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方李莉:《中国陶瓷史》

[日期:2014-03-05] 来源:  作者: [字体: ]

 

作者:方李莉
出版社:齐鲁书社
出版年:2013-12
定价:590.00元
装帧:精装
ISBN:9787533330330

“中国陶瓷史”自序

我曾经就读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的美术系,后来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史论系攻读工艺美术方面的博士学位,虽然毕业论文的题目是《新工艺文化论》,但对于陶瓷研究的喜爱一直不减。获得博士学位后我又到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做博士后,在那里我选择了景德镇民窑作为我博士后期间的研究对象,出站报告的题目是《传统与变迁——景德镇新旧民窑业田野考察》,一共三十余万字,被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接着我又写了一本《景德镇民窑》,一共五十余万字。中国元明清以后的陶瓷中心在景德镇,尤其是明清以后几乎是景德镇一花独放,其他的窑口基本成为次要。对景德镇陶瓷业发展的研究为我写中国陶瓷史打下了基础。当然,还有我曾经在大学教过陶瓷史,这种经历对自己的写作也非常重要。1997年,我的博士生导师——田自秉教授要撰写一本《工艺美术通史》,他将陶瓷史部分的撰写任务交给了我。花了三年的时间我终于完成了它,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这部《中国工艺美术通史》一直未能出版,从写作到现在,一搁就是十年。经过几次修改,最后交给齐鲁出版社,他们同意出版。

我在这里叙述这本书的写着缘起和我的受教育的背景,实际上也是在告诉读者这本书和其他已经出版了的中国陶瓷史在写作上的区别。首先我当时的写作是为了成为中国工艺美术通史的一部分,因此在写作的过程中首先就关注了陶瓷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工艺美术品种之一,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的艺术特征以及这些艺术特征所形成的种种原因,包括历代的文人们是如何将自己的精神追求、审美爱好投射到这一生活的器用上的,这是国内已经出版的中国陶瓷史中较少关注的。

其次,我曾在北京大学做人类学方面的博士后,师从过费孝通先生,在写着时不会不打上自己所受过的一些人类学训练的影子。所以尽管写的是陶瓷史,但我总是力图从人类学的角度,通过对中国陶瓷历史的写作来理解中国文化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所形成的内在因素,而且这些因素是如何通过陶瓷艺术体现出来的,包括当时的政治制度,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还有市场经济,对外贸易等等都又是如何通过陶瓷这一器物来表现出来的?因此,对于我来说,与其是写中国陶瓷史,还不如说是通过对中国陶瓷发展的历史来认识和理解中国的文化和中国传统的审美经验,包括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是中国的政治制度和中国人的精神诉求。这些关注点的形成也与自己多年来从事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有关,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讲这也是一本艺术人类学方面的研究专著。

尽管这样的教育背景和学术追求就使得我与其他的中国陶瓷史在写作时有了不同的关注点。但作为陶瓷史,我仍然是会和其他中国陶瓷史的书一样,会对每一个不同历史时期的陶瓷品种,陶瓷造型、陶瓷装饰、陶瓷釉料、陶瓷的烧成技术等等做主要的描述。但我最终注重的不仅是这些描述的本身,因为在这一方面的描述其他的中国陶瓷史,尤其是中国硅酸盐学会编写的《中国陶瓷史》和叶喆民先生编写的《中国陶瓷史》都是厚厚的一大本,可谓是陶瓷界的煌煌之作。我再那样写只是重复而已。因此,我的这本《中国陶瓷史》最重要的重点就是在每一章的概述部分和结语部分,在这些部分中,我对不同时期的中国陶瓷造型、陶瓷装饰、陶瓷釉料、制瓷技术所形成的不同特点的内在原因,结合当时的自然环境、政治背景,文化因素、市场需求,以及中国当时的对外开放的程度,还有不同时期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审美经验的变化等等在陶瓷艺术上的折射和反应来做种种的分析。我的理解是,陶瓷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日用的器皿,也是历代中国文化的承载体,所谓是“器以载道”。于是,通过撰写中国陶瓷史,我开始理解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理解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中国人的宇宙观及中国人的审美情趣。所有文化的几个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器物层面,只要我们仔细的理解和分析,都能通过陶瓷呈现出来。

对于我来讲每一次的写作都是一次学习,因为要去寻找所需要的各种资料,然后在整理各种资料时需要不断的质询,综合、排比与理解,这就是一种学习和思考的过程,有了这样的过程才可以开始写作。这样的过程在我的眼里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如何重新看待和理解中国文化,几乎是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的任务。这里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将如何向世界讲述我们的中国文化?近百年来由于中国经济的落后,我们在文化上是自卑的,从五四运动的“打倒孔家店”,到1949年以后的“破旧立新”,还有文化大革命的“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等等,都使我们的传统文化远离了今天的年轻人。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世界的注意力不得不放在了中国人的身上,中国的文化不得不再次引起世界的关注。而且,在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一个极限,地球已经无法承受无限制的开发的今天,人们不得不将未来发展的方向放在了文化上,放在了精神生活的追求上,甚至是文化产业的发展上的时候,作为我们自己也必须开始清点我们的中国文化,重新认识我们的中国文化,因为在这样的时代,文化也是一种国力,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中国是世界上文化唯一从古延续至今没有被打断的古老文明,而且它的文化辐射力非常强,历史上曾影响了周边的许多国家,这样的一种文化它在历史上地位如何,生命力又何在?通过陶瓷史的写作,也可以从一个侧面来反映。因为中国是世界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远在唐代就大量输出到世界各国,并由此将中国的文化也输送到了不同的国家。而且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精神文化发达的国家,讲究礼仪,讲究诗情画意般的艺术化的生活,讲究“美食不如美器”,在造物方面讲究“天人合一”、“物心合一”,讲究“匠心”、“鬼斧神工”,排斥“机心”,排斥破坏“物性”,以免损伤“人性”。在审美上追求天趣,追求自然朴拙的大美,而不是矫揉造作的人工美,因此,“物尽其材”、“顺其自然”等因素都在陶瓷的制作及装饰上得到很好的表现。

另外,所谓中国人重视艺术化的生活就是让人生活在字、画、诗词中,所以即使是像陶瓷这样的日常用具,也非常讲究。书画常是上面的重要装饰,花鸟鱼虫皆可入画,为的是将思绪达到一种清明安合的状态。即使在没有装饰的一道釉的器皿上,也不是一览无余的空白,而是有着更深的在质感和肌理上的追求。而且我们还看到的是,不同姐妹艺术的互相渗透,不同哲学观念在不同时代的文学艺术中有着共同展现的方式,而陶瓷艺术总是其中重要的体现者之一。因此,在中国的陶瓷艺术上体现了中国人在文化上的追求,也体现了中国文化是一个以生活的艺术来渗透自己的道德理念,甚至达到一种教化作用的文化。

儒家在历史上将古宗教转化成一种礼乐,并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伪。”其认为唯有艺术可以让人变得文明,变得真善美。由此,在中国古人的眼里,陶瓷不仅是一种器用,也是一种陶冶人性情的艺术。

总之,写中国的陶瓷史,读中国陶瓷史是我们重新认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有学者说,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我的理解就是,历史不是死的,而是有生命的,它所向我们呈现的并不是原本就封存在那里,我们随手就能取到的,而是要我们去寻觅,去将许多的碎片缝补起来。这就需要我们去不断地理解,去不断地重读,每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方式,每个时代的人都会在重读历史的过程中,找到自己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养分。这就是为什么不同时代的人,都会用自己的方式和眼光来写历史一样。

我写的这本陶瓷史就是希望在人类社会面临自然生态遭到破坏,人的物欲不断的膨胀的今天,我们会重新在中国传统的造物观及审美观中,找到能给予我们启发的种种因素。同时也能够看到中国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如何在互动中不断发展的。当然这里面还有许多种种复杂的因素造成了中国陶瓷艺术发展在不同时代的不同纷呈方式,希望读者在阅读中自己进一步去理解。

每个人都不会是完人,在写作的过程中都会有自己的局限性。因此,不足之处还望读者多加原谅与包涵,并敬请指导。

内容简介

这是第一部以艺术人类学的视角和全球性的学术眼光完成的《中国陶瓷史(套装上下卷)》。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一部《中国陶瓷史(套装上下卷)》,也是一部中国瓷器的贸易史,一部中国陶瓷的技术以及文化不断向外部世界扩展的历史,而且这种扩展是双向的,中国在传播自身文明的同时,也在向其他的文明学习,而所有的文明都是在与其他文明的接触及交流中发展的。由此我们看到的是中国自古就不是一个封闭的孤立发展的国家,其与外部世界的交往及交流远比我们想象的多得多。另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多元一体的文化互动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特色,也构成了中国陶瓷史发展的特色。而且陶瓷器对于中国人来说,其不仅是一种日常生活的器用,也是礼仪生活、宗教生活、文人生活甚至制度生活中的器用。

作者简介

方李莉,199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获博士学位,1996年至1998年在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做博士后,2009年至2010年在美国肯塔基大学做访问学者。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研究员,兼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大代表。出版专著十余部,发表论文一百余篇。足迹遍及亚洲、非洲、欧洲、美洲不同国家的博物馆,曾应邀到美国的纽约城市大学、肯塔基大学、阿佛雷德大学,加拿大的拉瓦尔大学,韩国的弘益大学,日本的名古屋大学、爱知大学,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德国柏林中国文化中心,美国纽约华美促进社等大学和学术机构做讲座。

目录

《中国陶瓷史(上)》:
导论艺术人类学视野下的新陶瓷史观
一、概述
二、文化的传播与全球互动
三、民族的迁徙融和与文化互动
四、器物的文化表象
五、从神圣到世俗的内在动因
六、官民窑互动的历史进程
七、文人文化与中国陶瓷审美
八、走向俗文化的元明清陶瓷
九、透过陶瓷史重新理解中国社会
十、中国陶瓷史研究的当下价值
十一、写作理路
第一章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第一节概述
一、陶器的起源
二、陶器出现的意义
第二节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陶器
一、遗址的分布
二、原料与品种特点
三、造型与装饰
第三节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陶器
一、彩陶艺术的出现与产生
二、彩陶艺术的分布状况
三、彩陶纹样的文化内涵
四、彩陶纹样的艺术价值
五、黑陶艺术的出现与发展
六、黑陶艺术风格形成的内在因素
七、原始陶器与中国价值观萌芽
第二章夏商时期的陶瓷
第一节概述
一、进入青铜时代以后的陶器
二、制陶手工业的发展状况
第二节夏商时期的灰陶器
一、夏商灰陶的原料与器形
二、商代灰陶的变化与发展
第三节夏商时期的白陶器
一、白陶的缘起与发展
二、商代白陶的特征
第四节夏商时期的印纹硬陶
一、印纹陶的制作与烧成方式
二、夏商时期印纹陶的发展
第五节商代的原始瓷器
一、商代原始瓷器出现的意义
二、商代原始瓷器的完善与发展
第六节结语
一、瓷的发明及其意义
二、与青铜器共存的艺术语言
第三章周代的陶瓷
第一节概述
……
第四章春秋战国时期的陶瓷
第五章秦汉时期的陶瓷
第六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
第七章隋唐五代时期的陶瓷
第八章宋辽金时期的陶瓷

《中国陶瓷史(下)》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lixj | 阅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