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安徽省民俗文化节已让民俗文化凝聚成铜陵文化的精品得以留存。但如何让民俗文化节继续办下去,如何让民俗文化植根铜陵并得以继承和弘扬,吸引全省、全国更多的传统民俗文化持续加盟,在全国形成影响力,已成为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的话题。
就此,中国民俗学会名誉会长、国家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老先生指出,这当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便是需取得前来参加首届安徽省民俗文化节的民间技艺传承人的支持和响应。
第二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砀山唢呐传承人杨阎华在接受采访时说:“在我们砀山,婚嫁礼仪要唢呐庆贺,生孩子吃喜面要唢呐祝福,升迁庆寿要唢呐捧场,老人仙逝要唢呐送灵……这么说吧,砀山人的一生注定要与唢呐相伴。吹奏唢呐这种民俗文化形式在砀山如此兴盛是因为它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在砀山,从几岁的娃娃到古稀老人,个个能吹唢呐。”杨阎华认为,铜陵要留下砀山唢呐,那就要有适合的环境,要有喜欢唢呐的百姓群体,要有愿意学习的人,“如果铜陵市真有心把这里打造成民俗文化汇集地,我们很愿意在这里设点,让砀山唢呐也在江南扎根发展。”
内蒙古“呼麦”的演奏者――巴雅尔穆仁、巴音吉日嘎拉、赛音布和是应邀特意从内蒙古赶到铜陵参加民俗文化节的。在“百乐”表演间隙,他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呼麦”翻译成汉语应该是“喉音”的意思,这是蒙古人一种很严肃的艺术形式。今天的蒙古人在打猎归来时还会演唱“呼麦”。“呼麦”的歌词多是称颂伟人和山峦,无论是乐曲还是歌词都是自古流传下来的。当被问及如此严肃高雅的民俗文化为何能流传至今时,巴雅尔穆仁告诉记者,那是因为“呼麦”仍然活在蒙古人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此次来铜陵,感到铜陵城市很漂亮,群众的氛围也很好,如果有更多人喜欢‘呼麦',有适合表演‘呼麦'的人,这种艺术形式也完全能够在铜陵发展。”
“铜陵要打造民俗文化品牌,那就需要政府扶持。民间艺人多半清贫,政府要为他们建立工作室,创造条件设置集中展示区,常年展出民俗文化技艺和作品。”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阜阳开源剪纸传承人、中国书画名家、工艺美术大师刘继成坦言,政府还可以建小型工厂、研究室、民俗文化博物馆等,经常请民俗文化大家和工艺大师前来举办讲座,进行指导,并应在税收减免等方面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以优惠,让更多人愿意加入这个行列。
在黄岗柳编展示台前,篮、筐等各种精致的柳编工艺品吸引众多市民驻足。柳编艺人张恩友告诉记者,这两天的展示让他看到铜陵人对柳编工艺品的浓厚兴趣,柳编完全能在铜陵发展。他建议,铜陵应进一步打造民俗文化的载体,比如经常举办展览、展示会,常年设立展馆,让更多人了解黄岗柳编,吸引更多人关注民俗工艺。
中国博物馆微雕学会精微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蚌埠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杨氏微雕艺术第四代传承人杨其鹏认为,铜陵打造民俗文化品牌要从孩子抓起。“以杨氏微雕艺术为例,从事这一行必须从小学习书法、绘画、篆刻等,练就扎实的基本功,培养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杨其鹏还认为,政府要注重,给予足够重视,“民俗文化节内容这么多,群众三两天肯定看得不够味,最好打造一个民俗文化展示平台,正确引导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铜陵的相关工作人员也可以学习国内其他地方及国外的经验,把民俗文化品牌树起来。”
天津玉成号木板年画世家作御盛轩店第七代传人王晓青,希望下一届民俗文化节有更大的展示区,能够根据各个展品的实际提供展台。比如杨柳青年画需要画板,展示全套五步制作工艺。但此次因为地方限制,只能展示第三步,有一点遗憾。“我们很想把全套工艺都展示出来,让更多人通过文化节了解我们的民俗文化。铜陵要有一个开放包容的态度来面对各地民俗文化形式,这样才能博采众长,打造自己的文化名片。”
“应该建一些民俗文化专题的街、村。就像天津的古街、文化一条街等等。这样有助于形成规模。现在各地都在打造文化品牌,铜陵要想打造品牌就要挖掘自己的特色,同时投入人、财、物,踏踏实实把民俗文化做起来。”接受采访时,泥人张派系之一天津昊东泥人彩塑工作室丁宝翠正在给展现婚嫁习俗的一对泥人上色。她说,这次来铜陵参加民俗文化节很震撼,文化节举办得很隆重,铜陵无论软环境还是硬环境都很好。虽然“百技”展区只是比较简单的亭子,但是亭子的开放性很实用,尤其是亭子背面的镂空设计,让观众可以在任何一个角度看到艺人的制作过程。丁宝翠建议铜陵要博采众长,集全国各地民俗文化精华,和本地文化结合,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让民俗文化在这里植根。
(来源:铜陵日报/作者:陈劲松 方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