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熊寰:围龙屋特色空间之建筑文化内涵

[日期:2014-07-08] 来源: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作者:熊寰 [字体: ]

围龙屋特色空间之建筑文化内涵

熊寰

(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中心,广东广州10275)

摘要:围龙屋是位于广东东北部的一类乡土建筑类型,影响较广,存世较多,具有深厚的中国建筑文化内涵,是重要文化遗产。本文在阐述其房屋构造的基础上,着重对特色空间进行了建筑文化上的阐释。

关键词:围龙屋;特色空间;文化内涵

围龙屋是位于广东东北部的一类乡土建筑类型,影响较广,存世较多,具有深厚的中国建筑文化内涵,是重要文化遗产。由于所处地区为客家聚居区,故又被称为客家围龙屋。

围龙屋分布范围以粤东梅州兴宁、梅县和蕉岭为中心,“地理空间约3.5-4万平方公里”,[1](88)至少有5千座以上①。这当中,兴宁是围龙屋最集中之地,现存较好的围龙屋共有3041座,分布密集,“据卫星电子地图显示,在宁江平原7个地方合计24.08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共有围龙屋342座,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14.21座。其中福兴街道神光山前2.53平方公里范围内就有52座围龙屋、宁中镇李和美屋附近2.53平方公里就有44座围龙屋。”②

围龙屋实质上是合院式民居,这是汉民族最常见的一种基本民居形式。所谓合院式民居是指由房屋与墙四面围合,中间形成院落或天井的民居样式。出于各地历史、文化等因素的不同,合院式民居的组合也相对不同,而围龙屋建筑正是其中一类比较特殊的院落组合。整体上看,围龙屋前低后高,包括水塘在内,整个围龙屋呈现椭圆形的布局(见图1③)。

 

图1兴宁刁坊镇罗坝村黄宏昌围

典型的围龙屋结构一般可以包括核心部分、特色部分、附属部分和连接部分这四大部分(见图2④)。其中核心部分由堂屋和横屋构成,这也是围龙屋的主体部分;特色部分为围龙和化胎,是辨识围龙屋的标志,围龙屋也以此得名;附属部分是禾坪、水塘和风水林,均位于围龙屋之外,但又是构成围龙屋建筑的元素之一;连接部分是天池、斗门和通道。

在上述布局构造中,有许多被赋予传统文化内涵的特色空间,使围龙屋与其他民居存在显著不同,这也是围龙屋的特色和价值所在。本文将对这些特色空间从建筑文化内涵方面进行阐释。

图2围龙屋平面图

1.上堂

堂屋位于围龙屋的中轴线上,是其主体建筑,俗称为“正身”或“正堂屋”。正门常向南开,内进为正厅,通常有两进或者三进,两进者被称为上堂和下堂,三进者则是上堂、中堂和下堂,房室分配两侧。各堂之间以天井相连,以三堂为例,如其下堂为门厅,则三堂间设有两天井,称为“三堂两天井”;有些围龙屋在进入正屋大门处设有天井,经过天井再进入下堂,则称为“三堂三天井”。

上堂是供奉祖先之地,祖宗灵位安设于此,家祭时也常行礼于此,故又称为“祖堂”,是围龙屋最神圣的地方,也是礼制中心所在(见图3)。据民国十六年《罗氏族谱》记载:“上堂,其中设木龛以奉历代祖先神主,故通称祖堂,以牲牢享其先人,均在于此”。除此之外,有些家族将老人间也会置于上堂正间中,“凡男妇年老病,至弥留时,其子孙即抬于是,以死气终”,以示郑重。⑤在上堂两侧,设有南北厅,还有数间堂屋,一般为尊辈所居。

 在上堂厅顶部,往往会吊一盏较大的花灯(见图3),此为客家人之习俗,表示财丁兴旺,由屋中生男丁户出资购买。一般于大年初八迎进来,沿路会有隆重的仪式,诸如舞龙、舞狮等迎进上堂,并由族内尊者唱吟:某家某人添丁一名某某某……吉时己到,升灯,同时全村共姓族人同放鞭炮,声势震天。此灯会放置一年,待第二年被新灯替换下来,然后往往会被拆分给同族各家。这类花灯原本都用纸、竹片等手工制作,但现在也有一些围龙舞使用塑料等现代材料制作的花灯,好处是可以使用十年而光鲜如新,不必每年换,节省大量成本。

图3兴宁福兴黄畿村王屋永思堂上堂及花灯图4兴宁宁新街道办佛岭村李和美围龙

2.围龙

围龙(见图4),又称围屋,但这与赣南的围屋无关,它是指围龙屋的后部成半圆形的房屋,两端与横屋相接,拱卫于正堂之后,故名。一般至少有一围,多者数围,最多的有七围,半圆形的围屋层数多少视横屋列数而定。原则上每两列横屋即正堂左右各一列,接一条围屋,横屋列数越多,则围屋层数越多,但往往由于地形或周边建筑限制,很难完全成正比,所以许多围龙屋的围屋层数会少于对应后的横屋列数。每层围屋大约有房间20至40余间不等,开门方向均对着正堂,内层的围屋一般比外层的围屋房间数要少,通常作居住用,也可作厨房或杂间用。

由于围龙屋往往贴山而造,核心部分的堂屋和横屋都紧靠山脚,所以向后延伸的围屋就在山坡上,随着地势升高一层层的围屋也越来越高,最外一层的围屋则是整个围龙屋的制高点,正中一间房为“龙厅”,是祭神用的神圣之地,属于屋内之人公有,房间大而方正,而其他每个房间的都较小,型制一致,屋门亦是如此,显示出地位不同(见图5)。为了避免压住龙脉,一般要求龙厅空置,但现在也会在房内放置一些杂物。如果只有一围,那么,龙厅就在此围的正中,其后虽增建围屋或至数围,也仅此一个,如果起初就建好数围,则龙厅会在最外围的正中间。

图5梅县南口镇侨乡村德馨堂龙厅

3.化胎

由于堂、横屋呈矩形状,且以水平方向平面展开,而两头连接横屋的围屋又是处于山坡上的半圆状,所以,两者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呈前低后高的落差,而填补这个落差的是一块球状面空地,被称为“化胎”,又俗称“花胎”、“花头”、“花头脑”等,这也是围龙屋最有特色的地方(见图4)。所以,其实整个围龙屋的地形剖面是由堂、横屋的平面与围屋、化胎的斜面组合而成,整体上并非平面。

化胎通常铺上砖或卵石⑥,用来排水及防滑,也有一些化胎表面采用泥灰与砖石结合的方式,即两边用泥灰铺,对应龙厅和祖堂正中的中间部分这一条用砖石铺。

化胎也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可以作为生活空间如晾晒衣物、甚至放养鸡畜等。但由于为球面,从实用性来讲远不如平面的功能性好,所以它的形式大于功能,主要表达的是风水意义。

化胎呈龟背形斜坡状,故所居位置实质是山筋,也即引入的“龙脉”。化胎半月形的龟背状曲面,比拟孕妇的小腹,象征大地母亲的子宫,名称也由此而来。它是全宅的风水要地,蕴含着“地势至此,变化而有胎息”之意⑦。胎息在风水上是一个重要的概念,《雪心赋正解》曰:“体赋于人者,有百骸九窍;形著于地,有万水千山。自本自根,或隐或显。胎息孕育,神变化之无穷;生旺休囚,机运行而不息。”孟浩则对“胎息”进一步注解道:“胎指穴言,如妇人之怀胎……息,气也,子在胞中,呼吸之气从脐上通于母之鼻息,母呼亦呼,母吸亦吸,故曰胎息。”孕者,气之藏聚,融结土肉之内,如妇人之怀妊也。育者,气之生动,分阴分阳,开口吐唇,如妇人之生产也……夫山之结穴为胎,有脉气为息,气之藏聚为孕,气之生动为育,犹如妇人有胎、有息、能孕。”⑧无疑,这孕育着客家人的生殖崇拜,可见客家人对“子孙满堂”的盼望。相应在建筑形式上,“化胎”面上一般满铺略大于掌的鹅卵石或块石,每个鹅卵石都寓意为一个小孩,无数鹅卵石铺设,显然有“百子千孙”之意。也有一些围龙屋大面积铺满灰泥,但沿中轴线上的龙厅和上堂之间宽约数米的长条上用砖石铺就,不管是哪种形式,所铺卵石都不可用灰泥封死,因为它是天地阴阳之气交汇所在。龙厅这个精神空间在上,化胎等世俗空间在下,象征着天在上,地在下,意味着围龙屋的胎土天地在此交感,孕育了胎息,需要让它透气,围龙屋里人们才能顺利繁衍下去。

此外,化胎与正堂间并非连在一起,而是有一条沟用于排水,仍见图4,这样来自化胎表面的流水直接顺入沟中,不致于浸入正堂内。

4.五行星石

化胎与沟之间有一个小落差,称为化胎壁,在它中间位置,也即祖堂后门与龙厅的中轴线上,沿着断壁底部往往会嵌有五块石头,即五行星石,民间称为“五星石伯公”,也称为“五方龙神”、“龙神伯公”或“龙神”,⑨见图6-9。这五块石头分别代表“五行”,即木、火、土、金、水,故又称为“五行石”、“五星石”,甚至有的会上书金木水火土字样。这也是围龙屋的独特标志和风水上显著特色。

五行星石位于中轴线上,处于化胎中间下部的位置,也即龙穴处,这正是以化胎象征为小腹之下的产门,即阴户处。《九天元女青囊海角经》有道:“万里之山,各起祖宗而见父母,胎息孕育,然后成形。是以认形取穴,明其父之所生,母之所养。天门必开,山水其来。地户必闭,山水其回。天门,水来处也。地户,水去处也。……地势平夷,气脉所藏,穴居其中,不居其旁,中则福身,旁则祸家,……突中有窟,高处低也,窟中有突,低处高也。状如仰掌……”⑩“龙穴”是围龙屋风水的关键,风水先生择地的时候,首要的便是找到这个穴。正所谓“龙止处为穴”,龙穴所直接正对着的就是上堂,而上堂是祭奠祖宗的地方,神橱下有“龙神之位”,恰好对准这五方龙神,所以祖堂后门一般是不关的,以便象征产门的“龙穴”完成由龙脉到人脉的连续。

由于五行星石寓合风水理论,见图6至图9一组图片,故它们造型也大致相同:“五星者,金木水火土也,金头圆而足阔,木头圆而身直,水头平而生浪,平行则如生蛇过水,火头尖而足阔,土头平而体秀”。[2](481)不过仔细观察,五行星石排列顺序和细部造型仍有不同变化,根据五行顺序:“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终也,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次之序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但大量围龙屋并未按照这个顺序排列,应是根据祖上生辰八字所定而致。值得注意的是,五行星石不论顺序如何变化,位于中间的总是代表“土”的五行星石,且都是方正形状,显然,这其中蕴育着特定的内涵。《春秋繁露》记载“土居中央,为之天润。土者,天之股肱,其德茂美,不可名为一时之事,故五行而四时者,土兼之也”,又说“土者,五行之主也,五行之主土气也”。[3]可见,客家将“土”固定居中体现了“尚土”的观念,这种土地崇拜实际上是女性崇拜的延伸,它与生殖的神秘心理有关。在古代,“地”本身就与女性有关,《太平经》有道:“天者,乃父也;地者,乃母也;父与母俱人也,何异乎?天亦天也,地亦天也,父与母但以阴阳男女别耳,其好恶者同等也。”文中说明“地”是“土”与“也”的结合。《说文解字》:“也,女阴也。”[4](265)这就是说,“也”曾经作为女子生殖器的象形。“土”与“也”的结合而成为“地”。对土“地”的女性崇拜最终直接影响到围龙屋的型制,出现了象征女性小腹的化胎及下部的阴户“龙穴”,通过五行星石最终指向了生殖崇拜。所以这也解释了尊祖敬宗的客家人为什么把叩拜五行石作为正式拜祭的第一个环节,其中实在是包含了有无之间的哲学思维。

5.水塘

禾坪之外还会有一个水塘,或在地势较低的地形中筑土围成水塘,或是“划地若干亩,撮为深池,以供洗濯,并蓄鱼类,俗呼为‘门口塘’”。[4](265)(见图1)水塘形状一般呈半圆形,也即一边直,一边弧,直的那一边与禾坪相接,长度基本相等。此外,在禾坪和水塘的连接处,往往还会砌起一堵或高或矮的石墙,矮的为“墙埂”,高的是“照墙”,这样不仅在禾坪上活动更安全,而且也有防冲煞和防邪的风水意义。

 

图6兴宁叶塘镇河西村磐安围五行星石图7兴宁宁新街道办佛岭村李和美五行星石

 

图8兴宁刁坊镇罗坝村黄宏昌围五行星石图9兴宁宁新周兴棣华围五行星石

从围龙屋的整体结构看,这个水塘并不是房屋建筑本身的必要构造,但却是典型的围龙屋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显然它还具有建筑文化内涵在内。

首先,水塘有聚财的含义。水在风水里面地位非常重要,所谓“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而水又往往与财联系起来,所谓“山主贵,水主富。水浅处,民多贫;水聚处,民多稠;水散处,民多离;水深处,民多富”,可见认为只有水才能够聚藏生气招诸福祉,围龙屋在设计中将化胎和屋檐等流下的雨水汇聚在沟渠内,分别从两边流进水塘,聚财的做法非常形象。

其次,水塘与化胎共同构成了阴阳关系。阴阳在围龙屋风水中一向备受重视,俗话道:“风水人间不可无,全凭阴阳两相扶”。阴与阳是一对矛盾对立的概念,《周易·系辞传》曰:“一阴一阳谓之道”,[5](234)它核心意思是指天地间化生万物的二气,既对立又运动。由此,我们可以认为这两者也是象征了阴阳的构造,池塘象征阴,化胎象征阳。那么,从阴阳角度出发,这两个半圆在围龙屋的构造中就缺一不可了,阴阳与“生”密切关联,所谓“天地间都赋阴阳二气所生”,由“生”气来孕育着生殖和繁衍,这也是围龙屋风水的终极目的之一。

第三,水塘可能还象征着泮池。泮池一般设于学宫大成门正前方的半圆形水池,在科举时代,它成为了“孔泽流长”的象征,是地方官学的代表,所以中举人也称入泮或进泮。

围龙屋的水塘形状与泮池极其相似,事实上,客家人始终有强烈的“耕读传家”理想,在客家族谱中,也有大量子弟入泮的记载,如果有考取功名者,则会在水塘边竖立杆石。据统计,“粤东北境内的客家诸县,明代共考出进士67名,单人654名,而到了清代,进士已有187名,单人更是增至1278名,差不多比明代翻了一番。”[6](127)因此,把水塘同时也理解成泮池的象征是并不为过的。

6.风水林

 围龙之外还有一个常见的附属部分是风水林(见图1),多位于围龙后部的山坡上,又称为“伸手”。屋后种植了许多乔木和凤尾竹,由于雨水丰沛、气候适宜,一般都生长地很茂密,郁郁葱葱。同样,这片树林既有实用功能,也有风水意义。实用功能上,由于整个围龙屋的后部高于前部,所以在山坡上植林既可以抵挡冬天北风的袭击,也可以在雨季防止水土流失,既在审美感观上令人舒畅,又遮挡住围屋后山,以免被一览无余;风水观念上客家人认为植树可以保护龙脉,这也是“风水林”名称的由来。

 综上所述,围龙屋的结构具有鲜明的特色,寓意着丰富的建筑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传统民居的特色,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课题。

注释:

①据《兴宁:客家围龙屋的“博物馆”》一文介绍,“兴宁的围龙屋有3041座,占梅州的60%以上”(宋健军等:《梅州日报》2010年6月13日),从而推算出梅州至少5000座以上。但另据《兴宁市政府办公室(2010)4号件》称,梅州市有2万余座的数据,在数据冲突的情况下,保守起见,此处采用较少的这个数据。

②宋健军等:《梅州日报》2010年6月13日。

③文中图片均由于作者本人于2012年在广东考察时所拍摄。

④该平面图由作者本人绘制。

⑤在上堂安置的死者必须符合一些“规矩”,如死者必须在临终断气之前抬至上堂,必须是正常死亡等。

⑥也有一些围龙屋的化胎表面用泥灰铺满,或者两边使用泥灰,中间对应龙厅和祖堂处用砖石。

⑦《兴宁东门罗氏族谱》卷八·礼俗,转引自: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据1933年版影印),第180页。

⑧唐·卜则巍著,孟浩注解:《雪心赋辩正解》(《雪心赋正解》卷一),宣统三年校印,第1页。

⑨除了最常见的五行星石外,也有的围龙屋在此处用一个小龛代替五块石头,如梅县丙村仁厚温公祠。

⑩《九天元女青囊海角经》(《锦囊篇》),《地理汇宗》,广州:广州出版社,1995年。

五行说创立之初,五种要素仍处于同等地位。直至春秋战国时期,“土”的地位才被提高,如据《国语·郑语》记载,王周末年,周太史伯阳父在说明五行相糅杂的关系时提出:“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咸百物”,说明此时已经提高了。

王明编:《太平经合校》卷四十五《起土出书诀》,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14页。

余英、徐晓梅,《东南系民居建筑类型的研究的概念体系》,陆元鼎主编:《中国客家民居与文化》,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2页。

也有不少因地形限制位于屋后平地上。

参考文献:

[1]房学嘉.围龙屋的历史文化源流[J].文史知识,2011,(4).

[2]何晓昕.风水探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0.

[3]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第四十二·五行之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4]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5]周正甫译注.《周易译注》“系辞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1.

[6]王东.社会结构与客家人教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lixj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