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部、北京市人民政府近日在北京举行“我们的节日——百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迎春展示活动”期间,数十位专家、学者和参加此次迎春展示活动的各地领队,一同出席了文化部召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节日文化建设座谈会”,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和深入思考。
节日是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魁立先生说,蕴涵着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节日>,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是我们心里头一首永远唱不完的歌,节日文化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对于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也是一个核心性的项目。此次百名非遗>传承人迎春展示活动,就是通过这样一个活动来展示和关注我们自己的节日,特别有意义。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马文辉说,文化部与北京市人民政府举办此次非遗传承人迎春展示活动,是从整体的文化建设、非遗保护的思考上来举办的,传统民间>节日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但前些年因社会的巨大变化而逐渐被淡化,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举办此次活动,营造一个很好的节日气氛,配合整个社会、发挥文化的功能来做事,但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活动展示节日的丰富文化内涵,这也是非遗保护工作中最根本、最长远的,也很关键的一个考虑。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吕品田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传统的节日文化,这些年来日益受社会关注和重视,传统节日在我们的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春节>尤其是中国最重要、也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赋予这个节日以神圣的意义,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构成。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祁庆富说,此次迎春展示活动,来了一百位国家级传承人,很受老百姓欢迎,一个主要原因是大家怀有一种情感,这个活动的意义就在于这种情感的传递。
刘魁立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节日文化建设,是涉及到价值观重建的问题,民间文化的产品和民间节日文化活动,使人联想到民间文化的空间,这种联想会对价值观的重建发挥作用。这次迎春展示活动的积极意义还在于,展示活动在时尚的大商场里举行,把时尚和传统结合,而这就是当下的现实生活,就是我们今天的人怎么把昨天的传统拿到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里面来,成为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部分。
北京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长唐克美说,迎春展示活动使我想起我的童年,小时候,我是特别期盼每一个节日和春节的到来,尤其到农村去,能够看到像舞龙、高跷等表演。这一切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是最美的,也给了我许多知识,在自己幼小的心灵里也会追求一种理想和美好。文化节日对于一个幼小心灵的性格的形成,对于人生>观的形成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所以说,文化节日的建设是我们国家文化建设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古老技艺在生产性保护中传承
此次百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迎春展示活动,也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对生产性保护这个问题的更深关注和思考。刘魁立说,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的保护,在这之前也有过一些展览和相关讨论,这个问题和思考也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呈现出来。这次传承人在大商场里边制作边展示,和过去有很大的不同,具有新的意义。山东>来的传承人在北京的商场里展示,老百姓很喜欢他们制作的东西,居然可以卖得很火,一个小小的葫芦,一天下来可以获得六千元收入,这大大激发了传承人进行生产性保护的信心,说明生产性保护是一条既利于保护、又有助于技艺传承的路径。
北京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长唐克美说,有些非遗项目在近几年的非遗保护工作中,在艺术样式和艺术质量上都有了新的提升,让人看过之后非常兴奋,也觉得非遗保护工作有了比较好的明显的呈现。譬如说福建的软木雕画,几年前它的整个艺术样式、工艺都保留在一个样式上,而且它的市场份额越来越低,艺术的感染力越来越差,我前些年觉得软木画也快进入博物馆>了,但这次展览会上我看到软木画以后非常振奋,我感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下面,福建的软木画走了出来,成为一种立体的、内容非常丰富的、形式非常多样的福建软木画,我觉得软木画在非遗保护中产生了时代的新式样,有了新的生命力和活力。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尚刚教授说,我们现在时常感叹,春节好像在人们的心目中不是特别重要,其实这里面恐怕不光是年轻人对文化不重视的问题,可能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的一些活动的形式更适合当代的生活节奏,更契合当代人的心理问题。我感到,我们现在的工艺美术,尤其是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可能有些过于强调在材料上、技术上、手段上越原始越好,其实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保护的项目,它们本身都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只有经过了改革和提高,它才能够延续发展。譬如说我们引以为自豪的瓷器,如果是不改进的话,永远是陶器,陶器跟瓷器相比,无论是美观,还是实用性都是无法比较的。我们把文化遗产变成一个就靠着信仰这么活着的产业,还是希望使文化遗产保护尽可能地注入一些新的因素。注入新的因素是希望它更好地发展,希望它能够契合我们今天的实际,其实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些产品的材料和技术会发生变化,面貌也在发生变化。所以我们看到,我们的工艺美术里面有唐、有宋、有元、有明、有清,不一样的,如果今天我们过于强调原汁原味的话,是没有意义的。尚刚认为,不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还是工艺美术,都应该在中华民族精神里面有些新的符合时代的进步,在技术上也好,在面貌上也好,在材料上也好,不然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路走起来会越来越坎坷。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说,生产性保护是有积极意义的保护和传承,不应该把传统和现代>这么对立,传统也应该发展,形式、材料当然要有创新,这个创新不能任意地创新,不能离开节日的主题去创新,把圣诞老人搬到春节来,那是不行的。春节可以现代化,表现得很新奇、很生动那是可以的,是符合文化创新的。应该有适度的改变,这个度当然得掌握好。
节俗文化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此次展示活动也让与会专家、学者深有感触,认为展示活动是对节日文化建设的一种积极推动和成功实践。祁庆富说,这次活动其实是在春节来临之前,在首都北京进行了一次祥和春节的生动展示,具有强化节日符号的重要作用。这次活动虽然也可以说是生产性保护方式的一次具体展示,但其实所指是弘扬节日文化的意义,真正的意义在于传递节日信息。
吕品田说,过年回家的社会行为和感性的民俗>艺术形式一起构成了我们鲜活的文化技艺和深入的社会教化形式,将这种深厚的民族思想情感做一种跨越时空的持续的传递。所以在春节这个狂欢的时节,民俗艺术的文化功能、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民族文化的凝聚力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杭间教授说,在当代的整个社会运作结构里,春节已经被各自的力量误读成其中的某一个单一的方面,希望在系统性这个问题上更多思考和更多作为,譬如在春节时设计一个春节大展,不仅仅是展出一些跟春节有关的工艺美术品,或者是艺术品,而同时从整个与春节有关的文化、年节的礼俗以及固态的形式等等,全部都做成一个系统,有一个通过当代新的设计、建立在传统基础上的新的设计,这样一个系统性可能对继承和发展我们中国的节日文化是有好处的。
吕品田说,节日文化推进了民间艺术的发展,节俗艺术也发挥着比一般的审美欣赏更为广泛的社会作用,所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春节以及民俗艺术的积极作用也值得我们高度的重视。我们今天的节俗,如节日都不像以前那么热闹了,节俗艺术也日益缺乏,有很多很复杂的原因,譬如说农民背井离乡到城里打工,同时也削弱了乡村建设的生力军,影响到地方传统民俗活动的开展。可见这种文化保护问题和民生问题、节日文化建设和社会生产实践这两方面是紧密关联在一起的。
祁庆富说,春节是一个辞旧迎新的节日,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生生不息的一个传统,这个活动为什么受老百姓欢迎,是因为它和老百姓欢欢喜喜过个年的情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些活动具有了节日的价值和意义。具体来说,就是展示了精湛的传统手工艺,使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展示了温情、吉祥、祝福的节日景象,传递出一个迎新祈福、欢度佳节的信息,这次活动起了一个带动作用,能够营造起一种热烈的节日气氛。如果各地都有这种气氛,那些被淡化的东西,可能逐渐地恢复;这个活动还会唤起老百姓对春节传统的美好记忆>,对于激发群众过好祥和春节、对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在由于商品化大潮,节日有些被商业化了,变成了谋钱、谋利,但这次百名传承人迎春展示活动,则是为老百姓谋欢,希望在全国各地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老百姓谋欢的活动越来越多,节俗文化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