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郭艳:时代变迁下庙会的发展现状 ——以内蒙古丰镇市隆盛庄庙会为研究个案

[日期:2015-05-18] 来源:  作者: [字体: ]

时代变迁下庙会的发展现状

——以内蒙古丰镇市隆盛庄庙会为研究个案

郭 艳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摘要:“庙会”作为一种传统的社会性民俗活动,是民间节庆习俗的主要形式之一,其至今在我国广大地区仍然延续。并且现在的庙会逐渐由早期的宗教祭祀活动发展成了集宗教祭祀、物资交流、民间娱乐等于一身的综合性民俗活动。本文以“内蒙古丰镇市隆盛庄庙会”为个体案例,根据庙会的产生及历史背景,分析其随时代发展所发生的变化,以及对庙会由盛及衰的现状提出改进的措施,为庙会将来的发展提供可参考的意见。

关键词:隆盛庄;庙会;时代;发展

内蒙古丰镇市隆盛庄镇位于晋冀蒙交界地区,坐落在丰镇市东北约40公里处,集丰公路通过镇内。历史上,隆盛庄地区曾是明长城三道边上的重要关口,其位置接近察哈尔游牧区,也是蒙古到五台山的必经之处,在清乾隆时期达到发展的顶峰。其地理位置优越,不仅是乌兰察布地区最早的集镇之一,而且是丰镇市北部的经济、文化中心。

隆盛庄镇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早期该地区处于汉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交战的地带,所以,明长城便成了蒙汉民族的天然分界线。直到清朝统一了全国,才打破了这种格局,使得大批汉族移民进入了草原地区。此时,随着清政府招民垦荒政策的落实,汉民族也开始在该地开垦农田,并且随着走西口的移民来到此地进行贸易和交流,此地便形成了一个汉族聚居的村落,也就是隆盛庄镇初步开始形成。[1](53)

一、丰镇市隆盛庄庙会的产生

“隆盛庄庙会”大约产生于清代乾隆年间,最初以民间祈雨为初衷。据史料记载:清代乾隆年间,隆盛庄滴雨未下,边外大旱,百姓恐慌不安。于是在农历六月二十四这一天纷纷上庙跪拜龙王祈求降雨,正巧那天下了一场大雨,百姓便认为这是神灵的保佑,便演剧酬谢神灵,并且从此相沿成俗,也就是今天隆盛庄庙会的雏形。

隆盛庄镇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差明显,年平均降水量较少。因此,艰苦的生存环境客观上为百姓“民间祈雨”提供了基础,靠天吃饭以种庄稼为生的百姓只能祈求神灵保佑,这时民间祈雨广为流行,也就是说“民间祈雨”是庙会产生的基本条件。

旱灾是隆盛庄地区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而龙王在民间作为掌管雨水的神灵,历来在雨水稀少的北方地区会受到人们普遍的崇拜。因此,隆盛庄地区建立了许多龙王庙,每逢久旱无雨的时候,人们就会去龙王庙进行祈雨活动。这里的居民除了信奉龙王,还信奉关公。隆盛庄镇的居民大部分是走西口过来的移民,而山西是关公的故里,人们普遍信奉关公神祗。相传农历六月二十四这天是关公的生日,因此,关公不仅是忠义的象征,而且与降雨也有紧密的联系。[2](69)在隆盛庄镇内有两座关帝庙,一座是位于镇内南部的南庙,一座是位于北部的北庙,隆盛庄庙会便在这里举行。所以,隆盛庄镇的居民在农历6月24这天会祭拜关公和龙王两位神灵。

二、丰镇市隆盛庄庙会的举办仪式及特点

通常隆盛庄庙会三年举办一次,每次会期是5到7天,大约在庙会举办的前一个月,负责庙会的福隆社便开始筹备庙会了。其中最为精彩的活动就是“游神活动”。

庙会开始之前,在南庙院内鸣铁炮三响,饰张飞的汉子骑着黑马便从南庙飞奔而出,嘴里不断地喊着“啊呀呀”,巡街三圈回到南庙后(俗称“张飞出三街”),庙会便开始了。

首先是手执“关”字锦旗,约一二十对双双并行骑马的亲兵,即“对子马”队。之后是手举执事牌的年值、月值、日值、时值,即“四值功曹”。接着是蜀兵鸣锣开道,随后是各执肃静、回避牌子的衙役和扛月斧、朝天蹬、金瓜等的官兵。相继是周仓扛刀,关平托印。紧接着就是八个身着绣有“轿”字坎肩的轿夫,抬着关老爷的全副銮驾,轿子里面摆放着关老爷的牌位。后随两衙役抬着一根软木杠,中间一个身着大红袍,脸有画白的丑角“穿心官”(见图1①)骑在上面,寓意是在现实生活中平民百姓不能把作恶多端的贪官怎样,便在艺术表现中对贪官“穿心示众”来消解心头之恨,在表演过程中,小孩要对公众作怪献丑,表示受到这样的惩罚痛苦不堪。后跟又一闹剧“五鬼闹判”,一剧由六人组成,均戴面具,判官(见图2)左手执生死薄,右手执一只大笔,五个小鬼蹦蹦跳跳不时与判官戏闹逗玩,判官一会翻阅生死薄寻找冤枉屈死的名单,一会拿大笔向五鬼示威,这个表演主要体现的是“闹”。其后为独轮油车,一妇女在前牵引,一老翁在后推车,寓意是上书风调雨顺。随后架子开始出动,先是“脑阁”,一人抬一架子,架子上绑着男童幼女,小孩在架上扭摆起舞,大约有二十多人,扮演的角色通常是剧目中的经典人物,如孙悟空、唐僧等。紧接着是“抬阁”最多由24人抬架,其内容多为经典戏剧,如《八仙过海》《水淹金山寺》(见图3)等十多个剧目。最后是龙王小轿,寓意是龙王降雨。[3](101)庙会进行到此时已全部结束。

丰镇市隆盛庄庙会的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隆盛庄庙会是农业文化和游牧文化的综合产物,是蒙汉回三个民族交流融合的表现。以信仰关公和龙王为精神依托,将豪放的草原风格融入汉族的二人台表演中,由舞台演出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民间小戏。并且,庙会期间当地的回族民众还会制作回族美食。所以,隆盛庄庙会成为了蒙汉回三个民族民俗文化交流的大平台。

其次,隆盛庄庙会举办时所供奉的祭品,通常以当地人所做的“面祭”为主,因为隆盛庄地区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供奉祖先的食物都是素食,因此祭品一般为面祭。而在其它地区通常都以牲畜献祭,这是隆盛庄庙会与其它庙会的一大差别。

最后,隆盛庄庙会是以两神为主的游神活动,通过与其它庙会做比较,会发现其它庙会所祭祀的神灵只有关公,而隆盛庄庙会祭祀的神灵既有关公又有龙王,这是由于该地区的移民是来自不同地区所造成的,这里的居民主要靠农务和经商为生,所以,龙王和关公便成了直接关乎其生存的两个神祗。

三、丰镇市隆盛庄庙会的现状及发展

隆盛庄庙会产生于清代乾隆年间,在民国初期达到了发展的顶峰,但到了民国中后期,由于战乱和土地荒芜,使本来繁华热闹的古镇,经济萧条,民不聊生,庙会也随之受到了影响。之后随着战争与政府采取对各种封建迷信打击的政策,隆盛庄庙会也被迫中止。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庙会再次复苏,而这时庙会的性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早期的宗教祭祀活动发展成了的集宗教祭祀、物资交流、民间娱乐等于一身的综合性民俗活动。但也由于时代的变迁,使原有庙会文化的生存受到了威胁,因此,庙会的生存状况十分令人堪忧。

目前,隆盛庄镇老人居多,一些从事庙会的老艺人因年事已高逐渐退出或相继谢世,有些庙会内容面临着失传。而新时期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不能真正的理解其中的文化底蕴,所以对于庙会的保护缺乏后继人才。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传统文化漠不关系,认识不到庙会这一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对于庙会的保护意识较为淡薄。

当地政府对于传统文化的投入力度比较小,早期隆盛庄庙会每年举办一次,而现在变成了每三年举办一次,相对减少了对庙会的资金投入。并且参加表演的的通常都是小孩,为了避免出现意外事故,政府并不提倡每年举办庙会。

针对以上隆盛庄庙会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必要的资金补助。在2007年,隆盛庄镇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兴隆文化协会②。但是由于缺乏资金,兴隆协会多次请求举办庙会并给予资金支持,却遭到了拒绝。所以,政府应该勇于承担起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用,不能推卸应有的责任。

其次,应该唤起当地民众的文化自觉,通过举办展览,或是将庙会引进课堂来让更多的人了解隆盛庄庙会的历史文化渊源。并且,应充分发挥隆盛庄镇的文化旅游资源,当地有古老的明长城、烽火台以及独具特色的建筑等等,这些都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所以说,发展当地的旅游业不仅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隆盛庄文化,而且还可以为庙会等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最后,应加大对庙会中“活的遗产”的保护力度。目前,了解隆盛庄庙会全流程的年轻人少之又少,而从事庙会的老艺人又以六七岁的老人居多,隆盛庄庙会面临着灭绝的危险。因此,应对庙会感兴趣并愿意从事庙会工作的年轻人给予大力的支持和资金补贴,使得庙会能够传承下来。并且还应该加大对隆盛庄庙会文化价值的宣传、普及和弘扬,从而让更多人了解隆盛庄庙会。

注 释:

①文中所有图片资料,均为笔者本人拍摄,拍摄时间:2013年7月27日~2013年7月31日,拍摄地点:内蒙古丰镇市隆盛庄镇。

②兴隆文化协会于2007年成立,是管理隆盛庄庙会的民间组织。其采取民间参与、民间管理的运作模式,自行管理庙会工作。参与协会的人员包括机关干部、各村委会、个体商户、农民等支持隆盛庄庙会的各界人士。

参考文献:

[1]丰镇市志编纂委员会.丰镇市志[M].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5.

[2]高有鹏.中国庙会文化[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3]卜建东.蒙汉边界汉族村落庙会与族群关系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8.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emple Fair 

Under the Era of Change

——Taking LongShengzhuang Temple Fair of Fengzhen Inner Mongolia for Individual Example

 GUO Yan

(College of Arts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10 ) 

Abstract: As a kind of traditional social folk custom activity,“temple fair”is one of the main form of folk festival customs,which still continues in the large areas. And now the temple fair from the early religious sacrificial activities gradually developed into the comprehensive folk custom activities which including the religious worship, goods exchange and the folk entertainment. Taking“LongShengzhuang temple fair of Fengzhen, Inner Mongolia”for individual example,according to the background and history of temple fair,the text analyzes the changes with the time,proposes the improvement measures for the situation from prosperity to decline of temple fair,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emple fair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LongShengzhuang; Temple fair; Era; Development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上善若水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