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刘恩平:一二三,起步走——号脉当下中国剧坛

[日期:2011-11-17] 来源:作者惠赐  作者:刘恩平 [字体: ]

一二三,起步走

——号脉当下中国剧坛

●刘恩平

2011年10月20日,我应邀参加了一场由上海市各戏剧院团代表出席的座谈会,围绕的主题是如何推动文化大发展发繁荣。我的即席发言要点“一二三”如下:

(一)一个难题

这个难题便是“戏曲振兴”。话剧乃西洋舶来,近年来在大都市景况尚好,中小城市犹寂寂寥寥。而戏曲,这个中国民众生活的“活宗教”,中华文化精神的集大成,振衰起疲三十年,虽佳作名角勉为有继,但现状仍不容乐观。中央大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诚为睿智之声、开明之举,激奋人心;然而,如何践行则需冷静思考,全力以赴。两个不争的数字是:

戏曲剧种以每年消亡一至两个的速度迅速地萎缩着;县级的国营剧团大部分名存实亡、人心四散,常年不进行演出;除了上海、北京、天津等几个城市外,绝大多数城市在平常的日子里不再响起戏曲的锣鼓;全国50岁以下的没有进剧场看过一场戏曲剧目的人约占80%。”(据2011年7月11日《中国艺术报》文章《尚长荣:“戏曲危机”形势严峻 我是梨园一号龙套》)

春光在前,然秋意愈浓。戏曲振兴之难,除了从业者待遇太低、修识素质参差不齐以及娱乐多元化等之外,以下问题日趋严峻。

(二)两个老化

1.创作老化

①创作观念老化:主要表现为“中体西用”的褊狭实用观和固步自封的僵化艺术观。没有辩证宽闳的“拿来主义”,没有人性关怀的创新品格,粗制滥造、蜂拥而上的结果至多是换汤不换药、旧瓶装新酒。由是,我们极力呼唤中华文化与全球文化对话的人类视野,激励跨文化、跨领域的融汇创造。

②创作人员老化:无论编、导、演等人员,剧坛的青黄不接均非一日。戏曲演员的断层症结,首在其需自小“坐科”培养,时间长、成才率低而收入菲薄。编导人员的目下现状多为,资深的技法娴熟而观念迟滞,年轻的既经验匮乏且心态浮躁,这就造成了相当的作品陷入闭门造车和疏离时代的瓶颈。

2.观众老化

现在进剧场看戏,白首苍苍一片,鲜见青丝红颜。众多艺术节会,几乎成了圈内人自唱自和的大堂会。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很多剧团领导或主创人员缺乏为新生代(尤其是70、80、90后)观众创作的主体意识,“遗老遗少”情调严重;二是政绩工程为上,应景之作为多。然而道理很简单,没有新的观众,任何戏剧就会丧失生存的空间。

(三)三个缺失

1.机制缺失

①资助模式单一:文艺院团的创作生产经费除了上级部分拨款之外,一般只有倚赖于申请某个官方的文化基金会,然而僧多粥少婆婆多,杯水车薪。国际上经济和文化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一直有着财团法人文化基金会的民间资助,其长期运作的成功经验和多向多层的资助渠道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和进一步开放,而政府部门可以给予其一定份额的税收减免,授予相关的荣誉嘉奖等,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共赢共享且长效透明的健康机制。

②院团管理落后:除了艺术创作是“文化”之外,很多国内的院团缺乏管理也是“文化”的基本认知,这里所说的就是广义上的“企业文化”,无论营利性或非营利性机构皆然。这就涉及到以人才为第一核心资源的生产、经营、信念、价值和绩效等所有管理环节的全过程。我们有必要在确立戏曲公益性文化地位的前提下,科学导入现代管理机制,更新文艺院团人浮于事、守株待兔的温吞水旧貌。

③文化格局垄断:在所谓“资源整合,强强联合”的态势下,主流文艺院团孤芳自赏,民间社团举步维艰。国外著名的英国爱丁堡艺穗节、法国亚维农艺术节,之所以创办六十多年至今仍近悦远来、博彩多姿、长盛不衰,就在于其创意无界、参与无界的文化公共性,对各类非营利、非政府组织的NGO也都一视同仁,来的都是客,谁来谁做主,遂缔造了世界各国各族人民的开心家园,赢得了艺术性、娱乐性和商业性的大丰收。而国内近年来虽亦有类似举措,但准入的门槛仍然过高,流于一时热闹,无法形成长久活化的造血机制。我们亟需针对受众群的不同对文化生态进行分流、分野,让博物馆的艺术归博物馆,让常规的艺术归常规,让新生的艺术归新生,如是而三驾齐驱!生态多元而有序发展是现代公民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

2.教育缺失

一方面是影视专业学生的扩招泛滥,一方面是戏曲专业生源的无人可招;一方面仍是高考指挥棒的坚挺不二,一方面是艺术素质教育在各级学校中的粉饰点缀。这就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在代代国人中“不知有汉,何论魏晋”的荒唐可悲,遑论能培养出中西合璧的优秀人才和新生观众?

3.批评缺失

戏曲等中国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日渐边缘化为喧嚣浮尘里的隔膜记忆,我们的文艺批评家实责无旁贷。当下中国,批评家的集体失语、失势、失落,已冰冻三尺。戏曲的创新与发展需要批评家的热情惕厉,文化繁荣和百花齐放没有批评家的积极投入,便综观国际艺坛都不可想象。中国批评家的现状,与传统文化的急剧淡漠化和现代知识分子公共空间的亟待正常化密切相关,这是一个课题,亦非本文所能尽论。不过,什么是一个真正的批评家所应有的襟怀气质,却又不沦为功利的“帮忙”和无聊的“帮闲”?我以为,他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质:

——独立性。敢说真话,自出机杼。附庸风雅、人云亦云的文章,我们已看得太多。

——生命感。“绿色”理论,“体温”关怀。这是说批评家不能像做形而上的纯学术一样灰不溜丢,不能耽溺于故纸堆里引经据典、寻章摘句,要以自己“在场”的生命情志去为文艺创作号脉冷暖,指陈高下。

——时代心。拥坐书斋,心骋当下。枯守象牙塔无异于坐以待毙,拒视时潮纷纭则是自说自话。

——担当力。激浊扬清,继往开来。

如何推动中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以上只是以戏剧(戏曲)为例的管窥之见。维护国家文化的安全和尊严,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在建设经济强国的同时把中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为全世界的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是我们面临当今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的重大命题和迫切热望。一二三,起步走,没有别的,廓清思想后,惟有实干一路。

(作者:上海沪剧院导演、院长助理、艺术室主任、艺术硕士)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lixj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