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塞 娜: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乌珠穆沁草原熏皮蒙古袍制作的田野调查

[日期:2013-07-06] 来源: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作者:塞 娜 [字体: ]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乌珠穆沁草原熏皮蒙古袍制作的田野调查

——以熏制皮料为主要考察内容

塞 娜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摘 要:服饰不仅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和审美需求,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意义。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乌珠穆沁熏皮袍,在经历了几百年历史后走到今天,已经出现濒临灭绝的困境。本文通过调查和采访当地手工艺人了解了熏皮的制作工艺和传承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乌珠穆沁熏皮袍;手工艺;文化遗产;传承

乌珠穆沁,系蒙古族语,意为葡萄山之人。东乌珠穆沁旗简称东乌旗,位于锡林郭勒盟东北部。草场资源丰富,大部分为优质草场,是内蒙古自治区最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1](30)乌珠穆沁蒙古袍因其独特的风格而颇具蒙古族服饰的代表性,在斑斓的乌珠穆沁蒙古族服饰中,熏皮袍子作为其服饰种类之一,展示了灿若云霞的乌珠穆沁文化。2008年,乌珠穆沁熏皮袍制作技艺成为首批盟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9年乌珠穆沁熏皮袍制作技艺成为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熏皮袍子的历史记载以及制作技艺的文献资料十分有限,何时出现在乌珠穆沁草原已很难考证,据东乌珠穆沁旗文化馆副馆长席银柱说:“乌珠穆沁熏皮袍的制作技艺延续至今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2]

 一、熏制羊皮的过程

笔者于2012年2月20日到熏皮面料手工艺人斯日古楞老人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道特淖尔镇巴彦图嘎嘎查的家中进行田野调查(见图1、图2)。斯日古楞老人在放牧之余主要从事羊皮熏制,她从7、8岁开始就从事这项手艺劳动,至今已有50多年的熏皮经验,是东乌珠穆沁旗著名的熏皮艺人之一。

根据斯日古楞老人的说法以及参考其他资料得知,熏皮袍产生和广泛流传于乌珠穆沁草原的原因大概有几个方面:一,东乌旗气候系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天气寒冷、风大,[3](30)冬季长夏季短,因生产生活方式需要放牧,对抗严寒的最好方式就是穿羊皮袍子,而熏皮袍的保暖性很强。据当地牧民说,穿着熏皮袍在零下30度的严寒下,还可以丝毫没有冷的感觉,特别适合冬季放牧穿着。二,因地域广阔水草肥美,自古乌珠穆沁草原就被蒙古民族誉为“富足的土地”,生活在这片草原的蒙古民族大多家境富足,而熏皮袍子也是生活富足的一个象征。三,显示了乌珠穆沁蒙古人的审美爱好。皮革毛皮工业是内蒙古的传统行业之一,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传统的毛皮及其制品加工业的制作工艺为米、面、淀粉鞣质法,[3](476)而乌珠穆沁蒙古人却对皮子本身进行复杂的熏制程序后才制作成衣。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所喜爱的传统颜色,蒙古族也不例外,有其独特的色彩观念。一般来说,蒙古族尊崇基本色彩中的白、蓝(青)、黄及红色,[4]熏成的皮子颜色接近于土黄色,体现了蒙古族对黄颜色的喜爱和对大地的崇敬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在生活之余对于服饰装饰美的一种巧思。

斯日古楞老人说熏制羊皮的最佳时间是在秋末冬初,这个时候的气候不会很冷,阳光也不是很强烈,土地稍有上冻,挖的坑也会坚固一些。特别是这个季节会下稍许小雪,也可以很好的防止了因需要点火而引发的草原火灾。

乌珠穆沁熏皮袍子的主要面料为乌珠穆沁绵羊皮(见图3),少选山羊皮的原因是其羊毛粗硬,皮板硬厚,所以用量较少。绵羊皮多选在夏末秋初宰杀的羊皮,因为这个季节的羊经过春季剪毛和夏季草原茂盛的青草牧养,生长的羊毛细软发亮,而可以选做皮袍的羊皮必须要皮板柔软,毛孔细小,做成的袍子才会贴身温暖,是熏皮袍子的最佳面料。一件熏皮袍子成衣所用的羊皮为6-8张不等,所以选出较适合加工的羊皮也非易事。选好羊皮之后要彻底清洗上面的污垢,在羊皮快要晾干的时候涂抹一层粘土,之后用钐镰(见图4)刮掉羊皮上的油脂,彻底刮完后再用清水冲洗,放置干燥阴凉处晾干。将晾干后的羊皮放置在盛满酸牛奶的木桶(见图5)中浸泡,同时在每三十斤的酸奶中加入七到八两的咸盐。大概浸泡两周左右的时间拿出,用酸奶汤再进行一遍清洗,以防羊皮打卷。最后把清洗好的羊皮放在刮皮架上,用镰刀刮掉皮子上的残留物,将皮子挂在绳子上阴干,不可太阳暴晒,防止皮子变硬、变形。

挖制熏坑(见图6)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在选好合适的地点之后,在土质较硬的地上掏挖一个口小肚大的坛形坑(坑口直径约为20-30㎝,坑内直径约80㎝左右、深度约为80-90㎝),用一般黄胶泥抹光坑内壁。使用过程中熏坑如出现破损,也均用黄胶泥修复。熏皮燃料为马粪、牛粪(见图7)。 马粪燃烧后的烟雾轻薄、烟味小,熏出来的皮子颜色好看而均匀,但因为近年来马匹数量减少,故人们多用牛粪熏制。而羊粪则不用,原因是羊粪燃后的烟不能着色。在熏坑的地面上用三根长3米的木头呈三角状绑成支架(见图8、图9),用来捆绑要熏制的羊皮。把之前晾干的羊皮进行一定的裁剪去掉边角,用三张缝在一起,缝成一个类似三角帐篷的形状(见图10),缝合之间的绗缝要大(见图11),这样利于透烟。准备就绪后将马粪放入熏坑内点着(一般熏制一组要用2-3簸箕马粪),并将三根木头捆绑成三角支架置于熏坑上方,把缝成三角帐篷状的羊皮用绳子固定于支架上,口向下扣在熏坑上进行熏制(见图12),一般需要2小时左右熏制完成。最后将羊皮之间的缝线拆开,单张进行通风晾晒去除烟味(见图13)。斯日古楞老人说,如果有哪张羊皮熏的颜色不均匀或色彩不够重的话,就要重新熏制,所以说一件熏皮袍的每一张面料制作都是十分复杂的。这种传统的技艺是乌珠穆沁人智慧和长期劳动的结晶,不仅极具艺术性还具有科学性,是现代技术所不能替代的。

二、熏皮袍子的工艺部分

关于袍子工艺的部分笔者到了东乌珠穆沁旗内的“东乌旗民族服饰及工艺品研发制作销售中心”(见图14)进行了田野调查,采访对象是服装师娜仁图雅(见图15)。谈到传统的熏皮袍她说如今人们很少来服装店做这种袍子了,所以她做的也不是特别多, 不过回忆起来制作的过程,她坦言要比普通的蒙古袍难度要大许多。因为当时她的店里并没有现成的服装,图14所以她用图画以及其他蒙古袍为例讲解了制作的大概过程。

熏皮袍子因质地较厚,缝制的过程基本全部是手工,只有极少部分会用到缝纫机。袍子大身一般把羊皮分割成十大块左右,剪裁厚羊皮有时要用刀割开,腋下及袍子的边角部位可选取碎皮拼接(见图16),是因为这些地方不会被明显的注意到,所以选用熏皮中颜色不是十分均匀的部分也不会被看出来。娜仁图雅说所有拼接缝合的部分是熏皮袍子制作中最难的环节,因为拼接的缝线针脚要匀称,羊毛要朝向一致,并且还要十分用力。袍子的缝线多用棉线或动物毛制成的线,袖口、领口可用尼龙线或绣花线,袍子的辅料大多是棉布、绸缎、锦、镶边条(见图17)、金丝绒、各种材质的扣子等。

制作出的袍子成品外观和其他乌珠穆沁蒙古袍类似(见图18),但也有些许的不同。款式相同的部分是:都是一件式宽松罩袍、翻领、右衽、马蹄袖、腰间系腰带、袍子有镶边;[5](84)细节相同部分是:每一件袍子上的脖领、衣襟和开衩这三处镶的花边完全相同,领口内用棉布或金丝绒做里料,以免脖子的皮肤和面料直接接触。款式不同的部分是:熏皮袍子并没有开衩,并且除了脖颈部位之外其他部分没有里子。图19细节处不同的是:熏皮袍的衣边儿和镶边之间夹着一条羊羔皮条子(见图19),使得袍子的大摆上有一道白色毛边。而乌珠穆沁熏皮袍子也分男女款,袍子的整体是一样的,都是翻领、宽身、马蹄袖、腰间系腰带。不同之处是除了所用的皮料量不一样之外,在镶边等的细微处也有差别。女式熏皮袍大多是用黑色的绸缎或金丝绒在领子外面、衣摆和衣襟处镶边一周,另外在这个黑边外缘镶三道鲜艳的库锦窄边;还要在黑边的内缘镶三道彩边,在近些年流行一种彩虹条镶边,很多青年男女大都选择此种图案的花边来做为其中镶边装饰的一种。(见图20)男式熏皮袍的镶边与女式的相比简单许多,除了那一道羊羔皮上露出的白色毛边相同以及同样有镶黑色的绒边儿,镶边花色却没有那么鲜艳,一般不会超过三道以上。(见图21)在此次采访的斯日古楞老人家里,有一件她年轻时做给她父亲的熏皮袍,距今40余年。图20图21袍子只镶了一道三指宽的黑色绒边(见图22),她说老年人服装的镶边大都是一道黑色绒边,说着拿出她给自己60岁时做的生日礼物,也是一件熏皮袍(见图23),除了白毛边和黑绒边之外,她还用了两道绿色库锦分别镶在黑色绒边的里外缘。她说因为过生日很喜庆,图22所以用红色的缎子做了领子的外部和袖子折下的部分。其实选择何种镶边是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并无明确的规定。另外领子和马蹄袖翻出的部分是用羊羔毛皮来装饰,大多是黑白色相间的(见图24),即保暖又有美感。

三、此次调查乌珠穆沁熏皮袍产生的问题与思考

首先,熏制羊皮这项工艺已有千百年的历史,斯日古楞老人的熏皮手艺是跟着家族老人学的,有了近五十年的时间。她说这次熏皮是因为有人急着要做一件熏皮袍,所以才接到的活,每熏一张羊皮收手工费50元,和复杂的工艺相比可以说是利润微薄,而且每次熏皮都要手工来完成,所以现在会做并且愿意从事这项工艺的人越来越少了。我问她的儿子,会不会做熏皮,他说可以帮忙,但无法自己独立完成,并且不愿意去学这项手艺。他说认识的年轻人里也没有会这项手艺的,也大都不愿意去学习。这项传承几百年的民间艺术已经面临了在民间濒临失传的局面。

其次,这项工艺濒临失传的原因还有以下几种。第一,熏皮袍子造价较高,例如一件袍子所要6-8张羊皮,再加上熏皮费用和制作袍子的费用,成本约5000元左右。现在牧民的草场有限,养牲畜的数量也有限制,收入去做一件熏皮袍会有些困难。第二,如今的蒙古袍已不是蒙古族的日常服装了,取而代之的和城市人一样的服饰。特别是冬天有了棉衣和羽绒服的替代,已经很少有人会选择传统熏皮袍御寒了。这时熏皮袍的缺点也显露了出来:就是重量十分的沉,并不是很方便于活动。特别是现今的气候不及从前寒冷,也没有必要穿着厚重的熏皮袍子。第三,在我访问东乌旗民族服饰及工艺品研发制作销售中心的服装师娜仁图雅时,她说虽然现在的人们都不怎么穿蒙古袍了,但近几年穿传统服装的习惯在年轻人当中又开始“时兴”了,甚至有些人会举办穿着蒙古袍的聚会,那么很多乌珠穆沁人就想要选择熏皮袍来穿。这时一种和熏皮面料很相似的麂皮面料出现了,这种面料易于制作蒙装,成本低(约500元左右)、轻便,并且在外观上和传统羊皮熏制的几乎相同(见图25、图26),那么年轻人就更愿意选择这种新式的“熏皮袍”,对想穿传统的而没有足够购买能力或怕穿着不方便的人来说,又是一个新的选择,同时也对传统熏皮袍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造成了熏皮袍子市场的衰落。

最后,在熏皮手工艺人逐渐减少和熏皮袍子市场逐渐衰落的情况下,这项传统的手工艺面临着濒临失传的可能。“传承人所传承的不仅是智慧、技艺和审美,更重要的是一代代先人们的生命情感,它叫我们直接、真切和活生生地感知到古老而未泯的灵魂。这是一种生命相传的文化,一种生命文化:它的意义是物质文化遗产不能替代的。”[6]如今的人们并不是很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所以就更难提到传承和发展了,那么随着这些老艺人的离开,这些传统的手工艺也就随之渐渐消亡。而如何去唤起年轻人去传承并发展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因为这种民间文化首先要在民间被重视,才是得以发展的关键。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结构调整,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也相应起了根本性的变化。图26如今的草原已经不在是传统的“游牧生活”,虽然乌珠穆沁的原生态生活习惯保持的较好,但也避免不了大趋势的改变:年轻人们更愿意走出去到城市里面生活,接受新鲜事物,而不愿意和家里的老人学习这些传统的技艺,谈到这些问题时也觉得不以为然。政府虽强调“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民族传统文化和特色地域文化的丰厚资源”,但就此次的调查之中了解到,对于保护这项十分有意义的传统手工艺的力度是远远不够的。

很多古老的民族文化失去了滋生的土壤,濒临失传和灭绝,特别是古老手工艺更是面临绝迹,民族文化传人断代问题日趋突出,确立有效保护、传承措施已迫在眉睫,应成为政府、学者、教育机构亟待重视的问题。

注释:

①图1、3、4、5、6、7、8、9、10、11、12、13、14、15、16、17、19、20、21、22、23、24、25、26为作者本人拍摄。

②图2、15为高明锐拍摄。

③传统的乌珠穆沁女子蒙古袍。摘自百度:巴彦9858摄影吧,由巴彦9858所发表的帖子《乌珠穆沁服饰展示》。

参考文献:

[1]张魁义主编.锡林郭勒盟志[Z].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

[2]弥足珍贵的手工技艺[N].北方新报(呼和浩特),2010-07-08.

[3]内蒙古大词典编委会.内蒙古大辞典[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

[4]西林. 蒙古族的传统色彩观念[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01).

[5]哈斯巴特尔.蒙古族传统文化图鉴[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

[6]冯骥才.民间文化传承人:活着的遗产[N].文汇报,2007-05-10.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lixj | 阅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