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类学研究价值主体观念的辩证思维
熊晓辉
(吉首大学师范学院艺术系,湖南吉首,416000)
摘要:艺术人类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最重要的是展示艺术与人类、与自然、与社会的相互联系,从而进一步地认识艺术,认识艺术中的人的文化精神与文化本质表现。
关键词:艺术人类学;研究价值;主体观念;辩证思维
The dialectical thinking of the corpus idea of the research value of the art anthropology
XIONG Xiaohui
(The art department of thenormal school ofJishou university,Jishou,Hunan, 416000)
Abstract: The research of the art anthropology has the important theories meaning and practices meaning. The most important of the research of the art anthropology is to display the mutual contact of the art、mankind、the nature and the society, thus we know art, understanding the people’s cultural spirit and the cultural essence performance of art furtherly.
Keywords: art anthropology; the research value; corpus idea; dialectical thinking
当前,人们在对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很重视研究没有文字社会或群体里的艺术,也重视研究文明社会里民间文化或少数民族的艺术传统。但是,由于我们讨论的是现代艺术科学与人类学的发展问题,所以着眼点又便转向了对艺术人类学价值主体观念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多数人对艺术人类学的理论层面和方法论问题存在着阐释与理解的差异,同时也存在着研究者对艺术人类学研究价值主体观念的辩证思维问题。一般认为,艺术人类学是研究原始艺术或少数民族艺术的学问。其实不然,从艺术人类学的学科基础及其基本特征上观察,其研究视野和眼光相对于一般的艺术学研究来说更关注的是艺术的全球性和全人类性。在对艺术人类学的研究中,重要的是揭示它的本质特征,我们从艺术人类学的学科基础及其本质特征上观察,发现艺术人类学是以艺术学、美学和人类学作为学科基础,通过学科交融进行新的整合而成的。
一
现代意义上的艺术人类学是美学、艺术学和人类学等学科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交叉整合而成的学科。在十九世纪以前,人类学对这方面的研究多是注意造型艺术和绘画艺术,而较少注意表演艺术,研究者往往把表演艺术归类到礼仪研究之中。史前社会几乎没有专门的艺术家,全然不去区分艺术角色。在当时,艺术创作可能对民族或群体的大部分成员来说是相当普遍的。如今,我们对艺术品和工艺品的区分,自然不能应用到当时的社会里去,因为那时社会的艺术生产并不区分其“实用”和“装饰”的概念。同样,创造和革新的概念,附属于极大的跨文化差异之中。总的来看,民族艺术比起西方艺术来是守旧了一点;在西方,艺术一般是高度专业化,鼓励形式不断革新,内容日益繁荣与丰富多彩。一些人类学家已经使用艺术资料来研究跨文化的变异性或共同性。
在西方艺术史上,理性主义和思辨方法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在古希腊,柏拉图认为艺术是理念“摹本的摹本”或“影子的影子”,从而奠定了理性主义美学思想基础。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人类学理论中,艺术出现的特征组合群,同其他文化特质一样被用做文化进化和传播的证据。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曾经对艺术类型的历史发展与文明进步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对各种艺术形式作了跨文化的比较研究。由于在单个社会文化里价值观与艺术类型存在多变的特性,这种观点引起不少争议。事实上,以前流行于人类学研究的价值观念和思辨方法是狭隘的或片面的。它们常常把人类学与艺术学归属于“人本主义”或“功利主义”,且把它们置于人类学、艺术学与美学等学科的对立面予以理解,而在思维观念和思维方式上并无多少改变。人类学家把艺术形式看成是一种文化现象后,他们的研究工作几乎都集中在这种文化现象之中,他们对艺术形式也进行了一定象征性的人类学研究,经历了人类学家常说的“从心理分析到结构主义方式的转变”过程。随着时代的演进,部分人类学家提出了艺术产品的潜在结构原则是反映潜在社会功能的结构模式的论题。后来,艺术人类学中的“民族艺术”派用主位观察法进行艺术研究,重新揭示出土著艺术的范畴和原理,而它们都与礼仪和宗教研究紧紧相连;但是,这些研究强调的是社会行为中的象征性权力,而不是艺术产品的特有内涵。
从艺术人类学学科基础而言,人类学家们认为它首先是人本主义美学与科学主义美学的对立和融合,其次是美学与人类学的整合,最后才是美学与人类学整合中凸显和超越。在人本主义美学与科学主义美学的视野中,人类学是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和科学价值,并且还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在许多学者的眼中,对于艺术人类学来说,只有诗、画、艺术等人文文化才具有意义和价值,认为其实质是“人本主义”与“功利主义”,因而科学的价值主体观念不但无意义和价值可言,反而同艺术人类学研究实质是相对立的。从世界现代美学上观察,现代西方美学在批判以黑格尔为主流的古典学术中产生了众多流派,其中主要的就是人本主义美学和科学主义美学,现代美学的目的又是研究解释与回答有关艺术和审美经验的一些具体问题,融合人类学与艺术学以及对其审美的研究。云南大学的何明、吴晓在《学术探索》2005年第3期上撰文指出:“作为整合而成的艺术人类学,一方面是美学进行人类学转向的结果,是美学发展过程中进行学科转向、视野变更和路径调整的策略之一。这似乎先天性地赋予了艺术人类学和美学具有学科联袂、派生关系的特征。在当时的历史处境中,艺术人类学确实肩负着美学重要的学科使命,它在获得自身独立品格的同时,还要对美学的发展起到一种转换视角和超越困境的策略功能,它要通过对具体艺术样式的人类学研究,来不同程度地推进美学的进展,至少,艺术人类学为美学的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冲突化解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1](P111)对艺术人类学的研究自19世纪以来,人类学家就把艺术人类学看成为艺术的文化人类学研究,并以民族志资料为基础,非孤立专注于对艺术形态本身的描述,而较自觉地涉及物态化的艺术品与其创作、欣赏、保有群体之间的程度不同的影响关系探讨。在人们探讨艺术人类学价值主体观念的同时,人们也认识到了艺术人类学在发展与进步,艺术人类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对于人的人文文化与精神追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更能进一步把握人类艺术的价值,更能丰富人类学研究领域的人文内涵。
进入20世纪后,人类学产生了众多学派,提出了不少观点。传播学派是20世纪40年代欧洲人类学界影响较大的一个学派,这一学派的先驱——德国学者拉策尔提出了把文化研究置于具体的地理环境中,同时重视各民族文化的历史条件的研究方法;美国波阿斯学派又称文化相对主义派提出了文化标准是相对的,各民族文化艺术珍品不能进行比较等观点和理论思想。如今,在艺术人类学研究中,这些立场、观点和理论都可以找到其对应的影子;同时,我们研究的价值主体观念也随着研究动机而带有一定的趋向性,并且对这一学科的范畴和定义展开了强烈的讨论。
二
人类学家在艺术发生学的研究中,明确提出了艺术“无意识”的概念,其中也包括了弗洛伊德的相关理论。弗洛伊德曾批评以往美学的缺陷,他说:“以往美学只研究事物之所以成为美的条件是什么(如形式中的比例、和谐等),而不能对美的本质和源泉作出解释”。[2](P107)弗洛伊德强调说,尽管心理分析对美的本质的研究很不成熟,但有一点它是有把握的,那就是:“美感肯定是从性感这一领域中延伸出来的,对美的热爱中隐藏着一个不可告人的性感目的,对于性所追求的对象来说,‘美’和‘吸引力’是它最重要和最必备的特征。”[3](P109)在谈到艺术时,弗洛伊德指出,艺术形式给人造成一定的快感,这个事实是不容否认的,“不管运动之美,或是发现了自然风景、自然事物和科学研究中的美,我们都能领略到这种快乐。” [4](P111)那么艺术之最终目标或最主要的意义是什么?就是那隐藏在我们意识最深层然而又时时盘绕在我们心头,从而渗透在我们一切行为和思想中无意识欲望和欲望在想象中的满足。
以往美学与现代美学突出的区别在于对审美主体的情感、想象、感觉等心理体验的认识,现代美学非常注重寻求回答或解释有关艺术与审美经验等具体问题。自19世纪后半叶起,进化论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界掀起的波澜迅速扩及各个学科,艺术学的研究也随之介入,同时,为人类学介入艺术学的研究提供了契机。人类学介入艺术学及审美经验的研究后,实质就意味着它找到了学科理念得以付诸实践的具体路径,能够充分发挥该学科的擅长之处,即对具体文化事项的观察、体验、描述、分析或解释。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整个人类文化研究的进步和不同国籍的学者对艺术人类学的研究参与,艺术人类学的研究环境和立场出现了变化和拓展,其研究方向对象区出现了扩大和性质的变化,当然,它当初的价值主体观念也被当代艺术人类学价值观念代替。因为:(一)艺术的发展往往是在别的学科带动下进行的。在创作方面,艺术学经常是步哲学、美学之后尘;在学术研究方面,史学、比较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发展都深深地影响和引导着其对应的艺术学的学科发展。(二)艺术学的建立受到人类学研究的影响,并在人类学发展的影响下最终成为艺术人类学。(三)二战以后,几乎所有的艺术人类学学者都开始把注意力转向现代艺术人类学价值观念的研究。于是,艺术人类学发生了质的变化,人们从狭隘的艺术理论和人类学对艺术的看法等视角转向了文化相对论,即站在全世界人类艺术学及文化的立场全面考查研究人类艺术。
艺术人类学研究的价值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对人的研究。艺术人类学家注重对人的研究,他们对从事艺术创作的艺术家、艺人们以及各种艺术群体的研究。艺术人类学家们认为,艺术的实质不仅仅是作品,也不仅仅是产生这一艺术的社会环境,还有更重要的就是创作这些作品的人以及创作这些作品的群体,他们的思想,他们的情感,他们对生活的态度等等。研究者自然就会体会到,在复杂的社会里很难看清艺术的深层意义上的本质,但如果我们把它还原到人类的初始阶段或相对简单的部落社会中,有很多问题就容易解决。艺术人类学研究对象包括从所谓未开化的人一直到文化艺术的一切种族、民族的艺术,研究所有类别的艺术形式。艺术人类学还把艺术的传播现象,即不同性质的艺术元素相结合而产生的影响这类社会学方面的问题也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既然艺术人类学家早已开始用一种全球化的视野进行着全球性的研究,那么我们就应该把所有艺术形式及种类摆在面前,这样看来,以艺术为特征的存在的文化都成了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对象。作为一门完善学科一定有其确定的、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其价值整体观念也应是独特的,它同时也决定着一个学科的特殊性、独立性,如同哲学、美学、历史、文化学等各有其独特的研究方法和与之相应的研究领域。用文化的视角、人类学的方法来研究艺术学,用文化视野、全球视野进行艺术人类学研究,这些认识都是正确的,也正是由于艺术人类学有这样的特殊方法,才定义了它的研究价值,所以,艺术人类学所研究的对象不是无限宽泛的,而是可以而且是有必要划定的。
艺术人类学在以新的人文意识与人文观点发展,它在价值主体观念上是有重要的意义。比如,艺术人类学的学科研究有利于全面而深刻地剖析艺术与人类学的学科目的、意义,并从人和文化的协调发展,特别是人的生存、发展、自由和解放这个高度,来把握艺术人类学的价值的辨证统一。其一,由于艺术与人类学越来越直接推动着全人类文化的发展,因此,对于全球来说,理应突出艺术人类学的精神价值,以此也会给人们带来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经济的高速增长。其二,由于人类发展的阶段不仅仅只是追求经济的增长,它更是意味着包括思想、伦理、道德、文化、观念等在内的社会的全面进步。对于人的精神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而言,艺术是人类最富有创造性的活动,艺术在不断追求美和发现美,它能给人的心灵深处以莫大的快慰,使人变得更加纯粹和高尚。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方李莉博士指出:“艺术人类学不仅以全球性的眼光来平等地看待人类不同历史时期以及不同民族地区、不同社会阶层中的各种艺术。同时,也把艺术作为一个与社会各部分相互联系的整体来看待。也就是说,艺术人类学把艺术放在一个社会的网络空间中来认识,放在一个完整的、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来理解,走出以往为艺术而艺术的象牙塔。” [5](P78)
对艺术人类学价值取向的研究,国外诸多学者都有论著。Otten, charlottc M.编选的论文集《人类学与艺术》和Anthony Forge编选的《原始艺术与社会》中就呈出了对艺术风格、内容的影响等问题的研究成果。Robbert Iayton的《艺术人类学》则以“小型社会”、“艺术”、“社会生活”为关键词,提供了若干关于艺术与社会制度、艺术与统治权力、艺术家与社会环境等问题研究的个案,张扬了艺术人类学的社会取向。国内人类学家在人类学、美学与艺术学的跨学科研究中也取得了较大进展,如凌纯声的《畲民图腾文化研究》,林惠祥的《文化人类学》,岑家梧的《史前艺术史》、《图腾艺术史》、《中国艺术论集》,蔡元培的《美术的起源》等。
三
近年来,许多学者认为艺术人类学是多学科的整合,艺术人类学应研究所有的艺术与人类学相关的东西。在人类学的研究中,艺术与其有着天然的相互联系;更有人提出在人类学产生以前,艺术已经为研究者作出了巨大贡献。当今,艺术人类学研究越来越多地涉及艺术的创作、流通、消费以及其所植根依赖的制度,所产生的对个体及群体多重身份的塑造或消解等问题,当代人类学突出的特征就是讨论全球化背景下特定的社会行为是怎样蕴涵了地方性意义以及其如何保护当地文化的自我品格。在所谓新的艺术人类学价值观念下,人们也就不难理解艺术学与人类学本身存在的本质上的价值,学者们一直都认为艺术人类学与人文有着重要的联系,在艺术人类学价值观念中蕴含着极为丰富而深刻的人文意义,特别是对于艺术的产生、发展与审美、传播等具有根本意义的价值。
从艺术发生学来看,人类是通过物质生产的劳动获得生存,人类在初期的发展是生产物质资料、生活资料本身和劳动能力的发展,人在发展过程中生产力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那么可以肯定,科学技术越来越起着关键的作用。在早期社会里,人类学家经过调查,他们对原始部落的艺术形式有了基本反映:首先,他们认为原始艺术直接诉诸于我们的审美感知,有关制作者是谁、制造的目的何在这些问题的客观知识。其次,是采用人种学和人类学的观点,强调了解作品的种族背景和每件作品的社会文化功能。人们在对艺术美的探讨中,以为艺术之所以美,之所以有意义,就是因为能从其形式看到本质,从而能使心灵看到自身,这是它在普通时刻所难以看到的东西,也是不可多得的快乐。人类艺术是否有价值,就要看它是否使人产生美感,看它符不符合或能否揭示人的深层意识即深层心理结构本身的秩序和运动规律,它必须是一种人类主体性的结构。其中,它必须还能向人们传达他们向往或信仰的社会内容,包括人们的愿望、理想、思想、情趣。这样,它造成一种审美态度才能形成美感。
艺术人类学从其学科的研究对象而言,它注重的是人类的艺术现象与艺术活动,恰恰艺术现象与艺术活动所体现出来的人类审美体验是人类学关注的焦点。从十九世纪中期以来,艺术家为了维护艺术的独立性,不仅将其孤立起来,切断了它和周围环境的种种联系,并试图在这其中找到一个永不变化的、普适性的、所谓的艺术的本质与规律。我们在研究艺术人类学价值整体观念的同时,也充分认为艺术人类学是以美学和艺术哲学的理论思辨作为潜在资源,以人类学的田野实证作为具体路径。艺术人类学研究的本质是永远面向田野,在田野中呼吸最新鲜的空气,提供给人们的资料和研究的理论总是鲜活的和充满生机的。回顾人类学以及艺术学、哲学、美学等研究的历史,艺术人类学研究是紧靠在其他学科边缘上进行研究的,尽管欧洲的人类学家在19世纪中叶以前就进入了艺术研究领域,但他们的视野仅局限于研究原始艺术或少数民族艺术。最初,艺术人类学家把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研究,他们发现艺术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价值和关怀,尤其是口头艺术、神话、传奇和传说。他们通过对艺术的研究可以去了解一个民族是如何安排其世界的,还可以发现许多有关其历史的信息。此外,音乐和视觉艺术也可以帮助人类学家洞悉一个民族的世界观。正如人类学家林惠详所说:“艺术在原始生活中的地位——出于普通的意见之外,在实用的技术与科学还极幼稚的原始生活中,审美的艺术却大为发达,其重要与普遍非文明民族所可比。可以说没有一个蛮族无审美的感情,没有一个不晓得妆饰和音乐的。艺术的活动在蛮族中实在比文明人较盛,它影响了较多的个人,并构成了较大部分的文化内容。在野蛮生活中,每个人其实便是一个艺术家。” [6](P299)
当今,艺术人类学研究与昔日不可同日而论,它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从古老的传统学科到新近的科学发明,它更关注了艺术的全球性和全人类性,它的研究视野已经超过我们以往对艺术研究中所描述的空间和时间上的范围。人类学家对“艺术人类学”的定义与艺术研究最为接近,艺术的根源也就是人类学家的传统研究领域,甚至他们把人类学与艺术学进行整合,但是后来他们才发现他们对“艺术人类学”研究界限模糊不清,有时超出了人类学的定义范围。人类学通常研究的对象是农村、社区,如穷人或移民的社区;而“艺术人类学”关注的是文化现象,如口头艺术、音乐和图像艺术等大众文化形式。从研究趋势来看,如今许多人类学家进入了这个领域,“艺术人类学”逐渐便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学科。
在人们对艺术人类学的研究中,不乏有学者致力于考察它的研究价值与现实的价值。比如,人们加大力度对文化艺术多样性的保护,假如当一个民族失去了他们的图画、舞蹈、音乐、礼仪、风俗等形式后,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人类学家王铭铭在其论著《人类学是什么》中指出:“从20世纪初期起,世界各地受到来自部落社会和乡民社会的艺术和音乐的影响很大。法国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它的启蒙大凡都来自非洲的原始艺术,美国的爵士乐、摇滚乐等等,也与黑人有密切的关系;而在像中国、印度尼西亚、印度这样的多文化的国家里,少数民族的艺术和音乐对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有很深刻的影响。民族艺术(美术)和民族音乐的人类学研究,正在逐步受到人们的关注。对于这些人类创造的跨文化比较,使人类学家产生两个方面的研究兴趣,一方面人类学家试图通过民族美术与民族音乐的研究来呈现文化的差异,另一方面是人类学试图从这些研究中提炼出有关文化的社会生产过程的理论。无论是哪个方面,求索美术和音乐古老形式的人类学,对于世界文化的‘和而不同’的繁荣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 [7](P211)
艺术人类学对人类图画、舞蹈、音乐、礼仪、风俗等等的关注是研究者在跨文化研究的一个主要内容,它有助于更加全面而深刻地理解艺术人类学学科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并从各种文化、各种艺术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中解构和重组以往的各种艺术传统,特别是人类社会对艺术审美的人文意识与人文观念,使其学科研究达到文化价值、精神价值与经济价值的辨证统一。在众多高新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人类真正进入了一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整个人类的文化艺术也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对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更应当突出其学科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以此来带动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经济的高速增长。
参考文献:
[1]何明,吴晓. 艺术人类学的学科基础及其特质[J]. 学术探索,2005,(3).
[2]、[3]、[4](德)弗洛伊德著,杨庸一译. 图腾与禁忌[M]. 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
[5]方李莉. 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当代价值[J]. 民族艺术,2005,(1).
[6]林惠祥. 文化人类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7]王铭铭. 人类学是什么[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熊晓辉(1967—),男,湖南凤凰人,吉首大学师范学院艺术系主任、副教授、硕士导师,主要从事中国传统音乐、音乐人类学、民族文化及钢琴教学等研究工作。
地址:湖南省吉首市雷公井10号吉首大学师范学院艺术系
邮编:416000 手机:13337282209
E-mail:zheng808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