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国艺术人类学会议论文集代序
一、开幕式讲话
各位领导、各位会员,各位远道而来的外国学者们: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代表全体会员感谢北京舞蹈学院的各位领导,是他们的大力支持和努力的工作,才使得我们这次会议得以顺利召开。尤其要感谢的是由舞蹈学院邓幼铃院长带领的会务工作组和学生志愿者团队们,还有学会的秘书处的工作人员们的努力工作与精心安排,你们辛苦了!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文化自觉和艺术人类学研究”,“文化自觉”是费先生在十几年以前提出来的思想,其重要的意义在于:我们要说清楚和研究清楚自己的文化的来龙去脉,其目的是要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在有自知之明的基础上是掌握文化发展的自主权。习近平总书记也讲道,说清楚中国的传统文化很重要,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最重要的软实力。
我认为,我们不仅要说清楚我们的传统文化,还要说清楚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今天的中国文化有什么样的关系,其实如何在我们的今天社会发生作用的?这就需要我们到田野里去,做实地的调查研究,了解中国人是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文化和艺术创造的。当前,整个世界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伴随着互联网的出现、新能源的出现,社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艺术人类学能做什么?能研究些什么?我觉得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的东西。
今天早上我看了一个电视片,在表演河西走廊的乐舞,非常美。大家都知道这个乐舞是非物质的,一些远古的乐舞,不像文字图画一样可以留下来。我们今天能了解它,一方面是通过文献和一些绘画,如敦煌壁画和一些手工艺品上的绘画等,另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民间采风和田野考察,把传统的史料加上还活着的乐舞,放在一起研究,并将其恢复表演,让我们看到了西域地区丰富的舞蹈和音乐。我们中国的舞蹈、音乐非常丰富,其不仅在西北、西域有,而且在西南也有,在东南也有,在南方也有,在中原也有。中国是一个艺术资源特别丰富的国家,不仅有乐舞,还有戏曲、美术、工艺美术等等。这些丰富的传统艺术资源可以构建成为今天的当代艺术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吗?
我觉得这个问题很重要,费先生在世的时候一直在讨论这个问题。十几年以前他就说,我们现在喜欢看美国大片,喜欢香港电影、电视,追港台影星、歌星,但是我们中国本民族的文化在哪里?本民族的艺术在哪里?我陪费先生在西部考察的时候他曾和我说:“西部是我国少数民族集中的地方,我们能不能够把我们自己的民族艺术发展出来?不光是让它留在传统里,也不光是保护它,而是把它开发和利用起来,建构出我们新的艺术、新的文化。”我觉得这个讲法很重要。
他还说,当人类物质文化还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们追求的“美好生活”是“道德化的生活”,但是发展到一定高度之后,人们追求的“美好生活”除“道德化的生活”外,还有一个就是“艺术化的生活”,“艺术化的生活”是人类文明更高层次的追求。听了他的讲话后,我就想,我们中国的艺术人类学到底能做什么?能做一些什么样的研究,帮助中国利用自己的传统民族艺术资源,来发展中国的当代艺术。让中国社会走向艺术化生活时能享受到自己民族的艺术之美,能感受到自己民族艺术之丰富,并将其奉献给世界。
人类学是来自西方的学科,在西方它已有一两百年之久,它有自己非常完善的理论体系,我们中国还刚刚起步,怎么能用西方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来研究我们自己的民族艺术、民间艺术、包括都市艺术,这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这几年我一直在和英国杜伦大学的莱顿教授合作做传统手工艺复兴的研究,我们也常常讨论艺术人类学的未来发展的问题。他认为,你们中国在历史上曾经是那么一个伟大的文明古国,那么富有创造力的国家,今天你们是否还能创造出给世界耳目一新的文化和艺术?中国艺术人类学是否能发展出一套具有自己独立思考的,并能够献给世界的理论体系?我相信是可以的,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还有众多的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以及各个不同的地方文化和艺术,那么这些东西汇聚起来就是我们中国未来文化和艺术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本,也是最重要的文化基础。这些都是我们艺术人类学的研究对象,通过我们的研究和发掘,形成我们自己的本土研究特点,并与世界不同文明进行交流与对话,一定会有这个时代的新的建树。近百年来,在工业文明的发展中,中国成为了经济发展落后的国家,也成了文化发展落后的国家。为了向发达国家学习,我们奉行的都是拿来主义,但到现在为止,我们的学术界还鲜有可以贡献给世界的,有我们自己独立的看法的理论体系。所以,希望我们中国的艺术人类学,不光只是学习西方的东西,也要贡献我们自己的研究,自己的理论,因为只有你有了贡献,才有可能与其他文明对话,没贡献就不可能对话,你永远只是学习。我想学习可能是暂时的,对话才是长期的。
这次参会的学者都带来了自己的文章,自己的观点,希望能在这样的平台上得到交流,我想这是非常好的。希望大家能在这次会上很好的展示自己的观点,也能从大家不同的学术发言当中学到更多的东西。最后,预祝大会圆满成功,预祝大家收获多多,谢谢。
二、闭幕式讲话
我非常感谢大家能一直坚持到现在,一般来讲学术会的闭幕式是很难坚持到最后,因为明天要上班了。说明咱们的闭幕式是很有魅力的,都想留下来听咱们几位总结人的精彩发言。在这里我要代表学会的全体会员感谢北京舞蹈学院,这次会议可以说是举舞蹈学院的全院之力,把会议办得井井有条,给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也安排的很好,每天晚上都安排了演出,在会议指南里还有周边的文化信息,美食信息等等,给外地来的学者提供了旅游和饮食的方便。
下面,我总结一下咱们这次会的亮点。这次的亮点,我想首先是参加的人数最多,达到了300多人,而安排发言的只有100人左右。很多会员交了会务费、住宿费,却没有发言机会,但大家仍然愿意参加,为什么?是因为大家愿意来相互学习,来相互交流。通过相互学习和交流大家得到了共同成长,我们不仅是一个研讨会,而且还是一个学习班,我自己也觉得通过参会提高很多。第二个亮点,就是来参会的学者地域分布最广,不仅有各个省的学者,还有新疆、西藏、云南少数民族的,我们各民族学者聚集在一起是很难得的。第三个亮点,通过这次会议,舞蹈人类学开始兴起,在这次会议上竟然有三分之一是研究舞蹈的,这也许跟舞蹈学院的号召力有关系,舞蹈人类学被一下子提起来了;第四个亮点就是城市艺术田野开始兴起,以往的田野关注的往往是遥远他方的,乡村的民族民间艺术,但是在这次会议上像洛秦教授关注到了城市中的音乐,舞蹈学院的吕教授关注到了城市的大妈舞,日本爱知大学的周星教授关注到了城市的广场舞,这些东西是新的东西需要我们研究,民间的艺术不光存在于农村的民间,也存在于城市的民间。还有我们所师生共同研究的798、宋庄、景德镇等,都是有关城市艺术区的田野研究。今年,我在英国做访学时,谈到这个研究,大家都觉得这个研究很新,在全世界都是走在前面的。所以我想,我们应该继续跟着时代的发展来做研究。
我们的学会可以说是一个跨学科的平台,来参会的有音乐、美术、戏曲等各艺术门类的专家,还有来自人类学、民俗学、考古学、美学等方面的专家,我们这么多的学科怎么交流?实际上,正是因为学科多,才让我们看到更多、更广的东西。每年大家都带来了不同的调查研究,让每个参会者,同时看到不同地区的舞蹈、美术、戏曲、工艺美术等的发展状况,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我想,今后我们每年的论文集一定会载入史册,因为我们每次的论文集都记录了全国不同地区的艺术发展状况,艺术发展传统,这些艺术正好在不同地方的民间,不同民族的民间,大家把它们收集在一起,在讨论艺术的同时,也结合当代的社会发展,结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来讨论,这是非常好的现象。
我们这么多的学科一共分成了理论组,造型艺术组,表演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组,共四个组,这些不同的组是各说各话呢?还是有共同的研究?其实当我们站在一个高度来看,学科之间的壁垒就消失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不同的学科之间都含有许多共同的问题,这些共同的东西是什么呢?
我觉得非常有意思的是,从工艺美术来看,很多传统的手工日常用品今天开始变为艺术品,很多以前的工匠开始变成民间艺术家,工艺美术大师。因为他们都参与了今天的文化产业的的发展,只有从日常品变为艺术品,从工匠变为艺术大师,东西才会更有价值,更有市场。这是从生活走向艺术的例子。而从表演艺术来看,原来在民众生活中的艺术被请上了舞台,现在又从舞台上走到了舞台下面,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开始变成广场舞、大妈舞,街舞,卡拉OK等,它们又开始回归到我们的生活当中。这是从艺术走向我们生活的例子,正好和工艺美术相反,我们看到的是一种艺术漂移的方向,无论是正方向还是反方向,其和生活之间始终相连。
这是我们站在高空看到的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的漂移方向。另外,我们还可以站在高空中看不同艺术之间的传统和现代的关系。在工业革命时期,所有人都认为,传统和现代是对立的,要想发展现代社会就必须打破传统,消灭传统,所以,从五四运动以来我们一直在消灭传统。但在后工业化时代,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壁垒消失了,它们融为一体了,这是为什么?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文化生产”给了我们很深的启发,也就是说,在人类不同的时期文化生产的方式是不同的。在农业文明时期,社会文化是在人和自然发生关系的过程当中被生产出来的;在工业文明时期,社会文化是在人与物之间,或者在人消费物的过程中被生产出来的;而在后工业文明时期,社会文化是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重构,也就是说,我们想发展未来的文化,必须在原有的文化基础上重构。因为在这个时代,完全的自然已经没有,任何一个地方都变成了人文化的地方。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所谓的原有文化,就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传统文化,在这样的发展基础上,许多地方性的,民族性的传统文化的复兴就变为现实了。而且传统文化的价值也出现了,传统文化不再是过去式,它是现在式,甚至是将来式的一部分,因为其成为了我们发展未来文化的基础,成为了我们发展新的文化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资源。所以这个时候我们的研究就更重要了,我们在研究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把这个关系给打通了。我们中国的艺术人类学之所以有活力,就在于中国的文化艺术资源丰富,在于我们的视野开阔,在于我们在不同的学科领域提出更多的想法,在于我们的研究不再是学科界限,而是问题意识,时代意识,文化意识。我们回顾过去,反思过去,温故而知新,历史很重要,温故是为了更好的知新,为了未来,为了发展。
另外,文化产业是后现代社会的产物,我曾带领一直研究队伍在西部做考察,做有关文化资源即民间传统文化,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要能转化为艺术,其就不但不会消失,还会得到发扬光大,成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一部分。因此,是艺术的表现填平了传统和现代之间的沟壑,也是艺术拉近了文化和经济之间的距离。而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仅仅以传统的艺术学科是很难做到的,仅仅是人类学的研究也远远不够,因此,艺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性,在后现代社会的转型中就充分的被凸显了出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可以引导一个学科,近年来,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研究受到了普遍的关注,我们的学会得到了迅速的壮大和发展,实际上是由如此的“天时地利人和”所造成的。是时代需要使我们走到一起来了,我希望我们在这个道路上共同努力,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我们每年的年会,不仅有中国的学者,还有许多外国的学者在参与。因此,在明年的会议上,我们还打算组织一个英语讨论组,因为国外的学者到这里来,每次小组讨论时,我们能听得懂他们的研究和发言(因为有翻译),但他们听不懂我们的研究和发言,这是一个很尴尬的局面。所以,昨天开了一个常务理事会,决定从明年开始,我们专门组织一个用英文讨论的小组,在座的学者有英语好的,明年可以报名参加英语组,和外国的学者一起来用英语来讨论。外国的学者听到后会很高兴,因为这样,在小组讨论时他们也有机会和中国学者自由的讨论与交流了。因此,我们这是一个国际性的学术交流平台,希望许多的年轻学者来到这里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还可以提高自己的英文交流水平。
最后,我要提两点希望,也是我们学会目前略显的不足的地方。我们的学科比较新,会员也比较年轻,人类学又是一门外来的学科,大家进入很快,但是提高需要时间。刚才李祥林老师提出了,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我觉得这是对的,希望学者们以后写论文前还要多看一些人类学的书,不仅要做田野,还要学习人类学的方法和理论,我们要田野和理论并重。要有问题意识,要能够占有田野考察资料的基础上提出我们的观点、看法和认识,这一点我觉得大家要加强。第二,在写作时,还要注意阅读及旁证其他学者的田野资料,不然做完之后,你以为就是你发现的,其实不知道其他人早就做过了,而且比你做得还要好。我们在阐述田野研究的时候,也要看看别人的田野资料,不要自说自话。我们的任何研究都是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的,不是单打独斗,如果在研究中能把自己的研究和前人的研究整合在一起,你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了,这一点是我要提出来与年轻学者分享的。
最后祝大家一路平安!明年再见!
方李莉
2014年11月3日于北京舞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