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受访嘉宾
吕品田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刘魁立 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
田 青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
赵 书 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祁庆富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李心峰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高 磊 北京福人福地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萧 放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徐 涟 中国文化报总编辑助理
春节、元宵节接踵而至,在今天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元以及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的大语境下,我们究竟应该用什么样的节日符号与仪式吸引更广大层面的民众积极参与传统节日,过好传统节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节日文化?
——编者
目前,学术界及社会上的讨论越来越聚焦到传统节日的符号与仪式上。文化部“弘扬节日文化研究”课题组2010年6月正式立项,该课题以“春节”为核心,着重对列入第一、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七个传统节日特别是被纳入国家法定假日的四个传统节日的传承情况、节日现状、存在问题、应对对策进行深入系统的调查、探索和研究。
孜孜关切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命运的方家学者,深刻思考传统节日的现状以及如何才能让我们的传统节日过得有滋有味、红火热闹、富有内涵。
民俗是民族共同体的维系力量
几亿人次的春运,十几亿人同时吃饺子、吃年糕、放鞭炮、挂红灯,都说明民俗是一个伟大的力量,是民族文化身份的体现
赵书:传统文化的精神表现在哪里?不在宫廷智谋,不在战场厮杀,而是蕴藏在广大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之中。哲学是传统文化的魂,文学艺术是我们民族的脸面,民俗文化是人民共同情感的基因,是民族共同体的维系力量。
吕品田:中华民族历史地建构起一系列融民间艺术和岁时习俗于一体、为广大民众深切认同的传统节日符号,这些绚丽而热烈的节日符号,将节日营造成一个红火喜庆、极富感染力的文化空间。作为传统年节符号的春联、年画、剪纸、烟花、灯彩、社火等等,广泛存在于祭祀、祝祷、纪念、祈禳、敬仰、迎送等节俗活动,并借约定俗成的表情、象征、缅怀、祝愿、庆贺或儆戒意义而产生巨大影响。由此,人们既可获得强烈的视觉美感,还可通过放灯、抬阁、走幡、舞龙等一系列声色并重的闹春活动,在激情洋溢的审美体验中获得深切的文化归属感。对传统年节符号的普遍认同和深挚感动,使春节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构成。节日及民俗艺术的丰满价值和丰富功能由此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民族文化的凝聚力也由此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
循环往复的中国传统节日,把松弛和欢乐插入持续不断的生活流,使流逝的时间以环状结构和着自然与人生的节奏,给生活增添乐趣和生机。节日里,人们摆脱劳作状态,沉浸于没有时间感的激越状态,寄托理想,抒发胸臆,宣泄郁积,在狂欢中获得身心调节与调养。传统节日于一个个“天人合一”的重要时间节点循环往复,反复地激发社会心理,舒张人文情怀,使大众的生活意志、社会意识和文化认同不因岁月流逝而淡化。
萧放:传统节日自身是一个相互关联、充满生机的生命机体,它既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又是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更是培植、滋养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节日作为集体共享的特殊时间,它需要特定的精神核心。假如没有精神内涵,节日可能行之不远,传不下去。娱乐是节日的灵魂,如果没有玩,没有活跃的活动,没有调动人们情绪的东西,这个节日也就很干巴,没有生命力。
田青:春运是一个奇迹,成千上万的人在冷雨、冷雪中排着长长的队,克服各种困难,一定要回家和父母团聚,这正是中华民族感天动地的地方。我们为什么要吃年夜饭?为什么吃年夜饭之前要给祖先牌位行礼?这里面既有对祖先的尊敬,也有对亲情的一种阐发。节日应该是仪式充分展示的时间,中国传统节日应该恢复它的仪式,恢复“敬”的本质。
春节符号是弱化了还是强化了
节日的强化或者弱化,与符号文化价值的传播休戚相关,中国民族多地域广文化个性丰富,提炼、突出“物化符号”,务必强化节日的文化精神
祁庆富:春节符号有些强化了,如:回家过年强化了,现代符号春晚强化了,春节的商业运作和炒作强化了。春节的弱化主要表现为精神弱化,物化倾向加大。
李心峰:关于节日符号与仪式,学术界有争论。有人觉得一提起西方的圣诞节就想到圣诞树、圣诞老人和圣诞礼物这些东西,节日符号鲜明突出,而中国的节日如春节,好像很难找到这种具有代表性的节日符号。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传统不同,能不能在我们诸多的节日符号当中找出一组而不是一个两个最突出的、最有代表性的节日符号,再通过各种手段突出和强化?
田青:我们的符号太多了,没必要非得找出一个符号。给老百姓一个宽松的节日环境,让大家想到传统,想到祖先,想到我们古老的文化,包括想到亲情,就很好了。
刘魁立:符号到底是一个好还是多个好?通常中国的节日有非常多的一群符号,这种符号的丰富性和多元性究竟在年节里怎么体现?中国国家大,民族多,不同文化有各自的传统,通过个性体现的多样性在符号里会有怎样的体现?符号体系有历史演变,沉淀下来的这些符号和历史时代有怎样的历史关系?许许多多的问题提醒我们在处理符号这个问题时要格外谨慎。
吕品田:没有丰满的文化价值,没有深切的文化认同,没有广泛的文化主体,任何一种节日符号形式都是不可持续的;若是摆脱信仰寄托、文化象征、社会教化和审美娱乐等丰富的功能担待,不考虑建构主体、价值诉求、利益关照及意义认同的群众性,任何一种节日符号的创新设计都是没有生命力的。
尊重民众的文化主体地位>
当代节日文化建设实践应该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尊重民俗传统,尊重民众的文化主体地位,维护节日符号的生态完整性
吕品田:我们应该尊重民众的文化主体地位。任何节日符号都有深切的所指意义,而这意义必须与老百姓的文化认同紧密关联。如果老百姓不张贴年画,不对年画所赋予的驱邪避害的文化所指有所认同,年画则失去了意义。现在我们谈节日符号,往往只关注能指也就是符号的文化形式,对于所指很不重视,过于不尊重民众的选择。比方剪纸,它在北方是作为春节的一种特定的节日符号,在南方赛神会上,也是一种重要的节日符号。这种符号化实践具有广泛的社会效应,老百姓共同参与。比如年画,为什么要用机器来生产呢?就应该让老百姓有手工作坊,自己创造,在创造的过程中得到精神享受和物质利益。所以节日化实践要完整地考虑它的广泛的社会效应,要强调它的群众性,不能脱离这种群众性。
徐涟: 不要惧怕商家的介入,应该欢迎商家的介入和开发,不过,提倡商家应该更有文化品味。这些年政府通过一些公益广告、报道宣传,特别是放假,让更多的老百姓感受节日文化。传统节日应该是中国人内心的需要。每个人都是节庆文化的传承人。这也是这些年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的一个前提。
民俗学如何介入当代生活
对内如何增强人们在文化上的心理素质?对外如何使民族文化走向世界?是当代民俗学面临的任务。解释和传播是学者的责任。把民俗学当作一门独立学科,将研究成果在社会实践中宣传和应用
赵书:随着春节等传统节日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我国的民俗学从对民俗的描述、解释进入到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应用阶段。民俗学要认真研究我们哪些民俗文化能走向世界,如何让中华文化成为人类共同财富。需要把民俗学当做一门独立学科,有系统地研究,并将其成果在社会实践中加以宣传和应用。
民俗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的文化遗产,只有充分理解其文化内涵,才能充分享受和应用,增强人民生活的幸福感。民俗来源于人民对美的追求,是一个民族价值观的体现。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可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是国家发展不可缺少的“软实力”。
吕品田:节日符号的认同实际上就是民俗,没有了民俗,一切符号介质都没有意义。怎么能把民俗激活,使得传统延续了几千年的一些习俗能够在今天继续活跃,继续有生命力,继续得到政府的重视,继续得到社会公众的一种深切的认同?这是将来节日符号建设的工作重点。
田青:民俗学者最大的任务是向公众解释节日的来源,鼓励恢复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涵。
节日符号面临传承困难和危险
生活和生产方式改变,节日还在生活之中,但面临着传承的困难和危险。接续传统文化链条,处理好文化和市场的关系,民俗文化才更有活力
吕品田:节日符号的能指和所指有内在规定性。这些年来,在“移风易俗”中,我们出于善良的愿望任意或随意地增加东西,犯了很多错误,也是不尊重文化规律的表现。
今天我们应该回到正确的认识上,把握好节日符号的建设。
萧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忽略了符号,把很多符号禁止了,或者在商家的炒作之下,对个别的符号有所凸显,但节日整体系列的符号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
我们应该注意到,第一,节日需要可以直接品尝、观赏、把玩的物质产品的象征物。我们的节日活动过程就是这些象征物的有机展示,象征物不能和节日活动分开,它实际就在节日活动、仪式活动中扮演一个重要的、推进的角色。第二,节日需要仪式和庆祝活动,通过仪式的记忆来传递一种传统。中国人在传统社会里面是有仪式感的,但是近代以来,有些东西被作为封建迷信消解了。
赵书:传统是靠积淀的,没有仪式,你怎么能够使人有所依从?所谓仪式就是要用有形、有色、有声的文化形式度过无形、无色、无声的时间。这就是仪式的作用。
高磊:政府的支持固然重要,市场的杠杆更为重要。但这里有一个结点,表现在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矛盾;传统画面与现代创作的矛盾;传统售卖形式与现代集约式营销的矛盾。
多少年来,艺术的进步始终遵循着螺旋式上升的规律,我们这代人也在这个圆里,但我们一定要比过去的那个圆高,我们这一代人留给后人的应是我们这代人的文化辉煌。我们要解决这些矛盾,就要创新,就要和着时代的节拍,适应时代的需求。比如纸是木版年画的介质,可不可以用布,用绢,用合成皮革,用瓷板,用木板,让传统年画多一些姐妹兄弟?
我主张把中国传统节日的吉祥祈盼与现代都市人的怀旧情结相结合,把现代技术与传统形式相结合,以传统节日文化元素为素材,以表现吉祥、祈福、平安、喜庆的美好愿望为宗旨,把民俗文化的精髓作为主要载体,做到事必有意,意必吉祥。
我们的文化进步一定不是原地转圈,而是在不丢失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接续一个属于今天的新的文化链环。盼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使传统节日的符号与仪式成为一种民族的自觉与荣耀。
萧放:应该坚持一种开放、包容的节日传统,今天的社会有多种文化成分可以相互补充、丰富,这样我们的生活传统才会更有活力和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