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悲情拉花

[日期:2010-12-14] 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作者:柳叶 [字体: ]

  “井陉拉花”是河北省有代表性的民间歌舞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东南正村是“井陉拉花”的发源地,最近笔者到那里进行了采访。

  问起“拉花”名字的由来,当地百姓说法不一。有的说这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石头村有个叫拉花的姑娘,看上本村的小伙儿,可附近有个山大王把她抢去做压寨夫人;村里人为救拉花自编舞蹈,假装上山祈雨,趁机杀死了山大王,救回拉花,使一对年轻人终成眷属,从此这个自编的舞蹈就叫拉花。还有人说是当地一位举人从洛阳移回牡丹花,从此这富贵之花在井陉落户;为纪念此事,人们编出拉花舞蹈。更为普遍的说法是,拉花是“拉荒”的谐音。井陉地处要冲,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年战乱频仍;加之土薄地瘠,旱涝无常,人们背井离乡,逃荒在外,历代不绝。苦难的生活产生了苦难的艺术。

  逃荒能逃出优美的民间歌舞,逃出一种享誉海内外的文化艺术,真令人不可想象!如此看来,“井陉拉花”与“凤阳花鼓”身世相仿,异曲同工。

  井陉拉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约滥觞于宋元,盛行于明清。任何一种艺术都离不开其生存的环境和生活的土壤。井陉地处山区,素有“开门见山,走路爬坡”的说法。井陉县名得自太行八陉之一的“井陉”,陉,山脉之断口,这里是晋冀交界之地,是河北中心地带通往山西、陕西的必经之路;近代铁路肇兴,这里修建了石太线。由于地处交通要道,历史上很多著名的、惨烈的战役就发生在这片土地上。韩信背水之战,下井陉击赵,以两万兵力迎战20万人马,此为必经之路。唐代郭子仪率兵平定安史之乱,也是经过这个地方直捣敌后。北宋年间为了保卫大宋江山,众多大将死守这座古城,血战到底。晚清庚子之乱, 大同总兵刘光才率兵在东天门抗击八国联军,打了一次少有的大胜仗。直到抗日战争,这里是著名的晋察冀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八路军在敌后重创日军的百团大战的主战场。新中国建立后,井陉人民才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古老的驿路上再也没有战马的嘶鸣。但秦皇古道上深深的车辙记录下了岁月的沧桑,一代代一辈辈的井陉人承受了数不清的战乱之苦,这一切记载在史书里,也体现在民间艺术中。“拉花”就是在这样的特殊背景、特殊氛围环境中产生的。

  井陉人拖家带口结伴逃亡时,要艰难地爬山越坡,互相拉拽搀扶,不时要掂掂肩上的包袱,这就形成了以“拧肩、翻腕、扭臂、吸腿、撇脚”等为主要舞蹈语汇的经典动作。平静安稳的生活对于当时逃难的人来说,想都不敢想,他们想着是怎样活下去,怎样才不至于饿死冻毙。艰苦的自然环境和悲怆的情怀感受,促成了“拉花”苍凉、压抑的艺术风格。难怪很多人把井陉拉花称之为“悲情拉花”。笔者看到的拉花艺术,确实悲情,但更有一种悲壮之美。舞蹈外在的步伐和节奏,体现了井陉人民坚韧的性格。而舞蹈淳朴刚韧的内涵,则展现了井陉人民优秀的心理素质。演员端庄的体态、舒展的舞姿、朴实的个性,洋溢着井陉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拉花,就是井陉人民顽强生命力最真实的写照。

  二

  井陉拉花的音乐节奏鲜明,韵味无穷,乍听起来带有点宫廷味。但不全是;它和地方民俗小调融合在一起,舒缓抒情,古朴典雅,深沉美妙,稳健庄重,可谓刚而不野,柔而不糜,华而不浮,悲而不泣。

  拉花表演的道具繁多:有伞、鞭、扇、弓等等,且各有寓意。如彩伞象征风调雨顺,包袱象征丰衣足食,花瓶象征平安美满,太平板象征着四季平安,霸王鞭象征着文治武功等等。

  传统拉花表现程式主要内容有“****同春”、 “卖绒线”、“盼五更”、“下关东”等。

  拉花表演主要动作是“拉”,其次是推、蹲、翻、拧、倾等,构成了它的表演特色。其一招一式、手眼身法步都有一定规范性。在动作上华而不浮,实而不僵,比别的舞蹈更富有魅力。例如“拨林上山”步体现了在山林遍野、山陡路滑的自然环境中行进的艰难姿态。“下扇”则反映了逃荒路上男女之间眉目传情相携扶的情景。拉花的表演性极具张力, 从而使其淳朴性独具魅力。


 看过井陉拉花的人都有一个强烈的感觉,就是越看越爱看,每看每新,百看不厌,只到自己也想学两手,也想下场舞将起来。拉花是一门综合艺术,声、乐、舞、情无不引人入胜,但其中最为惹人眼球、撞人心扉的还是舞蹈。例如一个动作:拉、伸长、廷伸,然后回来再翻,在源于生活上具有丰富的内涵,但又高于生活,其动作大开大合,自然舒展,稳健流畅,轻盈细腻,将人体的柔韧性、造型美以及情绪表情的精神展现发挥到极致。这是心灵与动作同步表现出来的。中国舞协原主席贾作光先生对此有过极高的评价:“井陉拉花是民间舞蹈园地中开放得最艳丽的奇葩。”笔者闻听,认为当之无愧。

  三

  在井陉矿区文化局刘局长的引荐下,我来到俱乐部,观看一支纯属业余组合却又超越专业水准的具有超凡精神动力的舞蹈队的表演。当拉花音乐响起,俱乐部门前所有过往的老乡都驻足倾听,有的翘首探望。我一个外人,强烈地感受到老乡们是在听自己的音乐,那种满足与骄傲真是难于言表。

  乐队里有一位消瘦的老人,中等身材,正全神贯注地挥舞着鼓锤。我眼前一亮,这不就是那个经常在电视里出镜,提起井陉拉花无人不晓的老艺人武新全老师吗?

  握着老人那双粗糙的大手,我心中掠过一丝怜悯。这双手让我感受到岁月的磨砺,以及一个老人在追梦路上那鲜为人知的酸甜苦辣。提起拉花,武新全老人浸透疲惫和迷茫的眼神顿时一亮,充溢着希冀。说起拉花的故事,老人兴奋不已,滔滔不绝……

  “我学拉花与石家庄解放同步,也就是八九岁的样子,跳了一辈子拉花,可以说拉花比我的生命都重要。我一个人影响到全家人都练,就连年迈的父母亲也经常和我们一起扭拉花。不夸张地讲,我的家可以组织一个拉花队。老婆、姑娘、小子都是跳拉花的好手。虽然拉花进入香港,也进入中央电视台,参加CCTV舞蹈大赛并获得三等奖,但最令我难忘的还是1957年进北京。在此之前,我连石家庄都没去过。那时外面没有人知道拉花是什么,我们去了,带着‘****同春’进入北京一流剧场,还进了中南海,和老一辈艺术家一起照像,只要一闭上眼睛,当年的一切都历历在目,那种感觉实在是太难忘了……”

  我被武新全老人的幸福回忆感染着。当问起拉花的现状以及对拉花前景的设想时,透过老人的沉默,我看到了一个老艺人在追梦路上的艰难,就像这山路一样坎坎坷坷。我感受到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更理解一个老艺人奋斗之后不被人理解的那种辛酸。武新全老人言语不多,但质补无华,他那种甘苦自知无需人喝彩的人生态度,更令人钦佩。但我相信有历史作证,人民不会忘记,子孙后代都不会忘记,拉花一定会传承下去……

  井陉拉花之所以有今天的辉煌,那是因为它的背后,有着无数个默默奉献的人,武社庭就是其中之一。按照具体身份,在拉花表演中他只是一个乐手,但53岁的他却见证了拉花发展的点点滴滴。为拉花他可以不顾孩子上学,拿着自家所有的积蓄去演出;为拉花他可以放弃人们所羡慕的官位不做,默默地当好文化馆馆长,为拉花的繁盛奉献毕生的心血。他是那种宁愿自己冻着,也要把拉花抱在怀里的人,因为拉花的未来牵着他的心。他对艺术的执著追求感染了妻儿,为了逼女儿学拉花,他拿个竹棍硬是把女儿的手腕给打肿了。他执著痴迷,没有一点功利思想,我原以为这个在幕后做了太多贡献的艺人,为拉花流过太多的眼泪、有过太多的不被人理解的乐手,一定有太多太的委屈,可武社庭的话又一次让我刮目相看。他很真诚地说:“个人的得失无所谓,只要老百姓能记住拉花,子孙后代能记住拉花,拉花能传承下去,就足矣!”最后他给我唱了一段拉花里的情歌:

  绿的是叶,
  红的是椒。
  二八佳人来摘椒,
  心里想着情郎哥,
  叫刺儿扎着了。

  武社庭告诉我,传说拉花舞蹈的音乐是从寺庙里偷出来的,因为拉花源于人们拉荒,人们总来寺庙里乞求神灵保佑他们过上平平安安的生活,过上有吃有穿的日子。由此,我便想为质朴勤劳的井陉人民,对那些默默地为拉花艺术付出心血的老艺人祈祷一番,祝他们的身体健康,平安如意!

  回来的路上,我因晕车吐了,车上的人们几乎都是井陉老乡,他们有的递过塑料袋,有的忙开窗户,有得递毛巾,让我从心里涌起一股暖流,感动不已。井陉拉花好,勤劳、善良、质朴的井陉人更好。


 四

  提到井陉拉花,不能不提到一个人——石家庄市舞协原主席、纪念石家庄解放60周年大型电视文献片《60年60人》之一的杨晓泉老师。经过多方打听,笔者终于见到了仰慕已久的老艺术家,他精神抖擞,神采奕奕,满脸的灿烂笑容。 当老人得知我是因拉花而来时,显得更加热情,从屋里拿出一本超厚的《世界舞蹈大辞典》。我小心翼翼地打开,看到了记载拉花的那一页,是杨老师所写。

  杨晓泉告诉我,他是土生土长的正宗的东南正村人,爷爷父亲都是扭拉花的,10岁开始学艺,最难忘的是他和武新全等6人表演的“****同春”进入北京,并受到了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的接见。他清楚地记得,当时自己就蹲在周总理的前面,总理问他:“叫什么?哪来的”?他一一作答,而后问总理:“毛主席怎么没来”?总理说:“毛主席很忙,我代表毛主席跟你们见见面。”就在总理与他握手时,他看见总理的中指上还有墨水的痕迹,说明总理的工作非常繁忙,真是日理万机。可惜的是,这珍贵的镜头留念,在文革中都被破坏了,这给井陉拉花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对拉花我是个门外汉,但又很好奇。

  “杨老师您说拉花真的是逃荒路上扭出来的吗?”

  “是呀,我爷爷那个年代,遍地逃荒人,在艰难的山路中,人们边走边扭,以此为生,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舞蹈动作像登山的原因。还有一点可以证明他的真实性,传统的拉花是由6个人来扮演的,有老人、有夫妻、有孩子,实际上就是一个家庭的逃难景象,这也就是为什么拉花看上去,总给人一种沉重感的原因。”

  “那拉花是秧歌吗?”

  “不是,秧歌要双脚离地跳起来,可拉花必须扭起来,要不怎么说是扭拉花呢。”

  说着老人从沙发上起身,表演给我看,我顿时惊呆了!杨老师身轻如云,一扭起来那春风得意的样子,实在让人无法和他的年龄连在一起。

  问及老人对拉花的前景如何看待时,老人沉思了一会儿。

  “拉花不是一个人的,他是几代人奋斗的结果,是群众智慧的结晶,我扭了50多年,全家4代人扭拉花,真有割舍不断的情感。拉花本应该比现在更好,可因种种原因,未能达到理想中的辉煌。拉花是我们石家庄的一张名片,在井陉、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它应该发扬光大,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要让拉花传承下去……”

  听着老人的话,我的心中肃然起敬。为了拉花,这些老艺人老艺术家,真正做到了忘名忘利忘我,有这样的领路人,有这样一支具有超凡精神的拉花队伍,这朵从苦难中历练出来的民间艺术之花,一定会常开不败。

  井陉矿区文化局刘局长约我去参加井陉每年一度最热闹的连庄会,我知道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民间盛景。每年的正月十五至二十,也就是元宵节前后,喜欢拉花的朋友,都聚到一起放杆火,吃百家饭,走流水席,到时最有特点的节目,都聚到了这里进行表演,走街串巷,每个人都尽兴抒发自己的情感。我一定多叫一些喜欢拉花的朋友,体会那火爆热烈的场面带来的特殊的精神享受。吃吃井陉的百家饭,体味一下井陉人民的真诚与豪爽。据说这种连庄会,在井陉年年如此,岁岁相似。

  石家庄是文化艺术发展的一片热土,而井陉拉花根植于民间土壤,根深叶茂,源远流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粹,是民族民间艺术的瑰宝。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民族的文化特色;我们多保护一些,留给我们后代的就多一些,留给世界的就多一些。

(《文史精华》2008年第2期 )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 | 阅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