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首个文化生态保护区设立始末——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参与保护区建设的前前后后

[日期:2010-06-18]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马建华 [字体: ]

2007年6月9日,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诞生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从理念建构、实践操作,到目前初见成效,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对此做出了开拓性工作。文化生态保护是‘好东西’,她对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建设和文化走向,必然产生深远的影响。

高规格的“3.30”峰会

2007年3月30日至31日,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工作研讨会在厦门举行,拉开了我国10个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序幕。

闽南文化是世界闽南民系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南文化的核心区是闽南的泉州、漳州、厦门三市,其陆地总面积为2.518万平方千米,总人口约1400万人。闽南文化具有海洋文化的扩散性特点,传播世界各地。自宋元明清以来,闽南人沿着海岸线向浙东、潮汕等地区移民;越过海峡移向台湾,目前台湾地区的闽南人约1700万人;下南洋移民至东南亚各国,数千万闽南人生活在世界各地。在闽南地区设立第一个文化生态保护区,具有多重重要意义。

此次研讨会的召开成为全国推动这项工作的一个起点。

与会人员有原国务委员、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文化部原部长、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福建省省长黄小晶,以及文化部、福建省政府领导和闽南三市主要领导,有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权威专家、部分兄弟省市的专家和文化部门领导,有闽南地区一线的文化保护工作者,可谓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高规格的一次研讨会。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周和平同志要求福建拿出一个可供全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参考的《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文化部要在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2007年6月9日)公布建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编制前所未有的《规划纲要》

《规划纲要》的起草编制任务落到福建省艺术研究院身上!

2007年4月上旬的一个星期五,下午5时多,福建省文化厅厅长宋闽旺同志给福建省艺术研究院院长王评章和我直接挂电话,通知二人到他的办公室。他把起草编制《规划纲要》的任务交给我们,指示我们编制《规划纲要》要紧密联系实际,要求我们组织全省各学科专家前往闽南三市调研,并亲自起草通知闽南三市做好接待调研工作的文件,电传三市有关部门。

时间紧,只有两个月时间。任务重,这是一个无所依傍的规划。

这将是目前世界规模最大、范围最广、人口最多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单就闽南本土来说是如此,更何况闽南文化传播世界各地!其中牵涉到海峡两岸的历史、文化,牵涉到数千万世界各地闽南华侨华人的复杂、重大问题。

这是一件前所未有的开拓性工作,无论在理念、概念上,还是方法、措施上都无所依傍。它需要创新一个科学的文化生态保护理念,如果理念不对,说是保护闽南文化,反而破坏了闽南文化,我们将成为“文化罪人”。它需要创新保护方法、保护措施,如果方法不对、措施不力,倒不如不要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

我们担心无法胜任这项工作,同时也有信心编制好这个《规划纲要》。我们有40多年福建文化艺术研究的学术积累,编撰了七部文艺集成志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打下坚实的基础。新时期以来,福建省艺术研究院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合计19项(部分已完成),获省部级以上奖项14个。我们要迎难而上、抓住机遇,开创新学科。

比“牌子”更为重要的收获

2007年,从4月上旬到5月,我们组织福建省民俗、宗教、戏曲、音乐、舞蹈、工艺美术、建筑各学科专家多次到闽南地区调研,与政府官员、当地专家、基层群众座谈,深入实地考察,我们发现,文化生态保护在民间早已开始进行,只是我们没有将其实践经验提升为系统理论。经过一个多月的调研、撰写、修改、论证,终于按时拿出《规划纲要》。福建省文化厅党组十分重视此项工作,宋闽旺厅长多次参加论证,亲自撰写文化生态保护论文,对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理念、方法、意义做了深入探讨。5月13日,《规划纲要》经文化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论证通过。6月7日,文化部《关于闽南文化生态保护报告的复函》中指出:“你省通过组织专家、学者调研、考察,召开调研会、征求意见会,撰写《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等,已做了大量工作,为建设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打下了很好的工作基础。”

中国第一个《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出炉了!6月9日,文化部在北京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颁发牌匾。中国第一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诞生了!

《规划纲要》虽然粗糙,不成熟、不完善,但是其理念、框架、体例等,仍然影响着今天的文化生态保护理论建设和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今年,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又完成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

实践操作初见成效

规划先行,实践紧跟。泉州、漳州、厦门三市成立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工作领导小组。艺术研究院组织一批专家深入各地进行实地调查,考察文化生态保护试点,确定了首批试点和传习中心。在专家的指导下,各市编制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泉州市规划了首批13个示范区、28个传习中心;漳州市规划了首批7个试点和一批传习中心;厦门市规划了首批14个试点、26个传习中心、3个展示区。各市开展了试点实践工作。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2008年11月27日,福建省文化厅在厦门市举行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工作座谈会,并为30个试点举行了授牌仪式。

2009年6月11日至13日,福建省艺术研究院等单位承办的“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生态保护研讨会”在厦门举行。这是一次两岸互动、学术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会议,提升了文化生态保护的理论水平,推动了保护区的建设。

三年的摸索、三年的实践、三年的提升,文化生态保护工作初见成效。

政府主导更加有力。厦门市政府将《规划》纳入财政预算,除了大型活动的经费之外,2009年拨出90万元资助传习中心和试点。《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厦门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保护和管理条例》已纳入市法制局年度立法规划。今年泉州市的闽南文化节,举行了15项活动,向来自六大洲28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内外嘉宾展示祖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漳州市的东山关帝文化节已举办了18届,在海峡两岸产生了深广的影响。

民俗活动更加自觉。泉州南安洪籁“迎天香”、厦门同安西柯吕厝村“送王船”等民俗活动,全由当地民众自主举办,数万人参加,其场面之盛大、气氛之热烈、秩序之井然,令人赞叹!闽南群众自发、自主的民俗活动见证了《规划》中所提出的群众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的观点。

试点建设推动产生文化遗产活动品牌。52个常态化、规范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在海峡两岸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这52个活动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也是海峡两岸、世界文化交流的载体。诸多项目被国务院台办、文化部、福建省政府列为对台交流的文化基地。

生产性项目得到有效保护。惠安石雕、德化陶瓷年产值近百亿元,安溪铁观音年产值数十亿元,取得遗产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企业成立研究所,仅德化陶瓷就有研究所百来家。这些研究所研究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保护了传统技艺。

两岸往来更加频繁密切。“闽台对渡文化节”是纪念历史上石狮蚶江与台湾鹿港对渡的民俗活动,每年两岸人民聚集蚶江举行活动。2009年5月21日,由石狮市台胞台属联谊会、蚶江镇蚶江村老人协会联合组织的民间人士715人赴台湾鹿港举行“五王爷出巡”民俗活动。自2005年起,王金平的兄长王珠庆已经4次受王金平委托到白礁祖家拜祭祖坟,也多次向白礁王氏宗亲发出赴台邀请。“闽南白礁王氏访亲团”于今年3月24日回访高雄县新竹乡一甲的王文医家庙,举行祭拜仪式。在台期间,访亲团祭祀了王氏开台始祖,还受角美镇政府委托,与台南的安定乡签订结为友好乡镇的协议,并与高雄县路竹乡商议结好事宜。现在,闽南地区正逐步改变台湾同胞来闽南多、闽南本土去台湾少的交流现象。

闽南文化对于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两岸和平统一,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灵魂。当两岸的经济发展到相对接近、平衡时,政治就可以对话,而政治对话的前提是文化认同。由闽南文化的认同,上升到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国家认同才能够建立起来。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任重而道远。

(作者系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 | 阅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