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祥林,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文学人类学研究生导师,为研究生和本科生讲授的课程有“民俗学”、“民间文学”、“中华文化·文学篇”、“中国文化概论”、“戏剧审美心理研究”、“文学人类学专题研究”等。曾任第十一届成都市政协委员、民盟第十届成都市委委员,相继获得过“四川省科技创新能手”(2000年)、“四川省德艺双馨文艺家”(2008年)等称号。
个人学术著作有《神话·民俗·性别·美学——中国文化的多面考察与深层识读》、《城镇村寨和民俗符号——羌文化走访笔记》、《中国戏曲的多维审视和当代思考》、《戏曲文化中的性别研究与原型分析》、《性别文化学视野中的东方戏曲》、《元曲索隐》、《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顾恺之》、《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齐白石》等十余部。此外,参与主编及撰写的书籍有《四川民间工艺百家制作流程》、《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艺术集录》、《羌族文化传承人纪实录》、《四川灯戏集》、《四川傩戏志》、《诸子百家·现代版》、《中国美学范畴辞典》、《中华美学命题概论》,等等。历年来发表的学术论文逾百篇,有的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中华戏曲》、《中国文化报》、《文汇报》以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美学》、《文艺理论》、《舞台艺术》、《戏剧、戏曲研究》、《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等转载。
在运用性别理论研究中国戏曲文化方面,本人是较早倡导者和实践者,从学科角度倡导的“戏曲性别文化研究”以及发表的相关论文、著作较有影响,被学术界誉为“戏曲研究的开拓创新”,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戏曲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目前,在文献研读和田野走访的结合中用力较多的是羌族文化研究、女娲神话及信仰研究、民俗艺术研究。
学术兼职有: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中国俗文学学会理事
四川省民俗学会秘书长
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四川省传统村落立档调查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保护羌族文化遗产四川工作基地专家组成员
个人学术著作:
《神话·民俗·性别·美学——中国文化的多面考察与深层识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城镇村寨和民俗符号——羌文化走访笔记》(巴蜀书社2014年版)
《中国戏曲的多维审视和当代思考》(巴蜀书社2010年版)
《戏曲文化中的性别研究与原型分析》(台北,国家出版社2006年版)
《性别文化学视野中的东方戏曲》(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版)
《元曲索隐》(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顾恺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徐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齐白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等等
学术论文举例>>
————A类————
《“阴阳”词序的文化辨析》,载《民族艺术》2002年2期
《〈归藏〉及其性别文化解读》,载《民族艺术》2007年2期
《太极思维·性别底蕴·文化原型》,载《民族艺术》2006年3期
《从性别视角看儒家文化的二重性》,载《民族艺术》2004年2期
《中国文化与审美的雌柔特质》,载《新余高专学报》2000年4期
《对中国文化雌柔气质的发生学考察》,载《东方丛刊》2003年3期
《女娲神话的女权文化解读》,载《民族艺术》1997年4期
《女娲神话と华夏戏曲》,载日本爱知大学《中国21》第20辑(日文版),风媒社2004年8月版
《女娲神话在羌区的地方认同和当代表述》,载《南开学报》社科版2015年4期
《从羌族口头遗产看女娲神话踪迹》,载《文化遗产》2013年3期
《不可忽视的“小传统”——从灾后羌民迁居问题说开去》,载《民间文化论坛》2009年3期
《从民间信仰看川西北尔玛人的生态意识》,载《民俗研究》2015年6期
《人类学视野中羌族民间犬信仰及其文化析说》,载《民俗研究》2014年4期
《羌族民间文学中的女神崇拜与族群意识》,载《文化遗产》2011年6期
《羌族羊皮鼓及其传说的人类学解读》,载《艺术活态传承与文化共享》,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编,学苑出版社2013年版
《释比·羌戏·文化遗产》,载《中外文化与文论》第18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羌族戏剧文化遗产亟待抢救保护》,载冯骥才主编《羌去何处——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专家建言录》,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版
《川西北羌族地区的唱灯跳灯及其多元观照》,载《民族艺术研究》2010年6期
《川西北尔玛人祭神驱邪的民间仪式戏剧》,载《民族艺术研究》2012年5期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中的傩文化景观》,载《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年1期
《羌族民俗文化中的“卐”或“卐”字符号的多维审视》,载《民间文化论坛》2012年1期
《大禹崇拜在川西北羌族地区》,载韩国《中国地域文化研究》第9辑,祥明大学韩中文化信息研究所2010年8月出版
《“伯禹腹鲧”:孤雌生殖神话的换位阐释》,载《东方丛刊》1999年4期
《哪吒神话与莲花母题》,载《民族艺术》2008年1期
《精卫原型与中国戏曲》,载《戏剧艺术》1999年4期
《女花脸·阴阳共体·文化原型》,载《东方丛刊》2001年2期
《“大母神”崇拜在东方及其神话显影》,载《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3年3期
《“雄化女性”、文化身份及其他——兼谈木兰故事的东西方演绎》,载《南开学报》社科版2007年4期
《亡灵奠祭中的生命祈盼——“烧纸钱”民俗别解》,载《民族艺术》2005年2期
《“郭巨埋儿”故事的文化人类学透视》,载《孝道文化新探》,巴蜀书社2010年版
《从人类学视角再识杜甫夔州诗中“土风”》,载《杜甫研究学刊》2001年2期
《从民间立场看李调元的文化贡献》,载《李调元研究》,巴蜀书社2007年版
《独具特色的川西北藏羌戏剧文化遗产》,载《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2年2期
《村寨仪式中身体展演的神圣艺术——岷江上游黑水地区铠甲舞之人类学考察》,载《民族艺术研究》2015年2期
————B类————
《民俗学与中国戏曲研究》,载《东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2期
《戏剧研究的人类学视角》,载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戏剧》2011年1期
《语言民俗和戏曲创作》,载《文学与文化》2011年3期
《巴蜀地区的城隍信仰和民俗戏剧》,载《宗教学研究》2015年1期
《戏台·会馆·移民文化》,载《东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年1期
《“戏中餐”:中国目连文化的一个特例》,载《民族艺术》1997年1期
《亮相在民间美术中的戏曲身影》,载中国戏曲学院学报《戏曲艺术》2011年2期
《跨学科视域中的戏曲性别文化研究》,载《中国戏剧》2008年5期
《戏剧和性别:中国艺术人类学的重要课题》,载《中国艺术人类学基础读本》,学苑出版社2011年版
《性别文化学视野中的东方戏曲研究——李祥林研究员访谈录》,载《多维视野中的艺术对话——中青年学者访谈录》,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换个角度看历史》,载《剧本》2000年8期
《样板戏·权力话语·女性形象》,载《艺术广角》1998年5期
《中国戏曲·性别复调·文本分析》,载《上海艺术家》2001年6期
《舞台表演中跟女性相关的身体技术及其他者化》,载《技艺传承与当代社会发展——艺术人类学视角》,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编,学苑出版社2010年版
《中国戏曲的女权文化解读》,载《民族艺术》1999年1—4期(全年连载)
《老子学说与本土戏剧》,载《戏曲艺术》2004年1期
《作家性别与戏曲创作》,载《艺术百家》2003年2期
《华夏戏曲中的男旦艺术之我见》,载《戏剧》2007年3期
《三国戏中的貂蝉故事及其性别文化透视》,载《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2期
《明清女性接受视野中的〈牡丹亭〉》,载《东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5期
《中国戏曲女作家第一人马守真》,载《民族文学研究》2015年1期
《宏大叙事·人文关怀·性别思考——话剧观摩札记二则》,载《戏剧》2008年1期
《从当代戏剧看性别思考中的“herstory”》,载《四川戏剧》2005年2期
《论戏剧审美接受》,载《地方戏艺术》1993年3期
《信息论与戏剧艺术》,载上海戏剧学院学报《戏剧艺术》1995年1期
《戏曲艺术与大众传播》,载《艺术百家》1995年2期
《论戏剧改编中的“误读”》,载《艺术百家》1994年4期
《二元生存状态中的当代戏剧》,载《戏剧文学》2003年4期
《百年反思:世纪末戏曲的世纪初情结》,载《艺术广角》2000年5期
《戏剧界不可不正视“十七年”》,载《中华艺术论丛》第7辑,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缺席和在场——先锋话题中的当代戏曲》,载《戏曲研究》第56辑,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年版
《戏曲脸谱的艺术魅力》,载2003年5月24日《中国文化报》
《新时期二十年来傩文化研究回顾》,载《文史杂志》2000年1期
《萧伯纳戏剧中的历史和现代》(译文),载《四川戏剧》1999年6期
《从符码化舞台时空看川剧的审美特色》,载《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1期
《“精英独白”与“大众对话”——90年代川剧的审美选择和话语特征》,载《中国戏剧》1999年第5期
《弋阳腔的历史足迹和现代启示》,载《弋阳腔新论》,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版
《从地方戏看昆曲的生命呈现和历史撰写》,载《戏曲研究》第78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版
《“文学革命”呼声中的戏剧新、旧之争及其影响》,载《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10辑,巴蜀书社2012年版
《当下境遇中戏曲评论角色审视》,载《中国戏剧》2000年5期
————C类————
《写形·传神·体道——中国古典美学形神论述要》,载《学术论坛》1997年2期
《“神似”语源考》,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16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试析顾恺之“以形写神”的绘画美学观》,载《社会科学研究》1990年6期
《司空图“离形得似”说的美学内蕴读解》,载《社会科学研究》1999年3期
《论“离形得似”说对中国美学的影响》,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1993年5期
《画骨·传神·写真——杜甫的绘画美学形神观》,载《杜甫研究学刊》1992年4期
《杜子美论书“贵古贱今”辨析》,载《杜甫研究学刊》1996年1期
《论杜甫的书法美学思想》,载《杜甫研究学刊》1999年3期
《中国古典戏曲的圆美意识》,载《四川戏剧》1994年5期
《论唐代诗歌美学中的贵淡取向》,载《殷都学刊》1996年2期
《“简”:传统画学的审美取向和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载《审美文化丛刊》创刊号,汕头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怪诞:一个艺术美学范畴》,载《艺术广角》1996年3期
《朱光潜的美感教育观》,载《学术界》1990年5期
《朱光潜的“人生艺术化”说管窥》,载《学术界》1989年1期
《布罗夫的“美即真理”说评析》,载《解放》1995年3期
《真理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前吗?——蔡仪先生美论中一个观点质疑》,载《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2期
《马克思为何提及“美的规律”——对国内〈手稿〉美学研究的一点反思》,载《探索与争鸣》1993年2期
《错位的解释和解释的有限——就<手稿>美学研究问题答程金海先生》,载《新余高专学报》2004年4期
《有机整合中的双向建构——对摄影文学的美学思考》,载2001年12月14日《文艺报·摄影文学导刊》
《中华艺术的文化原型与美学智慧——<周易>人文奥秘的现代解码》,相继载《新余高专学报》2002年3期和《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5年1期
《回归中国文化及美学的本根——评杨成寅〈太极哲学〉》,载《中国美学》第1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老子>对中国艺术的哲学启示》,载《四川戏剧》2005年5期
《性别、民族、中国文艺批评》,载《民族文学研究》2008年2期
《全球化·少数民族·中华美学》,载《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2期
《多民族·小传统·形而下——对中国美学研究视野拓展的再思考》,载《百色学院学报》2010年5期
《多民族视野中的彝族诗学与中国文论》,载《四川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6期
《徘徊在缺席和在场之间——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女性声音》,载《南开学报》社科版2014年4期
《当前中国美学界围绕意象问题的争论之我见》,载《西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