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王萍:艺人应提高生存共同体意识——从荀慧生先生诞辰110周年说起

[日期:2011-01-09] 来源:作者惠赐  作者:王萍 [字体: ]

艺人应提高生存共同体意识

——从荀慧生先生诞辰110周年说起

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古代小说戏剧研究所 王萍

今年是荀慧生先生诞辰110周年,京津沪等地掀起一股纪念大师的热潮,多种从前大家没看过的老剧目被请回舞台,令人有抚今追昔之感。荀慧生与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当时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他所塑造的舞台形象已经永载中国的艺术史册。荀先生出身贫苦、艺路艰辛,据说一生挣钱无数,却相当节俭,常资助底层艺人,令人感动。

众所周知,旧社会的戏曲艺人是一种相对流动的职业,职业内部竞争十分严酷,大部分艺人很难混成“名角”,终生困顿者比比皆是。而修成“名角”的,如荀先生这样具有生存共同体意识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也不少——晚清梨园界有一种类似于社会救助工会性质的民间组织,负责满足同行中互助互益、救济、救助的需要,很多名角均参与其中。

清代有一种“老郎庙”,也称梨园会馆或梨园公所。它的职能是:对内管理艺人的日常事务,包括接济救助同行艺人,甚至处理长年流浪在外死于异地不能归葬的艺人。对外从事经营业务,并作为艺人的代表参加社会事务,维护艺人的共同利益,解决矛盾,调和关系,维护秩序。德高望重者担任“庙头”——管理者。“老郎庙”几经变化,在北京先后又有“精忠庙”、“正乐育化会”、“北京梨园公益会”、“北平梨园公会”等。据记载,戏曲界“大腕”高朗亭、程长庚、杨月楼、谭鑫培、刘赶三、黄月山、田际云等皆曾任“庙头”。

1912年潘月樵、夏月珊成立“上海伶界联合会”,“以改良旧曲,排演新戏,表演革命真铭,阐发共和原理,使萎靡之社会日就进化,旁及教育慈善事业”为宗旨。当时《申报》刊的上海革命军政府的批文,称:联合会规定,凡在上海搭班子的同行,不分角色大小,一律为会员。在业艺人每月交纳五厘作为会费,此外主要依靠义演筹款,其中所得费用一部分救助同行中无依无靠的人员,按月补助或给药施财,购地建筑梨园公墓等。

天津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的“精忠庙”、1921年陈德霖、王瑞卿,余叔岩、杨小楼、梅兰芳等发起的北京“梨园公益总会”都是此类功能。

此外在戏曲界,艺人当时有一种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义气”,他们常办“义务戏”即不取报酬演出,为帮助贫穷演员或慈善募捐。“义务戏”常联合各戏班名角,举行盛大演出。演出的收入,悉交梨园工会做公益。这种义务戏当时俗称“窝窝头义务戏”,其扶危济困的品格折射了中华民族感恩重义的优良传统。

时代变迁,语境不同。改革开放后,自由职业的艺人数量不断增加。据不久前《文艺报》透露,现在仅上海一地,体制外艺人的比例已达30%以上,这些艺人为繁荣时代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出现也是改革开放的成果之一。然而,不得不指出的是,这些艺人中除少数“大腕”生活稳定外,绝大多数面对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一旦遇到生老病死,他们会更加难过。

为促进当代艺术的发展繁荣,我们借纪念荀慧生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缅怀大师人格的同时,呼吁中国的艺术界人士增强生存共同体意识,通过政府允许的渠道,努力构建业界的互助职能。

作者简介:王萍,陕西宜川人,文学博士,副教授,2009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专业:戏剧戏曲学,研究方向:戏曲社会学。

通讯: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古代小说戏剧研究所,邮编730070 电子邮件:wp0931@126.com

文章刊于2010-01-11《人民政协》(文化周刊)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lixj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