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威尔弗里德・范・丹姆:方李莉新著《景德镇模式: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土实践》读后

[日期:2025-11-28] 来源:  作者: [字体: ]

威尔弗里德・范・丹姆

编者按:

这是一篇威尔弗里德・范・丹姆教授为方李莉教授即将出版的新书《景德镇模式: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土实践》写的序言。他是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的国际会员,他的多本著作和多篇论文,都已翻译成中文,是中国艺术人类学界大家熟知的老朋友。从2011年开始几乎他每年都来中国参加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年会。2015年由于生病,身体原因不能出国,但他仍然和学会保持联系,并尽可能的帮助学会的学科发展。为此,在2024年学会换届时,他被学会授予 “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贡献奖”,以表彰他对中国艺术人类学学科发展的贡献。不久前,当他得知方李莉教授的新书将要出版,特为该书写下序言,现将该序言和他当年在中国拍的一些照片分享给大家,也是一段学科史上的佳话。

2011年范・丹姆教授在玉溪师范学院参加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年会

方李莉新著《景德镇模式: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土实践》读后

文:威尔弗里德・范・丹姆

自2011年与方李莉教授初识后,“景德镇”便成了我们每次对话中绕不开的话题。对于方教授来说,“景德镇”显然是她数十年深耕的“重大课题”。多年来,她持续发表关于景德镇艺术生产的著作,其中不乏英文成果。如今,她又推出了一部内容丰富的新书——《景德镇模式: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土实践》,其中涵盖艺术家口述史等引人入胜的话题。这部新作使她本就辉煌的学术成就更加熠熠生辉,在其即将出版之前,方李莉将书稿发给我一起讨论,让我忍不住想写下几点个人印象——她始终充满的活力与干劲令我深感敬佩。

2011年范・丹姆教授在田野(云南·玉溪)

这部巨著,以及此前关于景德镇的系列成果,充分展现了方教授惊人的闯劲与执着。她在漫长的学术生涯中硕果累累,进一步强化了这一印象。除了对景德镇的研究,她还在中国城乡同步推进多项艺术田野课题,并以高质量的出版物结项,显示出她对基础实证工作的高度重视——全面记录人们在不同情境下与艺术的多维互动。更令人钦佩的是,她还倾注了大量精力去激励他人:不仅指导参与景德镇及其他课题的学生,还惠及来自中国及海外各学科的学者。2003年,她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创办了“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后升格为研究所)并担任主任(后为所长);2006年,她又发起成立“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并出任首任会长,为学界持续注入动力。

2011年范・丹姆教授在玉溪师范学院参加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年会

这些组织机构最引人注目的活动,是在方教授主持下自2006年起逐年举办且日益国际化的中国艺术人类学年会。从2011年开始我有幸亲历数年,见证每年宣读的论文已达数百篇;在人文学科中,这一盛况堪称壮观,足以证明“以人类学视角观照艺术”这一议题已激发学界空前热情。与会者学科背景多元,不少论文体现了方教授一贯倡导的个案与语境化研究路径,也有许多研究呼应了她对理论问题的反思及对思想史的关注。而正如这部新作所同样展现的,方教授始终广泛涉猎理论文本,她的视野不仅限于艺术,还涵盖各类有关“人”的社会文化学科。

2013年范・丹姆教授在山东大学参加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年会

除了“理论”与“实证”两翼,方教授持久的学术激情似乎还有第三条潜流。这股潜流不仅贯穿,也驱动着她的其他学术关切:我称之为一种坚定而乐观的信念——她相信,在艺术与思想领域,过去的精粹必将激发最可期的未来。在她看来,中国乃至全人类未来的文化,唯有通过历代丰厚的文化遗产去涵育、激活,并以最恰当的方式“人性化”那些渗入当下、早已无可回避的科技浪潮,才能真正繁荣。现代化不仅是技术的迭代和理性的主导,更在于传统与创新的张力中实现微妙平衡。当文化遗产的丰盈——尤其是作为情感交融结晶的艺术——注入理性效率的冷漠之中并予以中和时,未来才不至于失去曾经温暖各文化的‘人的温度’。因此,记录、剖析并弘扬那些植根传统且真挚动人的艺术,成为守护“人性”未来的必由之路。这部关于景德镇艺术生产的鸿篇巨著,除了巨大的文献价值外,正是上述愿景与目标的明证。方教授坚持以‘人文’滋养未来事业的执着精神,值得最热烈的掌声与最有力的支持。

作者:威尔弗里德·范·丹姆

译者:傅行健

2014年范・丹姆教授在田野(内蒙古·呼和浩特)

作者简介:

威尔弗里德·范丹姆(Wilfried van Damme, 1960-),1993年在比利时根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又在比利时根特大学任博士后研究员,专攻艺术人类学与审美人类学。博士后出站就职于荷兰莱顿大学,2021年荣休,曾任荷兰蒂尔堡大学特聘教授(2010—),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客座研究员(2000),比利时根特大学客座教授(2005—2013)。

著有《关于次撒哈拉非洲的美与丑的比较分析》(A Comparative Analysis concerning Beauty and Ugliness in Sub-Saharan Africa,1987),《语境中的美:论美学的人类学方法》(Beauty in Context:Towards an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 to Aesthetics,1996,2021年再版),合编《世界艺术研究:概念与方法》(2008,中译2021年出版),中文论文集《审美人类学》(2015年初版,2021年增订再版)。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David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