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者投稿
摘要:城市特征是人们对环境感知、生存体验及视觉形态塑造等多种因素结合在一起的共同结果,挖掘及把握城市的特征不仅有利于提高城市特色优势,同时还利于人类文化与区域资源多样性的保存。地带性规律差异是不同城市环境构成的自然地理条件,而城市色彩是人类在其影响下达成的空间营造视觉效果。本研究将城市色彩与色彩心理学、地域分异规律联系在一起,尝试归纳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下的城市色彩特征,从地理环境条件与城市色彩现象出发,探究其对于人类体验及空间营造的影响。
关键词: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地理环境;城市色彩现象;城市色彩特征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基金项目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资助项目,证书编号:2019-A-04-(132)-0674
1.地域分异规律与城市色彩的关系 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拥有地域性特征的城市色彩,而城市色彩环境则影响了人们思想观念及当地文化传统,包括在城市空间营造中对色彩的认知与选择。布鲁诺·托特认为,色彩是建筑师唤醒公民意识和感知能力的最有效手段,基于此城市色彩便成为了地域性城市文化的物质体现,也成为了人造环境中一个赋予某个地方具体特征的基本途径。色彩比其他属性更多地表达出对自然文脉特定性的直接反应,一段人与自然的对话——一段人文记录或是对其影响的反应信号。
1.1地域分异规律的分类地域分异规律是来源于地理学中有关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概念,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是其两种基本类型。由于纬度及海陆分布的不同,形成了具有不同特点的自然带,其中包括气候类型、植被、土壤环境等。它们控制和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大尺度分异,呈一定空间宽度的带状分布形式。在此,我们从地域分异规律展开研究,探析不同地理分布规律下的城市特征,非地带性规律则可作城市特色考虑。
(1)地带性规律 从赤道向两极、由沿海至内陆,自山麓到山顶的分异,并且受到水热等因素影响的带状自然带分布称为地带性规律。因为太阳辐射能在地表不同纬度区域的不均匀分布,形成了不同的自然带,而太阳辐射能正是其形成的基础能量。(2)非地带性规律非地带性规律的范围涵盖海陆、海底地貌分异,细至沿海与内陆之间、区域地质、地貌、岩性的分异,以及山地、高原的垂直分异等。
1.2城市色彩的形成 城市外部空间中视觉事物的色彩现象总和称为城市色彩,包括人工装饰色彩和自然色彩,如建筑、标识牌、灯光、植被、天空、水体等相对固定的色彩及衣着、车辆等相对流动的色彩。法国著名色彩学家让·菲利普·朗克洛在其“色彩地理学”理论中指出,一个地区或城市的色彩会因其在地球上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而大相径庭,城市环境色彩作为城市总体环境的一部分,其形成、发展与城市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及历史文化积淀有着密切关系,自然与人文因素共同作用并促使城市色彩地域性特征的形成。自然环境不仅影响着人类的发展和城市的建构,还表现在对于城市色彩的使用上,尤其在原材料的选择及对特定色彩的信仰上,也包括颜色的功能属性。借由原哈佛大学视觉和环境研究系教员洛伊丝·斯文诺芙的话“环境——它提供了各异的自然条件——的确心理上,或许还有生理上形成了人类的视觉反应”。
2.地域分异规律对城市色彩的影响 “在时间和距离上,城市色彩的变化看起来受它们地理位置的影响”,“世界不同地方的城市色彩展现了在地点和色系之间的独特关系,即由光形成的光谱上的变化”。作为色彩三维运用专家的洛伊丝·斯文诺芙从物理及地理的层面提出了色彩感知成因与光的作用的关联,人们对色彩的偏好是光线作用的直接反应,这取决于在不同纬度的地方太阳光线投射角不同而形成的审美多样性。不仅于此,对色彩的偏好和使用还受到气候、温度,甚至海拔等综合因素的影响。而城市文化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地理的可分析”在当地文化中,反映出对区域环境的文化反应,例如:可用的资源和天然材料。曾看到一段这样的描述,城市风貌是一种系统性、综合性的城市资源,城市风貌中的“风” 是一个城市的风格、气质,是城市的内涵,城市色彩亦是如此,由城市综合性资源组成,它们共同体现了城市的个性和城市的文化,城市的物质条件构成了城市色彩现象,同时决定了城市色彩特征。在此,我们探究的是由地带性规律差异展开的城市色彩研究,聚焦于它对城市色彩特征形成的影响。
(1)色彩与温度从人的心理感受而言,色彩可以分为暖、冷、中性三种类型。我们通常会把红色、橙色以及黄色视为暖色,把蓝色及紫色看作冷色,绿色则被看作是一种“中性色”,即一种非暖非冷的颜色。颜色本身并没有温度,但是人通过视觉、触觉、心理活动及长期的生活积累,在色彩与温度之间产生了一种下意识的关联。,例如通常我们看到火红的太阳、艳丽的色彩环境、冬日里的暖阳、家中的炉火都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而我们看到白茫茫的雪地、深蓝色的大海、灰蒙蒙的雾霾天、半透明的冰块,多会联想到寒冷和阴天的感觉。
(2)色彩与光线如果没有光线,当然也就不会有色彩,不同频率、不同强度的光谱成分给人以不同颜色感觉。质量相对较低的环境光,例如在重庆,被弥漫的雾散射和漫射,这是纬度和气候作用的结果。当相对地缺乏自然光和阴影的强调时,建筑需便需要更强的限定,其建筑风格就此发展起来。作为一般规律,阴影包含和光源相补的色调,当自然环境中色彩缺乏时,光物理地诱发色彩。例如,伦敦的草色绿得鲜亮,是水分充沛和园丁精心培育的结果,也有视觉适应的原因。这是因为,在较低发光度下,人的视觉系统会将绿色的中波长色彩和蓝色、紫色的短波长色彩当作明亮色。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非常饱和但不明亮的色彩足以刺激人的眼球,由此形成了特定地区的地方性偏好。而在亚热带地方,地球太阳轴线更接近于垂直,反射达到了它的极限,植物生命力旺盛、热带动植物种类丰富多样、色彩艳丽纷繁,人们行走在城市的街道中仿佛穿梭在一幅幅色彩绚丽的画卷里,光会以另一种感觉塑造环境的色彩。因此,城市的建筑为地方性色彩提供了鲜明的、感性的典例,充分表现了对自然环境的反映,例如三亚、南宁等低纬度的亚热带城市。
(3)色彩与海拔海拔影响光和色的明净,正如高海拔的昆明和拉萨空气更为稀薄,它们的天空颜色多为深钴蓝色,比其他海拔低、空气没有那么稀薄的城市显得更饱和,而且比其他城市立面的表面更暗。它们的建筑物立面往往采用明亮的色彩,诸如白色、红色等,这些明亮的色彩和钴蓝色的天空产生了戏剧性反差的效果,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色彩的物理调节古埃及人认为,人眼“就像是调色板”,人的色觉主要是在后脑的枕叶视区经“调和”才形成的。我们在客观空间中看到的色彩是物体的实际色彩结合了不同光线,再经由我们眼睛生成的补色加工后的效果。这些色彩运算的过程能够借助以下公式来理解,即由三原色而来的色光加减法以及:
图1 三原色的色光减法示意图
Figure 1: Color subtraction diagram of
three-primary colors
图2 三原色的色光加法示意图
Figure 2: Color addition diagram of
three-primary colors
色彩的功能性体现在城市的方方面面,例如在商场的试衣间、化妆品柜台,照明通常会设计得更暖一些,这是为了让消费者看起来自己气色更好。在农贸市场,鲜肉店的老板用红灯照射肉品,柜台上摆放的鲜肉就显得更加鲜嫩;而生鲜蔬菜在绿光的照射下会更加翠绿,鱼类在冷光源的照射下也显得更为鲜活,这都是来自于色彩物理方面的调节作用。
(5)色彩的心理调节人对光质量的感受还与文化背景及所生活的环境体验有关。通常,人们在居室里更喜欢采用“黄色”的光源,因为这样的光亮更接近于壁炉火光所营造的气氛,具有亲和力,可以说是具有空间区分的功能性作用。而到了晚上,光源调成柔和热烈的时候,如同围坐在壁炉前时的场景,让人立即沉浸在沐浴月光欣赏星辰的温馨感觉,营造了家本该有的暖暖港湾的感觉。居住极寒与高纬度地区的人更长时间的处于冬季,且极少见到阳光,往往对此最为向往。他们更需要光的关照,在白天里也会使用很强的光用于照明,还要把室内装饰得极为鲜艳或色彩绚烂。在这样的环境中使用明亮或者高饱和度的色彩能够恢复视觉系统的平衡感,是一种生理补偿与心理向往的体现。
3.地域分异规律影响下的城市色彩实证研究色彩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变化,也会影响人的生理感受。而人类心理与生理的感受是密不可分且相互作用的,同时,它们共同影响着色彩在城市中的使用。本文将对其所形成的差异性与个性展开探讨,就各地不同颜色偏好形成的原因进行归纳,比较城市色彩现象与成因的联系。在此将以三座所处不同位置的城市色彩现象与自然地理环境进行对比、分析,并尝试从色彩心理与色彩生理的角度切入探讨。
3.1天津市地跨华北最大河流海河两岸的天津市,地处华北平原北部,东临渤海、北依燕山,海拔由北向南逐渐下降。市中心位于东经117°10’,北纬39°10’,是北京通往东北、华东地区铁路的交通咽喉和远洋航运的港口。它位于中纬度欧亚大陆的东岸,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多风,夏季炎热,秋季气爽,冬季寒冷,夏季雨水集中,冬季干燥少雪。天津自明永乐一年设卫筑城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其城市发展迅猛,现已成为我国的特大城市,具有自己鲜明的城市特点和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2011年《天津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条例》明确了“大气洋气、清新亮丽、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城市特色和风格,将海滨特色作为天津的城市亮点,在城市用色方面避免使用色调灰暗、沉重以及红、绿、蓝、柠檬黄等纯度较高颜色。“砖红和砖灰包括蓝灰”是天津建筑的重要色彩,为了保持北方重要港口城市特色,高层建筑理想的色彩是“白色、蓝色和灰色”,而办公建筑的理想色彩是“以白色为代表的冷色系”。综上所述并结合《天津市规划设计导则2012版》中的相关内容我们绘制出如下天津市城市色彩主要色调表格:
表1 天津市城市主要色调表格
类型 |
主要色调 |
历史风貌区 |
砖红、暖黄、砖灰 |
一般区域 |
暖黄、亮灰、砖红、砖灰、象牙白、驼色 |
办公文体及商业商贸建筑 |
亮灰 、砖灰 、暖黄、象牙白、驼色 |
生活居住区 |
亮灰、砖红、砖灰、暖黄、象牙白、驼色 |
避免使用 |
色调灰暗、色调沉重以及红、绿、蓝、黄等纯度较高颜色 |
3.2武汉市武汉市位于湖北省东部、长江与汉水交汇处,地理位置为北纬29°58′-31°22′, 东经113°41′-115°05′。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常年雨量丰沛、热量充足,雨热、光热同季,冬冷夏热。武汉被称为“百湖之市”,湖泊水面面积之大居中国城市首位,地处长江黄金水道与京广铁路大动脉的交汇处,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两栖和空中交通枢纽。
2015年武汉市国土规划局联合经验丰富的日本西蔓·CLIMAT环境色彩中心,共同承担“提升城市形象品质”的工作,通过大量现状调研,明确了“明快清爽,大气灵秀”的城市色彩形象定位,确定了以“暖白灰橙”为代表的主色调。武汉具有显著的湖滨城市特色,为了更好的映衬武汉的山水禀赋,更将暖白和亮灰作为背景色,还因为受楚风文化影响着的当地民居风格和租界区特色建筑,由此将橙色列入主色调,但不提倡使用暖色系的低明度和高艳度色。结合2015年《武汉市主城区建筑色彩和材质应用技术指南》以下为武汉市城市色彩基调色与辅助色汇总表格:
表2 武汉市城市色彩基调色与辅助色汇总表格
类型 |
基调色、辅助色 |
汉口老城风貌区 |
暖灰、暖红 |
现代风貌区 |
暖黄、暖橙 |
住宅 |
暖橙、暖黄 |
公共建筑 |
暖橙、暖灰、米黄 |
避免使用 |
暖色系中低明度、高艳度色 |
3.3南宁南宁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别称绿城、邕城,是北部湾城市群核心城市、面向东盟的门户城市,支持建成特大城市和边境国际城市。地处亚热带,北回归线穿域而过,地理坐标东经108°22′,北纬22°48′,平地是南宁市面积最大的地貌类型。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雨量丰沛,无雪少霜,气候潮热,夏长冬短。
南宁,古属百越之地,东晋大兴元年建制,至今已有1700年历史。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设南宁为自治区首府。根据2014年《南宁市城市风貌分区规划研究和建筑控制导则》对南宁市城市风貌发展提出蓝绿共生的山水之城,彰显特色的人文之城,独具魅力的民族之城,面向东盟的门户之城的城市定位。将“绿城”、“水城”作为空间建设基调,并强调应展示民族特色,突出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2016年《南宁市建筑风貌控制导则(修编)》进一步确定了南宁市岭南地域特点,强化城市主基调,以米白、浅黄和浅灰等浅明的亮色作为主色,并辅以活跃的亮色进行点缀,在总体上控制片区色彩,形成总体协调、多样统一的城市色彩,以下为汇总的南宁市城市色彩主色调与辅助色表格:
表3 南宁市城市色彩基调色与辅助色表格
类型 |
主色调、辅助色 |
旧城中心区 |
灰白、米黄;赭色、暗红 |
城北产业区 |
灰白、米黄;红、黄、蓝 |
相思湖文教区 |
灰白、米黄;赭色、暗红 |
江南产业区 |
灰白、米黄;赭色、暗红 |
环南湖片区 |
灰白、蓝灰;原木、暗红 |
凤岭片区 |
灰白、米黄;金黄、橙色 |
五象新区 |
灰白、蓝灰;暖灰 |
外东环片区 |
灰白;赭色、暗红 |
邕宁片区 |
灰白、米黄;原木、暗红 |
3.4小结以下是天津、武汉、南宁三座城市的地理信息,包括了自然带、地理位置、气温、日时长、海拔、天气情况:
表4 天津市、武汉市、南宁市城市地理信息表格(数据来源于百度百科、百度文库)
类型 |
天津 |
武汉 |
南宁 |
地理位置 |
39°10′N,117°10′E |
30°52′N,114°31′E |
22°48′N,108°22′E |
自然带 |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 |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 |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 |
年日均气温 |
最低:11℃,最高:20℃ |
最低:13℃,最高:22℃ |
最低:20℃,最高:27℃ |
阴天 |
135天 |
195天 |
197天 |
晴天 |
127天 |
98天 |
139天 |
雨天 |
45天 |
70天 |
27天 |
雪天 |
3天 |
2天 |
|
年平均日照时间 |
4.65h |
3.80h |
3.54h |
平均海拔 |
3.3m |
23.3m |
72.2m |
我们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天津距离武汉的纬度相差8°48′,经度相差3°69′,武汉距离南宁的纬度相差7°04′,经度相差4°09′,而天津距离南宁的纬度相差16°62′,经度相差8°88′。天津处于暖温带而武汉、南宁属于亚热带,天津的年日均气温最低,年均日照时间最长、雪天最多、海拔最低;而南宁的年日均气温最高,且阴天、晴天均在三座城市中出现次数最多,降雨天最少,全年无雪,平均海拔最高、年均日照时间最短;武汉的雨天最多。我们可以看出这三座城市的气候与光照条件有较大差别,尽管天津的年均日照时间最长,可我们知道他的年均温度是最低的,且从纬度来看它的太阳光强度也是三座城市中最弱的,作为北方的滨海城市,港口建设便成了天津的城市特色,结合与之相关的城市用色来看,天津避免使用色调灰暗、沉重以及红、绿、蓝、柠檬黄等纯度较高颜色,建议使用的多是调和色及纯度低的蓝、灰、黄、红色等。而武汉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火炉”城市之一,有着历史悠久的楚文化背景和九省通衢的重要交通区位,武汉不提倡使用暖色系的低明度和高艳度色,因“百湖之市”的美誉,滨湖特色成为武汉最显著的城市特色,由此确定城市用色以“暖白灰橙”为主色调,暖白和亮灰作为背景色。南宁是位于我国南端的少数民族聚居城市,有着独特的壮族文化背景,地处亚热带,北回归线穿域而过,全年阳光充足、雨量丰沛,城市色彩建议使用以米白、浅黄和浅灰等浅明的亮色作为主色,并辅以活跃的亮色进行点缀。
4.基于地域分异规律的城市色彩特征综上三座所处位置和自然地理环境不同的城市来看,我们可以从光线强度、气温、海拔等方面来归纳它们对城市色彩使用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可以作为城市特色优先考虑。首先,光线强度由强渐弱顺序依次为南宁、武汉、天津,在城市用色上南宁建议使用米白、浅黄、浅灰且明度较浅的亮色作为主色,鲜艳、活跃的亮色作为点缀;武汉城市则以“暖白灰橙”作为城市的代表性主色调,暖白和亮灰作为背景色,不提倡使用暖色系的低明度和高艳度色;天津考虑多使用的是调和色及纯度低的蓝、灰、黄、红色等,避免使用色调灰暗、沉重以及红、绿、蓝、柠檬黄等纯度较高颜色。我们假设三座城市依据光照强度、气温、海拔影响城市用色的明度和城市用色的深浅,其中颜色的深是指以受黑色等暗沉色彩影响大的低明度、低纯度的调和色,而浅在这里指受白色等浅色系影响的明度相对高的调和色,以强弱、高低排序分别依据高、中、低等值赋值75、50、25,以便更明显、更直观看出他们相互间的强弱及受影响程度,由此得出以下可视化图表:
图3 地域分异规律与城市色彩特征图
如同植入语言的语法结构,地方性色彩用法受地域分异规律的影响,它的表达可能和世上诸多的方言口语一样丰富。我们已经将颜色因素中的地理因素和文化宗教差异确定为变量,这些变量可能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传递并左右设计师对颜色选择和偏好。阳光在地球上的时长和强度是其入射角改变的结果,与其将这些文化差异归因于品味,还不如说是由地球上的位置所决定来得贴切。太阳光线投向地球的角度不同,取决于纬度,纬度越接近赤道的地方,太阳光越接近90°直射向地球,气候相对温暖,水热条件更好,动植物种类繁盛、自然环境色彩艳丽多样,在这里产生的光线映射也相对越大。一般来说,区域内反射了灿烂光照的城市,它们的居民更喜欢在建筑物表面使用明亮、饱和的色彩。除了受到太照的左右,人们还会因为所感受到的气候温度和视觉能见清晰度来自觉作出生理和心理的感知补偿,并在城市的空间营造中体现出来,而最显著的是通过色彩使用的途径。温度相对寒冷的城市会有意使用一些能够让人产生温暖联想的色彩,诸如红色、黄色等暖色系。为了达到视觉上的平衡,在可见度较低的城市通常会避免使用暗沉的色系,而在色彩鲜亮的城市会注重对比和补偿色的使用,为的都是让城市整体色彩达到心理和视觉上的平衡。
也就是说,不同地理位置的城市会形成不一样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在使用色彩时,对颜色的数量、质量,材质、肌理以及色相、明度、纯度上的选择都会有所不同。反过来说,色彩的地方性表现是相对恒定的,这是因为城市背景中环境光品质、色彩组频率和重现度定量表现的结果。
5. 结束语作为一个地理学记号,城市的色彩揭示了全球范围和地域性表达的多样性。色彩在城市环境的形成中发挥了作用,生动地表达了它的人民的性格和文化。城市的空间营造再现了当地的文化和秩序,而城市色彩塑造了人们对环境的感知和体现了自身的情感价值。色彩的使用是人们的一种选择,是一种最直观的潜意识文化价值信号,也是一种最直接的视觉反应再现。作为感觉参数,色彩感与其他认知属性相关,它能通过关联表达意思。城市的色彩现象是一个集体性的表达,是综合性资源凝聚而成的地域性文化符号。因为,在人类的记忆中对自然界颜色的体验会影响个人体验和对颜色的解释,通过观察一座城市对色彩的表达,人们就能将其归因为“地方性眼睛”的反应。
注:本平台转发文章仅供学习阅读之用,如需引用请查阅原文发表期刊或者著作。引文与参考书目省略,各位读者如有需要,请查阅原文或者著作。作者简介:张璐(1991-),湖南常德人,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2016级博士研究生。电子邮箱:2008300080022@whu.edu.cn。彭正洪(1964-),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子邮箱:372724502@qq.com。通讯地址:广西南宁市圆湖南路葛塘巷11号区茶叶进出口公司宿舍。邮编:530022。电话:1599744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