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底,突如其来的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我们国家的代价很大,损失很大。但是来自国际上许多国家的援助也让我们暖心,邻国日本、韩国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无偿捐赠大量的口罩和防护服。当然,不仅有暖心的物资,还有暖心的文字,日本捐助的医疗物资上贴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词条,上句来自隋唐时期日本著名的政治家长屋亲王所作的一首诗,下句来自中国古代的典籍《左传》,优雅地表达了对中国朋友的情谊。如此风雅的词句,如此诗意的语言表达,哪怕疫情是多么的可怕,具有灾难性的,都可以用这样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情谊,用一种隐喻的方式来表达我的心思是什么。其实这种传统是中国古人的表达方式,纵然今天在我们的文字和口语表达中已很少能够看到这种表达方式。但是却被日本继承过去,现在又回传给我们,让我们反而觉得眼前一亮,让我们觉得这是多么具有艺术性的表达。由此展开,我想谈一谈日本人的艺术化生活这个话题。2019年9月至2020年2月受日本基金会邀请,我赴日本关西学院大学,与著名社会学家荻野昌弘教授一起,合作开展“艺术介入日本社区营造”的项目研究,期间我走访了很多日本的城市和乡村社区,对日本社会、民众生活形成了一些感受,正好借机来谈一下。
善于学习与精致化
日本是一个极其善于学习的民族,从唐代前往大唐的一批批遣唐使开始,他们前赴后继地学习强势的中华文化。如果一个民族能够下定决心去学习他族的强势文化,它的学习态度一定是虔诚而恭敬的,学习精神一定是能够吃苦耐劳的,学习动机一定是追求精益求精的。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他们如痴如醉,俯首学习。这是历史,以致于今天日本人做事也是追求极致的精神,也是来自历史的传承。日本的文化有一个特点,就是在学习外来文化的过程中,能够让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融合并存下来。中国传统的插花、闻香、书法、饮茶传至日本发展成为花道、香道、书道和茶道,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并有所创新。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是全人类共同的目标。费孝通先生曾经指出:“我志在富民,这是不错的,但仅仅是富,还够不够?其实人是不会满足于吃饱穿暖的。人要安居乐业,这里的安乐就是高一个层次的追求,而这个追求要有一个的物质基础,如果没有吃饱穿暖就达不到这一点,就接触不到这最高一层。文化的高层次应该是艺术的层次,这是我对生活的一种感悟,但再进一步我就说不出来了,因为我自己在这方面的感觉也没有达到很深的程度。我所致力的还只是要帮助老百姓们吃饱穿暖,不要让他们饥了寒了,这一点我可以体会得到。但再高一层次的要求,也就是美好的生活,这是高层次的超过一般的物质的生活,也是人类今后前进的方向,我就说不清楚了。但我能感觉得到,所以要把它讲出来,而且把它抓住,尽力推动人类的文化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也就是向艺术的境界发展。”日本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人均GDP全球名列前茅,人们的生活水平较高,按照费先生所言,他们已经开始追求艺术化的生活境界。
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拥抱艺术的目的是什么?我想就是去追求一种美好而精致的生活,并且是让艺术为美好生活服务这样一种态度。可以说,日本人在生活总是在践行生活美学理念,从一日三餐,家居装饰,到建筑、工业产品设计,都是极尽用心,力图做到极致。比如作为工业产品的电饭煲,一直是到日本旅游的中国游客较为青睐的带回中国的商品。一开始我百思不得其解,是什么原因让一个电饭煲如此受宠?有一次,我到大阪梅田地区最大的电器城友道八喜去买东西,特意到了卖电饭煲的专柜,很多中国游客在挑选电饭煲,我很认真的去研究这些电饭煲,客观而言,从外形设计来说,这些电饭煲确实很有特点,有各种造型的设计,有圆的,有方的,不同的颜色,不同的面板,摸上去颇有质感,摆在橱柜上也是一种美感享受。从实际功能而言,日本的电饭煲科技含量颇高,已经把不同的米与多少水融合,烧到什么火候大米的口感最好研究清楚,操作面板上很清楚,也比较容易上手。这不仅仅只是一个将米煮熟的问题,而是更进一步到了如何可以更好地激发米香,适合人们的味蕾的程度,这是日本人的精致。
工匠精神——艺术之维的追求
享誉世界的法国著名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曾先后五次造访日本,他十分赞赏日本的工匠与工匠精神,宁可牺牲掉参观博物馆和神社的机会,也要与日本的工匠好好聊一聊。他认为日本的匠人工作,是一种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的具体体现,就好像某些能剧推崇日常家务,并赋予它们诗意的价值一样。可以说,任何事,做到极致就成为了艺术,日本的工匠恰恰就是这种性格。
我在京都遇到一位做刀的老艺人,有70岁左右,穿着传统的日式和服,操守着祖辈传承下来的制刀工艺,到他已是第十代。摊位上摆放着内阁府颁发的奖章,看得出老艺人对这个奖章非常爱护和重视,专门用一个相框装裱起来,摆放在摊位的显著位置上,这是对他家族传承和手艺的肯定。我与老艺人攀谈了一会,并向他提了一个问题:我买一把刺身刀回中国使用,用的时间久刀刃不锋利了应该如何处理?老艺人答道:你最好带回日本来磨刀,因为磨制这样一把刺身刀需要三种磨刀石交替进行,这三种磨刀石的硬度和性能不同,使用的先后顺序有别,操作不当会有损刀刃。言语之间流露着他对这门手艺的敬畏、专业与热爱。我站在旁边观察他的磨刀过程,中间不断停下来用拇指轻轻地去测试刀刃的锋利度,以决定用多大的力度去继续磨制。这正是日本的工匠精神,每把刀都富含老艺人对外观造型与刀刃锋利的极致追求,我想这已经走向了艺术之维。
艺术进入日常生活
日本有句俗语叫:“物的八分目”,说的是生活中对物质的满足降至八成,将扩张的欲望调整至合适的状态,是恰到好处的,能够得到更多的愉悦,日常生活中的日本人也是奉行这种生活境界。日本人在生活中会控制自己的物质欲望,因为岛国资源毕竟有限,但是他们却会追求好的东西,正所谓“宁吃仙桃一个,不吃烂杏一筐”,比如说我们在日本的超市中你会发现,苹果、草莓、梨子这些水果,甚至西红柿、黄瓜这些蔬菜之类,没有“歪瓜裂枣”那种,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当然,价格也是不菲,均是论个来卖。可以看得出日本人很注重细节,追求精致。在生活中追求美,这就涉及到艺术的概念、艺术的本质问题。到底什么是艺术?我们所谓的艺术,其实是一种狭义的艺术,美术馆、博物馆里展出的画作、雕塑才是艺术吗?我想并不其然,除了美的艺术,还有生活中的艺术。就像刚刚所举的电饭煲这件工业产品,从它的实用功能到外表设计,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器物之美。我们看到的是一种追求极致的精神,甚至有时候我们会脱口而出,这简直是一件艺术品,这是一个大的艺术的概念,一种更宽泛的概念。
我租住在日本人居住的社区,周边都是日本称为“一户建”式的建筑,面积不大,有点像国内的小别墅。但不同的是每一栋都不一样,都有自己的特点。不论是什么样的建筑,你总会发现他们是很用心的去点缀装饰生活的环境。尽管庭院中的地面空间有限,但是他们会在院子里种上各种树木和花草,建造一个园林小景,这些树木和花草并不会任其疯狂生长,而是会定期请技师来上门修剪,所以你看到的松树都是有造型的,除了有技师的发挥,更多的是遵从主人的审美意愿。而且每家每户门口的墙壁上,都会写上主人的名字,我想这代表的是一家人的脸面,当然要追求艺术化的营造。
日本人对艺术化生活的追求是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从方方面面我们都可以感受得到。比如日本人的餐具是非常讲究的,汤品、蒸品用漆器,不同的食材用不同造型的盘子。食物盛到盘子里也是要摆出造型的,不仅讲究口感,还要讲究观感。甚至有一些料理店会在店门口的招牌上写着“创作菜”,代表着厨师在烹饪的过程中是带有创作之心的,追求艺术家的气质,这是何等的一种心境?难道不正是一种艺术化生活的追求吗?记得有一次荻野教授邀请我们一家去他家做客,他的太太为我们做了传统的日式料理。如果只是满足于吃饱,那盛一个盘子吃就好了。但是,荻野太太却将每一道菜做成了艺术品,不同颜色的鱼肉刺身摆放的颇有造型美感,搭配着刨的纤细的萝卜丝、大叶和辣根;海鲜例汤盛放在精致的漆器碗中,而且还放在一个木质的托盘中,碗的旁边放着一把漆器汤勺。正可谓美食配美器,这不仅实在享受美食,也是在享受艺术,着实让人流连。
再说说日本的大妈,不化妆是绝对不会出门的,他们认为不化妆既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也是对路上遇到的所有人的不尊重。徜徉于城市的街头,会经常遇到日本大妈,因为日本大妈是非常忙的,他们几乎没有去帮孩子照顾孙子或外孙的义务,退休之后的生活属于自己,基本上天天都有活动安排。上午去学习茶道、花道,中午跟朋友聚个餐,然后下午再去博物馆或者美术馆看个展览。这些大妈的共同特点是画着淡淡的妆,穿着素雅的衣衫,手里一定会挎一个跟衣服造型设计、颜色搭配的包包,很是优雅的闲庭信步。这难道不是日本大妈对自我艺术人生的塑造,对艺术化生活的追求吗?我想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随着我们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慢慢也会出现一个对于文化艺术精神文化消费领域的高需求浪潮。精神文化消费是国民生活品质提升的重要衡量指标,对实现社会进步和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旅游与文化的融合也是必然,注重消费的文化性、符号性和体验性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性趋势。日本作为我们的邻邦,他们积累的成绩与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