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刘明亮:艺术区的解构与建构——北京798艺术区田野考察笔记

[日期:2012-05-27] 来源:内大艺术学院学报  作者:刘明亮 [字体: ]

艺术区的解构与建构

——北京798艺术区田野考察笔记

刘明亮

(齐鲁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3)

摘 要:以北京798艺术区为例,考察了其艺术生态及其变迁。通过数据统计和田野考察,客观呈现了北京798艺术区在其建构和解构的过程中不同力量的变动以及利益转移及其所遇困境,同时指出其解构和建构的过程仍在进行。

关键词:田野考察;798艺术区;建构;解构;多元互动;变迁

分类号:J124-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9838(2012)01-0011-8

艺术群落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的艺术现象,艺术区群落的出现和发展又形成了不同形态的艺术区域,或称为艺术区、画家村等。艺术区的发生发展是伴随着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转型而进行的,离开此背景,无法深刻揭示伴随艺术区的建构和解构所出现的诸多现象。本文试图通过对极具典型特征的艺术群落——>北京798艺——>术区进行“解剖麻雀式”的田野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做出客观真实的描述和评价,以期通过798艺术区这一典型个案的研究来解读中国当代艺术的多元共生状况,进而阐述798艺术区的变迁及其所遇困境。

一、问题的提出>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陆续有艺术家进入位于北京市东北角朝阳区酒仙桥街道大山子地区,他们在此建立工作室并进行艺术创作,而其真正引起人们的注意是从2002年开始,随着八亿时区、时态空间、东京画廊等机构和个人的入驻以及由此展开的一系列活动,如“再造798工厂”等,形成了今天的798艺术区。

自2002年开始,短短几年的时间>,798艺术区就经历了一个快速变化的过程,无论从规模还是从功能上都经历了很大的变化。2003年只有三十几家艺术机构和个人,到现在为止发展到了三百家左右,整整增加了近十倍;范围也从最初的部分空间扩大到了整个798园区;功能上则从一个艺术家聚集区转变成了现在的当代艺术画廊聚集区,从艺术作品的创作区转变成了现在的艺术作品的展示区和流通区。

其变化有些类似美国纽约的SOHO艺术区:工业化退出——>废弃厂房和空间——>艺术家聚集——>画廊或商业进入——>房租被炒高——>艺术家出走。也正因为如此,798又被很多人看做是纽约的“SOHO”。然而798艺术区并不同于美国的“SOHO”,因为无论从中国的社会环境、市场状况还是具体到798艺术区本身情况来看,它都具有自身的特征,有其自身的基因,其变迁过程集中体现了当代艺术以及艺术群落在市场语境和全球化背景下的变迁。

为了进一步认识798艺术区,我们有必要追问: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转变?各种成分在此过程中是如何变化的?在这种现象背后是什么力量在起作用?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力量各是什么?

二、核心力量的转化>

798艺术区最初的形成,是因为艺术家入驻并建立工作室,并成为当时的核心力量。而艺术区最初的形态以及在国内外的影响都是基于艺术家的聚集,不仅上世纪90年代形成的圆明园画家村如此,798艺术区也是如此,北京的宋庄画家村以及如上海的莫干山、云南的创库等艺术区等,都是因为自由艺术家的聚集形成艺术群落而引起关注,并形成独特的文化和艺术现象。如此,围绕798艺术区便形成了以艺术家为核心的艺术群落,形成了一个多元互动的艺术生态。如图1:

图1 798艺术区互动系统示意图

此图是798艺术区各层次之间的关系图,在798的初期,艺术家是核心力量,其他的成分围绕着艺术家依次展开而形成艺术区多元互动的内部系统。如果暂且不去考虑其外部力量,即国际艺术市场以及798艺术区之外的影响,那么其自身可以被看做一个封闭系统,从这一角度上来看,它又是一个自成一体的自足系统,其自身的内部各层面之间也形成一个多元共生的互动关系。

从该图可以看出798的主要环节包括两个:生产和流通。即艺术家的生产和围绕艺术家生产的艺术市场,也就是流通链条。在这个链条中,艺术家和画廊是一对直接的核心关系。在798艺术区的早期阶段,艺术家在这个结构中占据核心地位,其他的成分都围绕艺术家而动。关于这一点,很多798艺术区的受访者也持同样的观点,认为艺术家是艺术区的核心,也应该是园区的核心。之所以如此,不仅是因为在798艺术区形成的初期是因艺术家的入驻,也因为798艺术区离不开艺术的核心,即艺术家的聚集。

但是艺术家的入驻必将会把798艺术区的人气带动起来,并由此带动其他成分尤其是画廊的大量入驻,而不同力量的分化也便随之而来。其他艺术成分的入驻引起房租暴涨,商业化倾向不断强化,这就如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样,其变化已经不适合艺术家的居住,他们便开始了撤离798艺术区的行动。画廊成为艺术区新的核心力量,798艺术区开始由一个艺术家聚集区变成了一个画廊的聚集区,而艺术家在园区的地位开始慢慢地边缘化了。如图2:

图2 798艺术区互动系统示意图

通过图1和图2中灰色方框中两个成分的互换,呈现出的正是798艺术区的核心力量的转变,即798艺术区从艺术家聚集区向画廊聚集区的转变。

三、建构与解构: 98艺术区各成分变迁统计>

通过上文对798艺术区核心力量变动的论述,可以看到,虽然艺术家是798艺术区的开创者,但不一定是这里最终的留守者。他们与艺术区的关系总像是一个怪圈:他们的入驻,让一个区域注入活力,使该区域的土地在短时间内得到升值,同时房租提高,反过来,艺术家又会因生活成本的提高和喧嚣的环境而被迫迁移,去寻找下一个适合他们生存的区域,然后进入另一轮循环。

艺术区艺术家的聚集与离散,可以直观地反映出艺术区的整体的变化。艺术家的变迁反映了艺术区的解构和建构的过程,同时又是不同专业和领域之间不断寻找新的平衡以及不同层面间的不断博弈和利益不断转移的过程。

(一)2003-2009年北京798艺术区入驻机构及个人历年变化统计

通过对798艺术区入驻艺术家的变动情况,可以清晰地看到艺术区几年来的整体变化。艺术家的变迁,是伴随整个艺术区的变迁开始的。因此有必要对798艺术区的各个成分之间的变化做一数字统计,以期观察艺术家与园区内其他成分间的互动关系(见表1)。

时间

艺术家工作室

画廊

其他艺术机构

(设计、广告、媒体、书店等)

餐饮类

商铺类

(含各种时尚精品店)

总数

说明

2003年

18

6

10

2

2

38

2004年

38

11

16

5

5

75

2005年

40

19

31

6

7

103

2006年

51

87

39

12

14

203

2008年

43

120

48

20

14

245

2009年

25

168

36

38

64

297

从2009年以来的调查发现,现在的机构越来越多地进行混业经营3>,有些画廊同时也开着咖啡馆,或者时尚产品的销售等。如果在本年度的统计中将这些混业分开来统计,数量会远远大于总数一栏中出现的数字。

表1 北京798艺术区2003-2009年入驻机构及个人变化统计表。如下表:>

那么,机构或个人不同时期变化示意图就可统计如下:

图3 2003年度北京798艺术区各构成成分示意图

图4 2004年度北京798艺术区各构成成分示意图

由2003年和2004年的统计可以看出:艺术家在798艺术区发展的初期,是艺术区的主要成分,其比例接近50%,其他的机构包括餐饮商铺等在内共占50%的比例。由此可以看出,798艺术区的初期发展主要是因为一部分艺术家在这里建立工作室。而其主要的原因有两点:

1.房租便宜。根据对早期艺术家的访谈,可以知道当时由于改革开放以及对职业化自由艺术家的向往,当时在北京聚集了相当多的艺术家,其中一些是在北京高校毕业后留下的,一部分是冲破体制束缚而进入自由职业领域的人,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外地慕名而来的艺术家们。他们组成了当时活跃在北京地区的艺术家群体。

而这一部分人在北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找到廉价的创作空间。这从资料以及对艺术家的追踪访谈可以看出,他们选择的区域,房租一般比较便宜,位置比较偏僻,交通相对不便。可以想象,当时很多的流浪艺术家在生活都没有保障的情况下,房租的支出当然是越便宜越好。

北京798艺术区在当时还没有被确立为艺术区的时候,实际上就是一片废弃的工厂,而且厂房非常破烂,各处都有堆积的垃圾,因此房租相当便宜。徐勇、黄锐以及早期进入798的艺术家张小涛和付磊都曾谈到了这一点。对于当时798的破旧感,张小涛还受此影响,创作了系列以城市垃圾为主题的作品,按照张小涛的说法就是“梦工厂和垃圾场”并存的地方。当时谁也没有想到,他们的聚集竟然开辟了中国当代艺术最大的画廊区。

2.空间宽敞,而且极具特色。宽敞明亮的厂房及其独特的空间结构,是吸引早期艺术家入驻798的另一主要原因。在2002年艺术区形成之前,实际上也已有艺术家开始租住798的空间。>

起初,人们并没有认识到798的包豪斯建筑风格的建筑价值、美学价值、历史价值,以及它的再开发和再利用的价值。这从被七星集团曾经拆除的大片包豪斯建筑的行为中可见一斑,现在位于四号门南侧的停车场,即是当年被拆除了大量的包豪斯建筑而形成的空地,现在只是作为停车场使用,实在是可惜。对于这一点,黄锐在《一、二、三、四、五、六,798》一文中做了记录:“过去,这里是718分厂,占地两万多平方米,整齐的杨树绿荫,环绕呈U字形的标准包豪斯建筑。其平直的立方体错落有致,严谨强悍,无论是从建筑美学,还是城市风范,都是不可多得的遗产,但是它在2004年8月,被主人们一声令下拆掉了”。 [1]>

从2005年开始,入驻798的艺术家以及其他机构如画廊等开始逐渐增多。艺术家在园区内的比重开始下降,其变化如下:

图5 2005年度北京798艺术区各构成成分示意图

图6 2006年度北京798艺术区各构成成分示意图

图7 2008年度北京798艺术区各构成成分示意图

图8 2009年度北京798艺术区各构成成分示意图

通过以上四年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在随后的几年中,艺术家的数量稍有增加,之后就快速减少,而与之相反,画廊的数量比例急速扩大,使得从最初的16%上升到56%,而数量上也从最初的6家增加到现在的168家,整整翻了28倍,同时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变动就是餐饮和商铺数量上的增加,从增长速度看,商铺的增长速度最快,从最初的2家到现在的64家,整整翻了32倍,比画廊的增长速度还要快。

在笔者的考察中,有一点印象非常深刻,那就是798艺术区的变化非常大,而且速度非常快,尤其是从2009年开始,这种变化就变得非常明显。有时候只相隔很短的时间,就看到艺术区内又开了几家新的经营机构。当然这里新开的机构主要是两种:一是咖啡店,二是商铺。

所以,在与798艺术区内的入驻机构谈到这些现象的时候,大部分人都表示了自己的担忧,甚至有些人表示了明确的反对。在大部分人的眼中,认为798艺术区现在已经非常低俗,因为这里几乎变成了一个低端的旅游区,放眼望去皆是一些出售旅游产品的商铺。而且,据笔者的考察,甚至有些商铺开始以出租柜台的方式将空间租售给更小的商户,自己则做起了老板。笔者在考察中遇到了大约四五家类似的情况,而且和他们的老板聊起来的时候,他们还以此为骄傲,认为这样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这里的空间。这种将空间分割,再分租给更小的租户的办法,虽然充分利用了这里的空间,但是却让798艺术区的商铺更加类似一些旅游区的小商贩, 因为在他们的眼中,“艺术”的招牌可以为其带来更多的利润,虽然这些商铺也打上了“精品、原创”的字样,但是这仍然掩盖不住其背后隐藏着的向低端、粗俗方向发展的趋势。

在访谈的过程中,也听到了很多人的担忧,有些被访者对笔者说:“如果这种‘行骗’的行为最终因为商品的质量以及对商品所打的‘原创、手工’等旗号开始质疑,甚至引发矛盾的时候,可能798艺术区就更让人瞧不起了……作为早期进入798艺术区的艺术家,早期出门总以自己生活在798为自豪,现在再出门,已经不敢说自己是798艺术区的艺术家了,因为人家听后的语气和眼神已经不是从前了,从前是一种羡慕和自豪,现在是一种非常矛盾的态度……”。>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798艺术区在发展过程中,确实遇到了一些难题,艺术区的发展正面临着两难选择。

(二)2003-2009年北京798艺术区入驻机构及个人变迁分析

将上文中的各项数据进行整理,可以得到798艺术区自2003年到2009年的各成分之间的变动示意图:

图9 2003—2009年度北京798艺术区各构成成分变动示意图

图9是798艺术区从2003年到2009年间的入驻机构和个人的变动示意图,其中不同线形代表不同的构成成分的变化。概括而论,入驻的机构和个人主要有五种类型:A.艺术家,B.画廊和展示空间,C.其他艺术机构(包括广告设计类、影视媒体类、出版及书店类等),D.商铺类(包括服装、陶瓷器、绳艺、根艺、旅游产品及其衍生品、普通类商铺等),E.餐饮(咖啡店、饭店)。

从图9可以看出,B、D、E呈现上升趋势,A、C则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变化最为显著的是A、B、D三类。其中代表画廊和展示空间的曲线在2005年之前缓慢上升,而从2005年开始进入急速上升期,从不足20家一跃到了2009年的160多家,四年的时间翻了8倍,接近每年以翻两番的速度递增,从这里看出798艺术区的急速膨胀期或者发展期是从2005年开始的,同样是上涨,作为商铺的增长则是从2008年开始的。从统计中可以看出,从2008年到2009年一年的时间内,艺术区的商铺从14家猛增到64家,整整翻了4倍多,由此我们才明白为何大家对艺术区的商业化倾向表示担忧。据笔者的了解,之所以很多艺术机构和艺术家选择撤离798艺术区,是因为一方面是房租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则是这里的“商业化”气息和“旅游化”倾向。当然我们知道,作为798艺术区的业态,不应该是单一的,从文化的多样性上来看,这里的业态应该更加丰富,但是在发展的速度和定位上,管理者却面临着巨大的考验,需要管理者拿出智慧和远见。另外,餐饮业的发展相对平稳,稳中有升,但从图表中可以看出现在也已经进入了加速上涨的前期。从总量上看,商铺和餐饮的绝对数量虽还不是太大,但是在分布上并不合理,因为这些商铺和餐饮基本上集中在798路,这样确实也给很多人造成了咖啡一条街和商品一条街的印象。不过在这里我们还要注意一点,那就是当艺术区真的滑向时尚商业区和旅游区的话,那么这种所谓的时尚和旅游的概念也会因为艺术区内核的变化而成为无源之水,最终走向衰落。而且更为严重的是,一旦798艺术区走向了上述的方向,则再想逆转的话,基本上没有可能了,这也是笔者在访谈中深有感触的地方。

与这三类机构相反,其他艺术机构相对平稳,但处于下降趋势。艺术家在数量上则完成了一个平稳上升的时期后进入一个下降期,这个下降期是从2006年开始的,关于这一点,很多资料也已谈到。从2006年开始,艺术家逐渐地撤离798艺术区引起了媒体和艺术界的广泛关注,甚至引起很多人的疑问:如果艺术家都撤了,那么798艺术区还算不算艺术区?从统计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当前生活在艺术区的艺术家比例已经由最高时期的50%下降到了2009年的8%,从数据可以看出,艺术家在艺术区已经被边缘化了,甚至成了微不足道的成分。相反的倒是除画廊以外的商铺和餐饮业处于上升期,尤其是商铺的变化,可以说是处于急速上升期。

到底是什么引起了上述变化,如果抛开艺术区的表象问题,那么在其背后真正的推动力,是市场因素,是整个大的市场语境下的一个利益整合和重新分配。在此过程中不同利益方不断分化,导致了798艺术区的整体变迁。当然,在市场因素之外,国家的政策、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以及对798艺术区的定位,也都会影响到不同利益方的力量分化。从这一点看,798艺术区的变迁,是以市场为主导的多种合力的结果。

结 语>

对798艺术区的考察远远没有结束,作为一个极具影响力的艺术区,其变化也远远没有结束,其各成分之间的变化仍在继续,艺术区的解构和建构仍在进行。

而本文也限于篇幅,无法展开,而仅仅呈现了部分笔者在田野考察中的数据,作了初步的思考和追问,目的在于引起更多的关注。但有一点可以肯定,798艺术区已经超出了艺术区本身而成为一个集经济、文化、政治于一身的复合体,这一复合体是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时期所形成的一个特殊的文化和艺术现象。至于798艺术区是否是美国纽约“苏荷”艺术区的翻版,笔者并不认同,因为无论是国际环境还是国内环境,都不相同,最为重要的,二者之间仅仅具有部分形似而已,其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及另外的考察结果和笔者的思考将在另文中论及。

注 释:

①文中考察的时间段为2002年至2009年6月间。

②说明:由于缺少2007年的数据,故统计中无法完成对当年度的入驻机构或个人的统计。另外,除2009年的数据是笔者经过近三个月的调查得来的以外,其他年份的数据都来源于历年的地图。其中2003年的数据来自“再造798”时期配合工作室开放而印制的导览图;2004年和2005年的数据来自第一届和第二届大山子艺术节所印制的地图;2006年的数据来自798艺术区管理办公室印制的798艺术区地图;2008年的数据来自798艺术区“读图时代”所出售的一份798艺术区的地图;2009年的数据来自笔者对798艺术区几乎全部入驻者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有个别的机构和个人的信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采集到,不过这部分数据大约只占3%左右,因此并不妨碍对798艺术区的基本分析。另外,由于笔者取得798艺术区的地图来自不同的渠道,加上这几年798艺术区变化的流速很快,所以可能在呈现的结果上会有一定的出入,但是笔者尽可能地对照不同版本的地图所提供的数据,尽可能地做到统计的可靠性。当然,这些数据中的微小偏差并不妨碍我们对798艺术区几年来的变化作出较为客观和准确的分析和判断。

③主要是指那些在某种主业经营为主的机构中,还经营着其他类型的商品,比如,有些书店同时也经营艺术品,而有些画廊又同时经营着咖啡厅等,这里称这一类型的经营机构为混业经营。

④这一段时间,并不属于798艺术区的时期。最早进入798艺术区的集体是中央美术学院在1995年到2001年六年间的过渡时期,中央美术学院临时租借798的部分空间教学。可以说开启了798艺术区发展的齿轮。另外,雕塑家隋建国为便于进行大型作品的创作,曾租用了798的荒废厂房做工作室。主要原因也在于这里厂房高大的空间,以及低廉的租金。

⑤据访谈录音。时间:2009.06.地点:798艺术区寒石工作室。

参考文献:

[1]黄锐.北京798:再创造的“工厂”[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8.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中国当代重要艺术园区的形成研究——以对北京798、宋庄、上海M50当代艺术区的考察为例”(项目编号:2011—GH—094),本文为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 2012-02-21

作者简介: 刘明亮(1972-),男,山东新泰人,齐鲁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彩娜】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lixj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