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旅游岛语境中海南少数民族
传统工艺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肖屏
(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海南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是海南本土文化艺术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跨越式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崭新的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崛起,延续数千年的民族传统工艺正在日益衰竭。如何在现代文明发展中寻求对海南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活态传承与资源开发,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活态传承”的视角强调民族传统工艺产业发展在海南国际旅游岛语境中的传承衍变与创生活力,是海南过去、现在及未来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还可借此消解炫富的畸形消费,遏制现代生产对自然与社会生态的无度开发。
关键词:海南国际旅游岛;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活态传承;产业开发
一、促进海南少数民族传统工艺传承
与产业发展的意义与价值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把文化和文化软实力开发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强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保护与产业发展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作为民族文化及文化多样性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民族经济发展的潜在助推力。海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黎族苗族等原居少数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手工艺传统,这些传统手工艺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艺术智慧的象征,也是构造魅力海南的重要文化资源。2012年海南省政府新出台的《关于支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明确提出:借国际旅游岛建设之机大力发展海南文化产业,加大投资力度,加快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将海南文化产业打造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①因此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发展海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对于丰富国际旅游岛文化内涵,增强旅游开发,促进民族团结,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海南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是海南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海南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机器生产为基础,商品经济为主流的工业化时代,伴随着崭新的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崛起,延续数千年的民族传统手工艺正在日益衰竭。在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跨越式发展过程中,如何正确看待传统文化的这种必然的文化变迁,如何面对多样性文化生态被破坏和文化资源的枯竭,如何在现代文明发展中寻求对海南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的活态传承与资源开发,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活态传承”的视角强调民族传统工艺在海南国际旅游岛语境中的衍变与创生活力,基于此考察宗旨,本报告将着意突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注重考察海南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历史沿革与传承现状;二是注重考察文化变迁中传统工艺发展的内在纹理与脉络;三是关注传统工艺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宏大框架中的创生与再嵌入问题。
二、海南少数民族传统工艺
发展的主体特征
(一)以黎族文化最具独特性、广泛性和代表性:海南各族人民在各自的栖息地,以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构成风格迥异的区域性文化特征和文化艺术生态空间,其中尤其以黎族文化最具独特性、广泛性和代表性。黎族系古代百越民族的一支,是海南的最早开拓者和原住民,作为海南历史最悠久、人口最多、地理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黎族文化艺术成为海南民族传统文化核心组成部分,海南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也以黎族手工艺最为发达,黎族织锦、制陶、椰雕、藤竹编等传统手工艺作为海南最富特色的民族手工艺而享誉海内外。
(二)民族文化原生态保存的相对完整:海南工业化生产相比其他内陆省市起步晚、规模小,加上海南岛特殊的地理环境及农业为主导的经济模式,民族传统手工艺长期保存了相对完整的文化原生态。海南历史上虽然经历几次大的移民活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族文化,但这些异族文化很快被融入到黎族自身主体性文化体系之中,难以形成大规模的文化变异。在这些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缓慢的地方,一些手工技艺依然保持着古朴原始的艺术风貌,保存了相对完整的民族主体性文化特征,形成自成一体的民族文化风格,成为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突出代表之一。当然,随着现代社会工业化、城市化、商业化在全球的迅猛推进,海南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振荡与冲击。
(三)传统工艺的现代需求日益增长:国际旅游岛语境中海南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发展需求日益增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需要,国家层面的非遗保护使海南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发展得以保障。二是旅游岛建设与文化建设的需要,海南正处于“国际旅游岛”的跨越式发展阶段,海南着力打造旅游文化大省,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将成为旅游文化的标志和宠儿。三是发展绿色工艺产品的需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喜欢用更加环保绿色的传统工艺产品来装点美化生活。四是礼品市场的逐年扩大,政府部门、各类机构企业及个人,对具有地方特色、做工精细的传统工艺需求很高。五是收藏等艺术市场的开拓,制作精美富有历史文化品味的民族传统手工艺,成为藏家和文博单位的热门收藏。
三、海南少数民族传统工艺
的主要类型及艺术特点
海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少数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传统手工艺,这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海南重要的文化产业资源。
1.黎族织锦:海南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黎族纺织工艺——黎锦艺术上。黎锦色彩绚丽多彩、种类变化繁多,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历史上成为区分不同血缘集团和部落文化的重要标志,是穿在身上的记载黎族历史文化的“甲骨文”。
2.椰雕:椰雕是海南特色传统手工艺,是用椰子壳雕制而成的工艺品。海南椰雕源远流长,唐代椰雕就很风行,唐代诗人陆龟蒙在《和袭美寄琼州杨舍人》一诗中已有“酒满椰杯消毒雾,风随蕉扇下瀧船”的名句②。明清至近现代,海南椰雕技艺更成熟精巧,作为“天南贡品”③向北京进贡,并畅销南洋群岛及欧美各国。
表1海南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主要类型
序号 |
工艺名称 |
工艺流程 |
主要技法 |
原材料辅料 |
代表性传承人 |
1 |
黎族织锦 |
纺线、染色、织锦、绣花 |
双面绣绷染 |
棉、麻、丝 |
容亚美、刘香兰 |
2 |
椰雕 |
造模、雕刻、镶嵌、彩绘 |
浮雕、圆雕 |
椰壳、椰棕 |
文必奇、文邦容 |
3 |
黎族制陶 |
选料、盘筑、装饰、烧制 |
盘条、贴片、露天烧制 |
高岭土 |
羊拜亮 |
4 |
藤编 |
选藤、漂白、编织、上漆 |
编织 |
红藤、白藤 |
纪进和、郭来权 |
5 |
贝雕 |
打磨、抛光、雕刻、修饰 |
浮雕、圆雕 |
蝶贝珍珠贝 |
王昌兴、周仁慈 |
6 |
黎族剪纸 |
构图、剪纸、刻纸 |
剪、镂刻 |
各色彩纸 |
羊永生、韦勤 |
7 |
珍珠工艺 |
选料、设计、镶嵌 |
打孔、设计 |
南海珍珠 |
不可考 |
8 |
龙被艺术 |
织布、染色、刺绣 |
刺绣 |
棉、麻、丝 |
不可考 |
9 |
苗绣 |
刺绣、蜡绘、浸染 |
蜡绘、浸染 |
棉布、蜂蜡 |
蒋秀英 |
10 |
黎族草编 |
选料、浸泡、编织 |
编织 |
露兜叶等 |
谭桂民 |
11 |
黎族骨雕 |
磨制、雕刻、修饰 |
磨制、雕刻 |
牛骨、兽骨 |
符爱国、王启敏 |
12 |
黎族独木雕 |
选料、雕凿、修饰 |
雕凿 |
木棉树、楠木等 |
陈取文 |
13 |
黎族银饰 |
浇铸、锤锻、焊接、打磨 |
拔丝 |
白银、锡 |
不可考 |
3.黎族制陶:海南黎族制陶始于新石器时代,至今仍延续着原始制陶泥条盘筑法、泥片贴筑法等古老工艺,被考古界誉为我国制陶历史的“活化石”。在海南昌江、白沙、三亚等地的少数黎族村庄,仍保留着古老制陶工艺,艰难延续着海南黎族的古老文明。
图1④可爱的黎族少女
图2海南乐东县国家级传承人容亚美在织锦
图3三亚鹿回头村黎族哈方言女性在纺线
图4黎族织锦省级传承人王瑞妹向我们展示双面绣作品
图5国家级黎族制陶传承人羊拜亮制陶
4.藤编:海南藤编自唐代起就作为工艺珍品进贡给朝廷。海南藤编轻巧精细、坚固耐用而深受喜爱。黎族聚居的儋州、琼中、五指山、保亭等地在历史上都是著名的藤编之乡,曾经引领广东之先,生产的产品远销东南亚、欧美等国,曾为海南主要的创汇产业之一。
5.贝艺:主要有贝雕、贝壳画、贝壳镶嵌等多种器具、摆件装饰品种。海南贝雕工艺在明代就有很高水平,并且和椰雕工艺结合起来,形成古朴明丽的艺术风格。近年来以椰林风光、天涯海角、五公祠等海南名胜古迹为题材的贝雕画,也成为颇受欢迎旅游产品。
6.剪纸:黎族剪纸是汉黎文化交融的产物,在黎族村寨有深厚的群众基础。黎族剪纸首先作为民俗艺术用品在丧葬上大量使用,同时也应用于祝寿结婚生子等活动中。其次是发展成为较有影响的当代民间艺术,海南乐东大安乡被文化部命名“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大安黎族农民剪纸曾多次在国内外剪纸赛获奖,为海南民族文化史上写下了新的篇章。
图6乐东县大安黎族剪纸
7.黎族独木雕:木雕工艺是黎族手工艺特色品种,尤其以独木器的制作见长。黎族独木器是指用一段原木雕凿的各种用具,技法粗犷造型独特,构成了黎族文化艺术的重要内容。黎族独木器曾是黎族重要的生产生活用器及宗教祭祀用具,随着现代生活的改变而退出了历史舞台,多被保存在博物馆及一些旅游景点陈设室。
8.苗绣:苗绣主要存在于海南保亭、五指山等苗族聚居区,图案饱满艳丽讲究对称美。主要作头帕及镶嵌服装的衣领、衣襟、衣袖、帕边、裙脚等部位,亦可用它来缝制挎包等。目前苗绣服饰在一些苗寨仍然是苗族青年结婚服饰,很多苗族青年女性都会刺绣,但没有做产业开发,尚未与旅游市场很好结合。
图7苗族刺绣
9.珍珠工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珍珠的国家,且自古以来就有“东珠不如西珠,西珠不如南珠”⑤的典故,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就在海南岛设置了“珠崖郡”,随着近年来海南旅游经济的发展,南海珍珠已经成为海南本土最富有特色最受欢迎的旅游产品之一。
四、海南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
发展现状与行业归口
(一)海南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发展现状:国际旅游岛建设使海南成为旅游热土。
2011年海南接待旅游人数3000万,旅游收入300亿;2012年全省接待游客3320.37万人次,旅游收入379.12亿,同比增长17%;2013年1~8月份累计接待游客2263.74万人次,实现收入238.19亿元,同比增长14.3%,2013旅游年收入预计接近400亿元。⑥旅游购物成为海南旅游消费一大亮点,2012实现购物收入100多亿元,约占旅游总收入30%,但海南传统手工艺作为旅游商品所占市场份额却很低,不到10%。从本次调研情况看:海南民族传统手工艺现在发展良好的有椰雕、黎锦、珍珠饰品、贝雕、贝壳画、苗绣等6个品种;有生存困难的是牛角雕、黎族银饰、藤编、黎族草编、黎族剪纸等9个品种;处于濒危状态的有黎族制陶、黎族独木雕、牙骨雕等4个品种,发展良好的品种仅占调研品种的31%,有生存困难的品种占48%,处于濒危状态的品种占21%,调研情况表明海南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1.发展状况良好的传统手工艺品:目前海南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发展,很大程度都集中在旅游市场上。从我们这次调研情况来看:传统手工艺顺应时代发展,工艺精湛并与旅游市场紧密结合的,产品发展状况良好,反之就会生存困难。上述发展良好的品种,除苗绣仍主要用于苗族婚礼等传统习俗,黎锦、椰雕、珍珠饰品、贝雕等都是海南旅游商品市场的生力军。黎锦主要用作服饰、礼品和装饰品,目前发展市场良好前景广阔。椰雕主要用作家具、旅游商品、艺术礼品等,椰雕嵌贝《椰树传说》和《天涯欢歌》曾被作为珍贵礼品馈赠澳门政府。南海珍珠成就了海南最大工艺产业,目前海南珍珠年销售超过3亿元,尤其是伴随海南旅游市场发展起来的京润珍珠有限公司近20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从珍珠的养殖生产、销售研发及文化展示全方位的中国最完整的珍珠产业链。上述工艺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且极具现代感,做到了文化内涵、地域特色与旅游开发的紧密结合。但整体来看,海南手工行业存在企业规模小、融资困难、人才匮缺、税收过重、缺乏集群化商业运作等发展瓶颈,还处于为欧美、日本等国提供原材料和粗加工的产业链低端,尚未建立终端消费市场网络和国际网络,缺乏向国际品牌冲刺的能力。
图8苗族婚礼上新人穿着传统婚嫁礼服
图9笔者在昌江七叉黎族村寨调研
图10文传述老人与他的椰雕作品
2.生存困难的传统手工艺品:黎族木雕、牛角雕、银饰、藤编、草编、剪纸等9个品种的民族传统手工艺目前生存困难。这些手工艺都是农耕时代海南各民族主要的生产生活用品和宗教祭祀礼器,积淀了海南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随着工业时代变迁而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造成他们生存困难的原因还有:缺少政府的引导和扶持;缺少企业投资和经营;缺少创新意识和市场开发意识。从调研情况看,上述手工艺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若积极探讨与海南文化市场的结合,不但可以丰富海南旅游与艺术市场的产品种类,还能获得良好的市场经济效益。
图11黎族藤竹编制凳子
3.濒危的传统手工艺:目前黎族制陶、黎族独木器、牙骨雕等传统手工艺处于濒危状态,这些手工艺至今没形成独立的生产经营模式,只是作为国家或省市级非遗保护项目的形式存在。黎族制陶是黎族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日用品,但现代价廉物美的工业产品使古老凝重的黎族传统陶器丧失了用武之地,目前海南能完整掌握黎族制陶古老技艺的艺人仅存数十人。而黎族独木器更是因生活习俗的变更及森林资源的有限而成为过去式。
表2海南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生存状况表
序号 |
类型 |
生存状况 |
|||
发展良好 |
生存困难 |
处境濒危 |
原因分析 |
||
1 |
椰雕工艺 |
√ |
地域性强、开发良好,市场广阔 |
||
2 |
珍珠工艺 |
√ |
开发状况良好,市场广阔 |
||
3 |
苗绣工艺 |
√ |
自用为主,开发前景良好 |
||
4 |
藤编工艺 |
√ |
开发状况良好,市场广阔 |
||
5 |
贝雕工艺 |
√ |
开发状况良好,市场广阔 |
||
6 |
黎锦工艺 |
√ |
政府重视,旅游市场广阔 |
||
7 |
黎族剪纸 |
√ |
群众基础深厚,待开发 |
||
8 |
牛角雕 |
√ |
产品单一,市场狭窄 |
||
9 |
黎族银饰 |
√ |
市场前景好,待开发 |
||
10 |
黎族草编 |
√ |
自用为主,待开发 |
||
11 |
黎族制陶 |
√ |
学术研究为主,待开发 |
||
12 |
牙骨雕 |
√ |
产品单一,市场狭窄 |
||
13 |
黎族独木器 |
√ |
自然淘汰,市场狭窄 |
(二)海南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归口管理与建设
1.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归口管理部门:海南作为经济特区,政府管理实行“小政府,大社会”的运行模式,手工艺行业归口较混乱。目前海南传统手工艺的产业发展归口在海南省工业与信息化厅,具体由工信厅中小企业处主持手工艺行业的发展。但是中小企业处主要承担全省中小企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协调解决全省中小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民族传统手工艺行业属于弱势行业,长期难以被关注。另外海南“工信厅”主要通过项目来扶持企业,很多民族传统手工艺因为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企业发展体系而无法纳入其扶持范畴。
现在海南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主要是作为非遗保护项目形式,由省文体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统一管理。但是海南省非遗保护中心工作重点主要是传统技艺的传承保护,传统手工艺的产业化发展及市场开拓并不是非遗保护中心的主导范畴。作为传统手工艺行业发展的直接对口机构——海南省工艺美术协会2009年4月才正式成立,是我国成立最晚的省级工艺美术行会,且面临人员紧张、经费短缺、技术落后等问题,还不能有效地发挥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为行业服务。同时海南省民委、省旅游委等部门也涉及到海南民族传统手工艺的挖掘与保护工作,但也没形成长效机制,对海南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保护与产业发展尚无长远规划和有利措施,归口混乱是该行业长期发展缓慢的深层原因之一。
2.民族传统手工艺馆藏设施与收藏:海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有2万多件,基本陈列4个即《海南馆藏文物陈列》《海南历史陈列》《海南少数民族陈列》及《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海南省民族博物馆以收藏海南少数民族工艺为主,馆藏文物3万多件,是海南民族传统工艺的重要研究基地,目前馆内设有海南历史文物展、黎族文物展、苗族文物展等6个基本陈列和2个专题陈列。上述两个博物馆通过实物、图片、文字等系统介绍海南历史和黎苗等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是人们了解认识海南历史和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窗口。
海南省除上述两家省级博物馆从事民族传统手工艺的收藏展示与保护研究工作之外,在海南各市县博物馆、文化馆、群艺馆及研究机构,也有一定的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馆藏设施和馆藏,如保亭县投资12000多万元建设的“保亭县文化中心”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为一体,是保亭打造黎苗民族传统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对推动保亭区域文化建设,打造保亭“黎苗文化品质城”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在白沙、乐东、三亚等地还活跃着一批民间收藏场馆与基地。
图12海南省民族博物馆
图13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为一体保亭县文化中心广场
3.民族传统手工艺文化交流平台建设:建立海口文化创意产业园:海南省2010年在海口国际会展中心成立文化创意产业园,对贝雕、黎锦、椰雕等民族手工艺企业进行集中展示和市场运作,希望藉此积极拓展海南旅游品市场。
构建海峡文化圈:积极搭建琼台文化交流平台,促进海峡文化圈的建设。海南、台湾两大宝岛地域相近、文化相通,台湾高山族、阿美族与黎族血缘相近,琼台的文化交流合作非常频繁,2011年国台办确定海南保亭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海南省台办傅少强表示琼台文化交流已形成博鳌亚洲论坛、两岸农业合作平台、两岸少数民族文化交流平台、美丽赛事平台等八大平台。⑦这些平台的建立为促进海峡两岸的文化艺术交流,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与纽带作用。调研情况表明,伴随琼台文化交流平台的建设,两岸民族民间传统工艺交流十分活跃,众多海南手工艺人被邀请到台湾传艺授课、举办展览,对促进两岸民族传统手工艺发展,增强两岸人民的民族文化认同,构筑“海峡文化圈”发挥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五、海南少数民族传统工艺
产业开发的主要问题
(一)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保护发展意识淡薄
国家政府主导的传统工艺传承路径因为一些地方领导缺乏弘扬民族精神、繁荣民族经济的意识,没有从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措施,致使民族传统手工艺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还有一些单位和个人甚至见利忘义,大肆倒买倒卖民族文物,致使珍贵的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资源不断遭到破坏和流失。海南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基本上维持散兵游勇的发展格局,导致该行业长期以来发展缓慢。
(二)管理主体多元化,保护工作难以协调
海南省工信厅、文体厅、省民委、省旅游委等行政管理部门,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海南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开发应用工作。但由于管理主体不明确,政出多门难以形成整体合力来解决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同时,虽然有多个部门参与这项工作,但至今没有形成海南民族传统手工艺发展的完整经济数据,也谈不上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合理开发利用。
(三)税收制度缺陷,导致生产成本和税赋加重
手工艺生产有别于机器化生产,首先是许多工艺品所需原材料为自然资源或农林产品无法获得增值税发票;其次生产过程中技师手工费支出也无法获得增值税发票。而税制改革后,实行增值税抵扣的方式进行纳税,事实上增加了手工艺生产企业的税收负担。加上目前生产成本的提高及人工费的提升,海南很多传统手工艺企业和作坊都难以维持基本的生存,不得不改行做其他谋生。
(四)生产经营粗放,缺乏核心竞争力
海南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行业中,90%的生产主体为“小、散、弱”的小企业或小作坊,这种单打独斗的小微企业在专业化生产、筹资融资、市场开拓、设计创新等方面都存在着天然劣势,企业市场拓展能力异常低下,行业发展缺乏核心竞争力,没有形成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很多工艺企业已经萎缩甚至消亡。
(五)从艺人员青黄不接,缺乏文化自觉
许多民族民间手工艺“因人而存”,由于是独门绝技、口授身传,往往会随着民间老艺人的离世而消亡。目前,支撑海南省民族手工艺生产的中坚力量,年龄都在55岁以上,而30岁至50岁年龄段的高级技术人员出现断层。文化自觉的缺乏让许多传统手工艺在得不到足够重视和有效保护的情况下,面临着人亡艺绝的危险。
(六)产学研结合力度不够,产品附加值低
目前海南传统手工艺生产缺乏“产学研”有效结合,加之“公司+农户”、“传习所+农户”的发展模式尚处初级阶段,欠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观念的特色工艺,产品附加值很低。从本次调研来看,海南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市场具备典型的“柠檬市场”特征:
1.各地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地域特色民族特色,一定程度上丧失了产品核心竞争力和生命力;
2.产品没有行业认证,缺乏分类分级,市场“鱼目混珠”令消费者真假难辨;
3.某些企业商家片面追逐短期利益以次充好的产品大行其道,损害了民族手工艺的声誉,使许多有民族文化价值的手工艺自然贬值。
(七)生态环境被破坏,源头活水日益缺乏
手工艺的生存发展靠的是源头活水和卓越品牌。由于茅草屋改造及缺少必要的宣传窗口和销售渠道,“工艺师兼商人,坐在家里等订单”、“养在深闺无人识”,这是海南众多传统手工艺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特色语境和在场意识缺乏,海南轰轰烈烈的茅草屋改造工程使传统手工艺被连根拔起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和空间,而活跃在海南各类文艺舞台及旅游景点的“黎装”女性,多以化纤机织的服装及塑料花等做工粗糙的现代仿品代替传统黎族服装和银饰骨簪,使这些民间瑰宝很难有机会重放光彩。品牌意识淡薄,营销格局常局限在地域性“小圈子”内,没有知名度和市场的支撑,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命运只能是没落。
(八)保护制度不健全,民族手工艺资源大量流失海外
由于对民族传统手工艺精品缺乏必要的保护措施,一些外国团体、个人纷纷收购海南民族民间艺术制品或资料,致使黎族龙被、海南黄花梨、沉香等珍贵的民族传统手工艺资源大量流失海外。这对于提升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文化品质,传承海南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都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六、海南少数民族传统工艺血脉传承
与产业开发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宣传,促进工艺传承政府主导与社会主导双向发展
海南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凝聚着千百年来手工艺人的心血与智慧,民族传统手工的湮灭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断层。加强民族传统手工传承保护,应促进政府主导与社会主导双向发展,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宣传传统手工艺保护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推动全社会和广大群众共同推动民族文化的繁荣。其次对为海南传统手工艺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工艺大师予以表彰奖励,不断提高工艺大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同时,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活动,鼓励工艺企业和工艺传人参加有影响的商贸博览会。此外,还可利用博物馆、互联网、销售窗口以及民族传统手工艺技艺比赛等渠道,宣传展示海南优秀民族传统手工艺,扩大海南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二)加强立法,统筹民族手工艺的科学管理
“文化保护,立法先行”——这是所有先进国家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首要的成功经验。目前海南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立法工作明显滞后于现实需求,随着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步伐日益扩大,依法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就显得更为迫切。
1.明确传统手工艺的主管机构,确定传统手工艺的保护范围。有效协调各方力量形成整体合力,共同解决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中出现的各种矛盾。
2.加强知识产权的立法与保护,将优秀传统特色手工艺的形式和技巧都登记备案申请专利,并注册为海南地理标志,使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不再被国外肆意侵权。建立分类标准和工艺大师的评审制度,有效防止“假大师”和“假精品”的出现。
3.建立长效机制的生态文化建设区,抵制传统工艺产业化的经济单向思维,确保传统工艺原生态资源和文化认同,使其在知识经济体系中实现经济盈利和遗产保护的双赢。
(三)减免税收,促进工艺企业的稳步发展
根据文化部、财政部关于《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海南省应辅以各项配套资金,出台民族传统手工艺发展的特殊政策,给予手工生产企业专项贷款和税收优惠,扶持手工艺生产企业延续传统、扩大经营、开拓市场,赢得更多的社会认可及经济效益。同时,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开发工作。
(四)确立传统工艺在当代建设格局中的可嵌入性,促进传统工艺活态传承
对民族传统手工艺资源分布、传承状况、产业结构和市场发展等情况进行科学评估,并遵循“抢救第一、保护优先”原则,把各类传统手工艺资源纳入海南各级保护名录,实行分级保护、合理开发制度。要重视研究传统手工艺发展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宏大格局中的可嵌入性,使其当代传承在国家主流价值构建、政府决策施政、产业结构转型等现当代经济文化建设领域中重放异彩。
(五)构建长效传承机制,注重人才保护与培养
做好各级传承人的选聘工作,加大对传承人的支持保护力度,积极倡导整体传承和创新传承相结合的传承模式,因地制宜构建多样性的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长效传承机制。实施人才战略,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在艺术院校和专业技术学校开设传统工艺专业或课程;依托企业办学以改善从业队伍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并因地制宜创造条件,推动传统工艺爱好者成立各类手工艺社团,充分发挥各级民间艺术协会作用,促进传统工艺人才的发展与创新。
(六)理顺传承与开发关系,加强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创新
国际旅游岛的跨越式建设为海南民族传统工艺提供了丰富的需求市场与广阔的发展前景,理顺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开发的关系,既要提倡传统手工艺的“原汁原味”,又要积极开发创新,加强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交流融合,把手工艺企业做大做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海南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生产开发中,要坚持走“以精品促产品,以产品养精品”之路,从而推动传统手工艺产业开发,促进民族地区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图14黎族传统工艺的现代设计应用图15黎族织锦图案蛙纹的现代应用
(七)借鉴国外经验,推动传统手工艺有序发展
1.保护知识产权,促进传统工艺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发展传统文化的最佳途径。印度政府2007年就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传统知识数字图书馆(TKDL)以保护印度文化遗产不再被侵权而流失海外,该图书馆拥有1000万页的数据库,涉及包括手工艺在内的印度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由于印度近年及时并有针对性地为传统文化注册专利和商标运作,使印度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印度整个国家最大的出口产业不是IT,而是手工艺,手工艺这个行业在印度支撑了七千万人的就业机会。”⑧因为这样一个可持续的、基于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发展出来的行业,使印度很多地区的手工艺者都能保有他们自己的独特生存空间、文化习俗及可观的经济收入。
2.提升文化自觉,确立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传统文化遗产传承了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及价值体系,关乎国家命运和前途,将文化视为自尊继而自强才是文化保护的最高境界。欧美日韩等地区在国家层面保护本土传统工艺的同时,积极发挥民众的“文化自觉”性,取得了很好效益。海南传统工艺资源丰富但多停留在特定群体的仪式上,没有调动民间参与的普遍积极性。海南“三月三”、“温泉节”等节庆众多但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民间艺人而是不惜血本请来的明星大腕,传统工艺沦为浮夸节庆的点缀,缺失了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及融入生活的鲜活生命力。因此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建设要力求形成政府引导、社会主导、民众参与的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模式,从而全面提升文化自觉与自强意识。积极发展黎族等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文化产业,是海南在国际旅游岛建设开放的全球化语境中保持自身文化认同的重要支柱,是传统手工艺参与现代生活并成为强大的现代生产力的最好注解。
注释:
①关于支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海南省人民政府网,2012.1.15.
②③⑤转引自《中国黎族》,王学萍主编,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④文中所有图片均为作者在海南个少数民族地区实地拍摄照片。
⑥引自前瞻网http://www.qianzhan.com.
⑦新时期琼台文化交流,傅少强,中国新闻网,2011.9.18
⑧引自《中国之美,世界看见》,朱哲琴,民族手工艺保护与发展论坛,中央美院学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