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民间雕塑的艺术特征
张景明
(大连大学美术学院,辽宁大连116622)
摘要:东北民间雕塑有其悠久的历史,经过长期的发展历程,至今已非常成熟,所涉内容丰富多彩,包括骨雕、角雕、冰雕、面塑、泥塑、石雕、蛋雕等,这些雕塑作品的内容多是反映吉祥如意、长命健康、富贵有余、儿孙满堂等方面的题材,用于民间传统节日、传统宗教活动或作为民族饰品等。造型生动有趣,流传广泛,代表了东北地区民众的传统文化和日常活动。
关键词: 东北地区;民间雕塑;题材;形式特征
东北民间雕塑的历史在所有民间美术中最为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8000年前的分布于内蒙古东南部和辽宁西部的兴隆洼文化中的石雕人像。经过长期的历史变革,东北民间雕塑技艺至今已经非常成熟,涉及的内容丰富多彩。从质材上讲包括纸扎、鱼骨雕、核桃雕、角雕、金属铸塑、冰雕、面塑、木雕、泥塑、砚石雕、布塑、石雕、根雕、蛋雕、玛瑙雕、琥珀雕、玉雕、煤精雕、锡雕等,这些雕塑品的内容大都是精神活泼向上、吉祥如意、长命健康、富贵有余、儿孙满堂等方面的题材,用于民间传统节日、传统宗教和民族饰品等。造型生动有趣,流传广泛,代表了东北地区人们的传统文化和日常活动。
一、民间雕塑的选料、制作与生产方式>
在东北民间美术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民间雕塑的种类繁多,具体有黑龙江宁安市民间纸扎、同江市鱼骨工艺、伊春市和汤原县山核桃工艺、哈尔滨冰灯冰雕制作技艺、哈尔滨市阿城区金源青铜镜透光工艺、哈尔滨市角雕制作技艺、哈尔滨市青牛葫芦制作技艺、哈尔滨市史作玺糖艺面塑、哈尔滨市阿城区木雕重彩、哈尔滨市阿城区泥塑、宁安市宁古塔彩灯制作技艺、哈尔滨市匏器制作技艺、吉林省通化市松花砚雕刻技艺、吉林市马氏布偶、辽源市沙氏石木雕、安图松花砚制作工艺、通化市长白山山核桃拼贴工艺、白山市安氏雕刻技艺、白山市松花石雕刻技艺、长春市东升泥人、通榆县李国祥石雕、长春市宇平绢人、通化市长白山红松根雕、白山市长白山根雕、通榆县于洋鱼骨工艺、通榆县刘福山黄榆根雕、通榆县刘景峰蛋雕、吉林市面人胡、永吉县满族萨满骨质神偶制作技艺、松原市伯都讷满族扎彩技艺、安图县隋氏铁制品制作技、辽宁省鞍山市岫岩玉雕、阜新市玛瑙雕、抚顺市煤精雕刻、本溪市桥头石雕、沈阳市面人汤、营口市陈氏面塑工艺、铁岭市王千石雕、大连市中山区马驷骥根艺、抚顺市琥珀雕刻制作工艺、黑山县玛瑙雕、营口市木浮雕工艺、大连市西岗区桃核微雕、丹东市孤山泥塑、锦州市凌河区传统锡雕、黑山县传统泥塑彩绘、朝阳市红土泥塑、本溪市松花石砚雕刻技艺等。
民间雕塑一般采用“因材施艺”的创作特点,通过对不同材料的处理,达到美的物化和物的美化,使作品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美感。传统民间雕塑工艺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这些材料具有多、廉、土、拙的特点。常言说“百匠之工在于器”,民间雕塑也是如此,用不同的制作工具加工同一种材料,能产生不同的外观效果。传统民间雕塑的最大特点是用手工和简单工具创作,同类作品即使材料相同,在创作中也会千差万别,正因为这种差异使民间雕塑产生特有的美感,浸透着民间创作者的思想感情。
哈尔滨市阿城区木雕重彩,在选料上为最常见的树皮、树根、板皮和下脚料,利用这些别人丢弃的废料创作出栩栩如生的雕塑精品,将东北民间风俗表现的准确完美。通化市松花砚雕刻技艺、安图松花砚制作工艺、白山市松花石雕刻技艺、本溪市松花石砚雕刻技艺等,都选用松花江流域出产的松花石为原料,这种石料质坚细腻、纹理致密、温润如玉、刚柔相间,呈深绿、嫩绿、紫绿、紫红等色泽,具有微细层理,常在绿色中间杂黄、白等色之刷丝纹。在雕刻前,雕塑大师亲自选料,在原始的石坯上根据质量的好坏,用墨圈好范围,然后按照墨线进行切割。以前都是手工雕刻,目前已是半机械化的生产,经过选料、切割、绘图、雕刻、打磨、上蜡等工序完成砚台的制作。充分利用天然石料的颜色、纹理,雕刻成精美的中国名砚之一。
哈尔滨冰灯冰雕制作技艺,利用天气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产生的自然冰为原料,具体的制作工序流程分几个步骤。第一步,哈尔滨冬季的平均气温在零下27度。此时,松花江的冰块正处于可塑性和抗压性最强时期,选取最适于制作冰雕的冰块;第二步,依照事先准备完善的设计造型图纸,用电锯或者切割机切割成大块的基本形体;第三步,用斧子和铲子(大铲、扁铲等)将大块的冰块加工制作成冰砖或配件。再利用月牙刀、尖刀、槽刀或自制工具进行细节处理,并且用水进行配件与主体物的粘合,最后制作并且雕琢成冰雕作品。与其他材质的雕塑相同的是,冰雕同样讲究各类工具的熟练运用、层次感处理以及质感的处理手法。由于冰有无色透明的材质特点,并且对光线有折射效果,所以单纯的雕刻导致冰雕出现立体感不强,形象不够鲜明等问题。为了避免这些情况,艺术家在塑造形体时会使用木雕和木石雕的技法,以大块的体面做支撑,以强调形体为特征,以轮廓鲜明为特点。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精雕细刻,也可以使用双面雕刻技法,使造型的线条互相交织,雕痕纵横交错,利用光线反射作用使得冰雕看起来玲珑剔透,使得远观、近瞻皆达到最佳观赏效果。
哈尔滨角雕制作技艺,以黄牛角为原料,每年都需要收购十几吨牛角。制作工艺首先要高温烧牛角,使之软化,取出牛角内的芯子,再经过机器压制成备料。然后将牛角原料送到制作车间,根据设计和创作的需要,将牛角打磨成特定的形状,再经过手工雕刻完成创作。最后经过高温定型、热处理、抛光等步骤,就可完成定型的牛角工艺品。白山市安氏雕刻技艺,俗称“雕刻匠、捏泥人的”,迄今已经传承了19代。在流传过程中,逐渐吸取民间绘画、雕塑等艺术养分,形成目前的木雕、石雕、壁画、制砚、制陶工艺、烙画等种类,独创出自己的雕刻工具。木雕用曲线刀、掩线锉、拐子曲钻、抛光弧形锉、曲线锉、齐角修型刀、钉刀、圆角铲;石雕用掩口刀、分节曲头钻、涉水抛光器、异形修弧刀;陶艺用拉弧抛光刀、套环拉型刀、花形刀等。在技法上有特殊之处,即采用木料适温断筋法、木雕套作法、内弧透雕法、拉雕法、内弧齐角法以及陶泥断筋法等。
吉林市马氏布偶,选用各种布料,尤其是缝制老虎,以红、黄、黑色布料为主。同时,在缝好老虎布偶以后,以棉花为主要的填充物,还可用荞麦皮、谷糠等充填。在缝制布老虎和装饰虎身上的图案时,用各种不同规格、不同颜色、不同种类的线,有时用各种花布来装饰虎身上的图案。使用的工具为常见的日常用具,如剪子、刻刀、刺绣针、撑子、熨斗、圆规、毛笔、布尺、量角器等。通榆县刘景峰蛋雕,对选料特别讲究,一般选用养鸡场的蛋,最好是体形呈椭圆,蛋表颜色深而红润,农村家养鸡蛋虽然结实,但颜色浅,表面又滑又硬,不易雕刻。
通化长白山红松根雕,采用红松原生的根部为原料,其质地厚重,色泽华贵,纹理自然,略加雕琢便成为浑然天成的作品。
长白山核桃拼贴工艺,选用细长的山核桃为原料,制作中要经过人工开洗、阴干、切割、粘贴、抛光、刷漆等一系列制作程序。抚顺煤精雕刻,原料产于抚顺西露天煤矿,这是一种稀有的煤种,与煤相比具有质地坚韧、结构慎密、体重轻、颜色黝黑发亮的特点,易于雕刻。本溪市桥头石雕,该地的黄柏峪村盛产青、紫云石,也称松花石。这种石材质地坚硬,花纹自然美观,色泽明亮,纯净无瑕。雕成的砚台不用着色,异彩天成,用起来滑不流墨、涩不磨笔,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营口陈氏面塑,主要种类有祭祀品、婚嫁与祝寿礼品、摆件礼品、装饰品等,根据不同的类别,制作材料和工艺也不同。在所有作品中,观赏品及高级礼品的用料考究,将上好的糯米粉和小麦粉用细箩筛过,采用熟面塑方法,即先发酵,上锅蒸熟后糅入各色颜料,再用揉、擀、抻、搓、展、挑、拨、剪等方法捏成各种物体。营口木浮雕工艺,采用选料、木料加工、雕刻、打磨、刷漆、拼贴、装裱等制作工艺。材料主要选取长白山、大兴安岭多年生长得天然林木,按作品构图所需,进行精挑细裁。再将切割成片的木料阴干,然后用百步、曼陀罗等数味药材配成的药液浸泡半个月,给木料脱浆。这是木浮雕的一大特色,雕成的作品不变形、不开裂、不褪色、防腐朽,可长久收藏。
民间雕塑在生产方式上,多数都是以手工作坊为主,制作也多为手工。但有些雕塑已经是组成起来的集体生产,以开办工厂或公司的形式出现,部分工艺采用机械化设备来完成。如哈尔滨角雕制作技艺,成立了美术厂,雕制品的多半工艺靠机器完成,深加工是靠手工来进行的。松花砚制作技艺,切料、雕刻都是靠机器完成,绘图、打磨、上蜡等工艺是手工完成。这样的生产方式促进了生产的扩大,加强了管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出现了增加成本、提高费用、品种减少等弊病,特别是雕制出的作品已经使民间雕塑特有的个性减弱了,从而不能保证民间雕塑原生性、本真性的特点,在某种意义上讲已经脱离了民间美术的范畴,即手工制作的基本含义。
二、民间雕塑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风格>
东北民间雕塑的用料有质朴和高雅之分,制作工艺有粗犷和精细之分,色彩有原色、单色和间色、复色之分,装饰题材有简单和复杂之分,造型有朴实和华丽之分,布局有重纹样和重图案结构之分。由于作品的创作者也是设计者,在创作中充分表现自己的情感和艺术想象力,虽然多数只有方寸之间,却能够领略到实用性与观赏性、历史与民族文化、节日民俗、文化交融等方面的内容,具有特征鲜明的艺术风格。
(一)民间雕塑是从实用性转向观赏性的艺术。
民间雕塑一开始具有实用的功能,随着使用范围的扩大,使用功能的变化,逐渐由实用性转向观赏性。如通榆县李国祥石雕,从祖父、父亲传承技艺,最早以刻石碑、石龟蚨、石兽、石佛为主,实用性较强。后来李国祥在传统的技艺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体系,作品可分为五大体系,上百个品种,即俏色雕刻体系(利用石头的颜色巧妙构思的作品)、仿古雕刻体系(仿古礼器作品)、工艺雕刻系列(山水、花鸟、人物作品)、印钮雕刻系列(装饰印纽作品)、民俗雕刻系列(民间喜闻乐见的民俗题材作品)等,多数都具有观赏性。本溪桥头石雕,以雕刻砚台为主,其功用决定了实用的特征。但在雕制的过程中,准确把握石材特色,注重对色彩变化的运用,来追求造型上的美色;在雕刻中保留石材的自然形态,追求返璞归真的艺术效果,达到制作中的美工效果;根据石材的自然纹理随意发挥,并融入绘画、书法、篆刻等艺术形式,突出作品的观赏效果。
(二)民间雕塑是节日民俗的艺术。
民间雕塑作品很多的时候用于装扮节日的氛围,并与民俗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如宁安市宁古塔彩灯制作技艺,传承人马继瑞制作的灯,无论是造型、内容、工艺等,对于美化生活、推动节日文化发展、繁荣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营口陈氏面塑的内容与当地习俗息息相关,反映了独特的地域民俗特征。在元宵节捏得面灯是辽南满、汉民族共有的习俗,面灯有月灯、十二属相灯、光灯、看场佬灯等。看场佬灯塑造了一个看守场院的老者形象,怀抱八月灯,盘腿坐在圆形的铺垫上,身旁还放一个打场用的石磙子,是辽南地区特有的面灯,表现了人们对五谷丰登的期盼。吉林市马氏布偶,是根据各种民间传说而沿袭下来,作品种类较多,但主要是布制老虎的民俗寓意较多,用来象征震宅、驱邪、避凶、消灾、除祸、化难、趋吉、呈祥、招财等。作品分为民俗和生肖两大类,民俗类用于婚姻、孩子过满月、过端午节等。在结婚当日,当地民俗都要在新房里放布制的鸳鸯枕、避邪虎、保财虎、艾虎,来寓意白头偕老、驱灾避邪、发财保财、繁衍后人、健壮平安。小孩过满月,外祖母、祖母都要给外孙和孙子送两个布老虎,保佑小孩健康平安。每年过端午节,老人要送给男孩布制小艾虎,寓意借虎的威力期望小孩勇猛强壮;送女孩花花虎,寓意不受外邪侵害。同时,还送香囊,囊下边有葫芦、扫帚、簸箕等三个小坠子,寓意用扫帚把病灾扫进簸箕上装到葫芦里,保佑孩子一年不生病。
(三)民间雕塑是传承历史的艺术。
民间雕塑的历史渊源悠久,许多项目传承了历史的发展进程,见证了人类文化的进步。如岫岩玉雕,根据考古学资料考证,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出土文物中都有用岫岩玉雕琢的玉器,具体有新石器时代的有孔玉斧、夏商周时期的鸟兽纹玉觥和玉跪人、战国时期的兽形玉佩、秦汉时期的玉辟邪、东晋时期的龙头龟钮玉印、南北朝时期的兽形玉镇、唐宋时期的兽首形玉杯、元代的玉贯耳盖瓶、明代的龙头玉杯、清朝的哪吒玉仙等。将中国玉器的发展历史与历代玉文化内涵都表现出来。阜新玛瑙雕,早在距今8000年前的查海遗址中就发现用玛瑙制作的刮削器等遗物,说明中国是世界上使用玛瑙的最早国家。辽代在民间开始开采和加工玛瑙,清代时玛瑙业颇具规模,玛瑙器成为宫廷的贡品。抚顺煤精雕刻的历史悠久,在沈阳新乐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有煤精珠、耳珰形器等煤精工艺品,为我国煤雕史上最早的实物,其原料就来自抚顺煤田,见证了煤精雕刻的历史渊源。朝阳红土泥塑,在距今6000多年前的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有红土泥塑的女神像,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女神腹部隆起,臀部肥大,表现了女性人体或孕妇的生理特征,表现出原始人类对生命延续与繁衍后代的文化寓意,用实物证实了辽西地区为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哈尔滨市匏器制作技艺,源自于辽金时期,根据传人庄庆成的父亲口述及家谱记载,其祖辈被女真俘虏,在温都部为奴,为女真人制作匏器。康熙年间,孝庄皇后思念关外生活,诏传人庄继海入京制作匏器,庄式匏器从此成为清宫之物。哈尔滨市青牛葫芦制作技艺,由小郑葫芦传承而来,已有200多年历史。清乾隆9年,北京部分满族北迁五常拉林地区屯垦戍边,很多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在这里安家传艺,葫芦工艺便是其中之一。第四代传人郑国华常在作品下方落款“青牛”便称为“青牛葫芦”。黑山玛瑙雕,根据《黑山县志》记载,在明代玛瑙雕刻业非常兴盛,一直流传到现在,成为一种传统的雕刻工艺。
(四)民间雕塑是反映少数民族与地域文化的艺术。
东北地区有众多的少数民族,其中满族、蒙古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赫哲族的文化最有特点,特别是萨满教文化非常发达。同时,东北地区的地域文化十分明显。因此,留下了许多反映少数民族和关东大地文化内涵的民间雕塑。如同江市鱼骨工艺,这与赫哲族的生活有很大的关系,他们以捕鱼为生,制作特有的鱼皮衣、鱼皮靴,用磨砺而成的鱼骨、鱼刺作为身佩、头佩、项饰、胸饰、腰饰等,反映了赫哲族传统的鱼文化。永吉县满族萨满骨质神偶制作技艺,骨制神偶是满族萨满和族长梦中或脑中的幻象,用动物的牙骨、喉骨等制作,表现了满族萨满文化的深刻内涵。松原市伯都讷满族扎彩技艺,起源于萨满教,后来与汉族文化融合,多用于民间的喜庆、娱乐、祭祀等活动中,但在色彩、造型等方面保留了满族原始扎彩的特点。哈尔滨市阿城区木雕重彩,传承人制作了关东十八怪作品,不仅反映了东北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着个大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的内容,还创新增加了“鞋脚上踹”“嘎拉哈姑娘爱”“烟囱砌在山墙外”“南北大炕对脑袋”“大姑娘上树比猴快”等题材,生动地展现了东北农家人的生活场景。白山市安氏雕刻技艺,木雕作品《满族兴祥图》《东北风情图》,石雕制砚作品《安郁民松花砚谱》,制陶作品《白山安陶》等,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极力表现东北长白山的文化内涵。
(五)民间雕塑是多种文化交融的艺术。
东北地区与中原地区和北方草原地区交界,历史上中原地区的汉族大量移民东北,草原游牧民族也时常进入东北,甚至建立政权,使多种文化交汇于此,这在民间雕塑中也能反映出来。如沈阳面人汤,第二代传承人汤林玉生于北京。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受其伯父汤子博的影响大。后来在沈阳定居,继承前辈面塑艺术精华的基础上,注重赋予“面人就是面神”的灵性,以花鸟鱼虫、大型兽类、瓜果蔬菜、神仙佛像、戏曲人物、民间传说人物、现时生活人物为创作题材,以“揉、展、搓、拨、挑、捏”等技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性作品有《红楼十二钗》《三英战吕布》《许仙借伞》《昭君出塞》《贵妃醉酒》《土地公婆》《潮神河伯》《八十个京剧脸谱》《东北老太太》《胖小嬉戏》等。既有中原地区常见的创作题材,又有东北地区的人物形象和民俗现象。营口市陈氏面塑工艺,清道光末年,从山东菏泽传入盖州南部的华铜,主要以祭祀品为主,面人为辅。到了光绪年间,面塑传人陈继祖扩大了面塑生产规模,增加了面塑种类。发展至陈塑启一代,形成了可食用品、非食用赏玩品系列。新中国成立后,传人陈群在继承传统手工艺的基础上,吸收木雕、泥塑、玉雕、油画等艺术精华,创作单人、多人及人景组合的系列面塑工艺品。铁岭王千石雕,祖辈艺人由中原迁徙而来,虽然技艺与中原地区相似,但因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沿革,形成了风格独特的石雕手工技艺。
总之,东北民间雕塑反映出实用性、观赏性、历史性、民族性、交流性的文化艺术特征,基本上是在传承历史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吸收其他文化因素或艺术形式精华而又有创新,主要体现在质材、技法、工艺、题材、传承方式、适用对象等方面。传统民间雕塑的使用者和生产者同属于民间艺人以及其他民间群体,而且多属于同一地区或同一民族的人们,彼此之间的思想感情和习惯爱好没有多少差异,生产者在制作中无需顾忌作品是否适应使用者要求。但是,现代有些民间雕塑作品的使用者发生了变化,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牧区、林区,无论是本民族还是他民族,无论是本地区还是其他地区,各种身份、职业的人都有,在使用群体和范围上已经扩大了,欣赏的角度也不同,因而这些作品在使用者手中有着不同的追求,或喜欢实用,或爱好观赏,所以在创作时要注意市场的需求和消费者的喜爱,本着生产性经营和保护的原则,更好地创作新的雕塑作品。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The Northeast Folk Sculpture>
ZHANG Jing-ming
(College of Fine Arts, Dalian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622)
Abstract: >Northeast folk sculpture has its long history. After a long course of development, it has been very mature and rich in the involved contents, including bone carving, corner carving, ice carving, dough modelling, clay, stone carving, egg carving, etc. whose contents mostly reflect good luck, longevity and health, riches and honor, children and grandchildren and other themes used in the folk festivals, traditional religion activities, or as ethnic jewelry etc.The modelling is vivid, interesting, widely spread, and represented as the northeast people’s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daily activities.
Key words:> Northeast area; Folk sculpture; Theme; Form fe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