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本土化的现代性追求:中国艺术人类学导论”述要

[日期:2013-11-22] 来源:  作者:郑元者 [字体: ]

“本土化的现代性追求:中国艺术人类学导论” 这一课题,于 1997年正式开始研究,1999-2000年申 报入选复旦大学文科科研“三年行动计划”和上海市 教委“曙光计划”,2002年由国家社科基金立项。

新时期以来,我国文艺学美学界曾有学者涉足 艺术人类学领域,并在译介西方艺术人类学论著方 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到20世纪9O年代末,中国 艺术人类学研究会正式成立,学科建设和相应的学 术规划开始得到较为深入的开展和实施。在人类学 界,本土化问题近年来受到普遍关注,但在相继推出 的一些代表当今中国人类学学科最新发展状况的研 究成果中,却难觅对中国艺术进行系统的人类学探 索的专题著作。在国外,人类学虽是一门显学,但现 当代人类学教科书和通论性的人类学著作,往往只 用一章甚至一章中的部分篇幅来讨论各种艺术样 式,明确而又系统地致力于“艺术人类学”学科的总 体性建构,还是近二十年间的事,但在 R.莱顿(Lay. t0n)的《艺术人类学》(1991年修订版)、E.P.哈彻 (Hatcher)的《作为文化的艺术——艺术人类学导 论》(1985年版)等这样一些有世界性影响的艺术人 类学专著中,却没有中国艺术的应有位置。这与中 国艺术在世界艺术宝库中的地位是不相称的。因 此,以“本土化的现代性追求”为目标,全面系统地 开展“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和理论探索,对 以往的文艺学美学研究或人类学研究来说,都是一 个具有开拓性的学术新课题、大课题。

鉴于上述情况,本课题的研究可以说有助于逐 步健全和完善艺术人类学在当代中国的学科知识范 式和思想体系,为其它相关学科的现代性追求提供 有效的知识论条件和富有思想魅力的理论资源,为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本土化策略的实施和现代性追 求作一次切实可行的尝试,从而提高2l世纪中国艺 术人类学研究的世界性对话能力,同时也为未来中 国的人文乡土教育提供某种有效的理论依据和实践 模式,为素质教育服务。

本课题的思想内涵相当丰富,所涉及的学术问 题也较多。与以往的文艺学美学研究思路和方法不同,本课题的整个研究工作力图做到田野调查和理 论研究并举,微观描述和宏观把握并重,活态的田野 文本和静态的书斋文本互为阐释,把“本土化的现代 性追求”在方法和内容上落到实处。在本课题的最 终成果《本土化的现代性追求:中国艺术人类学导 论》一书中,表达的基本观点如下:

一 、在新世纪,对中国的艺术问题和美学问题的 研究,已不能像以往那样停留在用复制和移植的西 方学术话语来进行简单的比照或近乎注解式的研 究,而应立足于本土与现代、田野与理论、微观与宏 观之间的整合,在思维材料和理论话语上都要有原 创性的表现。

二、艺术人类学在20世纪中国有其艰难的学术 历程,蔡元培、闻一多、顾颉刚、郑振铎、朱自清和凌 纯声等人均有其现代性承诺,各自对“五四”前后的 两种学术传统的继承和转化、对20世纪中国学术史 的总体发展均有其独特的贡献,需要作跨学科性的、 深层次的总结和评价。

三、中国艺术人类学学科的健全和成熟,不是简 单地追逐西方意义上的现代性或后现代性理论,而 要着力解决本土化与现代性的转化问题,通过对中 国艺术人类学与中国问题之间的关联性的具体揭示 和阐明,以及中国艺术人类学对中国问题的实际的 思考力,该学科的本土化就有了根脉,现代性的问题 也有望在某种有力的反思性立场上找到合适的位 置,本土化的现代性追求就有其可能性和现实性。

四、中国艺术人类学不只是一种知识形态,更是 一 种智慧形态,这在中国民族民间艺术的知识一话 语系统、观念一行为系统中均有鲜明的表现,其知 识、符号和话语的心智功能,其人文智慧与现代性意 蕴均有很强的可研究性。

五、中国民族民间艺术有其特有的观念化特质、 文化惯例、行为指向、心理模式、观念一行为之间的互动与变奏机制以及现代性指向,这对以往的文艺 学美学和西方人类学理论来说都是强有力的矫正资 源或验证资源。

六、本研究课题通过对中国传统艺术与审美精神 的现代性、人生功能和文化象征、人生相与创造相之 间的相关、现代性转换和现代性追求等问题的研究, 来揭示中国艺术人类学视野中的现代性,阐明其主体 性觉醒、合理化意识和社会运行模式等方面的意旨。

七、本土化、人类学话语与艺术真理的关联问 题,通过以下问题层面得以揭示:1.文化多样性与艺 术复杂性;2.汉民族与少数民族艺术心理比较;3.小 型族群的艺术与小型理论;4.国家权力、地方性知识 和现代生活世界;5.中国艺术的跨文化透视和现代 性意义;6.人类学话语与中国艺术真理观。

八、从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学科视野来看,康德美 学所建立起来的艺术自律和审美无利害说的合法性 是有限度的,以康德的分析或康德式的分析为基础 而衍生出来的有关“艺术性”、“文学性”或“诗性”的 各种定义及其变种,并非普遍性的人类真理。由此 所建立起来的各种美学原理、艺术原理、文学原理和 艺术人类学原理等,其“原理性”程度和理论有效性 程度,就需要在元文艺学、元美学和元人类学上不断 地加以反思和审检。因此,对通常的文艺学美学、艺 术学和人类学研究来说,具有元科学气质的中国艺 术人类学在研究范式上无疑有其深刻的变革意义和 某种程度上的“去西方化”能力。

九、20世纪中国美学的理论基础和学理依据大 多来自西方,缺乏中国艺术实践和各艺术样式的全 景式依托,尤其是对现代中国的人生现实中的民间 经验和民间艺术,缺乏富有生机的美学思考,这使中国现当代美学除了在学科的存在方式上有研究路数 上的混合性样式、逻辑起点上的预知性、研究层次上 的元美学欠缺以及表述危机这四大遗憾以外,在学 术空间上也造成了一些可谓致命的基本缺环和“失 语”症状,所以,中国美学和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理论 形态应该以中国文化特性和中国艺术特性为本,注 重在全景式的人类文化和艺术景观图中揭示中国文 化和中国艺术的特征标和特征码,阐明其美学意义 和人类学意义,领会中国文化和中国艺术在历代中 国人的生存理解和人生经验等方面的显现和提升之 力,在中国文化和中国艺术对中国人的现实存在和 存在的现实上所蕴含的真理性意味方面,做出当代 性的人类学美学解读和思考,从而揭示美学中国性 问题的人类学根源和理论应对策略。

十、中国艺术人类学有力地昭示了21世纪中国 人文社会科学必将走向一个实验性的时代,具体表 现在;1.全球性经济一文化重组与本土化运动;2.艺 术人类学与知识重构;3.中国艺术人类学的本土化 策略;4.现代性焦虑与实验性写作;5.人文性、现代 性追求与本土化道路。

由于本研究课题是一个跨学科性的学术新领 域,试图首次对“中国艺术人类学”作学科意义上的 系统研究和深入思考,从整体上探索“中国艺术人类 学”的理论框架,健全和完善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学科 知识范式和思想体系,诸多研究内容在美学、人类学 和艺术学等学科领域内处于学术前沿,所以,本课题 的研究及其最终成果本身就是一种实验性写作。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中文系 200433)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lixj | 阅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