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男,1957年8月生,陕西丹凤人,民族学博士。
1981年本科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84年硕士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1989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89-2000年,先后在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历任副教授、教授、副所长、博士生导师。2000年至今,任日本爱知大学国际交流学部、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ICCS)教授、博士课程指导教授。
学术兼职主要有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冲绳国际大学南岛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等。
主要研究领域为民族学(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主要著述有《史前史与考古学》(1992)、《民族学新论》(1992)、《民族政治学》(1993)、《境界与象征:桥和民俗》(1998);主编(或合作主编)有《社会文化人类学讲演集》(1996)、《田野工作与文化自觉》(1998)、《中国民族社区发展研究》(2001)、《二十一世纪:文化自觉与跨文化对话(一)、(二)》(2001)、《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2006)等;译著(或合译)有《现代文化人类学》(1988)、《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1988)、《汉族的民俗宗教——社会人类学的研究》(1998)等。先后发表的有关艺术人类学方面的论著,主要有“中国古代岩画中所见的原始宗教”(1984)、“沧源崖画村落图新探”(1986)、“鹳鱼石斧图与中国古时传说”(合作,1990-1991)、“把民族民间的文化与艺术遗产保护在基层社区”(2004)、“中山装、旗袍、新唐装——近一个世纪来中国人有关‘民族服装’的社会文化实践”(2004)、“作为民俗艺术遗产的中国传统吉祥图案”(2005)、“人类学者如何看待民俗的艺术”(2007)、“艺术人类学及其在中国的可能性”(2008)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