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艺术走进美国当代社会
——亲历与思考
中南民族大学 何红一
摘要:民间艺术永远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播与交流中最活跃的文化要素。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文化热在世界的兴起,中国民间艺术热也在升温。它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优势也不断地凸现出来。本文拟从文化学角度对中国民间艺术与当代美国社会关系现状作出评述,并就中外民间艺术交流的展望与对策提出思考。
关键词:中国民间艺术 美国当代社会 交流和影响
一、世界中国文化热潮中的中国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永远是一个民族文化中最活跃的文化要素。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文化热在世界的兴起,中国民间艺术热也在升温。中国民间艺术除了具有传统的艺术固有的魅力以外,在当代文化交流中简捷、灵便、具有亲和力和强大的视觉冲击力的优势也不断地凸现。笔者有幸亲历现场观摩和参加了在美国举办的两项有意义的大型中国文化交流活动。此外,近些年笔者个人以民间剪纸为主题的“民间交流”也在美国多种场合进行,获得一些切身感受,愿将本人的感受与思考提供给各位参考。
1. 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中国文化节
2005金秋10月,中国文化部与美国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联合举办中国文化节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拉开帷幕。这是肯尼迪中心“有史以来以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为主题举办活动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也是美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最大规模的、受到美国人民最高关注的中国表演艺术的盛会”。 盛会历时一月,中方派出人员超过700人,加上香港和旅美华人艺术团组,达到900人,交流项目近30个,包括八个首演剧目以及数十项免费文化交流活动,双方投入500万美圆,共同打造了精美的中国“文化大餐”[1],全面展示中国悠久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和独特魅力,以及它在当代社会中的活力。
中国将这次文化节的主题定为“传统与创新”,得到美方的认同。美方宣传资料写道:“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和13亿人口的中国,正以惊人的步伐迈入21世纪。正当这充满活力的中华文明升起并闪耀在世界舞台之时,肯尼迪中心的中国文化节将展示这个国家传统与崭新、熟悉与神奇的风采。”中国文化节的展演项目中京戏、杂技、陕西的皮影、云南原生态合唱、内蒙无伴奏合唱、北京文化周“中国红”主题庙会都属传统表演艺术和手工技艺范畴。
美国社会和民众对中国文化节反应热烈,各大媒体(《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对文化节进行了大幅度报道。有近40万观众亲历在华盛顿举办的艺术表演、展览等活动。另有逾百万美国观众通过现场转播和在线手段了解中国文化节。
红色是中国民间色彩,也是中国文化象征。文化节期间的华盛顿,到处弥漫着“中国红”色彩。走近节日中心的肯尼迪中心,老远,厚重浓郁的红色就会跃入眼帘。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高大建筑巨幅玻璃幕墙上悬挂着数面高15公尺宽5公尺的大红装饰,出自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奖项获得者中国香港艺术家叶锦添之手,他的创作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的民间剪纸艺术。运用了剪纸形式的图腾图案,既配合了象征吉祥的红色为文化节的主要色调,又将中国传统美感融入现代创作形式,转化为装点这座现代艺术殿堂的巨大窗花。
肯尼迪中心是美国国家文化中心,也是世界著名的文化艺术机构,在国际演艺界影响巨大。我国艺术家的“大剪纸”悬挂与此,与大厅内的世界各国国旗相辉映,并且能在这座宏伟的艺术殿堂的玻璃幕墙上永久存在,的确令人感到骄傲。
中国文化节最活跃的要算北京文化周“中国红”主题庙会。庙会上的中国功夫、舞狮、舞龙、斗空竹表演;剪纸、泥人、篆刻、脸谱、风筝、面具、中国结的展示更具有娱乐性、参与性,使众多观众流连忘返。
中国文化节之夜施放的焰火是旅美华人艺术家蔡国强的杰作,数千宾客驻足波托马克河岸远眺这难得的盛况。最后一枚,是用特殊的装置发射出一簇强烈的焰火,一声巨响过后,焰火迅速生成螺旋状烟雾,高达二三十米,恰似气势非凡的龙卷风,它预示着中国文化旋风正在美国升腾,并将席卷世界。
2. 中国云南民间艺术家亮相美国第41届史密森民俗节
第41届史密森民俗节于2007年6月27日-7月8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史密森民俗文化节由美国最权威的以传播、交流和研究世界民族文化知识的机构——史密森学会举办。该学会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博物馆系统,有16座博物馆和美术馆,总共收藏逾1.42亿件艺术品和标本。
史密森民俗文化节创始于1967年。此后每年史密森学会都在美国独立日前后在国家广场搭建许多临时性帐篷作为舞台和展示台,向美国人们和世界各地的游客介绍美国本土及世界各地的文化风情。民俗文化节每年的选题都经过专家精心设计和论证,每次都是以地域为单位,展示世界某地独特的文化风貌,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大型民俗活动。目前已成功举办了42届,年均观众一百万人次。
每年一届的史密森民俗文化节是介绍世界各国民间文化的窗口,越来越多的国家都把参加史密森民俗文化节作为向世界展示本国传统和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舞台。众多在国际上有影响的文化研究机构,也把美国史密森民俗文化节作为了解、研究各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41届的主题为:“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文化的链接。”文化节邀请了澜沧江——湄公河区域的中国、越南、泰国、老挝、柬埔寨5国参加,中国为41届主力。云南派出了由40余位各民族艺术家、民间艺人组成的强大阵容。其中香格里拉歌唱组合表现了中国民间声乐极大的丰富性和可塑性,有些现象突破了音乐惯例,就是专家也无法解释。他们的乐谱,很多专家和外国音乐人都看不懂,可是他们自己心领神会,配合默契。
普米族青年歌手茸芭莘那,嗓音高亢、嘹亮,富有穿透力。她典型的毡帽下那张阳光的笑脸和在台上一甩长裙的洒脱,表现出民族的自信和坦然。她的演唱实力赢得了众多的美国知音,哪怕是在异国他乡,也拥有众多的粉丝。其他艺术家的葫芦丝、木叶、闷笛、双音巴乌、芦笙吹奏均让美国观众大开眼界。演出结束后,不少观众甚至找到他们的住处,要求跟他们学习中国音乐。
云南山地民族粗犷豪放、幽默风趣的原生态舞蹈、云南白族的银饰工艺、大理的白族扎染、白族木板印画、彝族的刺绣、傣族的剪纸、竹编,还有汉族的糖画和吹机玩具也都吸引了很多的美国游客。他们好奇地围着艺术家问长问短,并亲自参与制作体验。一位美国观众看到白族扎染艺术家张吉利工作太累,顾不得吃饭,把自己刚学会做的泰国饭送给张吉利吃。
丽江市玉龙县纳西族和国耀,是家族中第十八代东巴传人,擅长书写东巴文字画;傣族剪纸艺人邵梅罕剪纸不用绘样,作品大气而传神,充溢着南疆傣乡的情韵。他们所做的东巴文字画和傣族剪纸均为美国国会图书馆民俗中心收藏。白族小伙子杨焕培的木板印画——甲马纸,不仅为美国国会图书馆民俗中心收藏,还为美国历史博物馆和得克萨斯技术大学图书馆收藏。
第41届史密森民俗文化节,云南民间艺术家代表中国在对美文化交流上又迈出了一大步。
3.中国民间剪纸走进美国课堂
让世界认识一个真正的中国,除了国家、地方政府部门职能部门举办大小规模的文化交流活动外,一些民间的文化交流也显得非常必要。据统计每年经文化部批准的中外交流项目有两千起[2],更多的个体性质的文化交流要到万起以上。
在美国期间,笔者有机会在十所大学进行过民间剪纸艺术的交流,深深感到美国大学生对中国这门独特的传统民间手工艺的厚爱。他们从未接触过这种手工艺,一但接触、体验,并在短时间内看到自己的成果,感到格外新鲜和兴奋。在芝加哥附近的两所大学奥古斯特兰学院和爱荷华大学,一位亚裔学生俱乐部的学生,一连听了三场讲座,她的老师告诉我在她的寝室的墙上贴满了新剪的作品。中国农历春分节气,正巧在该校亚裔学生俱乐部教剪纸,学生们特意为我烤制了蛋糕,手捧亲手剪的汉字“春”,呼喊着“春”、“春”,个个春风满面,喜气洋洋,在异国他乡真切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春天扑面而来。
更重要的是,通过讲座,他们还了解到与艺术相关的文化知识。鲁道夫·梅根学院是一座具有175年历史的贵族学校。笔者应邀前去两次交流,还去过他们的两个小课堂。在介绍剪纸与中国春节关系时,重点介绍“春”字,先示范剪出一个“春”字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并告诉大家“春”象征着生命和希望,是一个从造型到内涵都十分美丽的中国文字。春节是中国最大的、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再让大家了解春字的构成,会写就会剪。果然,大家很快兴致勃勃地学会剪春字。最后指出春字的笔画结构里面包含了9个简易的汉字:“一,二,三,人,夫,大,天,口,日”,“春”字可以组成很多美丽的词语和句子,中国汉字中这种对称结构的字还有很多。有个学生居然按照这个方法剪出房舍的“舍”字。
威廉姆斯-玛丽学院,在美国公立学校排名30多位,不算太前,但她的历史悠久,是美国老资格学校之一。创始人为美国第三任总统汤姆斯·杰弗逊,该校的法律专业很有名。基辛格和撒切尔夫人是该校研究生院的名誉院长。该校语言系的中文教学也卓有成效,为我作翻译的就是该校3年级学生。当我讲到中国生肖民俗与剪纸的关系时,特地讲解中国人与12种动物的特殊关系。中国人爱狗情结由来已久,因生肖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地得到充实与完善。中国不同民族爱狗故事和美谈数不胜数,这些都是当代社会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人狗关系良性发展的基础。在中国民间艺术中,狗的形象与11个动物一样美丽,因为它凝结着上千年的祝福和期望,为此澄清一些关于中国人虐待动物、“嗜狗如命”的流言与偏见,听完讲座大家久不离去,排长队索要我为他们剪小狗。
圣-文森特学院,天主教教会学院,其传教士早期在中国创办了辅仁大学,现在对中国文化仍保持极大的兴趣,有中国文化基金会支持和推进中美文化交流活动。这所地处偏远的学校,迎接我们的却是身穿中国各民族服装的热情的师生,讲座在学术礼堂进行。大厅里摆满了中国民间工艺展品。讲座内容都与中国文化有关,有中国民间舞蹈、藏族文化、音乐等,活动进行了一整天。我的讲座是《中国民间剪纸与少数民族服饰习俗》,并以主持人穿戴的白族服饰为例,讲述白族妇女头饰的文化含义以及它所体现的大理风光,也取得了良好的交流效果。
在波士顿的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塔夫茨大学,更感受到了汉语教学卓有成效,与学生可以对话交流,气氛更和谐。尤其是第一天到塔夫茨大学,将学校的标志——一只衔着橄榄枝的鸽子,用剪纸的形式剪出,受到学生的欢迎。以后所剪的立体和平鸽,都成为与美国人沟通的最好方式。
此外,图书馆也是美国公共教育的重要场所。应美国国会图书馆亚裔美国人协会邀请,笔者于2006.1在美国国会图书馆作了一场题为《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的演讲,听众60余人。之后应美国国会图书馆民俗中心邀请,再次前去就中国民间剪纸历史与理论问题做了5个多小时的专题访谈和录像记录,并在国会图书馆举办的中国文化桌系列讲座中介绍《中国剪纸与新年习俗》。
在美国的中小学、马里兰犹太儿童中心、“美国人说汉语”俱乐部、弗吉利亚州爱西兰妇女俱乐部、华盛顿世界银行总部、Brooke Grove Rehabilition老年中心都有机会讲过剪纸,均受到听众欢迎。
二、中美民间艺术交流的展望与对策
1.民间交流会更加频繁。
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使中国文化热持续升温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近些年来中国的经济实力地迅速增强,西方专家认为,人类历史上,从未有任何国家如此迅猛地跨过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在这样短暂的时间内彻底改变了世界经济体系的格局。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连续4年(2003-2007)两位数的GDP增长率,令世界惊叹。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中国问题专家哈里·哈丁认为,美国目前的中国文化热与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兴起的日本文化热有一定相似性,当时正值日本经济迅速膨胀、美日经济关系空前密切时期。许多人都认为,中国经济非同寻常的表现,让他们对中国钦佩不已,对产生这一经济奇迹的文化充满好奇和向往。
随着中美经贸关系发展,两个大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趋紧密,两国人民扩大文化交往的愿望也日益强烈。国际市场对精通英语和汉语人才的需求将持续旺盛。很多年轻人为了能在就业市场中处于更加有利的竞争位置,纷纷报名参加汉语课程学习。许多旅游地点的工作人员,见到是中国人,总要“卖弄”一句汉语问候语表示友好。可见说中文正成为一种“时髦”。
一项2004年的调查显示,美国有2400所中学对开设和扩充自己的汉语教学课程表示了浓厚的兴趣。现在,美国各地学习汉语的中小学生大约有5万左右。有关部门预计,今后几年美国将会有上百万人学习汉语。“汉语热”升温,已经出现师资短缺。
②美国需要正确解读中国文化
正值2005年美国首都华盛顿“中国文化节”开幕之时,美国国会众参议院的八名议员分别提出两院共同决议案,对正在举行的“中国文化节”表示支持,呼吁继续加强两国在文化、科学、教育等领域的合作。议案说,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欣赏有助于推进美中两国整体的双边关系,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成就丰富了这个世界,类似的交流项目和活动有助于加强两国的外交、商业、政治合作。中国文化节为双边合作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应继续鼓励推动两国的文化理解;美中应共同推进文化、科学、教育合作;两国应继续推动交流项目,使之成为增进相互理解与合作的重要工具。
美国外交学会驻纽约的亚洲问题研究主任伊丽莎白.伊科诺米说:“举办文化节的时机对中国非常有利。文化节将带来杂技和艺术表演,帮助人们了解中国给世界带来的一切积极影响。任何这样的活动都有助于呈现一个比过去完整得多的中国形象,在华盛顿尤为如此。”
中国文化节在美国所激起的强烈反响,充分表明东西方文化可以交流共存、互相借鉴学习、共同繁荣发展。美《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认为,尽管不断有人谈论贸易战和军事对抗,但民意测验显示,同5到10年前相比,对中国怀有好感的美国人增加了。
主办“中国文化节”的美方代表,肯尼迪中心总裁麦克·凯瑟在接受中国记者专访时说:“美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仍有待拓展,因此我把‘中国文化节’看作美中文化交流的新开始。”凯瑟透露,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还将考虑推出其他的中国文化项目。目前,该中心正在致力于为中国艺术管理者提供短期培训。“我们的目标是长期的,因为中国已经成为如此重要的国家”。
美国民众对中国文化的包容和友好心态。他们不但容忍“中国热”,而且积极参与制造“中国热”、享受“中国热”、服务“中国热”,这些与这个民族多元化文化传统和包容的国民心态密切相关。美国人一旦真正喜欢某种东西,会率直地说出,会毫不吝啬赞美之辞,也不吝惜掌声。看了蒙古族的合唱,一位美国观众激动得热泪盈眶:“如果上帝听到这美如天籁的声音,也会激动得流泪的”。
笔者曾去弗吉尼亚爱西兰一个妇女俱乐部作剪纸讲座,这个俱乐部有30多位成员。听众中最大年龄的93岁,还有一位70多岁乳腺癌患者,视力不好,行动也不便,但仍然非常乐观地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去过美国的一个养老院,90以上的老人,有的话都说不清楚,处于临终关怀阶段。却带着氧气瓶,坐着轮椅前来观看中国的民间舞蹈和剪纸的表演。她们热爱生活,不仅善于享受本民族的生活文化,还善于用极大的包容心态来吸收他民族的生活文化,这些都令人特别的感动!
③国家文化发展策略的需要
我国驻美大使周文重2005.9在美国亚洲协会发表《中美关系的未来》演讲中,强调中美今后应妥善处理的几个问题,其中第四个问题就是中美民间文化交流的问题。他说“中美民间交流有广阔的潜力。中美友好有很长的历史,两国人民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建交以来,两国已经缔结了33对友好省和123对姐妹城市,双方人员往来每年超过175万人次。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美在文教、卫生、执法等领域的合作及民间交流,在未来必将达到新的高度。”[3]
前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在2005年美国华盛顿中国文化节上说,过去我们不仅与美国的经济贸易出现逆差,文化贸易也出现逆差。要扭转这种现象,中国文化不仅要有“拿来主义”,更要有“送出主义”。
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制定了一系列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将振兴中国文化提到文化安全和民族命运的高度。保护和抢救民间文化艺术也提到重要议事日程。运用民间艺术优势来宣传中国文化,发展同各国人民间的友谊,显得非常必要。人文奥运的成功举办,对世界影响巨大。美国NBC电台在奥运期间对中国文化的全方位报道,其客观宣传效果良好。这些都会促进和刺激世界对中国的文化的需求和了解。中国民间艺术即将迎来一个大繁荣、大发展的新时代。
④中国民间艺术本身对世界的吸引力
中国民间艺术是中国艺术的原生形态,是中国艺术之母。民俗生活是民间艺术创造的动力与源泉。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显性标志,它代表民众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态度,表现纯朴、鲜活的民族创造精神。中国文化的核心与精髓往往通过民间艺术表现出来。
民间艺术形式活泼,传播起来也更具亲和力。所谓的文化的交流,实质上是人类心灵的交流,是情感的沟通,作为一种软实力,在对外文化交流过程中,它是最美的,最富人情味的,也是最有竞争力的一种力量。人文奥运将中国文化平和的民族心态和文化发挥到极致。任何国家关系的发展都必须以民为本,要增进民众之间的了解。在沟通心灵的交流中,没有什么比民间艺术的手段来得更加直接、更加有效。相信通过民间艺术交流渠道,会帮助更多的美国人发现中国文化真、善、美的一面,所谓中国威胁论就会不攻自破。
《纽约时报》:作为世界最伟大的文化之一,中国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中国有50多个民族和1500多种方言,各民族和各地区的传统艺术、服装、音乐和语言艺术构造了难以置信的多样性,而这种文化的多样性和中华文明的宽容气度是最能吸引人的。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副总裁阿莉西亚·亚当斯女士评价“中国文化节的节目不仅是中国最好的,有些甚至是世界上最好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的解读是“一个世界,多种声音”。 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和而不同”。美国人推崇文化拼盘。与科学追求的同一性相反,文化的特征就是差异,多元并存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马大孔子学院院长刘全生教授认为,“中国文化中那种追求和谐和平的精神实质,是中国文化吸引美国民众的深层原因。许多美国学生表示,现在才发现中国文化中有许多美国文化中所没有的东西。美国文化讲究进取、创造,充满动感,中国文化讲究柔韧与和谐,充满静态美,两种文化就像太极中的阴阳一样,具有互补性”。
2.把握机遇,研究对策,作好进军世界的准备
① 加强对外联络,寻找契机
一些固定的大的交流活动要关注,争取进入。像美国肯尼迪中心国际文化交流项目、史密森学会每年一届的史密森民俗文化节、华盛顿每年一届的亚洲文化节、美国各大学的国际文化周;美国民俗学会、纽约亚洲学会等一些民间社团、组织的交流活动等,这些机会都可以利用。
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关键人物的作用显得格外突出。
2005年华盛顿“中国文化节”美方总协调人——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副总裁,国际项目主任阿莉西亚·亚当斯女士认为“肯尼迪中心的使命就是要将世界各地最好的艺术介绍给观众。作为此次活动的艺术总监,四年来一直在为筹备这项活动奔波,曾14次访问中国,与中方一起落实资金,联系演员,确定活动主题和演出项目,甚至到排练场地,亲自审定节目,由她选定节目,照顾到美国观众的不同需求和不同层面 ,保证了文化节的成功举办。
为中国云南进军第41届民俗文化节,王晓蓝女士,第41届史密森民俗文化节湄公河项目发起人之一、美籍华人著名舞蹈家,美国康涅狄克大学舞蹈系主任以及致力于美中之间文化交流的有关人士也付出了七年的艰苦卓绝的努力。王晓蓝说,她非常欣慰,在中国文化部、云南省政府的积极配合下,这一项目最终实现。“我认为这次非常成功!这是一个让美国观众对中国和云南文化进行了解的好机会。这不仅仅是云南代表团在美国的成功,也是中国文化在世界的成功和一次展示。”
② 寻找比较好的沟通方式
好的东西需要好的创意来推介。中国文化节新颖别致的徽标形似汉字,又不是汉字,受到人们的关注。它是由旅居纽约的华人艺术家徐冰依据自创的“天书”理念设计的。这个徽标中那个图案,被称为“新英文书法”,是英文“CHINA”的组合。艺术节的挂旗挂旗中的4个好象是“方块字”,是用英文字母拼起来的合起来的意思是“The Festival of China”(即“中国文化节”),这种中西文化的嫁接,使观众一看就懂。
笔者在美国大学介绍中国民间剪纸时,每次都是事先做好中英文的幻灯片,边讲解边示范。例如讲解喜花与中国婚俗与节庆习俗的关系。告诉听众“喜”字在中国组字中的引申意及快乐的含义:“喜庆”、“喜欢”、“喜气洋洋”、“喜上心头”、“喜上眉梢”、“喜出望外”……中国人形容高兴,往往用“心花怒放”,故喜字通常放在“心”上或与盛开的花朵放在一起。解释完了就现场表演剪喜字,祝愿大家在生活中保持喜悦的心情,享受快乐人生。不少学生自告奋勇地上台学剪喜字,体验中国“喜庆”文化之乐。之后那里的中文老师告诉我,课后一连几天内,学生们都沉浸在对中国艺术之夜的美好回忆之中,带着自己刚学会的剪纸成果大红的“双喜”字和绿色的立体“春”字四处“炫耀”;一位教西班牙文化的教授Fred当晚就写信向我们述说他的感受,“我很欣赏你们通过美丽的剪纸来介绍中国文化的方式,在这难忘的夜晚,我的心真的像花一样开了!”
③加强理论指导,发展深度交流
从1979年中美建交时签署《中美文化交流协定》以来29年中,两国文化交流经历了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经历了政府、民间以及商业运作多种形式,经验教训都有。如2005年的中国文化节尽管是双方政府的行为,但从广告推介到门票销售均采用商业运作模式,使文化节对美国主流社会更具吸引力;另外表演与知识普及教育密切结合的尝试也将交流引向深入。
将来趋势应该是务实的,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搞花架子。国内一些地方政府行为的通病是流于形式,红红火火、轰轰烈烈走一番过场,只开花不结果;今后方向应为专家介入,以理论为指导,不是简单的拿钱去办事,或领导带几个民间艺人出国玩一圈。系统介绍和重点展示相结合。个人认为,讲座与展示相结合的方法应予提,翻译和文化内涵的诠释也要做到位。科学论证,悉心策划;知己知彼,有的放矢,走可持续发展战略。使中国民间艺术最终打入国际文化市场,向国际产业化目标迈进。
④在艺术教育领域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民间剪纸进入世界艺术教育领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海外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孔子学院。从2004年11月21日中国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在汉城挂牌,到2007年12月第二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在北京召开,全球已有210所孔子学院。笔者曾应邀多次前去马里兰大学孔子学院做剪纸交流。这是美国建立的第一所孔子学院,主要面向美国首都地区政界、商界、律师和新闻界等专业人士提供汉语培训,同时致力于提高大华府地区汉语培训水平。院长刘全生先生高度肯定我们通过剪纸介绍汉字文化的方式,表示以后要把中国剪纸作为孔子学院的特色课程。
如果能使中国剪纸等民间艺术进入孔子学院教学体系,满足外国人在中国文化学习上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增强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竞争力,相信是一个好的思路和途径。。
⑤开发民间艺术产业,满足现代社会人们的多方面需求
在美国为数不多的传统节日中,艺术产品往往充当着节日经济消费的重要角色。如美国贺曼公司开发的镂空贺卡、美国情人节剪纸拉花装饰和万圣节骷髅头拉花装饰,都是利用中国剪纸镂空雕刻原理进行的产品开发。它们充斥于节日市场的各个角落,成为节日期间的热销商品。这些产品是由外国人引入开发的,国人对剪纸产品的国际市场开发还缺乏足够的敏感。
美国剪纸同行也非常具有商业头脑,会挣钱,但并不过于看重金钱。会员在网上出售的剪纸价格很高,但装帧到位,具有精品意识。操作规范,一幅就是一幅,没有盗版,从不抄袭,版权保护意识很强。一味追求金钱,功利心太强,路子就会走歪。竞争就变成恶性循环。
中国民间艺术出国展示,一般很少重视市场效益,更缺少品牌意识。中国文化节北京庙会的展卖品不少,但多为价廉物美的大路货,设计理念也很陈旧;许多工艺品因为缺少介绍和深度开发而滞销、贱卖;第41届史密森民俗节中国主办方也缺少足够的商业意识,许多有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制品几乎没有组织货源而坐失走入美国市场的良机。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后,文化资源和文化市场都将进一步对外开放。民间艺术应该抓住机遇,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让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瑰宝和东方人的价值观、审美观通过文化市场走向世界。
文化是美丽的,所以她具有魅力!文化是包含着情感的,所以她能感动人!文化是生产力,综合国力一种体现。经济强不是真正的强大,只有文化强大了才是真正的强大,因为它展示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
一个有特点的民族,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们的民族特征直接表现在民族文化艺术之中。我们应该为我们悠久而鲜活的民族文化和艺术而骄傲!
中国民间艺术走向世界,前景是美好的,但任务还很艰巨。在这方面,民间文化艺术工作者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