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李东风:陕北绥德寨则山石绵羊阵调查

[日期:2012-05-27] 来源:内大艺术学院学报  作者:李东风 [字体: ]

陕北绥德寨则山石绵羊阵调查

李东风

(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四川省 南充市 637009)

摘要:陕北绥德县寨则山村有一石绵羊阵,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日有石绵羊会进行祭祀活动。考察后认为,该县石绵羊阵与绥德盛产石头的地理环境,与上古五龙氏、人的起源等传说有一定的关系,流传于村中的传说和其嬗变过程,正是村民鬼神信仰、自然崇拜和地域文化结合的社会心理反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留存。

关键词:陕北;绥德;寨则山;石绵羊阵;调查

分类号:C95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9838(2012)01-0056-4

陕北绥德县寨则山村有一石绵羊阵,共有石绵羊104只,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日有石绵羊会进行祭祀活动。据今年81岁的苏广智老人回忆,1960年前,保守估计约有1000余只。这104只石绵羊,出自多人之手,从造型和石质风化程度判断,前后相距在200年左右。苏广智老人说他父亲也雕过石绵羊,采访时村中有刘旺雄等人也说他们的父亲都雕过石绵羊。过去雕刻者都是本村人,近几年才有人到远一些的地方找石雕艺人订购。

现在看到的石绵羊,是上个世纪80年代被水冲在山沟里和砌墙的石绵羊搬了回来,再加上近30年放入的,形成了目前这个规模,除石羊之外还有一石人。 笔者最早是在朋友王韶祖博客上看到有关信息,从来没有见过如此集中的石绵羊雕塑群,对此产生了兴趣。今年正月初三去了寨则山村,进行实地考察,并访问了会首和一些村人,对石绵羊阵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石绵羊阵位于寨则山村公路边的土崖上,在一个黄土湾里呈扇形排列了五行。所有石绵羊的造型简洁、逼真,第四排中间有一神龛,土湾上方的土崖畔上还立着一尊如真羊大小的石绵羊,石绵羊居高临下,目视前方,形象生动,雕工良好,在该石绵羊前还有一个石雕供桌(图1)。整个石绵羊阵在其下方,逐行排列,确实像在列阵,且阵法严整。最下方有一石人,亦如一放羊的羊倌,领着一群羊羔羔,放牧归来,有陕北常见的牧羊人晚归之情景,形成一幅活生生的牧归图(见图2)。石绵羊阵前立有石刻的香炉,供人烧香祭祀。

一、石绵羊阵的渊源

石绵羊阵出现在绥德,与此地环境地貌、人文背景有一定的关系,“陕北出石匠,江南出宰相。”的俗语道出了这一层关系。

1.环境概貌。绥德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天然石材资源丰富,遍布全县,质地优良,易雕易刻。石匠遍布每一个村落,民间石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尤以石狮子著名,故有“石雕之乡”的美誉。当代有鲍武文、马天祥、汪建勃等一批石雕艺人。全县拥有石雕工艺场2000多个,大小作坊遍及千家万户,从业人员已近万人。炕头石狮,镇宅石牛,古今人物,飞禽异兽,穿廊挑檐,雕花大门,圆桌鼓凳,门墩抱鼓,石牌坊,石碑楼,种类齐全,花样繁多。寨则山村距离无定河边的崔家湾镇4公里,崔家湾镇是绥清公路和绥吴公路的交会处,交通便利,寨则山村现有人口600余人,有普通石匠多人。因陕北石匠是门槛较低的行业,故从事过这行的人员较多,终生为业的不多,称得上石雕艺人的较少,故不好明确统计,一般的石匠活儿几乎是每家都有人会干。考察了解到,所送供奉的石绵羊也有自己刻的,这从造型上能够看得出来,只是雕了个大概,但是羊的神态还是很形象的。

中国古代有禹生于石和涂山氏化石生启的神话传说,陕北人把捣药、捣蒜的石臼叫做“子孙窝窝”。与石头有关。绥德有个传说:古时洪水泛滥,淹没了田地、山川和人类,只剩下兄妹二人活了下来,上天让他们结为夫妻生儿育女,两人不愿,说是只要把两扇石磨盘分别从两个山头滚下来,能合到一起就行。石磨从两个山上滚下来在沟底合在了一起,说明这是天意。在这种情况下,兄妹结为夫妻,繁衍了现在的人类。这个传说与石头有关,是人类对石头的热爱,是石刻艺术之动力,正如沃林格所说“石块粗糙凿成的东西,每个随意的图描,尽管它们像装饰艺术那样并没有准确地表明一个民族的审美天赋,但是,它们作为艺术活动的最初萌动,仍然成为了艺术史研究的出发点……” [1](51)

有石材的环境,就有了绥德石雕,也就有了寨则山石绵羊阵(图3)。

2.人文背景。黄河中游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陕北文化以绥德、米脂为中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根据绥德县出土的文物推断,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定居,到距今四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大量的人类在这里生息,龙山文化遗址遍布全境。传说为上古五龙氏之地。现在境内的三皇庙、龙王庙几乎遍及每个村庄,也有部分五龙庙。

陕北民间素有对天、地、人生抱现实态度,其中也包含着一种来源于对天、地、鬼、神、祖先信仰的社会心理。在民间,人们仍然保持着早期的宗教观念,信奉鬼神,信奉自然。绥德也有用羊做牺牲的习俗,叫“羊领牲”,陕北名歌中就有“听见干妹子唱一声,浑身打颤羊领牲”。领牲时,用酒倒在牲畜背上或耳朵上,它发抖,就表示神接受了祭者的请求,然后把牲畜牵回去。领牲若系公共的,往往就杀来共食,若系私人的往往不杀。领牲就是由鼓乐队将牲羊迎到神祇前,举行祭祀仪式。牲羊称为神羊,要喂够3年,定为神羊。这样在喂养期间,无论吃谁家的庄稼、晾晒的粮食、碾磨上推碾的米面,都不能赶打。

陕北人多食羊肉,与羊是古人的主食是一致的,民以食为天,自然崇拜羊。人们还强调“羊”字的吉祥、幸福含义。羊是人类的食品,也是人类用来祭祀神灵的祭祀品,然而,人们又反过来把羊作为神灵来崇拜,来祭祀,崇拜和祭祀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寨则山的祭祀方式就是其中的一种(图4)。

为什么叫石绵羊阵,没有叫石绵羊群,除与阵势大相关之外,陕北至古乃两军交战之地,方言中有不少军事用语。迄今为止,陕北人把打架叫“斗阵”。

二、石绵羊阵的传说

在采访中关于石绵羊阵的来历,笔者听到两个版本:合一说和坍塌说。有相同之处,又少有差异,两个传说的想法不尽相同,各有原委,故分开叙述。

1.坍塌说。据苏广智老人说,大约在几百年前,放石绵羊那个地方和对面的山老有滑坡和塌方,时间长了,塌得厉害,有人就请来南蛮人,南蛮人说需要在两边的山上各安一只石绵羊,只要两羊相顶,两面的山就不会坍塌了。依此方法,村人雕了两只石绵羊立于两山上,果然,这里的山从此就没有塌过。再后来,人们觉得这两只石绵羊这么有神力,村人就把这两只石绵羊当作神羊。以后常常有人烧香叩头,敬献石绵羊羔羔。1960年前后(具体年月老人记不清楚了),把每年的七月十五作为祭祀日,定为石绵羊会,也叫石将军会。村民所许之愿实现后,就要打造一只小石绵羊,在农历七月十五日放在大石绵羊的脚下。本该两面山上都有石绵羊,不知哪年哪月对面山上的石绵羊被一场大水冲走了,就没有石绵羊阵了。说是那场大水一直把石绵羊冲在了河南一个地方,在那里也有个村子到现在还敬奉石绵羊,全国就这两个地方有石绵羊阵。因为是神羊,所以冲走了也有神性。

2.合一说。现年76岁的老会长刘宪旺也讲述了石绵羊阵的传说,说是南蛮人破坏了村里的虎山,被破风水后两山往一起长,为此在山上盖了三官庙(天官、水官、地官),仍未镇住,后来一南蛮人说打两只石绵羊,放在山的两头,果真镇住了,山再没有往一起长。后来一山(东山)的石绵羊被洪水冲走,一直冲到今天的河南洛阳,说是那个村子现在也有供奉石绵羊的习俗。

前后两个版本都提到是为了镇山之用,一说两山坍塌,一说两山往一起长,似乎是一种说法,但是笔者以为不尽相同。观察石羊阵的位置,放石羊的一山到现在也没有主人,对面山上现在住一户人家。两山的坍塌对安全没有影响,据考察了解,老人说怕坍塌时间长了地会变少,好像有些道理,但是,就地形而言也没有太大的意义。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刘宪旺所说盖三官庙镇山之合,与绥德县城西的合龙山的传说有相似之处,都是为了不让两山合在一处。另,合龙山的传说中也有牧羊人,和羊有点关系。

合龙山的传说是:山内有一金马驹,鸣声萧萧,震彻山谷,时断时续。南蛮人知道后,远道来取之,拿一西瓜剖为两瓣,同时口念法诀,意欲劈山,山果然中开,进而欲取金马驹。宝马嘶鸣,惊动皇天,皇天命太白金星化作牧羊人拯救宝马,用合瓜破法之法克之,山即悠悠而合,蛮人情急拽马,仅抓住其右耳,马挣逃入山,蛮人手内仅存马毛。刹时,山即扣合。所以叫合龙山。

两山之合与绥德流传的人的起源两山滚磨相合,都有相合之意,其中有无关联,有待研究。

三、石绵羊阵的嬗变

石绵羊阵在1960年代前,阵势很大,但是没有具体的集体祭祀日子,每家根据自己家敬神、还愿的情况,随时可以进行祭祀,安置石绵羊羔羔。1960年代后出现了石绵羊会,也叫做石将军会,1980后立有石人。

1.石将军。石绵羊阵也被称作石将军,20年前在石绵羊阵前树立了一石人,成了具体的石将军,在阵中的第五排有石将军牌位。据刘宪旺和苏广智老人共同的回忆是,上世纪60年代有一个叫王河的人提到马童,说是石将军,能护佑一方,包治百病。以后石绵羊又有一名叫“石将军”,并且定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石绵羊会,直至今日,每年的石绵羊会越来越大,在此之前只有一个名字叫做“石绵羊会”。

在陕北有请巫神治病的社会现象。过去陕北农村交通闭塞,文化落后,乡亲们无法解释许多自然现象,也无法医治哪怕感冒的小病,往往是有病了就拜神求医,寨则山人多去求拜石绵羊,病好后就送一石绵羊羔羔去。同时,人们有了灾难和不解之事也去求石将军,还愿时还是送一只石绵羊羔羔。现在石绵羊阵前有两块石刻的有求必应石板,可见最初的石绵羊阵逐渐转变为了石将军,有了庙会的性质(图5)。

2.石绵羊会。自从王河提到马童后,就有了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的石绵羊会。与会时有戏唱。村人请亲戚朋友来赶会,到现在成了有一定规模的庙会。村民说现在每年七月十五日过会时还有远道来的,有山西的、内蒙的。近年有村中的年轻人索性把龙王、关公、三官等神位也请到这里来过会。

这样的会,都是由“庄事”来组织,现在也叫庙会委员会。在陕北农村与村委会并行的往往还有“庄事”。“庄事”关乎所有村社福祉的事务,内容包括天旱时抬龙王祈雨、唱雨戏及一年一度既娱神又娱人的“神戏”,村落中各庙宇的庙会活动和庙宇的修葺。“庄事”的组织实施者是由一个“会首”和数个“纠手”(纠,取其集合众人的意思)组成的一小群人,形成一个庙会委员会。[2](350)石绵羊会也一样具有了“庄事”的性质,只是石绵羊会没有庙宇,供奉石绵羊的山坡前也没有广场。祭祀在石绵羊阵前,其他活动在村子的另一地方举行。现在的过会方式和陕北其他小型庙会基本一样。

“南蛮”人立的石绵羊早已不复存在,就是过去人们送在这里的小石绵羊也已散失了许多,现在的石绵羊阵以近年来人们自发送来的居多。但是,这个嬗变始终是石绵羊,而不是石山羊,这也是一个谜,有待继续研究。

神羊能消灾降福,在科学文化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已不会相信,但这小小的石绵羊阵却记载着历史与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对羊崇拜的一个组成部分,至今,人们还是乐此不疲地对它顶礼膜拜,焚香祈福。这是一种信仰,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神的寄托。[3]这也是人类在无法认知所处的这个世界的情况下,敬畏自然、追求朴素的天人合一理念,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表现。这种崇拜既有原始宗教的传承,又有人为宗教的渗透,也受地域文化的影响,深深影响民众的思维、生产和社会关系。[2](378)

石绵羊阵经过了几百年的沧桑变迁,究竟起源何时,因何而立,不能定断。但是以神鬼为崇拜对象构成了寨则山人基本的民间信仰体系仍在继续,这种信仰是民众自发对具有超自然力的精神体的信奉与尊重,人们普遍认为万物皆有灵,尊重自然。寨则山的人们还会延续这一传统,并随着时代发展演绎出新的版本。

注释:

① 人皇之后,皇伯、皇仲、皇叔、皇季、皇少,兄弟五人乘龙上下曰五龙氏。

② 南蛮人,是陕北人对南方人的一种蔑称,应该是从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征服蛮夷的故事中因袭下来的。陕北人对“南蛮”的态度是鄙而畏之,敬而远之,他们眼中的南蛮是知风水、懂堪舆,能透视地下宝藏,会用魔法妖术加害于人。

③ 马童,巫神的男人叫神汉,女人叫神婆,老百姓笼统尊称为“神官”,而他们自己则谦称“马童”,“马童”者,替神仙牵马拽镫之意。

参考文献:

[1](德国)W·沃林格. 抽象与移情[M]. 沈阳:辽宁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7.

[2] 郭于华主编. 仪式与社会变迁[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3] 马绥生. 石绵羊阵前的思考,榆林日报[N].2010-11-13.

收稿日期: 2011-12-24

作者简介:李东风(1967-),男,陕西绥德人,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贾玉宁】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lixj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