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凤翔泥塑的当代变迁及启示

[日期:2009-04-07] 来源:  作者:杨萍 [字体: ]

进入20世纪后,在中国现代化变革浪潮的冲击下,作为农耕文明的产物,长期生存于乡土社会环境中的民间美术修遭淘汰。但值得注意的是.陕西的凤翔泥塑非但没有在这场变革中销声匿迹,反而显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这一特殊的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思考何以会出现这种状况?这又是一种基于何等意义的繁荣?它今后的发展态势如何?这一个案又能为整个民间艺术的当代发展提供怎样的启示?

一、变迁的动力

建国后特别是在文革时期,整个民间文化形态和民俗活动被大大地扼制,作为民俗活动载体的民间艺术也处于风雨孰摇之中。文革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政府部门到文化艺术工作者对民俗文化的价值逐渐有了新的认识,开始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恢复、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艺术。①从事文化艺术工作的专业人士也同样感觉到学习民间艺术的必要性,他们深人民间,广泛收集、整理和学习、研究民间艺术,同时用现代眼光和手段对民间艺术加以观照和改造。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发展,民间艺术的经济价值逐渐显现出来。为保障民间艺术的发展,国家就工艺美术生产和销售的有关问题及研究、开发、生产旅游纪念品和工艺品的问题先后发布过一系列文件。②在变革的时风中,民间艺人不仅有变革的要求和愿望,而且积极以实际行动介入革新实践。

凤翔泥塑的变迁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促成的,促进其变革的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扶持

凤翔县文化馆组织专人深入乡村农家,对县境内的民间美术进行全面的搜集、整理和挖掘,积极推荐、组织艺人及其作品参加国际国内的展览和技艺交流活动。此外,地方政府还采取积极的税收政策,利用本地民间艺术资源成立了专营公司,举办各类旅游节、艺术节、民间艺术展销会和一系列与凤翔泥塑相关的活动。

2、专业人士介入

陕西雕塑工作室聘请凤翔泥塑艺人向专业服塑家传授民间技艺,专业雕塑家则边学习边在手法和材料方面对凤翔泥塑进行革新。这种新型凤翔泥塑虽延续脱模塑型的传统造型方式,但造型理念和结构形式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理论家的研究也对凤翔泥塑的繁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不少学者和民间美术研究专家陆续到凤翔考察,针对凤翔泥塑的文化内涵、社会功能和艺术风格进行分析和探究。

国家邮政局设计师王虎鸣设计的邮票为扩大凤翔泥塑的名声发挥了特殊的作用。2002年和2003年连续两年的生肖邮票都以凤翔泥塑为主图案,这两次人选生肖邮票使凤翔泥塑声名大振。

3、大众传煤的舆论宜传

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书籍、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凤翔泥塑的发展和繁荣与大众传媒的宜传是分不开的。

4、艺人的革新

在有利的社会环境下,凤翔泥塑艺人也不断更新观念,调整自己的经营方式和价值定位:一是以手艺活参与市场交换,把民间技艺与商品经济结合起来.二是以泥塑作品参加各种艺术展览和文化活动,谋求声誉和地位。在销售上,艺人们除了继续在集市和庙会摆摊外,又增添了租赁店面坐地行商的方式,还有的更进一步,成立公司或以“公司+农户”的方式来扩大生产规模和经营项目。在宜传上,艺人们不仅积极参加各级政府和民间组织的艺术性展览、商业性展销会,而且还以举办个人雄塑展的方式进行自我包装。

二、变迁的“去乡土化,倾向

在政府、专业人士、传煤和艺人的合力下,凤翔泥塑人选展览和参与文化交流的机会日益增多,这些展览和交流成为泥塑走向市场最有利的宜传。连续两年上了生肖邮票,又当选为羊年吉祥物之后,凤翔泥塑在旅游、工艺品市场的流通渠道更加畅通,产品的商品化特征日益显著。泥塑带来的经济利益吸引着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到创(制)作泥塑的行列,同时也加剧了泥塑市场的竞争。这种竞争又引发了乡民之间的矛盾,致使曾经纯朴和谐的乡村人际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乡民之间开始变得疏远甚至敌对起来。还有些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一哄而上,盲目跟风,粗制遨造,严重损害了凤翔泥塑的声誉。由此看来,凤翔泥塑商品化的过程中明显地表现出一种“去乡土化”倾向,这种“去乡土化”具有两面性,既有积极意义,又不乏消极影响。

1、积极意义

(1)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凤翔泥塑艺人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发挥地域优势特长,使传统手艺不仅成为一种谋生手段,更成为一种致富图强的方式。他们将传统手工艺术转化为有特色的文化产业,形成了以泥塑为生产内容,以家庭为生产主体,以手工制作为生产方式,以旅游和工艺品市场为依托的新的经济格局。这种可以从文化经济角度来看待的新型手工业具有鲜明的特点,与农业生产相比,它有低投入高产出的优点,又可以不受季节气候限机与工业生产相比,它又属于低能耗、无污染的绿色生态经济,具有小型、分散、灵活、易行、普适等经济技术方面的优势。

(2)增进地域间的文化传播和交流

凤翔泥塑艺人无论是外出表演讲习,还是推销宜传.泥塑作品无论是作为艺术品参加展览和文化交流,还是作为商品进行交执现代传媒无论是将泥塑艺术拿去进行对外宣传,还是将外面的文化传翰进来,都突破了传统乡村以血缘为纽带、以地缘为界限的生态环境,小家庭、小乡土与外面的大千世界缩短了距离,原来较为封闭的区城壁垒被打破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知晓凤翔泥塑,了解其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和社会功能,欣赏其艺术风格。同时.泥塑

艺人以及凤翔一带的民众也由于泥塑的广泛传播而加深了与外界的交往程度。

(3)展现当代民族文化风采

凤翔泥塑经一代代艺人的智惹创造,逐渐发展成具有鲜明关中地域文化特征的艺术形式。近年来由于专业人士的改造和泥塑艺人的革新,凤翔泥塑不断吸收新的造型元素,审美功能得到了强化,更能集中展现出当代民族文化的风采。以上这些正是凤翔泥塑能够走出乡村的重要原因。今日的凤翔泥塑已成为专业人士及美术馆、研究机构的收藏对象,成为大众喜爱的居家装饰,更成为国家展示民族文化当代风采的外交礼品。它从乡间炕头步入堂皇的当代艺术殿堂,起到了传播中华文化、激发和培养国民文化自信心的积极作用。

2、消极影响

(1)情感意蕴的淡化

在原生态环境中,凤翔泥塑艺人把自己对外孙健康成长的祝愿、对女儿新婚的祝福、对父母长寿安康的期望揉人一块块泥巴、一条条线、一个个造型之中,创作者、欣赏者、使用者的情感和观念彼此沟通、彼此互动。而今泥塑的商品化和受众的外来化使其原先生产与消费的内在联系发生断裂,泥塑变成一种分工协作流水线上生产的、供应给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的消费者的产品,尽管它仍是手工制作,带有手的温暖,但却没有了乡土社会中那份心连心的关爱,已不再是人际情感的纽带,而在一定程度上异化为功利性和底利性的东西。

(2)审美个性的削弱

泥塑在获得广泛声誉的同时,也逐渐被抽离出原先生存的精神土坡,日益商品化和艺术化,变成单纯的旅游纪念品、手工艺术品、家居陈列品、艺术收藏品、文化交流礼品,等等。其受众更多的是异乡人,这些异乡人用异质的眼光来审视它,仅仅把它作为一种具有形式美感的艺术品来欣赏。随着凤翔泥塑民俗意义的消解.它的美学个性削弱了,其功能意义敛缩为单纯的观赏性.艺人为迎合异乡人的口味而追求所谓的现代格调,以致作品在风格形式上日趋“现代化”和“卡通化”,这也是凤翔泥塑“去乡土化”的一种突出表征。更令人担忧的是,为了迎合市场、求新求变,一些凤翔泥塑已明显失去其独特的乡土风格,失去体现其独特价值的地城文化个性。

三、关于民间艺术发展之路的提示

凤翔泥塑二十多年的商品化实践为我们提示了当代社会条件下民间艺术发展的道路,即通过民间手工艺术的产业化,使乡村经济生活得以重组。尽管这种文化产业方式目前还有不尽人意之处,但它毕竟是民间艺术存留和发展的一种可行方式。笔者相信,一种民间艺术在经济方面得到发展后,有可能进一步在民族文化建设上作出贡献。

1、以民间艺术带动乡村经济生活重组

商品性质决定了凤翔泥塑的发展需要遵循市场规律,在这方面,凤翔泥塑艺人们尝试过许多运作方式。这些立足手工艺生产的运作方式既拓展了民间艺术及其创作主体的发展空间,又使民间艺术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并可能引起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加大农村社会化、现代化的步伐,这是乡村社会步入现代经济环境的一个契机。从凤翔泥塑的当代变迁

情况来看,以下几种方式对于民间艺术的发展具有可资借鉴的实践意义。

一是深化分工和扩大协作,采取适度规模的产业化经营。这是将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民间手工艺转化为有特色的产业,以适应现代市场运作规律,增强市场竞争力。在实施过程中,一方面要立足于手工生产这一基本点,追求产业化目标;另一方面又要班翻手工生产规律,保持规模小型化、所属个体化、生产作坊化、结构一体化、产品多样化的特点。

二是发展“公司十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这种个人与团体的合作方式具有法律约束力,体现着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可以将个体手工生产同现代化的流通方式结合在一起,降低运营成本,减少商业风险。手工艺生产者与公司精诚合作,建立起行业信誉,可以加大市场竞争力。

三是借鉴日本“一村一品”的“造乡运动”,营造优美、自然、富有人情味的乡村生活,以吸引生活在都市的人们。③比如在凤翔这个全国著名的民间艺术之乡,六营村的彩绘泥塑、南肖里村的木版年画、彪角镇的布制品、三岔村的纸扎灯笼、刘家村的皮影、石家营村的剪纸、蓝家河村的草编、关村的石雕等都是远近闻名。由于历史的原因,这里形成了以村落为中心的民间艺术繁盛区域,完全可以利用这一区域特点,将这些有民间艺术特色的村落开发为集工艺制作、表演、销售、陈列、研究、培训为一体的民俗村。这样,乡民们可以不离开乡土而走上富裕之路,祖传手艺也得到了传承和发扬;客人们可以参观游览,也可以动手制作,将自己的作品买走,在此过程中,既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又体验到自然和谐的乡村生活。照此而行,最终可以达到文化传承和经济创收的双重目的。民俗村的开发要注重传统特色的保护.从艺术品制作到日常生活都保持浓郁的乡土味道。民间艺术只有根植于民众的日常生活,才能保持生命力,也才谈得上可持续发展。

2、藉民间艺术促进民族文化建设

目前国家高度重视民间艺术,成立了专门的保护和发展机构,并即将出台法律法规对民间艺术加以保护,这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为建设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元化而采取的有力措施.但收藏性的抢救与保护只是民族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更为重要的是在实践中为民族民间文化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此,保护工作不应仅仅将民间艺术品一收了之,也不应盲目地开发利用,应当认识到民间艺术的存在之本,要使它“活”在人们的生活之中,使它在日常生活中维护、传承民族文化基因.以民间艺术促进民族文化建设,这需要充分发挥国家和政府的主导作用,积极扶持、资助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充分发挥专家和媒体的作用,以使大众全面认识民间艺术的价值,同时更要使民间艺术的创作者—乡村百姓树立自信心,要鼓励他们创造既有厚重文化底蕴又洋溢浓烈时代气息的当代民间艺术。发展当代民间艺术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增强社会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引导大众形成珍视民族历史传统、热爱本土生活的价值观.从长远来看,这将有益于弘扬中华文明,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

注释:

①参见1961年中共中央引号丈件《关千关心人民群众丈化生活的批示)及1961年7月15日中央宜传部、丈化部、共青团中央(关于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的几点意见》,载(中国文艺年鉴·1961年卷),丈化艺术出版社1962年版,第140页。

②参见余肖东《中国工艺美术今苦),载(中国文艺年鉴·1961年卷》,丈化艺术出版社1962年版,第630页.

③参见张燕《经济的追求和丈化的维护同样重要—日本“连乡运劝”和台海“社区营透”的启迪》,载《装饰》1996年第,期。

 

作者简介:杨萍 中国美术家协会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