谨、谷曙光主编.京剧历史文献汇编·贰(专书下)[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1:775.

[3]傅谨、谷曙光主编.京剧历史文献汇编·贰(专书下)[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1:791.

[4]傅谨、谷曙光主编.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捌[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1:42.

作者简介:王萍,女,陕西宜川县人,文学博士,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所所长,教授,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戏曲民俗,西北民间小戏,京剧流派。

本文发表于《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lixj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