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组2003年除旧迎新会
二、2003年9月课题组考察情况
三、子课题组组长2003年年会纪要
2004年元月 北京
一、课题组2003年除旧迎新会
2003年刚结束,我们又将迎来新一年的春节。去年一年虽然受到“非典”干扰,但我们的工作还是照常的顺利进行。
2003年12月27日我们在中国文化研究所会议室召开了在京各子课题组长会议,会议结束后,在京的课题组全体成员在蜀南人家风味酒楼欢聚一堂,除旧迎新。回望过去的一年,大家为课题做了不少工作,同时,各自都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不少成绩。除完成了数据库的任务外,一些学者还交来了不少实地考察报告与论文,共40余篇,约50余万字,这些考察报告与论文,将是我们2004年的西部通讯的主要内容。
也有个别组由于种种原因,工作任务没有按时按计划完成,但都表示在新的一年里会尽力赶上各组的进度。总之,展望新的一年大家充满信心。
目前,对于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已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科技发展两股热潮中的新文化运动,同时,人们越来越清楚的意识到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将是这个民族在世界上的立身之本,也是一个民族的重要象征与标志,因此,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在各个国家已得到了高度的重视,我们国家也不例外。同时,中国艺术研究院更是将这一工作放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为此,我们的课题研究得到了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与推动。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我们课题组研究工作的外部环境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因此,大家表示,一定会珍惜这种良好的工作环境,努力的工作,争取早日顺利将课题完成。
二、2003年9月课题组考察情况
2003年9月初,方李莉、马盛德、付京华、胡晶莹到青海西宁参加“江河源文化与西部开发”研讨会,会后与当地课题组成员马成俊(民俗组)、马达学(舞蹈组)、曹娅丽(戏曲组)见面座谈,检查课题的进展情况,并吸收了当地学者马建设、卢继庆、左良为工艺组和美术组成员。
另外,方李莉、付京华、胡晶莹三人到青海黄南自治州考察当地藏民风俗民情,考察了唐卡、堆绣,并采访了当地艺人。
中旬,方李莉与付京华到甘肃兰州,在当地收集了大量的有关甘肃省的文史及地方志等资料,并与当地学者郝苏民(民俗组)、彭金山(民俗组)、王宏恩(工艺组)、李文君(美术组)、赵劲辉(美术组)等交流工作情况并检查了课题的进展情况。9月11日晚上和当地学者在黄河边一起赏月度中秋佳节并商谈工作。还吸收了当地学者田卫戈、张国荣、张斌宁到课题工艺组,方李莉具体安排了他们的分工、工作量及完成时间等。
2003年9月2日至9月28日,“民居”组顾森等一行三人在西安、延安、榆林地区进行了考察。重点考察了最北端的榆林地区。在榆林老城,他们对十余处保存好和保存较好的民居进行了调查和记录;在神木县,对县城老城内保存较好的街巷、大院、民居的影壁等作了较细的调查和记录,对古镇风貌保存较完整的高家堡镇也专程进行了调查和记录;米脂县是一个窑洞建筑非常典型的地方,他们除了在县城作广泛调查外,还专程到远离县城的几个点上去考察了著名的“大院”式民居建筑组群;在佳县,调查了县城内的保存较完整的老街巷和“大院”,也到县城外的一些著名民居建筑群落作了考察。在延安,主要考察了曾作为革命领袖和中央机构居住的一些民居,如枣园、杨家岭等地。这些民居保存得很好,也有较强的典型性。此外还考察了万花屯民居及延安大学多层、连排窑洞。
在考察的同时,他们还走访了当地文物、文化部门一些知情者,为他们提供了一些非常重要的材料和调查点。
在考察的过程中,发现许多有价值的民居在小城镇的建设中迅速地消失,这很让人心痛和担忧。从西安出发,第一站是榆林地区的绥德,因为得知这个县的县城里有一大片非常好的老民居。但当他们到达绥德时,这片民居已被拆得片瓦不留,成了广场。同样在神木县,该县非常有名的一个大院也突然消失,摆在他们面前的是地基已挖好、钢筋已露头的新楼建筑工地。另外还有好几处考察计划中的点,因得知已被拆除、改建而放弃前往。
三、子课题组组长2003年年会纪要
时间:2003年12月27日下午2点
地点:中国文化研究所会议室
与会人员:方李莉、乔建中、任大援、赵朝洪、刘文峰、刘托、顾森、肖梅、杨阳、杨萍、孙江宁、杨群、付京华
方李莉先向大家介绍了新来的孙江宁和杨群同志。
下面是会议发言记录。
方李莉:今年由于“非典”的原因,到年底我们大家才聚在一起。今天我们开会,就是为了交流一下每个组的情况,看看每个组进度如何,有什么困难?
今年上半年我去了一趟陕西,9月份去了一趟青海,检查和安排课题组的工作,明年准备去一次新疆。我们准备在2004年下半年做一次阶段性成果汇报,同时开一个研讨会,如果能申请到基金支持,我们就把这个会开成一个国际会议,邀请课题组以外的、对西部有研究的专家来,包括美国的、日本的、韩国的专家来。我们再讨论一下会议的题目,是否可以叫“西部人文资源论坛”?2004年我们课题组还打算拿出两套书,搞一个展览。这两套书,一个是我们课题组的论文集,还有一套是课题组成员的个人田野考察笔记。
下面请各组的负责人谈谈今年的工作情况。
赵朝洪(文物考古组):陕西省基本做得差不多了,争取春节前把陕西弄完。甘肃的目录做出来了,青海、宁夏的我们准备跟该省文物普查一块儿做。新疆还不行,没去,还得专门跑一趟。从目前的进展速度看,明年年底能完成全部工作。
刘文峰(戏曲组):今年主要做的是甘肃和青海,甘肃的基本上做完了,年底交稿,最迟春节交稿。青海的也基本做完了,就是还有一些图需要整理。
新疆和宁夏今年联系得比较少,这两个地方戏曲的东西不是太多。新疆有维剧,大概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有的,历史比较短。对维剧的发展方向,新疆人有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应该向歌剧方向发展,有人认为应该向戏剧方向发展。我想有一年的时间能把它搞完。
西北的戏曲还有一个特点,比如秦腔,每个省都有。这最后就有一个合成的问题。有的按省来归类,有的按剧种归类。再有就是音像资料的收集整理,我们争取在明年年底前完成全部工作。
任大援(人文教育组):宗教这一部分进展还可以,陕西的已经做完。人口和人文教育部分,陕西的已经做完,其它四个省,我们明年至少要完成三个。关于西北五省的人口状况,我们已经写了一个概述,约两万字。青海交上来的东西,简单一点。统计部分,用的是国家统计资料。我们还是准备请下面的同志多做一些工作,明年完成三个省,新疆要在2005年上半年完成。
刘托(人文景观组):我们组甘肃的文字稿完成了,新疆的还没有开始。我们基本上是按原计划进行,明年年底完成任务。
顾森(人文景观组):我们动手比较晚,原想四月份下去,结果因“非典”耽误了。到九月份才第一次下去。按计划今年完成陕西省,后来才发现量太大,光榆林,重点的民居就有一、二十处。是他们当地文物部分推荐的,我们去了一看,结果有的已经拆了。
民居是边缘的东西,不属于文物,也不算古迹,所以文物部门不管,整个的情况也不明白。也从来没做过普查。有一个宅子,是当地的军阀井岳秀的老宅子,非常有特点。我们去了,当地人跟我们讲,你们管不管?你们要不管,我们就拆。要么就挽救,抢修。
绥德县为了搞形象工程,把一大片老街道老房子全拆了,就在我们去的四十天之前,搞了一个大广场。这还是县委领导的主要政绩。
现在看,民居这一部分要普查的面很宽,工作量很大。我们跑了近二十天,连榆林一个地方都没有跑下来,还漏了不少。陕北的延安还没有去,还有陕南,也要去补一补。
西北的民居考察,难度大,很麻烦。不像南方的民居,比如皖南的民居已经有人做了。榆林民居,很值得做,但没人做过。我们去了,时间又短,没有一定的量,我把握不住。
陕北的民居,全是因为一个穷,他才没拆。有一条街,只拆了一半,因为钱不够了,幸亏钱不够了。我们和许多老宅子的主人说,你们的宅子应该保留。他们也同意保留。但是他们也没办法,政府说要搞“城镇化”,而且说这还是你们北京带的头。
外国人管中国叫什么?CHINA。就是“拆呢”。所以现在我们的城市正在渐渐失去记忆。
方李莉(民间工艺组):在这里我向大家汇报一下工艺组的工作情况。我们工艺这一部分和建筑有些相似,案头的资料很少,实地考察的第一手资料需要量很大,所以靠自己去跑不现实。我们就选点考察,同时发动西安美院史论系两个班的学生下去做考察。比如民间器具,像老式纺车,老式农具,木匠、铁匠的工具,最不起眼的东西,现成的资料很少,但这一块,在我们的数据库里不能缺少,这是反应有关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重要一环。虽然说陕南、陕北和关中我也跑了,但力量毕竟还是有限的,还是要依靠下面的老师同学来一起做。
这次他们交上来二十五份考察报告,很不错。陕西的现在差不多了,归拢一下就行了。青海部分,我们请青海民族大学和民研所的同志来做。甘肃部分,我们请甘肃师大美术系的老师做,他们准备带上几个学生做助手,已经交上来一些考察报告。青海、甘肃两省明年九月交稿。新疆部分,我们找了新疆艺术学院的人做。困难的是宁夏,力量比较弱。我们争取在明年年底前全部做完。
肖梅(音乐组):过去老觉得已经收集了很多东西,现在一看,真做出来的并不太多。所以我们也是发动下面的同志做,陕西部分,是中国音乐学院的一个硕士生做的。甘肃部分,让西北师大音乐系的老师和学生做。曲艺、道情部分,让中国音乐学院的师生做。甘肃“花儿”这一块,他们自己有一个数据库,我们跟他们谈了合作的事情,我们自己也收集了一些资料。新疆部分,他们自己也做了许多收集工作,有意思的是,他的许多资料是从我们院的资料库里返回去的。
现在再看八十年代的《中国民间音乐集成》,就感到有许多不足,我们今天做的,应该是“集成后”的工作。
杨萍(美术组):我们课题组组长是陈绶祥老师、副组长是赵权利老师,他们俩今天有事没能前来,所以我代替他们来汇报我们组去年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我们现在已完成了陕西省的全部工作。甘肃省的我们也已经做了一半,明年上半年能完成。新疆和宁夏的准备过了年就动手做,争取2005年初完成任务。
方李莉:刚才大家的发言都很好,工作程序也进行得基本顺利,我们课题组的全部任务,明年年底,最晚2005年上半年就可以完成。
刚才大家讨论了明年研讨会的会议题目,一致认为,叫“西部人文资源论坛暨课题阶段性成果汇报”。届时除课题组的部分成员参加外,还准备邀请中外一些著名的研究中国西部问题的专家参加,名单大家可以提,交给付京华,统一商量后我们给这些专家发会议通知。会议的规模不想太大,大约在四十人左右,因此,并不是课题组的每个成员都能参加,要根据论文的质量和内容来定。
汇报会期间,准备在研究院的多功能厅,搞一个课题组的阶段性成果展。其中要展出课题组成员写的田野考察报告、考察笔记,还有图片,录像资料。我们要让参观者通过图片和录像看到西北各地的民居、民间美术、民间戏曲、民间舞蹈和民间音乐等的现存状态。总之,要让参观者对西北有一个立体的丰富的感觉。
希望每个组按时提交展览所需的材料。另外,大家下去做调查的时候,要照一些工作照,不要只注意收集资料,也要拍一些我们的工作场景。也许五十年以后,人们看到我们今天的工作,就象我们看我们前辈的工作一样。所以我们要记录下我们的工作情况,留下一份完整的历史档案。
今后每次考察结束,除上交所收集的数据库资料外,还要交考察日志和照片,包括工作照。
通过讨论,大家形成了一个共识,西部的人文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课题,所关系到的不仅仅只是西部的问题,也是中国所面临的、乃至亚洲和全世界要面临的共同问题。目前,西部有关经济开发的论文集很多,但有关人文资源方面的论文集还没有。我们做的工作具有开拓性的意义,一方面我们要讨论如何保护西部的人文资源,同时还要探讨如何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我们在这里谈到的开发和利用并不是限于经济上的,而是包括文化上的,也就是说,在新的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将如何重新认识西部的传统文化遗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文资源”,最后将其利用到我们未来文化的建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