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造型艺术与文化表意》简介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造型艺术与文化表意》为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批准号为07BF35),2013年6月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全书共48万字,302幅图片和线图。作者张景明,现为大连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三级教授,民族学博士,艺术学学科带头人,美术学与中国史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导师,辽宁省重点学科专门史中国文化史方向学术带头人。担任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服饰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常委委员、中国设计产业协会专家组顾问。入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同行评委、教育部研究生学位与教育评估专家、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学科评审专家等。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9部,主持或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全国文化遗产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等科研项目12项,获得省市级科研奖励18项。代表作有《中国北方草原古代金银器》、《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饮食文化研究》、《辽代金银器研究》、《中国饮食器具发展史》等。研究方向为艺术人类学、艺术考古学、民族文化学、饮食人类学。
北方游牧民族造型艺术是游牧文化的直接体现,包括雕塑、绘画技艺、建筑艺术、刺绣、剪纸、皮毛工艺以及陶瓷器、铜器、金银器、玉石器、铁器、木器等造型艺术方面的内容,以物质为载体,反映出游牧民族的物质文化。同时,载体的造型与装饰艺术又体现了游牧民族的精神文化,而不同阶层的造型艺术又是游牧民族制度文化的直接表现。
一、本书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造型艺术中有许多内容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当前我国正在加大力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目前,由文化部牵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民族民间文化工程国家中心、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等单位组织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已正式启动,这是首次对民族民间文化进行国家级的抢救、普查和整理工作,将对整个世界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有深刻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我国当前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政策和行动,与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要求不相适应,存在很多问题和滞后现象。许多民族民间艺术处于濒危状态,如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戏剧、美术和手工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针对这些紧迫的问题和现象,本成果的研究可以说是民族艺术遗产方面的一个重要成果,有助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工程的启动。
二、本书的研究内容和重要观点
本书以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造型艺术为基点,论述造型艺术的文化表意和文化内涵。其内容分为十一个部分。(1)绪论。首先对国内外关于造型艺术和工艺文化的概念进行梳理,提出新概念的学术界定。然后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现状进行整理,进而提出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2)北方游牧民族工艺文化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北方草原地区在原始时期就开始有比较发达的工艺文化,从游牧民族诞生以后产生了具有草原特征的文化内涵,并一直延续到现在。诸民族先后继承与创新,对现今草原民族的工艺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工艺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3)北方游牧民族造型艺术的研究方法与理论。由于造型艺术包含了游牧民族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内涵,在研究方法和理论指导上就以艺术学的方法和理论为主,还运用民族学、人类学、考古学、文献学等学科的方法和资料,综合研究古今北方游牧民族的造型艺术。(4)北方游牧民族造型艺术产生的渊源。从北方草原地区的新石器时代开始,就已经显示出地域特色的造型艺术,有的被后来游牧民族所继承。在自然环境上,随着公元前十六世纪气候条件的变化,生态环境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典型的草原生态环境为游牧民族文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从而出现了具有草原风格的游牧式的造型艺术。(5)北方游牧民族造型艺术的分类研究。这是本成果的中心内容,在用途和质地上分物质载体的造型艺术和抽象的造型艺术,具体分为金银、铜铁、玉石、陶瓷、骨木、皮毛、绘画、雕塑、剪纸、刺绣、乐器、舞具、建筑等方面。(6)北方游牧民族造型艺术的象征表现。造型艺术包括外形、图案、工艺等,特别是外形和图案艺术,在文化内涵上具有象征的意义,通过图案等文化符号,表达了人们对审美艺术的追求和愿望。(7)北方游牧民族造型艺术的传承与交流。北方游牧民族造型艺术在产生以后,虽然形成了固有的模式,但随着自身的发展和外来文化因素的渗透,在继承的基础上发生了很多的文化变迁,使造型艺术也出现了多种的构形,整体上看属于局部的变迁。造型艺术是工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产生后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交流发展的,并且是双向的互动,一方面北方游牧民族造型艺术随着文化的交流传播到其他地区,另一方面中原地区、南方地区、西方国家的造型艺术传播到游牧民族中,丰富了各个民族造型艺术的内涵。(8)北方游牧民族造型艺术的风格与审美思想。游牧民族的生活和生产与草原生态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在审美意识上必然根源于对自然美的追求,因而纯朴的自然思想是游牧民族审美的基础。最初的造型艺术与游牧民族的自然崇拜有关,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原地区各种经史和理念影响了游牧民族的审美思想,加之西方审美思想的渗入,使游牧民族造型艺术的审美思想在原有自然美的基础上呈现多趋发展。(9)北方游牧民族造型艺术的社会阶层性。造型艺术是人们通过观察现实生活的实践而产生,带有浓厚的民间色彩,但往往被上层社会的人们所欣赏,并有垄断的趋势,从而形成了造型艺术的社会阶层性。北方游牧民族的情况也是如此,在古代可以分为上层社会、中层社会和下层社会三个阶层,每一个阶层的造型艺术各有特征。(10)北方游牧民族造型艺术的社会功能。游牧民族造型艺术包括物质载体和抽象两种形式,它不仅是直观上的审美艺术,还具有很多的文化寓意,在游牧民族的人生礼俗、岁时节庆、人际交往、宗教信仰等方面都有具体的表现。(11)北方游牧民族造型艺术的非物质文化界定与保护。造型艺术属于工艺文化的范畴,有些类别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如何建立原生态艺术保护区、抢救濒危的造型艺术形式等问题成为学术界和研究人员的主要任务。
在本书中,作者提出一些新的观点。(1)论证北方游牧民族工艺文化与造型艺术的概念、研究对象、理论依据和在中国造型艺术中的地位,以及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论;(2)从社会历史背景和自然背景的角度,论述北方游牧民族造型艺术产生的渊源;(3)在分类研究上,按类别从古至今论述北方游牧民族造型艺术的传承与变迁;(4)通过造型艺术的主要内容,可以反映诸民族的风俗习惯、等级差别、艺术风格和思想表述;(5)工艺品的造型和装饰艺术,蕴涵有深刻的文化象征意义;(6)北方游牧民族造型艺术不是孤立的,而是交流发展的,与周邻民族、中原地区、南方地区、西方国家互动发展,形成独特的文化内涵;(7)必须重视北方游牧民族传统造型艺术的抢救与保护工作,建立原生态文化区,充分发掘造型艺术的优势资源,以促进现代造型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三、本书的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
造型艺术是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新的内容,无论是在命题方面,还是研究方法、研究理论、成果结构、资料运用、观点论述等方面,都有很多的创新。比如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造型艺术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在国内尚不多见,从古至今的时间跨度大,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了各种物质载体的造型艺术,并就其造型的文化表意作了深刻的剖析,从物质文化层面上升到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层面,因而也具有原创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在研究方法上,运用了艺术学、人类学、民族学、考古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打破学科界限,进行多学科的交叉综合研究,并以北方游牧民族造型艺术的实例来充实中国学术界本土化的理论与方法,这也是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具体运用。在最终的成果中,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不但对艺术学、人类学、民族学、考古学等研究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还可在广大的普通读者中展示游牧民族的工艺文化,让世人更多地了解北方游牧民族造型艺术的真谛和精髓,以推动现代民族造型艺术的发展与创新。
四、本书的社会影响
在发表的16篇阶段性研究成果中,有4篇被CSSCI检索,5篇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学术研讨会、中国民族文物界定与分类研讨会、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研讨会的交流论文,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有2篇会议论文获得优秀论文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