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弋在人神之间的吴兴知
——湘西巫傩面具大师访谈录
田小雨(土家族)
(吉首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采访对象:吴兴知,男,47岁,苗族,湘西州工艺美术大师,著名湘西巫傩面具艺人。祖籍泸溪县兴隆场人,现居住吉首市镇溪办事处雅溪社区。
采访时间:2009年12月3日
采访地点:吴兴知家
吴兴知的家座落在吉首市雅溪铁桥附近,一栋三层楼的砖房半新不旧。房屋不远处就是他的木雕工棚,房屋的周围散堆放着一些木雕用的园木和半成品木雕佛像和面具。他的几位徒弟正在工棚内忙碌着。一楼的“堂屋”完全按湘西乡下传统形式布置,正面是家先神龛;左侧墙上挂满了各类木雕面具;右边是神像,给人一种神秘感。
吴兴知是一个残疾人,从小酷爱民间艺术,在纸扎、剪花、雕塑都极有天赋。2009年10月,在湘鄂渝黔边区首届民族旅游商品暨民间工艺师评先大赛中,他的“湘西苗族‘跳香’面具”荣获金奖。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授予他“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吴兴知在一楼自己的工作室内热情的接待我们一行。
田为笔者,吴为吴兴知。
田:你是我父亲(田明)的好朋友,我常听父亲说起你。说你要民族民间工艺美术方面非常了不起,特别是对湘西巫傩面具方面造诣很深,我想请你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吴:我其实就是一个很普通的民间匠人,为养家糊口,一辈子以手工艺为业。知道我的人并不多,我也很少参加外面的什么活动,是你父亲鼓励支持我走出来的。
田:你主要从事哪些手工技艺?
吴:早年开始是搞纸扎和凿花,现在主要是雕塑和仿古建筑。
田:雕塑有哪些种类和题材?
吴:雕有木雕和石雕,塑有泥塑、水泥塑和石膏塑。园雕园塑、浮雕浮塑都搞。因为要生存,题材大多数是为民间寺庙雕塑神像菩萨。也为单位、酒店做点其它内容。面具平时做得不多,只是有些旅游点定做,或活动需要才做的,做面具养不活家。
田:你有哪些重点雕塑作品,能介绍一下吗?
吴:作品谈不上。周边寺庙大部分菩萨基本都是我做的,乾州孔庙的孔子和弟子像就是我去年和今年做的,吉大师院的孔子像有3.3米多高是石雕,雅溪三王庙正在雕340多个神像和地狱人像,都是木雕……好多都记不起了,秀山、铜仕、怀化、州里各县都有。
田:效益怎么样?
吴:哪有什么效益,只是养家糊口。吉大师院的石雕孔子像,包工包料只6万元。三王庙里建造天子殿,建筑面积200平方米,10米高,共三大间,加上里面大小神像三百多个,大的两米多高,小的六、七十分分,一共只二十万元。10个人先后做了近四个月,基本上只得个基本工钱。讲起来都丑。
田:你一年的纯收入有多少?
吴:我一年的纯收入大约在4—6万元,都是靠我做手艺,全家6口人,3个小孩子都在上学,还有一个老人,爱人给你帮忙和照应家人,还算过得去。
田:你在面具方面有哪些成果?
吴:我原在泸溪,86年和89年参加省里的展出,获三等奖和二等奖;95年县文化馆直接送省展的是二等奖。之前也参加过全国工艺一绝大奖赛,是由师傅李楚汉牵头办的,据说是优秀奖,我没过问。我后来搬迁到吉首定居,与泸溪文化馆就没联系了,加上为生计忙,吉首这边也从没参加什么活动。今年你父亲(田明)支持我参加加省边区首届旅游商品大赛,拿了大、中、小三组36个跳香面具,获金奖。
田:你能介绍一下你学艺的经历吗?
吴:好的。我老家是泸溪县兴隆场,那是一个苗汉杂居的地方,也是苗族的边沿地区,这一带巫傩文化很浓,特别是“还愿”比较常见。因此,扎牌楼、做“桃渔洞”(还愿用)、棺罩、扎故事、鬼王、四值功曹、金童玉女很吃香。我天生有残疾,重劳动不方便,于是就跟当地扎画高手罗一鸣师傅学习纸扎手艺(包括凿花)。
田:那你是什么时候学习木雕的,特别是雕巫傩面具?
吴:我的绘画基础在当地比一般民间老艺人要好些,而纸扎要结合绘画,算是我的强项。开始在做“盔头”,还有一种是半边凸的纸裱“脸谱”,先用泥成形,然后用一层层纸袜糊成纸胚,在纸胚上再彩画。多用于傩戏或民间游乐。李楚汉的木雕巫傩面具就是沿袭这种纸胚面具的形式而来,所以纸胚做成了,大多是由李玉国老师进行彩画。
田:你的木雕师傅是李楚汉?
吴:是的,李楚汉是我雕面具的启蒙师傅。83年我先是跟师傅学扎画,看到师傅做的木雕面具很有意思,就白天看师傅做,晚上回家自己练。当时师傅很保守不愿教,好在我有个表叔罗家云是李楚汉的同门师弟,在表叔的极力推荐下,李楚汉才同意教我。那时刻刀不多,只有两的把手板凿,三把园凿,一把斜口凿,雕的相当吃力。
田:是不是从此你就走上了雕刻这条路?
吴:是里还有一个过程。84年我毛遂自荐到巴斗山“接云寺”塑大菩萨。
田:是木雕吗?
吴:不是。当时对木雕只是初步入门,做菩萨是泥塑。用泥塑改动方便些。因为巴斗山地处泸溪、麻阳、凤凰三县交界,那时的寺庙不多,周边来烧香拜佛的人多,于是名气很快就传开了,请我的机会也就多了。
田:还是用泥塑吗?
吴:因泥塑必须在现场做,木雕可在家做搬运,以后的菩萨神像就多用木雕了。
田:你是什么时候从事巫傩面具雕刻的?
吴:做神像菩萨是为了生计,但我对巫傩面具很感兴趣,从未间断。我先后对周边地区的各类面具进行过考察,特别是苗族“跳香”面具很有特色。87年李楚汉师傅去世后,浦市二中李玉国老师同门师叔对面具很有研究,约我过去,一边与他学绘画,一边为省里文化部门制作一批面具,这段时间我的面具艺术进展较大。
田:你的面具与你师傅李楚汉、师叔李玉国的面具有何区别?
吴:我的面具首先是继承了罗一鸣师傅的形式,然后又在李楚汉、李玉国师傅、师叔彩画面具的基础上,更多地吸取了苗族“跳香”面具的特点,还得到了当时省群艺馆胡万卿老师的指导,形成了自己单色仿古面具,更注重刀法和结构块面。造型也更大胆。近年来又得你父亲的帮助,逐步形成系统化的湘西巫傩面具。
田:你能具体谈谈你的湘西巫傩面具吗?
吴:早先雕的最多是傩公傩母。在湘西民间原始信仰中用的地方最多的主神。再就是开山、先锋、土地、笑脸和尚、太子、八郎、卜卦先生,随后又追加了判官、小鬼,这是傩戏用的。跳香面具有天、地、灵、畜四种,即开山、先锋、赶邪、土地为地神;风、雨、雷为天神;猪、牛、羊、鸡为畜神;蛇为灵神。主要是三大类,其它就是派生出来的与现代结合的如十二生肖、福禄寿喜之类。
田:制作这些傩面具的材料有哪些?
吴:傩面具制作主要是根据需要选用材料。早先是用泥塑后裱成纸胚,再制纸胚上彩画,这种面具轻,很艳丽,但不经用,容易坏。木傩面具对作表演用的最好是选择空桐树(枹桐),这种树材质松,纤维粗、重量轻、不易开裂。使用携带方便。若用于避邪用也用柳木、桃木。柳树俗称鬼柳,与桃木一样本身就能避邪,而且这种木质地细,韧性好,特别灵验。现代人用的装饰品则用棒木、樟木,不但质细韧性好,而且气味清香,受人喜欢。
田:制作面具的工具有特殊要求吗?
吴:制作面具的工具与一般木雕工具大同小异,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我也是在使用过程中逐步改进的。有手板凿、半园弧凿、指甲弧凿、锥底凿、斜刀、控刀。因木材干湿不一后来又增加了控凿。还有斧头、锯子、锥子、剪子、瓷片、水磨砂纸。凿刀的规格从0.1—10公分都有。
田:你能简要的介绍一下制作面具的工艺过程吗?
吴:雕面具的工艺过程较复杂,讲不清楚,最好是看做一遍。但一般有一个步骤:
1、选料:根据面具的用场和大不选料。并要求园木要直、园、无结疤,这样才能保证木材年轮纹理均匀分布,刻出的面具木质花纹自然对称,收缩过程中不会造成开裂和成品变型。
2、定形:将选好的园木从中心平均分开。在剖开的半边园木上横纵分中,定出中线,纵线为鼻梁线,横为眼线,再根据所雕面具的种类有三种不同的定眼位置方法。天神偏上,畜神取下、地神定中。然后画出面具基本传神,用锥底凿留出“四大”,即额、嘴、颧。“三小”即双眼、鼻。“两边”即双耳,并逐步加深。
3、抒胚:用平板凿打出面具脸上每块的型体和整体结构关系。根据表面和凹凸挖去背面多余的木料。
4、粗雕:用锥底凿沿眉骨下方眼睛上方,从鼻梁往两边,朝耳朵上缘方向作园弧走线。便上眼脸与眉明显分开。再用指甲弧刀,从鼻梁向眼球方向斜切留出鼻梁、大眼角,使两眼球与鼻梁明显分开。再将眼脸与颧骨分开。然后再捏嘴、耳、逐步反复加工,用斜刀削去棱子和大刀痕。整个面具就基本成型了。
5、精刻:在粗刻的基础上首先从眼睛开始,眼眼是脸的窗口,务必传神,注重各个细节的处理,逐步深入。
6、打眼:在眼的瞳孔、鼻孔、耳孔及口的地方打眼凿穿。
7、修光:用瓷征将面具上的太粗的刀痕及小棱角按顺木纹方向刮平、刮光。使整个面具园滑平整。再用小锥底刀在平滑的眉结构上细刻出眉毛等。整个木雕过程就完成了。
8、处理:半成品处理、上底色、仿古三道工序。
①成品处理:因雕刻面具时的木材是生树,必用水煮沸,既可防虫也可脱脂,以保证不开裂。晾干后,用明火焰烧去表面的木毛剌,也增加表面硬度。然后用细水磨砂纸轻磨打光。
②上底色:用牛皮胶熬成胶,参入土红,再兑黑墨汁搅匀在熟褐色。基本比例是:水:牛皮胶:土 红:墨汁=100:5:5:3。反复涂2—3次,表面成棕灰色,晾干。
③仿古:用600目细砂进行“飞砂”,即披高重低轻的方法进行打磨,使成品形成高、中、低三种不同层次的深浅。
9、抛光:用白蜡或黄蜡,温火加热熔化,趁热均匀涂于成品表面及反面,待干后用毛巾杂布反复擦拭。
10、栽胡须头发:根据面具的需要,用锥子在需栽胡和头发的地方交叉锥出小眼,把事先染色的麻丝取一小咎栽进小眼用手头竹签沾白乳胶塞住小眼。干后用剪刀修整,用钢刷梳理整形。
11、开光:为让雕好的面具有灵验,还必须开光,这是“阴教”很复杂,也不能乱讲,请理解。
田:看来要雕刻好一个傩面具还真不容易,这些巫傩面具还有什么讲究吗?
吴:讲究的确很多,我简单讲一个有关跳香面具的传说。很久以前在沅水河边有一个苗家后生,他在天桥山上跟神仙学道法,年长日久就与神仙的道姑有感情,于是两人私奔下山,走到半路,神仙就派他们的大弟子去抓他,正好在天桥上追上了后生和道姑,并要他们回去。后生和道姑对大弟子们说,据说你们的道法本领很高,如果你们敢把你们的脑壳(头)割下来去池塘洗个澡,我俩就跟你们回去。于是12大弟子就同意了,把脑壳割下来放在桥上下池塘去了。后生和道姑快速把这12个脑壳收起来,倒在一个大锅子里用火煮烂分不清了。12大弟子回到桥上找不出脑壳了很着急,后生和道姑就带领他们去找脑壳。走啊走,看到一头牛,就用牛头装在一个弟子脖子上,吹到一阵风,就把风生到一个弟子身上,就这样是什么生什么,就成了后来的12个怪物,12大弟子互相见到自己的怪样,她不好回神仙那里去了。只好跟着后生和道姑来到苗寨,成为苗寨的保护神。
田:这就是苗家跳香中的那12个神灵?
吴:是的,所以现在我们在雕刻这12个神灵面具时,都要将已雕刻好的面具放在大锅子里煮一下,其目的并不是那回事,但应的就是这个说法。
田:你现在的这种巫傩面具市场怎么样?
吴:巫傩面具是湘西文化的精髓之一,傩文化现象是神秘湘西的重要内容,但傩戏、跳香这些传统的东西越来越少了,面具也失去了本来的用处,仅仅只是一些研究者文化人或大专院校学美术的师生还感兴趣。作为一种文化去欣赏,成为普通的艺术装饰品,基本上谈不上市场。
田:你的傩面具卖多少钱一个?
吴:说起来都丑,记得80年代我做的傩面具请人挑到凤凰城里去卖,喊60元一个,其实只能卖四、五十元,很少有人过问,一天只能卖出1—2个,连路费、吃住都保不到,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就不卖了。近几年也就是偶尔有人上门卖几个做装饰用,也就百十来一个。不合算,我一天做不完一个。
田:这主要是什么原因呢?
吴:我一直也在考虑这个问题,我还向你父亲这些专家学者请教过。看来主要并不是傩面具本身的问题,问题是这种文化的宣传和推介与人们的审美和需求脱节。傩面具的功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们没有跟上这个变化。当然傩面具本身也应该不断改进,以符合现代人的生活需求。也就是结合点的问题。
田:怎么个结合呢?
吴:一是加强宣传和推介,要人们认识这各文化。二是产品不仅要合适现代人的生活,而且要价廉物美。我设计了一种只有5公分大的小傩面,叫避邪12生肖之类,可挂在脖子上做装饰。若纯手工做必须要一个卖30才合算。但市场承受价只能15元以内。因此如果能引进机械化复制,价格可降到10元以下,而且量可以很大。
田:现在都在提介“手工”性,用机械复制不大好吧?
吴:这种复制机只是做粗胚,精细加工还得是靠自己动手,在不影响产品质量的前题下,利用一些现代化的工具为何不可。我现在其实下大料时就已经在用电锯,又快又好。当然这只是市场这块低端的产品,大众产品,也叫旅游商品。同时还必须用纯手工打造精品,就是高端礼品,量不多,但价位可高。这就是时下所说的“高、低则有两路出击”的战略。
田:这种复制机贵吗?
吴:不贵,大约在3—4万元左右。我想引时,但资金还不够。
田:你下步有什么打算?
吴:我作了一些社会及市场调查,你父亲他们这些专家学者也鼓励我,我还是有信心认为要把湘西巫傩面具开发出来,并作为一种商品推出去。我目前已设计了五个系列,几十个不同造型的面具,大、中、小都有。打算创办一个这方面的公司或工作室,年后去长沙定制一批专用包装盒,我已在乾州古城开办了一家门面正在搞。但个人力量有限,资金困难仍然很大。
田:听说上面很重视,湘西傩面具还通过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还有资助?你的水平是最“高”,资历最“老”,情况如何?
吴:讲是这样讲,省里项目是泸溪县的,我现是吉首市人,传承人也到不了我名下,我没得任何上面的资助。有些方面我不想深讲,特别是与泸溪的关系、资历等。上面政策是好,下面难落实,我是个残疾人,尽力吧!能有碗饭吃就够了。
采访结束,吴兴知的妻子热情的留我们吃午饭,午饭是她们自己做的,但主菜却是从附近的小饭馆端过来的,很丰盛,但是我的心却一直沉重,看着吴兴知躬着驼背的腰。困操劳神而与年龄不相称的脸,不知该再讲点什么。
手工技艺是人类文明的源泉之一,从哲学意义上讲,传统的工艺技艺是一种手工文化,它是手工在人类社会实践中应用的结果。所以,在人类进入“后工业社会”的今天,重提诸如雕刻巫傩面具这类手工价值有着现实的重大意义。发掘、抢救、保护、发展好这些民族的魄宝,对促进民族团结。弘扬民族文化、构建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作用,是建设文化湘西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作者简介: 田小雨(1978-),女,土家族,湖南湘西人,馆员,文艺学硕士生,现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