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羌寨文化,不会成为绝唱

[日期:2009-05-15] 来源:重庆晚报  作者: [字体: ]

档案

地震中,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轰然倒塌,805件馆藏文物全部被埋;永平堡石砌古城墙、营盘山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石棺葬、无影塔等无不遭到毁灭性破坏;大量研究羌族文化的知名专家也在地震中遇难……绵阳市文物局局长王锡鉴等专家,在地震灾区羌族文化抢救和保护座谈会上,发出了呐喊:再不紧急抢救,羌族文化恐将成为千古绝唱!

“吉娜”,羌族传说中最美丽女神的名字;“吉娜羌寨”,意为美丽的女神居住的地方,也是北川羌族自治县最令人心醉的家园。诚然,地震让无数的羌寨和家庭毁于一旦;但全国人民对于灾区同胞及灾后重建的关注,却让另一些事物,意外地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比如,羌族文化和羌寨旅游――

精神家园吉娜羌寨

吉娜羌寨,是一座灾后新建、寄托着新生希望、被北川同胞誉为“精神家园”的村寨。

寨子坐落在北川擂鼓镇猫儿石村;寨门前,“羌”字彩旗迎风飘扬,古老石桥下的安昌河水缓缓流淌,诉说着羌族文化的源远流长。走进吉娜羌寨,平层或两层的羌楼错落有致,整个羌寨设计依山就势、层层叠叠,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有着山水园林的精致和细腻;而羌楼外墙淡雅素洁,屋顶白石兀立,羌碉角楼应有尽有,则是保留民族风俗的诉求。

“吉娜羌寨的最大特色就在于:既要体现山水和园林特色,又要突出地域和民族风格。”北川县副县长王玉梁介绍,羌寨的规划建设,更把安全放在了首位――这是对地震最深刻的反思和警醒:“羌族人崇尚自然,许多房屋是天然的白石砌墙,但这种不规则的白石墙经不起地震的考验;我们的规划便将房屋地基深入地下2~3米,地面设计成钢筋内撑,外面配以石墙;这就做到了传统不丢失,而抗震强度可达8级。”

据悉,吉娜羌寨由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院规划设计;其设计图纸在经过了当地69户灾后重建安置居民的手手传阅后,几乎是“全票通过”――因为,吉娜羌寨,不仅让受灾居民有了踏踏实实的家,不再像漂泊的浮萍,更让他们看到了期待:建成的新家,早已规划成“北川旅游线上的明珠”――“吉娜羌寨就是羌族的香格里拉。”

对旅游产业新认识

这座民风古朴的羌寨同样有着与城市“接轨”的模式――在外出务工归来村民的建议下,村寨推选出“业主委员会”,实施城市小区管理模式,村民王成武高票当选了业委会主任。

村民刘长会介绍,房屋是政府贷款修建的:她家一楼一底的住房,共100平方米,政府无息贷款3年,补助其17万元,是她家向政府“打的白条”;待旅游产业启动后,他们再用赚来的钱,以“按揭”的形式逐步还给政府――全寨69户重建安置村民,都沿用这种模式。

虽然为此欠下“一屁股债”,但大家并不担忧,因为春节期间的旅游,已让他们尝到了甜头。村民李家蓉说,吉娜羌寨是大年初一开寨的,当天下午就有两拨山东游客走进她家,询问可否吃饭、有无住所;此后几天里,生意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上海、北京、成都等各地游客都要进寨体验“羌寨生活”。不少当地青年劳动力甚至果断决定:不再外出打工,就在家乡羌寨干,办好“羌家乐”。

春节期间的小试牛刀,使祖祖辈辈与大山为伴的羌族村民们,对“旅游产业”一词有了新认识,更让他们坚定了过上好日子的信心。北川县规划建设局副局长罗金邦介绍,北川新县城到老县城及唐家山一带,已经规划成北川的旅游主线。

北川羌族文化传承人

他,被誉为“北川羌族文化传承人”;去年除夕夜,央视专门现场直播了他在家操办的羌族习俗祭祀活动。他,又是一位慈祥的父亲和岳父;地震灾区第一位自杀干部、北川县农办主任董玉飞,就是他的女婿。

他就是年近古稀的母广元,一位深受北川人民爱戴和敬重的羌族老人。如今,母大爷有两个心愿:其一,濒临灭绝的羌族文化,能以地震为契机,重新焕发出昔日的光辉;第二,爱女母??能找到新的人生伴侣。

地震前,母大爷作为家喻户晓的羌族文化传承人,被五龙寨羌族旅游景点聘为顾问,举家搬迁至离县城80公里外的“小寨子沟”景区。老人头顶苍苍白发,每日穿着羌族服装,向当地同胞和外来游客传授羌笛、羌绣和歌舞技艺。

然而,由于缺乏足够的重视,母大爷等老一辈羌族人,在传承羌族文化时,却感到力不从心。因为,平日里,当地人已不再时兴羌寨习俗活动,姑娘小伙更爱唱卡拉OK、跳街舞迪斯科,很少再唱起祝酒歌、跳起锅庄舞。

“地震为重振羌族文化带来了契机”――因为地震,羌族文化越发稀缺,其保护和传承便显得越发迫在眉睫。母大爷说,震后,得益于政府的重视,北川专门成立了“羌族文化艺术团”,选拔的40多位团员全是30岁以下的姑娘小伙,为的就是把羌族文化的火种,更好地传承给下一代。

汶川萝卜寨将更美丽

白云从头上飘过,两座大山中间一片宽阔的平台上,一排排正在修建中的新房,与那片地震造成的残垣断壁泾渭分明,这是4月27日,记者在汶川县雁门乡萝卜寨看到的情形。

萝卜寨,坐落在两座高耸入云的大山前、海拔1970米独立山头上,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羌寨,仿佛天上人间。

当地村民告诉记者,传说羌人领袖“王羌总”,在这里反抗入侵失败后,敌人把他和将士的头颅,像砍萝卜那样砍下,后人为纪念王羌总和他的将士,取名“萝卜寨”。另一个传说称,萝卜寨又叫凤凰寨,雌雄两只凤凰佑护着整个寨子,古羌寨建在雌凤凰身上。而新建的羌寨,则在雄凤凰的身上。

萝卜寨的古建筑,由黄土夯实成墙,木材做梁,分上下三层,底层喂养牲畜,中层住人,楼顶堆放粮食,这些,在5?12汶川大地震中,完全变成了废墟。萝卜寨村支书马前国告诉记者,全村有三人组,共有羌式房屋234栋,229家,村民共1071人,地震中,房屋全部被毁,44人遇难,72条村民引以为豪的巷道瞬间消失。

眼前新的羌寨在老羌寨的上方,目前已初具规模。村支书马前国称,新羌寨由广东江门市援建,去年10月动工重建的。他说,新羌寨占地面积103亩,比原来老羌寨的50亩多了一倍。不仅如此,新羌寨采用了全框架砖混结构,所用的钢筋水泥能防8级地震,为保持老羌寨的风貌,全部统一风格,外观全部黄泥粉刷。重建以前,新羌寨已完成208栋主体工程,剩下的20多栋已完成基础工程,等主体工程全部完工后,将全部铺上石板路,统一安自来水和排水设施,统一建花台。建成后的新羌寨,将户户相通,巷道曲折多变,走到一户,可以全村走通,整个寨子就像一个迷宫。

建好新羌寨,再对老羌寨进行恢复保护,进一步发掘原生态的羌文化,把旅游开发和羌文化推广做大做强。马前国介绍,萝卜寨距汶川县城只有15公里,又处于九寨黄龙必经之地的路边,可以通过办农家乐的方式,带动寨子核桃、花椒、樱桃、腊肉等农产品和羌绣等手工艺品的大力发展。萝卜寨旅游开发从2006年开始,当年,县里投入1000万元,硬化了到萝卜寨的上山路,并在上山的公路边修了一个气派的寨门。第二年,全村人均收入1672元,旅游占300元。

“保护好老羌寨,就是保护好了地震遗址,也是在保护村民的收入。”马前国作为一寨之主,萝卜寨的蓝图在他脑子里一清二楚。他说,灾难给寨子带来了毁灭,也给寨子带来了重生。
(来源:重庆晚报,特派记者 朱昕勤朱亮向军罗玺/文 陆纲史宗伟/摄)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lixj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