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李宏复:广东潮州刺绣传承现状调查

[日期:2012-07-03] 来源:本站  作者:李宏复 [字体: ]

广东潮州刺绣传承现状调查

中国艺术研究院李宏复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的民间文化成为社会的中心话题,从政府的工作报告到具体执行部门的工作文件都制定了拯救和保护传统民间文化的政策,社会各界也都异乎寻常地快速响应,学术界对于民间文化研究的热情有增无减,全社会掀起了一股保护传统民间文化的热潮。而传统手工业是我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市场化的进程,许多传统手工艺日渐衰落而面临生存困境,传统手工艺的命运自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当我们看到一件传统手工艺品时,就要了解它的发生和发展,了解它的渊源,了解对后世的影响及借鉴,了解与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文和自然的相互作用,了解它的制作技术,装饰手法和外观表征;了解它的搅拌着民族特征,地域的共同传统以及深深涵盖着制作者的创作态度,审美观念和自我表现的看不见的一双双手。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与理论,让我们在研究中更接近生活,更能捕捉到人的情感和信仰的踪迹,从而离开只是被人视为物质文化的误解。本文即运用艺术人类学的方法对潮州刺绣进行田野调查,试图回答潮州刺绣当下的发展状况。

在现今背景的驱使下,我先后到潮州进行了有关民间传统手工艺形式之一潮州刺绣传承现状的田野调查,通过2006年11月的调查,以及2008年1月的回访,基本把不同经营体制的潮绣制作及加工部门进行了类型梳理,他们分别为现代企业化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个人命名的工作室、家庭主妇承担来料加工的绣庄三种类型,在这三种类型中从事刺绣的人员均为女性,目前全市从事潮绣的艺人约100人,其中精品绣师不足30人,且年龄都在50岁以上,没有全面掌握潮绣特种技艺的年轻人,潮绣濒临失传并非虚言,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是潮州刺绣的工艺发展进程并没有因为人数的锐减而衰退,而是在继承民间传统技法、图案的原有样式基础上,为适应当代社会经济的需求每年都有所创新。

以广东名瑞(集团)为代表的股份有限公司,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兼并了潮州刺绣厂,这次兼并对于集团最大的受益应该是接收了十五名中高级刺绣女工。名瑞集团以企业的经济利益及长远发展成立了“实验工场精品组”,把这批中高级刺绣女工全部安排在精品组。因为她们的技艺及为集团创造的价值,使她们的待遇无论在职及退休都与原刺绣厂一样,这样她们在生活上也无后顾之忧了。“实验工场精品组”十五名刺绣女工已有4人退休,其她11人也面临退休的问题,这些人基本上都有二十年的技艺年龄,因为无一人带徒弟,她们的技艺面临失传现象。

以康慧芳刺绣工作室为代表的个人工作室成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工作室共有绣工17人,她们基本上都是拜康慧芳为师。康慧芳原是潮州刺绣厂绣工,从事潮绣技艺近四十余年,潮绣的手工技艺基本都能掌握,她利用其技能成立工作室带徒弟,这在当地的刺绣女工中也不多见。康慧芳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为国家外交部制作潮绣精品,在制作这些精品的过程中,她把掌握的潮绣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承给她的徒弟。

以忠勉绣庄为代表的来料加工绣庄,这类绣庄主要生产宗教、戏衣等用品,这些用品的市场需求也非常大,忠勉绣庄的营业额年利润达到百万。绣庄生产的产品,为绣庄出所有材料,由当地下岗、农村妇女加工生产,因受产品质量的限制,她们所表现的刺绣技艺均属初级。从事来料加工的妇女人数在潮州市有千人之多,她们的传承状况基本是母亲传女儿,亲戚邻里之间相互传授。

潮州刺绣工艺品的生产经营以集团化企业、艺人工作室、绣庄三者为龙头,逐步形成了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格局。这既给潮州地区在岗、下岗、农村妇女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又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传承了潮州刺绣的传统手工艺。但值得注意的是,她们所生产的刺绣工艺品基本上都是用于对外销售,当地的潮州妇女几乎很少使用这些产品。而且,尽管潮州妇女常常将能够刺绣视为女子灵巧贤惠程度的重要标志,但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这种观念已被现代意识所取代。越来越多的妇女开始把刺绣视为获取经济回报的途径,手工刺绣品正逐渐退出其传统生活的领域。当妇女们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远远超过对传统工艺文化的敬仰时,必然会导致当地刺绣逐渐发展为完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外销产品和获利手段,进而忽略甚至抛弃了潮州传统刺绣工艺的文化内涵。一旦失去了其在本文化生活中的深刻意义,潮州刺绣工艺就只能成为一项谋生盈利的工艺技术而非具有丰富内涵的传统文化,这也是当今所有民间传统工艺所面临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意识中间她们的传承性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全面继承前辈的技艺“肯定”传承形式,又称“积极意义”的传承形式;另一种是反对前辈的手法,和她们发生矛盾“否定”的传承形式,又称“消极意义”的传承形式。这种现象对于我们正确理解民间手工技艺的传承是具有启发性的。长期以来,我们在研究民间手工技艺的传承性关系时,往往只注重那种肯定的、积极意义的传承形式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否定的、消极意义的传承形式,这显然是不够全面的。应当看到,民间手工技艺传承性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现象,传承的形式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而且,肯定的、积极意义上传承和否定的、消极意义上传承,在民间手工技艺的发展进程中又往往是相互交错、相辅相成的。没有前者,民间手工技艺的发展就会中断;同样,没有后者,民间手工技艺的进步也是不可能的。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lixj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