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国家重点课题“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顺利通过专家验收

[日期:2010-04-02] 来源:www.xbchina.com  作者: [字体: ]

2007年6月24日上午,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召开了成果鉴定会。专家签定小组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刘魁立、中国艺术研究院王安魁、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刘锡诚、中央民族大学祁庆富、中国艺术研究院吴文科五位研究员和教授组成,刘魁立担任鉴定组组长。文化部教科司陈迎宪处长出席了鉴定会。中国艺术研究院科研处马盛德处长主持了会议。课题组长方李莉代表课题组全体成员做了结题汇报。与会鉴定专家对课题组的工作给以高度评价,一致认为,“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具有独创性,总体来说,是一份优秀的研究成果”。

该课题是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牵头,由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等39个单位一百多位学者参加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课题的研究始于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的初期阶段(2001年),最初的设想是关注西部经济的开发有可能造成的人文资源破坏、文化生态失衡,希望能通过田野调查,完成一系列考察报告,抢救性地记录西部人文资源,提出人文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的对策。课题为此组成了一个多学科合作的研究团队。经过6年艰苦努力,课题组完成了73篇考察报告,并按内容编辑成5部考察集(《关中民间器具与农民生活》、《西部人文资源考察实录》、《西北少数民族仪式考察》、《陇戛寨人的生活变迁——生态博物馆在中国的实践》、《蒙古村落仪式表演:“呼图克沁”》);还完成了四本考察笔记(《黄土地的记忆》、《梭嘎日志》、《陕西药王崇祀风俗考察记》、《西南山地文化考察记》);三本论著《人文资源法律保护论——以西部人文资源保护为起点的研究》、《西部人文资源论坛文集》、《文化生态与人文资源研究》);一本总报告书(《从遗产到资源——西部人文资源研究报告》),共十三本书,四百余万字。

另外,还拍摄了大量的图片和摄像,建立了一套《西北人文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其中含近千万字的文字资料,一百多个小时的音频、视频资料,近两万多张图片资料。

通过考察的大量案例分析,课题组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当一种文化还有生命力时,它是人们生活的指南,它存在于人们生活的背景知识(所谓的背景知识,就是人们每天在使用它,却意识不到它)中。但当它不再能在今天的生活起作用,而失去了继续发展的生命力时,它就成为了一种遗产,一种可以表演和展示的对象。在表演和展示的过程中,其便由遗产转化成为了一种被开发的资源。今天,西部许多民俗的仪式和民间的歌舞及民间手工艺作为艺术的表现形式,不仅是保留下来了,而且还有所发展,并成为一种新的文化产业。但是在这种新的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我们发现许多民间的传统文化成为了一种艺术的表演形式,在这些表演形式背后,与农民们的宇宙观、道德观、生命观、乃至生产方式紧密相连的传统文化,似乎正在碎片化、甚至空洞化。在这里面隐含了一系列令人担忧的问题。课题组为此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希望学者和文化政策的决策者要关注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面对文化遗产,现在多数人只敢提保护,不敢轻言开发和利用。但是实践早就走在理论的前面。如果学者不敢正视这一现实问题,不做认真的田野调查,就不会理解社会的需求,农民的需求,不会发现在现实生活中保护与开发所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

二、有关人文资源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研究先行,在没有任何记录研究或保护措施之前,一定不能开发和利用。另外,急需建立学术队伍,加强记录、梳理和研究方面的工作。无论是建立生态博物馆,还是采取其他什么文化保护措施,最可能的就是加快其变迁的速度,针对这一情况,记录与梳理就显得非常重要,但目前我们国家缺少这方面的,训练有素的专业研究人员,需要加快速度进行培养。

三、在文化遗产保护中要以人为本。文化是以人为载体的。没有全体民众自觉积极的参与,缺乏民众的力量,文化保护将无从谈起,保存起来的文化也会毫无意义,因此,急需唤醒民众的文化自觉意识。另外,在西部大开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一定要尊重民众作为文化主体的地位。

四、要重视人文资源立法。目前我国对于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法律保护的典型代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层面的立法还是一个空白。应加强人文资源立法的体系化,即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应统一纳入一个保护体系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刘魁立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王安魁研究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刘锡诚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祁庆富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吴文科研究员以及文化部教科司陈迎宪处长给予该课题的研究工作以高度评价,大家一致认为:

“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课题组的成果,基础很厚实,调查资料丰富翔实,具有真实性和准确性。以科学的视角,对文化的生态环境、功能和过程,做了准确的记录和描述。既是重要的对策性研究,又具有相当的科学价值和重要的历史价值。

其最终成果《从遗产到资源——西部人文资源研究报告》,由“总论”、“西部人文资源概述”、“田野考察与个案研究”、“国外经验与国内对策”和“结论”五个部分组成,是21世纪之初在西北五省区、部分西南省区所进行的一次较为全面的文化调查及评估报告。报告中就西北地区的戏曲、民间习俗、民间手工艺、民间舞蹈、建筑文化、少数民族习俗与信仰、工艺资源与农民生活等领域的文化资源所作的个案调查报告,以及概述、西部人文资源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西部人文资源所面临的生态压力、西南少数民族村寨文化变迁、人文资源开发问题、贵州梭嘎生态博物馆的经验调查等14个专题的研究结论,提供了翔实可靠、丰富多样的当代西部人文资源的田野调查材料。西北不同文化类别的典型调查(个案)与地理自然环境、人文景观、人口与教育、民俗、音乐、美术、工艺、戏曲、舞蹈、文物考古的综述相结合,点面结合,对西部文化资源所作的调查、梳理、描述、概括,所取得的当代人文资源和资料,是弥足珍贵的,为政府有关部门对我国文化国情的调研与掌握、以及对开发大西北的国家战略,提供了参考,具有很大现实意义。

西部人文资源课题的提出和实施,是学术领域的新工作,涉及地区广阔、民族众多、渊源久远、类型多样。课题组将这些来自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类型的田野调查材料,与文献资料和国外经验相比勘,对文化资源的现状,重点对源远流长的非物质文化的传承现状,进行综合比较研究。这种文化研究方法,既继承和实践了从王国维到闻一多倡导的调查研究方法,又广泛吸收了从费孝通到西方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的实地调查与参与观察法,结果证明是正确的、有效的。

专家指出,报告凿凿有据地描绘了西部传统文化(大而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的正在衰微和“重组”的趋势和困境。课题组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以及在与国外经验对照研究的背景下,对西部文化开发和利用所做的研究和所提出的四点建议,特别是在开发中如何保护人文资源,是符合实际情况、符合人民长远利益和现实国情战略需要的。

 

(邱春林、杨秀供稿)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yixiuge | 阅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