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李莉《〈乡土中国〉再认识》新书首发暨艺术人类学客厅合作启动仪式在江村举行。
4月5日,由东南大学艺术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所、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联合主办的《〈乡土中国〉再认识》新书座谈会在费孝通先生田野调查故地——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开弦弓村江村文化礼堂隆重举行。
费孝通生前秘书张荣华先生,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麻国庆,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名誉院长、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朱乐耕,中央党校二级教授徐平,东南大学特聘首席教授、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方李莉,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王廷信,中央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王建民,四川大学教授、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徐新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包路芳;东南大学校长办公室副主任刘丽勤,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艺术乡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赵天为,东南大学艺术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艺术学院副院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卢文超,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董甜甜,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秘书长王永健,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艺术人类学艺术乡建专委会秘书长安丽哲等专家学者;苏州市社科联副主席陈燕平,吴江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戴丹,吴江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孙俊良,吴江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方贤实,吴江区农业农村局局长马天琦,苏州市高级人才太湖培训中心(苏州江村学院)党委副书记、副主任凌春明,苏州市高级人才太湖培训中心(苏州江村学院)副主任朱穗华,吴江区教育局副局长周萍以及七都镇政府代表、江村村民代表姚夫坤等出席开幕式,共同见证新书发布与艺术人类学会客厅建设启动。
《〈乡土中国〉再认识》新书首发仪式现场
一、《〈乡土中国〉再认识》在费孝通调查故地江村首发
在江村举行《〈乡土中国〉再认识》新书发布座谈,是因为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从这里出发。从历史到今天,江村是一个活的生命体,费孝通当年考察江村时,这里是贫困的乡村,为了帮助中国农民致富,在这片土地上,费孝通提出一生的学术目标是“志在富民”。
从1936年到2002年,近66年的时间内,费孝通先后26次访问调研江村。1998年费孝通先生第22次考察江村,回去后他给自己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富了之后怎么办?他说,我志在富民,这是不错的,但仅仅是富,还够不够?费先生早期解决的是“志在富民”的问题,他晚年提出了“富了以后怎么办”的问题,前一个问题费孝通先生的研究已经完成,但后一个问题还需要我们在新的时代去做新的阐释和新的实践。
开幕式由东南大学艺术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艺术学院副院长卢文超主持。吴江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戴丹在开幕致辞中表示,新书首发选择在开弦弓村举办,既彰显学术溯源意识,也体现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发展理念。《〈乡土中国〉再认识》对《乡土中国》进行了全新的思考和解读,既是对费孝通学术思想的创新性传承与崇高致敬,更为乡村振兴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南。
苏州市吴江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戴丹致辞
东南大学校长办公室副主任刘丽勤在致辞中表示,作为高校不但担负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也承担着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责,此次东南大学与吴江区七都镇共同启动江村艺术人类学客厅建设,将学术研究转化为地方发展的文化动力。《〈乡土中国〉再认识》新书发布座谈及调研活动是对费孝通先生学术思想的一次深情回望与深度挖掘,并希望进一步弘扬费孝通先生严谨的治学精神与厚重的文化担当,激励青年学子传承先生学术衣钵和为国为民精神,为中国乡村发展与文化自觉理论的实践探寻新视角,为乡村振兴这一伟大战略的推进贡献更多创新理念与实践方案。
东南大学办公室副主任刘丽勤致辞
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麻国庆教授在发言中深度解析费孝通先生思想发展脉络和当代价值,深入解释了方李莉新书是在费孝通思想整体框架理念中创作。并深入解析了“乡土”二字,乡土是认识中国社会和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中的标志性关键词。他 强调“乡土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 要关注中华传统文化的延续性和乡土的流动性,让乡土的文化艺术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新动能。
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麻国庆教授致辞
中央党校二级教授徐平对费孝通学术研究和新书《〈乡土中国〉再认识》进行深度解读和系统梳理,点评该书解码费孝通学术遗产的当代价值。徐平教授强调,该书突破传统范式,将费孝通思想置于中国社会百年变迁的宏阔背景下,解读费孝通思想同心圆和“差序格局”“三级两跳”等重要关键词,揭示费孝通思想从“乡土重建”到“文化自觉”的轨迹,徐平表示,该书为读懂中国乡村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关键性学术地图。
中央党校二级教授徐平发言
方李莉教授从创作源起、费孝通学术思想传承、江村的历史意义和新时代的使命等方面分享该书的创作过程。她表示,费孝通的思想遗产为破解中国式现代化难题提供了方法论指引,本书是对费孝通先生学术精神的致敬,也是对新时代乡村问题的回应。她以“从富民到美民”为主线,强调应该继承费孝通先生“以人民为中心”的方法论,呼吁在乡村振兴中融合文化艺术与可持续发展,探索新时代乡村建设的精神维度。
方李莉教授分享创作过程
活动现场还举行了新书揭幕、赠书等仪式。方李莉教授向吴江区委宣传部、七都镇政府、费孝通图书馆及开弦弓村捐赠新书,并开展读者签售活动。
新书揭幕仪式
赠书现场
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学者围绕新书展开深度研讨,彰显学术研究与在地实践的深度融合。
嘉宾交流讨论(左起:卢文超、王廷信、王建民、徐新建、姚夫坤)
方李莉教授在活动现场签售
二、艺术人类学会客厅在江村建设启动
东南大学艺术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所、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和中国艺术人类学艺术乡建专委会与苏州江村学院、七都镇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协议,进一步搭建起理论研究与地方实践的坚固桥梁。
签约仪式现场
东南大学艺术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所、中国艺术人类学艺术乡建专委会与开弦弓村共同启动“江村艺术人类学会客厅”建设项目,标志着校地合作开启新篇章。
未来“艺术人类学会客厅”将通过学术研究、文化实践助力乡村发展,推动艺术赋能乡村实践,使江村从“富民”研究样本升级为“美民”时代标杆。通过文化艺术与学术力量引入解剖中国乡村结构与文化传承的鲜活样本,向世界提供中国乡村发展模式。
艺术人类学会客厅建设启动
活动第二阶段专题研讨会在费孝通图书馆举行。《〈乡土中国〉再认识》引发的学术讨论将持续发酵,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新思路。
《〈乡土中国〉再认识》座谈交流现场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王廷信教授发言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艺术学院常务副院长王建民教授发言
《〈乡土中国〉再认识》座谈交流现场
三、费孝通思想的时代延伸——从“志在富民”到“志在美民”
方李莉在致辞中回顾了费孝通先生的学术历程。她指出,费先生早年以“志在富民”为使命,致力于破解乡村贫困难题。晚年则提出“富了之后怎么办”的深层追问,倡导通过艺术提升精神境界,实现“志在美民”的升华。她援引费孝通1998年在“更高层次的文化走向”一文中的思考:“文化的高层次应是艺术的层次,人类未来需追求物质与精神的平衡。”
1936年开弦弓村的田野调查,奠定了费孝通“从实求知”的方法论根基,其《江村经济》不仅开创了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研究的先河,更以“乡土重建”的实践方案回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命题。而1998年重访江村时的深沉之问——“富了之后怎么办?”则标志着这位世纪学人的思想跃迁,将学术关怀从物质脱贫转向精神丰裕的目标。
四、美好生活需要的时代转向——“从实求知”到“从实求美”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研究“富了以后怎么办”的问题,实际上涉及的是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追求。 费孝通先生毕生秉持“从实求知”的治学理念,主张以田野调查为基础,扎根乡土实践,为解决中国乡村的现实问题提供科学依据。这一方法论不仅推动了社会学、人类学研究的本土化,也为“志在富民”的目标奠定了实践基石。然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单纯以物质指标衡量乡村发展的模式已显局限。
在《〈乡土中国〉再认识》调研座谈交流会上,学者们指出,新时代的乡村建设需在从“从实求知”的基础上追求“从实求美”的境界,即在解决物质需求的基础上,以艺术与文化为媒介,加强乡村的精神内核与审美价值的再建造。这一讨论呼应了费孝通晚年对“富了之后怎么办”的追问。方李莉强调,“从实求知”是“从实求美”的根基,“从实求美”是通过艺术人类学的视角,将“美”转化为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此次艺术人类学会客厅的启动将致力于激活乡土文化艺术资源,发现乡村之美。
美好生活的时代转向是从“从实求知”到“从实求美”的演进,既保持着扎根现实的实践品格,又要向精神维度跃升。当我们新时代再认识《乡土中国》,不仅是在回顾和再阐释费孝通学术思想,更是在解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基因。
结语
此次新书首发和座谈活动,不仅呈现了艺术人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更通过高校与地方实践深度合作,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注入了文化新引擎。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当以费孝通先生为镜鉴,赓续“从实求知”和“心系民生”的学术精神,让乡土之美成为民族文化复兴的深层底色。
1936年,费孝通先生从江村出发,志在富民。今天我们再度从江村出发,在志在富民的基础上志在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