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2025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师范大学隆重开幕

[日期:2025-08-05] 来源:  作者: [字体: ]

2025年7月29日上午,由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和内蒙古师范大学联合主办,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人类学学院、设计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地承办,民族艺术杂志社、东南大学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内蒙古国际交流中心协办的2025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师范大学逸夫楼隆重开幕。

内蒙古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张军,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廖明君,日本关西学院大学校长荻野昌弘教授,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东南大学特聘首席教授方李莉,内蒙古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纳日碧力戈,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民族艺术》主编许晓明研究员,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教授邓佑玲,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名誉院长、教授朱乐耕,山西大同大学副校长石凤珍,伦敦大学学院考古研究所遗产研究教授罗德尼·哈里森,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考古遗产管理国际科学委员会秘书长马修·温科普,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人类学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包凤兰,内蒙古师范大学设计学院书记郭斐,内蒙古师范大学设计学院院长、教授李少博,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人类学学院副院长、教授满达,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美美与共”文化创新发展专委会主任、费孝通研究中心主任张喆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王建民,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赵旭东,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色音,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孟凡行,四川大学教授徐新建、四川大学教授李祥林,西北民族大学教授牛乐,湖南师范大学教授赵书峰,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秘书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永健,《民族艺术》副主编黄怡鹏等来自全国各地艺术人类学及相关学科领域的300余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欢聚一堂,共襄盛举,擘画未来。

本次研讨会开幕式由内蒙古师范大学副校长贾美林教授主持,会议主题为“文化遗产与未来”,共收到来自全国艺术学、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等不同专业领域的论文300余篇,其中有205篇论文入选2025年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25年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合影

开幕式现场

内蒙古师范大学副校长贾美林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上,内蒙古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张军在致辞中表达了对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及与会专家学者的感谢。他强调了中国各民族艺术遗产的多样性和重要性,探寻其历史、文化内涵与传承机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人类文明多样性研究的意义。他介绍了内蒙古师范大学在艺术人类学领域的深厚积累和学科发展。他表示,本次研讨会以“遗产与未来”为主题,搭建了理解艺术遗产动态传承的理论框架,精准回答了全球化语境下文化发展的核心命题,为审视传统艺术遗产提供了多维度的视角。他肯定了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作为学术研究团体在凝聚科研力量、培养专业人才、服务国家文化战略等方面做出的成果,并表示内蒙古师范大学将以此次盛会为契机,践行文化传承使命,深耕艺术遗产保护与创新发展、助力艺术人类学学科发展和服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内蒙古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张军致辞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廖明君在致辞中对承办单位和协办单位表示衷心感谢。他表示,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自2006年成立以来,秉持“从实求知,研以致用”的学术理念,汇聚全国优秀学者,始终将理论研究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以学术研究书写国家发展篇章,尤其在文化遗产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艺术乡建等多个学术领域积极发力。他指出,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辉煌成果,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在全球化、现代化加速推进的当下,如何保护、传承、利用好文化遗产,使其焕发新的生机活力,是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课题。而艺术人类学作为一门学科,能从独特视角解读阐释文化遗产,为其保护与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并期待通过本次研讨会,汇聚各方智慧,共同探讨文化遗产未来发展,为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事业贡献力量。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廖明君致辞

日本关西学院大学校长荻野昌弘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文化遗产研究与传承在现代社会和国际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强调,过去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多局限于历史范畴,而事实上,文化遗产始终深度融入现代生活和指向未来社会,这也凸显了本次会议主题的现实意义。在当今世界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的背景下,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未来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国际合作有望持续加强。同时,他对中国文化事业近年来取得的长足发展表示肯定,认为这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

日本关西学院大学校长荻野昌弘教授致辞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方李莉教授在致辞中指出,这是换届后的第一次年会,在新领导班子的指导下,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如艺术民族志田野工作坊的举办、学会二级专委会数量的不断增加,在新成立的学会学术委员会的支持下,举行了国际学术会议,并确定了“文化遗产与未来”的会议主题。她表示,文化遗产不仅指向过去承载历史,还塑造我们当下的生活和重构我们的未来。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平台的独特性在于搭建了跨学科交流平台,汇聚了人类学、艺术学、民族学、民俗学、各艺术门类等交叉学科力量,跨学科的综合视野和整体性维度不断从实践与理论中助推中国文化遗产发展。并期待在新一届学会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持续深化学术探索、鼓励学术创新突破,继续推动扶持年轻学者成长,为中国艺术人类学与文化遗产研究注入更多活力。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方李莉教授致辞

协办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民族艺术》主编许晓明在致辞中感谢了主办方和承办方的辛勤付出,并详细介绍了期刊在过去一年中的成就和进展,包括开设多个与艺术人类学相关的栏目以及多位学者在期刊上发表的重要文章。她强调了《民族艺术》期刊凭借扎实的内容质量和前沿的学术视野,在学术界保持着领先地位,并期待未来将继续聚焦文化遗产保护等国家战略任务,持续深耕学术领域,为推动相关学科发展和国家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民族艺术》主编许晓明致辞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美美与共”文化创新发展专委会主任、费孝通研究中心主任张喆宣布“费孝通艺术人类学田野调查征文活动”获奖论文名单,学会授予获奖者荣誉证书。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美美与共”文化创新发展专委会主任、费孝通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张喆宣布获奖论文名单

学会授予“费孝通艺术人类学田野调查征文活动”获奖者荣誉证书

随后举行了朱乐耕、方李莉夫妇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捐赠仪式、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终身成就奖与国际学术贡献奖颁发仪式、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聘书颁发与礼物赠送仪式。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授予方李莉教授、周星教授终身成就奖,授予荻野昌弘教授、罗伯特·莱顿教授国际学术贡献奖。廖明君会长代表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为获奖者颁发捐赠证书和获奖证书。

廖明君会长为朱乐耕、方李莉夫妇颁发捐赠证书

廖明君会长为方李莉教授、荻野昌弘教授颁发终身成就奖与国际学术贡献奖荣誉证书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向方李莉教授、王杰教授、王建民教授、邓佑玲教授、色音教授、许晓明研究员、李心峰教授、李祥林教授、杨民康教授、张士闪教授、纳日碧力戈教授、周星教授、徐平教授、徐新建教授、阿尔弗雷德·范·丹姆教授、罗伯特·莱顿教授、荻野昌弘教授等授予学会学术委员聘书并赠予礼物。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聘书颁发仪式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聘书颁发仪式

廖明君会长为漫画捐赠者宋晓君教授颁发捐赠证书

开幕式结束后,研讨会进入主题发言环节。本次主题发言共分为三场,与会嘉宾围绕“文化遗产与未来”主题进行了热烈的学术讨论。

7月29日上午的主题发言由《民族艺术》主编许晓明主持,四川大学教授徐新建进行评议。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方李莉,伦敦大学学院考古研究所遗产研究教授罗德尼·哈里森,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王建民,日本关西学院大学校长荻野昌弘教授,分别以《景德镇模式——以艺术撬动遗产资源为内生驱动力的新型发展模式》《遗产作为未来建构的实践》《非遗传承人核心地位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辨析》《文化遗产与时间空间》为题进行了报告。

《民族艺术》主编许晓明研究员主持

四川大学教授徐新建评议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方李莉教授发言

伦敦大学学院考古研究所遗产研究教授罗德尼·哈里森发言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王建民发言

日本关西学院大学校长荻野昌弘教授发言

下午的主题发言分为上半场和下半场,上半场由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包凤兰主持,东南大学特聘首席教授方李莉进行评议。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纳日碧力戈、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赵旭东、四川大学徐新建、山东大学教授张士闪,分别以《艺术人类学的指号面向》《艺术的一般人类学考察》《从“春晚”到“村T”:风土民俗的时代转型》《功能导向与文艺发挥:黔东南瑶白村摆古节仪式考察》(线上)为题进行了报告。

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包凤兰主持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方李莉教授评议

内蒙古师范大学纳日碧力戈教授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赵旭东发言

四川大学教授徐新建发言

下半场由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孟凡行主持,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纳日碧力戈评议。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色音、北京舞蹈学院教授邓佑玲、四川大学教授李祥林、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考古遗产管理国际科学委员会秘书长马修·温科普分别以《世界文化遗产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从非遗舞蹈看乡村文化共享》《古扎子·尔苏藏族·中华文化——以蟹螺堡子过年仪式为例》《气候变化背景下的考古遗产管理》为题进行了报告。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孟凡行主持

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纳日碧力戈评议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色音发言

北京舞蹈学院教授邓佑玲发言

四川大学教授李祥林发言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考古遗产管理国际科学委员会秘书长马修·温科普发言

据悉,会议接下来将围绕“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文化遗产活化与利用”“音乐人类学”“设计人类学”“舞蹈人类学”“遗产活化利用与艺术乡建研究”“艺术人类学的历史与理论”“文化遗产与展演”“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与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等主题展开深入小组讨论。

 

撰稿:刘召洁

图片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

网页排版:徐铂坤

校对:崔珂、徐铂坤

责任编辑:刘侗勋

核发:王永健

总编辑:朱阳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David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