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四胡制作的田野考察
——以制作材料、工艺及装饰纹样为主要考察内容
徐 英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市 010010)
摘 要:蒙古族弓弦乐器四胡,是伴随着蒙古族边拉边唱的曲艺形式胡仁·好来宝和胡仁·乌力格尔的流行,出现在中国北方草原上的。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传承发展是依赖于演奏者和制作者双方的努力来共同完成的。通过对于蒙古四胡制作者的田野调查,对于蒙古族四胡保护发展的现状有了一个粗略的了解,为今后的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可供参照的实证数据。
关键词:民间艺人;四胡制作;材料;工艺;装饰纹样;传承
四胡,蒙古语称“胡兀儿”,是蒙古族的弓弦乐器,究竟何时出现在蒙古草原上,较为可信的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例证还没有。据草原上的牧人回忆,比较一致的说法是:四胡是伴随着蒙古族曲艺形式胡仁·好来宝和胡仁·乌力格尔的流行,这种边拉边唱的弓弦乐器四胡就出现在草原上了。四胡“主要用于伴奏说书或好来宝(一种即兴说唱音乐),可以描写如骑乘、行军、战争甚至妖魔鬼怪的叫声等”[1](59),四胡一旦出现在蒙古草原上,伴随着蒙古族自拉自唱的曲艺形式广为流传,蒙古四胡在蒙古族牧民中间迅速传播开来,尤以内蒙古自治区的科尔沁草原为最,最后竟发展到科尔沁草原上的每个蒙古包中至少都有一把四胡,每个蒙古包中至少有一位牧人会拉四胡的地步,可见蒙古四胡在草原上普及程度之广。蒙古草原上牧人们提到蒙古说书的艺人和蒙古四胡演奏家,可如数家珍般地说出一长串他们的名字,请看下表部分著名蒙古族说书艺人及蒙古四胡演奏家的统计,是根据笔者在内蒙古草原上的实地采访和参阅部分内蒙古地区的盟、旗、县志中的记载而统计出来的。
使用蒙古四胡说书或演奏的部分蒙古族艺术家统计表
姓名 |
生卒年 |
民族 |
籍贯 |
从艺 |
工作单位 |
专长 |
备注 |
扎 那 |
1901~1986 |
蒙古族 |
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人 |
60年 |
擅长演唱乌力格尔,兼通蒙医 |
||
琶 杰 |
1902~1962 |
蒙古族 |
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人 |
42年 |
内蒙古自治区蒙语说书厅 |
擅长演唱蒙古族英雄史诗 |
|
毛依罕 |
1906~1979 |
蒙古族 |
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人 |
60年 |
内蒙古自治区蒙语说书厅 |
擅长说唱好来宝和乌力格尔 |
|
铁 钢 |
1907~1992 |
蒙古族盲艺人 |
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人 |
70年 |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 |
擅长演奏中音四胡,兼能演唱长篇叙事民歌 |
|
孙 良 |
1910~1997 |
蒙古族 |
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人 |
70年 |
内蒙古广播文工团 |
擅长演奏高音四胡,致力于四胡改革,曾研制创新蒙古高音四胡 |
|
苏 玛 |
1914~1970 |
蒙古族 |
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区县人 |
47年 |
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区县歌舞团 |
擅长四胡演奏 |
|
乌斯夫宝 音 |
1914~1978 |
蒙古族 |
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人 |
55年 |
擅长演唱蒙古族说书 |
||
巴 布 道尔吉 |
1917~1981 |
蒙古族 |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人 |
45年 |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乌兰牧骑 |
擅长蒙古四胡演奏 |
|
额尔敦居日和 |
1918~1984 |
蒙古族 |
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人 |
45年 |
擅长说唱好来宝和乌力格尔 |
||
道尔吉 |
1924~1985 |
蒙古族 |
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人 |
35年 |
内蒙古广播文工团 |
擅长演唱蒙古族说书 |
|
门 德 巴雅尔 |
1925~ |
蒙古族 |
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人 |
50年 |
内蒙古军区政治部文工团 |
擅长蒙古四胡演奏,兼作曲 |
|
却 吉 嘎 瓦 |
1933~ |
蒙古族 |
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人 |
40年 |
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乌拉特后旗群众文化馆 |
擅长四胡演奏,演唱乌力格尔 |
|
图·朝鲁 |
1933~ |
蒙古族 |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人 |
40年 |
内蒙古自治区歌舞团 |
擅长蒙古四胡演奏,编创多首民乐合奏曲 |
|
吴云龙 |
1935~ |
蒙古族 |
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八仙筒镇人 |
45年 |
内蒙古通辽市歌舞团 |
擅长蒙古四胡演奏,编创并演奏多首民歌 |
|
拉 喜 敖斯尔 |
1942~ |
蒙古族 |
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人 |
55年 |
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文化局 |
擅长说唱好来宝等蒙古族曲艺节目 |
|
巴拉吉尼 玛 |
1943~ |
蒙古族 |
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人 |
55年 |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
擅长说唱好来宝等蒙古族曲艺节目 |
|
特木尔 |
1944~ |
蒙古族 |
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人 |
50年 |
擅长四胡演奏和蒙古说书 |
||
赵双虎 |
1944~ |
蒙古族 |
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人 |
40年 |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 |
擅长用蒙古四胡演奏蒙古族乐曲 |
|
阿拉坦巴 根 |
1944~ |
蒙古族 |
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人 |
40年 |
内蒙古歌舞团 |
擅长用蒙古四胡演奏东蒙民歌和民间乐曲 |
|
劳斯尔 |
1946~ |
蒙古族 |
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人 |
53年 |
擅长演唱好来宝和乌力格尔 |
||
道尔吉仁 沁 |
1947~ |
蒙古族 |
内蒙古集宁市达茂旗人 |
47年 |
内蒙古直属乌兰牧骑工作 |
擅长四胡演奏,说唱好来宝等蒙古族曲艺节目 |
实际上,在新中国成立前的蒙古草原上,许多演奏四胡的艺人和说唱乌力格尔或好来宝的民间艺人,所用的伴奏乐曲四胡都是自己制作,还有许多艺人自己就是制作蒙古四胡的高手。笔者在蒙古草原上走访中了解到,同时是说书艺人或四胡演奏家,还是自制蒙古四胡高手的蒙古族民间艺人可谓比比皆是。如蒙古草原上著名的说书艺人琶杰(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扎鲁特旗人)、毛依罕(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扎鲁特旗人)、额尔敦居日和(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中旗人)、四胡演奏家苏玛(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人)、孟·伊旦扎布(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人)、达令嘎(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人)、丹巴林沁(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人)、拉喜敖斯尔(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人)、巴拉吉尼玛(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人)、特木尔(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中旗人)、劳斯尔(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扎鲁特旗人)等,均为蒙古草原上著名的民间四胡艺人,同时也是蒙古四胡的制作能手。
当然,上述蒙古族民间艺人们自制的蒙古四胡,没有统一的形制,因人而亦,用着顺手即可。后来有了大致的规范,也是四胡制作艺人职业化以后的事情了。笔者作为《蒙古族饰品研究》课题组的成员,对于蒙古四胡的装饰纹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对蒙古四胡制作的工艺流程产生了兴趣。笔者通过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了解到,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蒙古四胡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中旗代钦塔拉苏木的蒙古四胡制作艺人胡庆海,是内蒙古自治区认定的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四胡制作艺术的传承人,在蒙古族四胡制作方面,他是比较有代表性。为了弄清蒙古四胡手工制作技艺及装饰纹样的相关内容,笔者于2009年7月、2010年9月、2011年6月中旬,分三次专程奔赴内蒙古科尔沁草原,访问了今年52岁蒙古四胡制作艺人胡庆海师傅。
胡庆海师傅给我展示了政府颁发给他的《“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工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证书,那是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2008年12月颁发的(见左图,笔者于2009年7月21日,笔者在胡庆海师傅家调查采访时与胡庆海师傅合影,右边的图片是胡庆海师傅的证书)。
早年,在胡庆海师傅10多岁的时候,他喜欢的是雕刻。后来,20多岁的时候,他开始学习蒙古四胡的制作手艺,当年雕刻的手艺也派上了用场,制作蒙古四胡的琴筒(即共鸣箱)、琴杆儿、琴头和弦轴,都需要雕刻和镶嵌。但当时制作蒙古四胡,他也就是给人家帮忙,打下手,因为只会雕刻,不懂音律。就因为喜欢,胡庆海年轻的时候,给人家帮了10多年的忙,胡庆海制作四胡的手艺,传自他的师傅——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中旗代钦塔拉苏木的另外一位民间艺人图门乌力吉老师傅。如今,图门乌力吉老师傅依然健在,只不过不再做蒙古族弓弦乐器了,而是主要制作马鞍子、马鞭和蝇抽子一类的马具了(此后,我们又专门拜访了现年已62岁的图门乌力吉老人)。而胡庆海则一直制作蒙古四胡(见右图,胡庆海师傅正在向我展示他自己手工制作的蒙古四胡),将乐器音律也搞明白了。到现在为止,他已制作了3000多把蒙古族四胡。
由于胡庆海师傅多年来一直从事蒙古四胡的制作,他制作蒙古四胡的技艺比较有代表性,属传统民族工艺中纯手工制作。因此,笔者对胡庆海师傅进行了专门的调查采访。主要是从蒙古四胡的制作材料、制作工艺及装饰纹样等三个方面,来实地考察作为国家级非物质物化遗产的蒙古四胡制作的现状。
一、蒙古四胡的制作材料
上乘的蒙古四胡的制作,对材料的要求很高,否则优美的声音效果不能体现出来。以前,科尔沁草原上的民间艺人自己制作蒙古四胡,因为穷,得不到好的材料,有的艺人拿日常使用的茶叶筒也能当作共鸣琴筒用。后来,草原上王府中的琴师制作的蒙古四胡,由于财力雄厚,都选用铜材和木材制作,音质优美。当然,也是为了良好的共鸣效果,所用铜材亦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铜材,而是掺了银的白铜,为了美观而已,琴筒用铜片卷焊而成,实际不是用来演奏的,而是展示的工艺品。制作蒙古四胡琴筒的材质,用得最多的还是各种木材。就胡庆海师傅看过的传统蒙古四胡而言,有铜制和木制的两种,琴筒和琴杆儿的材料,多为红木、花梨木和硬杂木,还有蒙古族艺人选用骨头经过处理后,用做蒙古四胡的琴杆儿,而真正选用紫檀木的极少。一是材料昂贵,二是不宜获得。
现在由于改革开放,物流畅通,可以选择最好的材料,因此,胡庆海师傅对每一把接手的蒙古四胡都精工细做。比如制作琴筒和琴杆儿的木头,他都选择上好的红木和紫檀,经过多年的实践,他通过敲击听音,即可知道红木和紫檀材质的好坏。胡师傅说,“制作一把四胡,就所用红木或紫檀木质部件而言, 一共是8个部件,道理是:这些木质材料都充满均匀细密的微孔,其硬度和细度也都够标准,在敲击中,仔细倾听它们对声音的反射能力,如反射能力强,做成琴桶后,共鸣效果一定不错。因此,选择适用的材料是很重要的。”①胡师傅通过敲击,仔细听这8个木质部件的声音是否相同,如果声音相同,制作出的这把四胡一定质量上乘,他心里是有底儿的。胡师傅在选料上不惜高成本、高投入,他用的木头都是从南方直接订购的红木(见左图,笔者于2010年9月10日,第二次奔赴胡庆海师傅的蒙古四胡作坊采访时,拍下的照片。)和紫檀,大约700元人民币一斤。胡庆海师傅聘请了懂得红木及紫檀品相的专业人员帮助他选料定价,然后成批购进。现在所购置的制作四胡琴桶和琴杆的红木和紫檀,可够用好几年的。
发出共鸣音的琴筒做好后,要在琴筒的前口蒙上兽皮,后口加上雕刻的边框。这即是振动膜,用制琴师胡师傅的行话说叫“琴面”,琴面制作材料的质量,决定着蒙古四胡的音量大小。早年的时候,蒙古四胡琴筒前口上蒙的是羊皮、驴皮或牛犊皮,体现了蒙古民间艺人就地取材的情况。有的时候,制作四胡的艺人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兽皮,也有用薄木片堵在琴筒的前口上的。也有用蟒皮的,但很少。一是蟒皮这种材料不易获得,二是蟒皮的鞣制技术不好掌握。今天制作的蒙古四胡,琴筒上蒙的都是蟒皮了。胡师傅制作四胡所用的蟒皮材料,也都来自南方。原产地是越南,由中国南方的商贩从越南贩回内地,再卖给内地的制琴用户。制作蒙古四胡的蟒皮,也是胡师傅专门订购的。他所挑选的上档次的蟒皮材料,也是凭借多年的经验和眼力,要制作出声音优美动听的四胡,作为音箱的琴桶上蒙的蟒皮可要上好质量的纯越南蟒皮。胡师傅介绍说,现在的蟒皮是按张卖,最近的价格应当是:一张完整的蟒皮大约2000多元人民币。胡庆海师傅和他的夫人专门给我展示了他在南方选购的产自越南的蟒皮(见右图,2010年9月10日,笔者拍摄于胡庆海师傅的蒙古四胡制作作坊)。蟒皮的处理技术,也是胡师傅经过多年的摸索总结探索出来的,属于制琴的核心技术,胡师傅没说。
琴弦也是制作蒙古四胡的关键部件之一,因为,在四胡演奏时,琴弦的振动决定着四胡的音高和强弱。因此,优质的琴弦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制作四胡的质量。现在蒙古四胡用的弦是钢弦,而在早年则是用的肠弦或尼龙弦(见左图,2010年9月10日,笔者拍摄于胡庆海师傅的蒙古四胡制作作坊)。王府里遗留下来的那把被胡师傅称为“样板儿”的蒙古四胡,就是用的尼龙弦。但现在的四胡都是用钢弦(见右图,2010年9月10日,笔者拍摄于胡庆海师傅的蒙古四胡制作作坊)了,用钢弦制作的四胡,由于钢弦振动律感均匀持久,因此声音宏亮,穿透力强,灵敏度高。特别是在第三、四、五把位泛音演奏时,其韵味别具一格。低音区的声音音色浑厚,中音区的声音又非常纯柔。另外,在蒙古四胡演奏技法中,有用左手的指甲弹弦的绝技,过去用的肠衣弦和尼龙弦自然比不上现在的钢弦,声音的清脆、圆润还是钢弦效果好。因此做四胡用的钢弦,胡庆海师傅也是成批购进的优质钢弦。
弓的制作要靠好马尾,这样音色出来才好听,胡庆海师傅制作蒙古四胡所用的马尾,是直接从河北省订购来的(见右图,2010年9月11日,笔者拍摄于胡庆海师傅的蒙古四胡制作作坊)。按理,内蒙古大草原是不缺马尾这种材料的,也生产马尾。但是,今天由于社会化专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河北省成为中国国内最大的马尾加工生产销售中心,包括科尔沁草原上的蒙古骏马的马尾都被河北商贩收购,再进行进一步的深加工,制作出适合各种用途的马尾。胡师傅说,远至俄罗斯出产的马尾,都被河北商人大量收购,然后梳理加工,按照用途分类后,再供应各地。现在因为年头长了,与河北的马尾供应商也熟悉了,一打电话就送过来了。马尾的质量基本上是按照价格来定,价钱高的质量也高,价钱低的质量就差。
琴杆上镶嵌纹样所用的材料是骨头,主要是用牛的骨头(见左图,2010年9月12日,笔者拍摄于胡庆海师傅的蒙古四胡制作作坊),可在当地选。先选择上好的牛骨头,用开水反复煮,去掉油脂,然后晾干。注意,不能暴晒,只能阴干。然后,要用金属工具将牛骨头切片,再制成各种纹样,抛光后,即可用胶粘到琴杆和琴桶上雕刻着想通纹样的凹槽里,等完全粘牢后,再开始整体打磨抛光,使得粘进去的骨片纹样和红木或紫檀木制作的琴杆、琴桶融为一体。胡师傅说,去年,他用兽骨接起来做琴杆和琴桶,制作了一把材料创新的蒙古四胡,竟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审美效果,直观的感觉上漂亮异常,音色也奇特,结果马上被国外的器乐收藏家买走收藏了。过去,精美的四胡装饰材料有螺钿、象牙,但现在找不见这些名贵的材料了,兽骨是常用的装饰材料。
从胡师傅的介绍来看,制作一把上乘的蒙古四胡,昂贵的材料投入,也不是一个小数字。
二、蒙古四胡的形制与工艺
作为弓弦乐器的蒙古四胡分为不同类型,有低音四胡、中音四胡和高音四胡。胡师傅说,现在来买四胡的客人要求很多,最近又加了超低音四胡和超高音四胡两种,这样,加上原来的那三种蒙古四胡的类型,一共是五种。
胡师傅介绍说“开始制作四胡的时候,我只制作低音四胡,形体都很硕大,蒙古人称之为‘好来宝因胡兀尔’或‘乌力格尔因胡兀尔’。因为蒙古四胡的音量和作为琴桶的共鸣箱的体积成正比,作为共鸣箱的琴桶体积越大,四胡的音量也就越大。而四胡琴桶的体积与音高则成反比,体积越大,声音越低沉,体积越小,声音越尖利。我制作的体积硕大的蒙古四胡,可称为低音四胡,这种低音四胡声音深沉,很适合拉一些悲伤的曲子。而且,它的功能很适宜于独奏,也能合奏,用途很广,草原上的牧人就喜欢”。②
蒙古中音四胡需要的人不多,是在低音四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特点是低音区的音质深沉圆润,中音区的音色清澈明亮,高音区的音色柔和暗淡。特别适合蒙古民歌的演奏和民乐合奏。
高音四胡实际上也是从低音四胡发展而来的,始作俑者是蒙古族著名四胡演奏家孙良、朝鲁和制琴技师张纯华,时间是上一世纪六十年代。特点是弦的变化,过去用丝弦的时候,效果并不明显,后来用钢弦了,高音四胡的音色效果一下子显露出来。高音四胡在保留有低音、中音四胡音色特点的同时,自身刚劲嘹亮的特点最为明显,特别是泛音的演奏非常优美。
说到蒙古四胡的形制,其实不论是高音四胡、中音四胡或低音四胡,其形制基本相似。都是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即琴筒(即共鸣箱,)、琴杆儿、琴头、弦轴、琴马、千斤、琴弦和琴弓。通常的情况下,琴筒、琴杆儿和琴轴,均用木质材料制作,琴筒有六边形的,也有八边形的,还有圆形的。四胡的琴杆儿中下段部分呈圆柱形,上段呈方形。木质琴轴4个,琴马也是木质,4根琴弦为钢弦,上系琴轴,下系琴筒底部。弦弓由细竹杆系双股马尾而成,两股马尾夹于第一、二根外弦和第三、四根内弦之间,以摩擦出音。
过去,根据艺人们自己的特点,有的蒙古四胡制作得体形硕大,有的制作得体形瘦小。而且,作为游牧流浪的民间艺人而言,为了携带的方便,一个完整的蒙古四胡是可以拆卸的,胡师傅也保留有这样一个可以拆卸的古老的蒙古四胡,整个琴体可以拆卸成琴桶、琴杆儿(两截)、弦轴、琴弓等几个部分,这样骑马行游在草原上,可随身携带时,是十分方便的。近现代的蒙古四胡,从形制上来说,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了,胡师傅制作的蒙古四胡都是这种形制的,不能拆卸。就这个问题,我曾经咨询过胡师傅,他说,自己也可以制作可供拆卸的蒙古四胡,但没人需要了。现在来他这里购置或定制四胡的人有两种,一种是自己喜欢拉四胡,一种是作为纯粹的民族工艺品在家中悬挂的。谁还拆开来看。
要想制作出科尔沁草原上的牧人们认可的四胡,一定要有规范和标准。我几次探访胡师傅,胡庆海师傅终于拿出自己的“镇宅之宝”,一把他早年学习制作的蒙古四胡“标准件”,不论从材料选择、工艺制作到纹样装饰都略显稚嫩。他说,自己后来的进步得益于一把偶然见到的蒙古四胡精品(见右图,2011年6月19日笔者拍摄于蒙古四胡制作工艺的传承人胡庆海师傅的家中),那是一把距今200多年前的蒙古四胡,是科尔沁草原上代钦塔拉王府遗留下来的一件文物级的蒙古四胡。其优雅的造型、名贵的材质、精湛的工艺、流畅的纹样和动人的音色,都深深地吸引了胡师傅。自此,胡庆海不知不觉就按照那把极品蒙古四胡的样式制作起来。经过多年的制作和摸索,他现在制作的蒙古四胡的材料、形制、工艺、色彩、纹样等,都是源自于当年那把代沁塔拉王府的蒙古四胡。胡庆海师傅说,现在这把蒙古王爷府遗留下来的蒙古四胡已经成为珍贵的文物了,当初由一位科尔沁草原上颇有声望的老蒙医收藏,当年,胡师傅是用天价将其买下来的,作为自己永久的藏品,现在看来,值得。
蒙古四胡的整个制作工艺流程,包括木工、雕刻、镶嵌等多道工序,胡庆海师傅介绍说,首先是先将木头破开,用专门的工具刮净,钻眼儿,再贴花,雕刻,上骨头,打磨,接铜管。
胡师傅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现在对于制作蒙古族四胡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琴筒的形制小巧,出来的声音就高,就尖,如戏曲场面使用的京胡;琴筒的形制硕大,出来的声音就浑厚,如同样是蒙古族弓弦乐器的马头琴,那样丰满润厚,极富表现力的声音,与它宽厚的琴体不无关系。可以说,蒙古四胡的音量和琴筒的体积成正比,琴筒越大,发出的音量也就越大,而琴筒的体积与音高则成反比,琴筒越大,声音越低。现在胡庆海师傅制作蒙古四胡,琴筒的形制可自由掌握,他采用不同的长宽比例,可有效控制制作出的蒙古四胡的音量和音高。胡庆海师傅制作的蒙古四胡的琴筒,多呈正八边形,筒长14厘米,与《中华乐器大典》上“四胡规格表”[2](397)上的低音四胡的制作规范相近,琴筒横断面长宽之比为1:1.25,用八块儿薄木片拼粘而成,这是兼顾四胡的音量和音高,摸索出来的,也是胡庆海师傅多年制作经验积累而成。胡师傅说,沾琴筒要一气呵成,这样,出来的音色才圆润悦耳。因为,琴筒的主要作用是共鸣,采用优质的材料和精湛的工艺制作的蒙古四胡的琴筒,能为标准范围的音频提供相对固定的谐振,产生最佳的共鸣效果。过去,草原上的蒙古族艺人均为自制蒙古四胡,形制各异,仅就琴筒的制作而言,就大小长短不一,自然,拉出来的音色也有差异,有的尖利,有的厚重。但从另一个角度考虑这个问题,或许正是这种差异性,成就了蒙古草原上风格各异的民间艺人和音色不同的四胡演奏风格。现在胡庆海师傅制作的琴筒几乎是标准化作业,对蒙古四胡演奏风格的形成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另外,胡师傅还告诉我说,“我制作的蒙古四胡,骨质的琴码都比一般人用料多,制作的也比较长,因为,在干活儿的过程中,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发现了一个制作工艺上的问题,由于制作蒙古四胡形体硕大,因此,琴面也宽大,振动膜的面积要比一般的胡琴大,这样自然制作出来的蒙古四胡的自由振动面也大,使用加长的骨质琴码,可以减轻振动膜上的弦压,最宜于蟒皮的振动,可以产生更见深沉优美的音色。同时,也可以尽力延长蒙古四胡的使用寿命……”③这应当算是胡师傅制作蒙古四胡的核心技术之一,很感谢他无保留第告诉了我。
因为蒙古四胡在演奏的过程中,其独特的演奏技法中有演奏者用弓杆敲击琴筒来丰富伴奏色彩的绝技,如果琴筒制作有瑕疵,弓杆儿敲击琴筒的声音就不好听。过去,有蒙古族民间艺人,用整块儿木头掏空后制作成四胡琴筒的,有圆形的,也有八边形的,那样太费时、费力,也不好掌握共鸣的音色,现在胡师傅制作四胡,都用拼粘的办法。
琴杆儿也用上好的红木或紫檀制作,杆儿长80厘米左右,杆儿没有装饰雕刻,琴头弯月形,平顶,杆儿上部打孔,置四轴,轴长17厘米。琴杆儿的中部和下部,要包以铜皮或镶嵌象牙。根部还好安装木质或骨质的旋钮,以固定钢弦。实际上,琴杆儿并非完全的圆形,从横断面看,实为椭圆形,前后宽,左右窄,这样的琴杆儿用民间艺人的行话说叫“不欺手”,拉琴时握着舒服,便于演奏,也符合力学原理。
蟒皮蒙在琴筒的前口,要绷得松劲适度,因为绷好置蟒皮面中心位置要置琴码,支撑四根钢弦,力量也是很大的。蒙好的蟒皮面,敲击后发出清脆的声响,犹如绷好的鼓面。在蒙古四胡的演奏过程中,有用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轻弹琴筒皮面的独特技法,如果皮面绷得不好,就发不出清脆优美的声音。
蒙古四胡的弓长78厘米左右,材质是用弯曲的细竹、柳枝或木质材料,琴弓的中间部分,要包裹一段铜皮(最好是镶嵌象牙片),目的有两个,一个是为了装饰的漂亮;二是在四胡演奏时,弓杆儿和琴筒要不时碰撞,包裹铜皮或镶嵌象牙的弓杆儿能发出拍板一样有节奏的声响,给浑厚悠扬的乐曲加进清脆明快的节奏。有研究者认为“由于四根弦张力加大,故琴杆加粗采用椭圆形断面,”[3](40),这与胡师傅用铜皮包裹琴杆儿的中间部分,以加强其力度是一个道理。弓杆儿的两头紧系双股马尾,使弓绷起来。
实际上,就弓弦乐器而言,不论从材料到工艺,都要精益求精,优质的材料是上乘的成品完成的先决条件,而精湛的工艺技法则是最终成功的关键。优质的琴弦的律动在振动膜(蒙在琴筒上的蟒皮)得以强化,再通过优质材料和精湛工艺制作的琴筒内,得以共鸣发出动听优美的声音。琴弦的律动决定声音的高低和强弱,而琴筒和振动膜决定着音量和音质,缺一不可,互相制约,共同和谐。
对于胡庆海师傅来说,最快一星期的时间,就可以制作出一把四胡,最慢的也有半年的时间,才制作出一把精品四胡来,那要在刻工上下功夫。上门的客户来订制蒙古四胡,他们要求的时间长短和制作质量之间有直接的关联,当然是订制时间越宽裕越好,可以精心制作,所谓慢工出巧匠。制作蒙古四胡大约冬天是最忙的时候,也是旺季,一天要做17~18小时。那100多天是胡庆海一年中最忙的时候。几乎每天都是顾客盈门,订购的四胡可以说是供不应求。胡师傅告诉我,说现在还没有时间自己制作几件一辈子收藏的精品四胡来犒劳自己一生的追求和辛苦。他说,今年自己52岁,大约还能再干10年,等10年之后,自己不干了,再给儿女好好制作几把精品的蒙古四胡,留给他们算做个纪念吧。现在每年的制琴速度是100把左右,10年呐,那又是1000多把蒙古四胡会从胡师傅这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三、蒙古四胡的装饰纹样
在蒙古四胡制作的工艺流程中,琴杆儿的顶端通常要做成平头的,虽然也用兽骨装饰,但雕刻的部分并不多。蒙古四胡主要需雕刻的装饰,在琴杆儿上和琴桶上。胡师傅有自小学习雕刻的功底,因此,有关四胡琴杆的雕刻镶嵌装饰,是胡师傅最重视的制琴环节。在拜访胡师傅时,我提出很想看看胡师傅是怎样雕刻琴杆儿的,他立即十分热情地将他全套的刻刀拿出来,一一告诉我每把刻刀的具体用途和使用发放,并为我们现场雕刻起来(见左图,2011年6月22日,笔者拍摄于胡庆海师傅的蒙古四胡制作作坊)。他在四胡的琴杆上雕刻起八仙手中的各种器物来,有蓝采和的笛子、张果老的驴、吕洞宾的葫芦、铁拐李的拐杖等等。胡师傅说,在旧社会的时候,科尔沁草原上的人们迷信,说拉四胡招鬼,因此,蒙古族工匠就将八仙的图案雕刻在蒙古四胡的琴杆上,是用来辟邪的。制作好的四胡成品挂在墙上,就等于八仙的八样宝器挂在墙上,什么鬼也就不怕了。我发现,胡师傅雕刻的八仙所用之物,从造型上看都是带飘带的,胡师傅说,科尔沁当地人将这些带飘带的八仙之物,称之为上八仙,意思就是说天上的八仙(见下面的组图,2011年6月22日,笔者拍摄于胡庆海师傅的蒙古四胡制作作坊)。它们分布在琴杆的两边,是对称排列,一边是葫芦、莲花、花篮、铁拐李的拐棍,另一边是笛子、宝剑、八仙桶、阴阳板,共八样宝器。
四胡琴杆头上的纹样,更多的是蒙古族传统纹样,如有蒙语称之为“乌力吉江嘎”吉祥结,八宝的花卉图案,还有莲花,有“苏勒德”等纹样,都是蒙古族古老的纹样。
有时,胡师傅也按照科尔沁草原上传统制琴时雕刻的图案,在蒙古四胡的琴杆上,雕刻一些科尔沁草原上常见的花卉草叶,如蒙古香蒲(蒙古语称“哲格斯”)、线叶菊(蒙古族称“西日合力格-协日乐吉”)、北芸香(蒙古语称“呼吉-额布斯”)[4](146-155)等,还配有不同的颜色(见左图,2011年6月23日,笔者拍摄于胡庆海师傅的蒙古四胡制作作坊),看起来很是清新自然,具有科尔沁草原的地方特点。仅就蒙古四胡的装饰纹样而言,其他制作蒙古四胡的民间艺人,也同样选择蒙古族人喜欢的民族民间图案,来装饰这个蒙古人熟悉、喜欢的民族乐器,《蒙古族饰品研究》课题组的王垚磊,曾在2010年的秋天专门采访了蒙古族民间艺人伊丹扎布老人④,伊丹扎布老人作为著名的乌力格尔说书艺人受聘于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与此同时,他也是一位四胡制作大师,他制作的蒙古四胡,在装饰纹样上,也采用了蒙古族民间图案,如盘长、花卉纹样等。如右下图( 我的研究生王垚磊,于2011年5月24日拍摄于蒙古四胡制作大师伊丹扎布的家中),就是伊丹扎布老人亲手制作蒙古四胡的琴桶部分,也是用磨光的骨片装饰的花纹纹样。
关于蒙古四胡创新的问题,胡师傅表示,整个制作用材、工艺、律学上的要求要原汁原味地保留蒙古族四胡的艺术传统,在款式上可以有所创新。
最后,我又问了胡师傅关于是否授徒的问题,胡庆海师傅表示,现在有许多人想同他学习,但是他还没有收徒弟的打算。因为,一方面是自己制作四胡的技术还要精益求精,再上一层楼,怎么教徒弟自己还没想好;另一方面,想来求学的年轻人中,他还没有相中哪个能吃得了苦,且十分有灵性的年轻人,怕带不出好徒弟来坏了自己的名声。因此,现在暂时不教徒弟,忙的时候,由胡庆海师傅的夫人打下手,帮着他干些零活儿,比如打磨抛光琴杆和琴桶、缕缕马尾等等,但胡师傅表示以后会带徒弟的,等自己不干之前再教徒弟吧,现在自己是蒙古族弓弦乐器制作的传承人,政府也有意让他多传给后代,多教徒弟。那是以后的事情了。
说到收益问题,胡师傅说,真正见效益的时候,是从1999年开始,他制作的蒙古四胡开始好卖了,也有不少人慕名前来订购,他的蒙古四胡制作手艺上了快车道。2000年之后,他几乎完全撂下田里的农活,成了一名职业的蒙古四胡民间制作艺人。现在,他每年制作的100多把蒙古四胡几乎全部是定做,供不应求。如果活儿紧了,白天黑夜地干,还完不成订购任务,来买蒙古四胡的人,都要的比较急,要按照时间给人家制作出来。凭借着自己制作蒙古四胡这门手艺,不仅能养活全家,还让他们的两个孩子都上了学,他和老伴培养出了一个硕士研究生和一个大学生。用胡师傅的话说,种一年地不如做一个月的胡琴。这一点我们在后来访问其他蒙古族民间艺人的过程中,也得到了证实。作为一个民间艺人,胡师傅对自己的职业既十分自豪,也充满信心。他已经在科右中旗旗政府所在地的白音胡硕镇购买了楼房,准备开店铺,是二层楼房,还带地下室。地下室用来当四胡制作作坊,一楼用来做店铺,二楼当自己家住。营业执照也已经办好,他说现在政府的政策好,我办理一个“科右中旗王府四胡乐器厂”的营业执照(见右图,2011年6月25日,笔者拍摄于胡庆海师傅的蒙古四胡制作作坊中),才花费20多块钱,而且开张后还免税。
胡师傅准备搬到镇子里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在科右中旗代钦塔拉苏木的房子,将被划入政府准备开发重建的代钦塔拉王府的范围,现在大规模的重建工作已经开始,胡师傅说起来还有些恋恋不舍,他曾经将自己的青春和年华都贡献给了这片草原,在自己的住房和院子里,他曾开创了自己的事业,但不久的将来,他要离开这里,带着全家搬到镇子里去住,在那里开始自己的事业。应胡师傅和他老伴儿的要求,我给他们在他们即将离开的房子前留下了这张照片(见左图,笔者于2011年6月29日拍摄于胡庆海师傅的住宅前),用胡师傅的话说是“留下了纪念,还有个想的”。
四、问题与讨论
就目前调查了解到的情况综合分析,不论是政府办的民族乐器厂,还是私人开设的制琴作坊,都存在一个受众面的问题。现在,作为较有代表性的蒙古族弓弦乐器之一的四胡,其审美价值、收藏价值,已经逐渐大于其作为民族乐器的使用价值。过去,许多蒙古族民间艺人自制一把四胡,主要是为了自己演奏方便,或至多是给朋友或徒弟制作一把用于演奏的四胡。现在,主要是按照订户的需求,如期制作实际出售的作为民族器乐的工艺品,四胡本身的功能发生了变化,这是蒙古四胡的生产制作包括销售方面发生的微妙变化,此其一;
其二,更多的民族乐器厂家的蒙古族四胡的销售,前景并不看好,社会接受的群体,对于半机械化制作的民族乐器兴趣索然,而对私人制作四胡的手艺人亲手制作的四胡更感兴趣。胡师傅制作的蒙古四胡,大多数作为收藏品,被国内外、业内外人士买走,包括我们上面提到的伊丹扎布师傅,他制作的蒙古四胡也是被许多搞收藏的人买走,当然,这是对民族艺术传承中个体劳动价值的一种肯定,但与此同时,民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完成了经济领域中形式上的流通,而非实质四胡艺术本身的传承,比如很多人可以收藏一把四胡,但对于四胡的传统曲目、甚至演奏技艺并不感兴趣,这是值得思考的一个文化现象;
其三,像胡师傅一样的诸多民间艺人,包括一些国家认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人,他们实际的生存现状都处于一种自身自灭的状态中,胡师傅有两个孩子,都学习了现代科技知识,在正规的大学中读研究生或者本科生,胡师傅说,他们不会学自己的这门手艺了。笔者另外采访的几位蒙古四胡制作的艺人,也都是自己为了生存或业余或职业地断断续续地制作着四胡,他们对自己的将来也很茫然。课题组王垚磊深入采访的蒙古族四胡演奏家和四胡制作者伊丹扎布老先生,到目前为止,也没有明确的传人。这种现象不能不让人担忧。任何一种民族文化,特别是民族手工艺技术,都是无一例外地附着在具体的传人的身上,随着这些身怀技艺的师傅们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些独门绝技也与今天的社会渐行渐远。尽管国家和各地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收效甚微。如何走出这一瓶颈,值得探讨;
其四,尽管有一些研究单位和研究者,给予这样的民间艺人以足够的重视并试图进行深入的研究,但由于种种原因,如核心技术保密等原因,作为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诸多项目,如蒙古四胡的制作、演奏技艺,并没有完整的音像资料存世,这对于国家文化发展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而这也许正是我们这一代研究者作为铺路石所应该做的。
(鸣谢:笔者在几次进行田野调查的过程中,得到了蒙古族同事萨日娜副教授和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蒙古族副教授敖敦其木格真挚热情的帮助,她们作为翻译和向导,带领我对科尔沁草原上的民间艺人逐个调查走访,在此深表谢意。同时,也感谢她们家乡的父老乡亲和同学朋友们的大力协助,为笔者的科研课题《蒙古族饰品研究》所需的田野调查,提供了交通和食宿方面的大力帮助,让笔者零距离感受到蒙古民族热情、真挚、善良、豁达和淳朴的天性。)
——————
注 释:
①根据笔者2009年7月实地采访的录音记录整理,具体时间:2009年7月18日上午10:00,具体地点: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中旗代钦塔拉苏木胡庆海师傅家的四胡作坊中,具体人员:胡庆海师傅和他的夫人,笔者及作为向导和翻译的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萨日娜副教授和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敖敦其木格副教授;
②根据笔者2009年7月实地采访的录音记录整理,具体时间:2009年7月20日晚8:00,具体地点: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中旗代钦塔拉苏木胡庆海师傅家的四胡作坊中,具体人员:胡庆海师傅和他的夫人、笔者及作为向导和翻译的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萨日娜副教授和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敖敦其木格副教授;
③根据笔者2009年7月实地采访的录音记录整理,具体时间:2009年7月22日晚下午3:30,具体地点: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中旗代钦塔拉苏木胡庆海师傅家的家中,具体人员:胡庆海师傅和他的夫人、笔者及作为向导和翻译的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萨日娜副教授和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敖敦其木格副教授;
④伊丹扎布(1948年-),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保康镇协代苏木哈尔吉嘎村人,是当代蒙古族著名的乌力格尔说书艺人和四胡演奏家,他6岁时,师从当地乌力格尔说书艺人金元宝学习乌力格尔演唱,9岁时又拜蒙古族著名的四胡艺人图布乌力吉为师,他是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四胡音乐”的代表性传承人。
参考文献:
[1]苏力《大提琴与蒙古族马头琴、四胡之比较研究》,载《中国音乐学》2006年第3期,第58页~第61页;
[2]乐声编《中华乐器大典》,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其“四胡规格表”中显示:蒙古低音四胡木质琴桶的长度在13.7厘米~13.9厘米之间,铜质琴桶的长度在13.9厘米~14.1厘米之间,胡庆海师傅制作的蒙古四胡,琴桶长度为14厘米,当符合四胡制作的技术规范,属低音蒙古四胡;
[3]王盛意《我做四胡》,载《乐器》2002年第3期,第39页~第41页;
[4]科尔沁右翼中旗志编撰委员会《科尔沁右翼中旗志》,呼和浩特市: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2009年科研课题《蒙古族饰品研究》(项目编号:NJ09184),本文为阶段性成果。
收稿时间:2010-11-20
作者简介:徐英(1957-),男,天津市人,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