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中心博士研究生刘明亮顺利通过论文答辩
2010年4月29日下午2点至4点,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刘明亮举行了博士论文答辩会。刘明亮师从方李莉研究员,博士论文题目为《北京798艺术区:市场语境下的田野考察与追踪》。答辩委员会由五人组成:中国艺术研究院王列生研究员任答辩委员会主席,答辩委员会评委分别为北京大学的朱晓阳教授、中央美术学院的余丁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郑工研究员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杨秀副研究员。
在论文准备阶段,刘明亮深入798艺术区,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田野调查,对艺术区内的艺术家做了大量访谈,掌握了丰富的一手材料。在具体研究中,刘明亮运用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对798艺术群体的变迁进行了深入地剖析。
论文主要内容包括1.北京798艺术区发展概况。2.多元互动的艺术生态。3.798艺术区引发的思考。
论文认为798艺术区既有其自身的结构和特征,是一个自足的整体,同时也受到来自国内外政治的、文化的、艺术市场等因素的影响而不断改变着自己的结构和功能,是在大的全球化背景和市场化语境下的一个不断变化的“田野”。这种变化不仅来自艺术区内部,也来自外部的诸多因素,因此其自足性和开放性是统一的。同时工业化时期遗留下来的废弃工厂在后工业文明时期的再利用以及功能上的再造是许多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而这些厂房及空地,面临新的功能变化:要么被夷为平地后重新开发,要么重新改造和使用而被赋予了新的功能。从中西方的经验来看,废弃的工业厂房及区域通过转型为画家村、美术馆或者艺术区,不仅可以使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空间得以保留,同时可以通过文化艺术的介入而使之获得新的发展可能,并且带动周边区域在经济和文化上的发展。798艺术区则是其中影响较大的一个个案,它成功的从废弃工厂蜕变为中国当前最大和最有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展示区域,同时由于其开放性及与公众的关系,使其更具备了公共教育功能,以及兼带旅游功能及高档商业区等的多业态区域。798艺术区也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物理空间的演绎,而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新的象征和符号。
总体看来,798艺术区的确立是各种力量共同促成的结果。在此过程中,体现出的是艺术区的入驻机构(艺术家、艺术机构、其他如商铺、餐饮等)、政府、七星集团之间互动关系;是艺术与商业、区域文化和社会文化大背景等之间的博弈。798艺术区最初的的推动来自纯粹的民间力量,表现出的是一种“野生”状态,而随着艺术区的不断发展,其影响逐渐扩大,其他如政府规划、七星集团、其他商业性机构等各方力量开始逐渐介入,并开始了798艺术区新的建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798艺术区是不同力量利益博弈的结果。
论文最后分析并反驳了对艺术区是滋生当代艺术“妖魔化”的温床论断,同时对艺术区的定位做了思考。认为 798艺术区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文化进化”和“文化变异”、“文化冲突”和“文化共存”的复合体。同时强调:本土画廊的成长即本土艺术市场的成熟,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当代艺术所谓的“妖魔化”和“自我妖魔化”的状态,改变中国当代艺术“被选择”的命运和迎合“他者化眼光”的创作倾向。
刘明亮的论文受到答辩评委的一致好评,评委们对他在论文中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尤其给以充分肯定。同时,答辩评委们也指出了论文中存在的些许问题与不足,为论文的进一步修改明确了思路。
我们对刘明亮同学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表示热烈地祝贺!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
2010年4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