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鼓励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广大会员深耕田野实践,传承“从实求知”“从实求美”的学术传统,推动艺术人类学学科发展,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乡村振兴与中华文化复兴等国家战略实施,经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第四届第一次理事、常务理事扩大会议研究决议,设立“方李莉艺术人类学奖”,以表彰中国艺术人类学创会会长方李莉教授的奠基性贡献,宗旨是以此奖项的设立来持续发掘、培育及推出艺术人类学研究领域的优秀人才。
一、有关方李莉对中国艺术人类学奠基性贡献的介绍
为中国艺术人类学学科发展做出了奠基性贡献
2001年,方李莉教授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首次开设艺术人类学课程;2003年,开始招收艺术人类学方向博士研究生,开启了艺术人类学学科高层次人才的培养;2007年,创立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搭建起有关艺术人类学的科研、教学、实践一体化的学术平台。她主持的“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利用与开发”“西北人文资源环境数据库”“社会转型与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研究”等国家社科重大重点课题,推动了学科研究与国家战略的深度融合,为艺术人类学的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做出了领航贡献
在费孝通先生的倡议下,在文化和旅游部(原文化部)的支持和指导下,2006年方李莉教授联合志同道合的学者共同牵头发起成立了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得到了海内外众多学者的积极响应与支持。成立大会召开时季羡林先生、于光远先生、汤一介先生、乐黛云先生等学界泰斗以及兄弟学会纷纷致电祝贺,成立大会由时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的王文章(原文化部(现文旅部)副部长)主持,原文化部(现文旅部)部长孙家正先生致辞,港台著名人类学家乔健先生,韩国著名人类学家金光亿先生亲往祝贺并发言。方李莉自2006年至2024年在担任首任会长期间,由于推动学会构建跨艺术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的交流平台,又通过搭建学术网络、推广田野工作方法,使学会发展迅速,从初建时会员规模不足100人,到如今规模增至3500余名,逐渐成长为具有全国性和国际性影响力的学术团体。
为构建艺术人类学本土化学术体系做出贡献
方李莉秉持“从实求知、研以致用”的学术理念,倡导立足田野考察建构原创性中国学术理论,提出了“遗产资源”“非遗3.0层级”“艺术介入乡村建设”“景德镇模式”“新中式生活方式”“遗产资源论”“后农业文明”、“剧场社会”、“先锋人群”等具有原创意义的重要理论命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乡村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现实问题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其理念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深远影响。
为提升中国艺术人类学全球影响力做出贡献
方李莉立足本土学术根基,既坚持知识体系自主建构,又积极推动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国际对话与传播。她受邀赴多国知名院校、中国驻外文化中心开展学术讲座,多部专著与论文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出版发行;同时依托自身国际学术影响力,主动向国际学界推介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成果,并长期邀请多名国际知名学者参与中国艺术人类学年会,助力学科国际知名度与话语权提升。
二、方李莉教授简介
方李莉,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特聘首席教授,东南大学艺术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副主任,首席专家,英国杜伦大学人文学院客座高级研究员。兼任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名誉会长,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地方志研究会副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咨询专家等职。北京市第十三届、十四届人大代表。担任多项国家重大重点项目的牵头人与首席专家,出版专著20余部,并在各类杂志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科文摘、高校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多部专著获国家级、部级奖项;多部专著和论文被翻译成英文、西班牙文、法文、阿拉伯文等不同国家的文字并出版。方李莉教授多次应邀前往美国、英国、日本等不同国家的知名大学发表学术演讲。此外,曾应邀在数十个国家的中国文化中心及中国驻外大使馆主讲中国文化系列讲座,有力推动了中国文化与学术研究的国际传播。基于其杰出贡献,她获颁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人事部)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评定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先进工作者”称号,被文化和旅游部授予“优秀专家”称号,荣获全国总工会与全国妇联评定的“巾帼建功标兵”称号,以及2014年APEC女性领袖峰会授予的“最杰出女性奖”等多项殊荣。
三、评奖通知及相关事项
首届评奖活动将于2026年举办,此后每两年评选一次,颁奖仪式将在2026年学会年会期间举行。现将首届评奖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01.评奖宗旨
前沿探索,从实求知,理论原创,服务社会。优先鼓励基于长期田野的民族志书写;艺术人类学理论本土化创新;服务国家战略的应用研究等方向的学术成果。
02.奖励范围
(1)为适应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和艺术人类学发展需要,本届评奖的受理成果的核心议题范围包括:艺术人类学理论、艺术人类学田野实践、文化遗产活化、艺术乡建实践、非遗理论创新、中华民族共同体艺术研究等,要求突出田野调查与理论结合。
(2)本届评奖包括以下类型成果:1.著作 2.论文
(3)本届评奖分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其中,一等奖成果限制为专著,二等奖、三等奖成果限制为论文。按照确保质量原则,允许各等级奖项有空缺。
(4)评审组织与程序
1.评审工作坚持质量第一、宁缺勿滥、公平公正,旨在评出具有标杆性的高水平专著与论文。
2.奖励委员会由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学术委员会负责学术把关,其主要职责是审议裁定异议问题处理结果、审定奖励成果名单和奖励等级。
3.评审专家从学会学术委员会成员及会长、副会长、常务理事中产生,每次评审前由学会秘书处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组成初评、终评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对申报成果进行评审,推荐拟奖励成果。
4.评审过程由学会秘书处全程监督,确保评选过程公正、公平、透明。
5.奖励委员会审定的奖励成果名单,经公示和异议处理后,于学会官网和公众号正式公布。
(5)申报条件
1.申报者资格
①参评者须为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在册会员(在截止申报日期前完成会员注册与续费)。
②每位申报者限申报一项成果;合作成果限一人申报,或以课题组名义申报;第一署名人为同一人的多项成果,不得由不同申报者分别申报。
③申报者原则上应是申报成果的第一署名人。合作成果在第一署名人未申报本奖且征得其他作者同意的情况下,可由第一署名人以外作出主要贡献的作者申报,但获奖后奖励证书中的排名仍以成果的实际署名顺序为准。合作成果未征得其他作者同意的不能申报。
2.参评成果资格与要求
①本届参评成果的时间范围为2024年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
②参评成果的内容要求为: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字数1-2万字为宜;出版的专著,字数不少于20万字。
③多卷本研究著作以最后一卷出版的时间为准,在符合上述申报时限的情况下做整体申报。
④丛书不能作为一项研究成果整体申报,只能以其中独立完整的著作单独申报。
⑤以少数民族语言公开出版的著作,申报时应有主要章节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翻译;以少数民族语言公开发表的论文,申报时应附有主要内容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摘要。
⑥以外文公开出版的著作,申报时应有主要章节的中文翻译;以外文公开发表的论文,申报时应附有主要内容的中文摘要。
3.下列成果的申报不予受理
①存在政治方向、价值取向、研究导向问题的成果。
②成果作者违反法律法规、党纪政纪、师德师风受到惩处的。
③违反学术规范或者著作权存在争议的成果。
④涉及国家秘密的成果。
⑤教材和教辅。
⑥文学艺术创作类作品。
(6)评选流程
1.收稿截止时间:2026年8月31日
2.初筛时间:2026年9月1-15日
学会秘书处审核会员身份、成果规范,剔除不符合条件的论文;匿名处理后提交初评委员会。
3.初评时间:2026年9月16-30日
初评委员会通讯评审,按30%比例推荐至终评。
4.终评时间:2026年10月1-15日
终评委员会会议评审,差额投票确定获奖名单。
(7)申请材料
1.纸质版申报材料,即参评成果的原件(非打印版)1份,请于2026年8月31日前寄至:山东省威海市文化西路180号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威海) 杜国亭 收,电话:18463115534,邮编:264209。
2.电子版申报材料,即参评成果的电子版1份和相关证明材料,必须以PDF格式呈现,打包为一个文件夹。请以“姓名+作品名+评奖”为主题名,于2026年8月31日前发送至chinarlx2026@126.com。
3.相关证明材料包括:成果被引用或被(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等)采纳情况;社会影响与社会效益,如被译成其他文字、再版或多次印刷情况,被转载情况,相关评价情况,相关新闻报道等;成果获奖情况。
(8)联系方式
王永健 手机:15901026288
朱 奕 手机:137074910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