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第一届(2024)艺术民族志田野工作坊 10月30日田野纪实——深入田野,从实求知,从实求美

[日期:2024-11-04] 来源:  作者: [字体: ]

第一届(2024)艺术民族志田野工作坊"由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与绵阳师范学院联合主办、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承办,由四川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研究中心、四川青少年美育研究中心等单位协办,以“从实求知"为主题,旨在探讨艺术学与人类学的前沿理论,提升田野工作能力。10月30日,赵晓娜教授与赵书峰教授带领工作坊全体同学继续进行田野课堂实践教学。

2024年10月30日,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与绵阳师范学院联合组织第一届(2024)艺术民族志田野工作坊的师生在田野调查点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开展工作坊田野课堂。田野调查由赵晓娜老师全程指导,赵书峰老师同行指导,带领工作坊全体同学进行田野课堂实践教学。

 

行程第一站: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座谈会

上午9点,全体成员来到凉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参加座谈会,与彝族非遗传承人相互交流学习,更进一步体会凉山彝族非遗整体发展状况,具体学习了彝族服饰工艺、邛都洞经鼓乐、毕摩音乐等多项非遗艺术。

 

座谈会

座谈会伊始,由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游小军主任对田野工作坊团队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游小军主任从健全凉山非遗保护机制、推出地方非遗法律法规、申报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实施抢救性保护和生产性相互结合、促进非遗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五个方面,深刻阐明凉山州非遗工作在新时代党的领导下不断的传承与发展,取得了傲人的成绩,现凉山州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2名、省级非遗传承人121名、州级非遗传承人192名,凉山州还将持续深度融合,培养更多文旅人才,探索文旅融合的新路径。

游小军主任致辞

接下来分别由毕摩音乐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曲比拉伙、彝族服饰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贾巴子则、邛都洞经古乐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韩定祥对具体的彝族非遗艺术进行讲解。曲比拉伙老师对毕摩音乐做了简单的介绍,毕摩音乐起源于原始母系氏族时期,由毕摩在仪式场所传唱的本土音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其内容涉及彝族生活的种种方面,并通过说、唱的有机结合来叙述故事,塑造形象,抒发情感。毕摩传承人必须从小进行严格的学习,熟练掌握唱腔、旋律、乐曲等,拥有完整的继承谱系。贾巴子则老师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从农村走到了西昌,带领彝族女性致力于彝族服饰工艺推广,把民族服饰文化标志和现代性服装深度融合,利用彝族服饰工艺为凉山州脱贫攻坚事业添砖加瓦。韩定祥老师简要介绍邛都洞经音乐,其兴起于南宋时期,是本地民俗文化的集中体现,传统洞经音乐以五音工尺谱和铛铛谱为主,现代传承人创设以简谱的方式记录传统音乐,大力推动了传统音乐的现代化转化,让更多的新时代青年人了解传承彝族文化。

 

毕摩音乐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曲比拉伙发言

彝族服饰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贾巴子则发言

邛都洞经古乐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韩定祥发言

紧接着由克惹晓夫老师和赵书峰老师,从理论角度结合田野调查做会议总结。克惹晓夫老师长年在凉山州基层进行田野研究,对宗教音乐进行采录,以具体的小调、方言民歌为例阐述彝族非遗的融合具有丰沛性,提出“田野就是生命,要在田野中学习知识”,为学员们推荐《小凉山彝族传统音乐文化》、《中国西南原生音乐——凉山音声》两本著作,鼓励学员们扎根田野,丰富学术研究;赵书峰老师以民族音乐学3F互动模式理论,对彝族非遗文化田野工作进行着重分析,工作坊学员要利用好理论知识为非遗传承保护带去学术支持,更好的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助力,促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

 

克惹晓夫老师发言

赵书峰老师发言

座谈会结束后,工作坊学员积极把握学习机会,与非遗老师们展开了热烈的相互交流,真正实现了理论和田野的双向互动。

 

工作坊学员与非遗老师们互动交流

工作坊学员与非遗老师们互动交流

 

工作坊学员与非遗老师们互动交流

行程第二站:吉伍世家彝族漆器工作坊

 

下午2点,学员们来到伍世家彝族漆器工作坊进行实地调研,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吉伍五呷以具体的作品为例,为学员们讲解漆器制作的基本流程,彝族漆器髹饰技艺选用优质杜鹃木、酸枝木、樟木等含水较少的木料为原料,经过锯、刨、磨、粘等工序,然后在器形表面精心漆绘图案纹饰,最后完成一件漆器。彝族漆器的主要花纹多见牛目纹、鸡冠纹、羊角纹、鱼刺纹、虫纹等,色彩以黑为贵、黄为尊、红为美。每一种产品的工序、形状、纹饰、图案和用途都是比较固定和规范的,例如“得哦”的图案只能用于牛皮碗、高脚盘和马鞍的纹饰,而牛目纹却只能漆绘在木钵和矮脚盘上。漆器髹饰是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并存的造型艺术,多被制成水牛角杯、黄牛角杯、羚羊角杯、皮酒碗、木碗、皮碗、餐桌、木勺、锅勺等。

紧接着吉伍五呷老师提及制作漆器髹饰存在着许多困难,不仅要承担过敏的风险,更面临着季节性采漆的阻碍,漆器髹饰不仅是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反映彝族人民的生活和传统文化,更促进了当地脱贫攻坚与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

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吉伍五呷为大家讲解漆艺工艺

合照

行程第三站:凉山州贾佳彝族传统服饰有限责任公司工作室

下午4点,学员们来到凉山州贾佳彝族传统服饰有限责任公司,由贾巴子则老师带领学员们参观彝族服饰制作的主要步骤,讲解彝族服饰的历史演变和现代化的融合。

彝族传统服饰是用自制土布和丝线以手工的形式缝制而成,首先要把线缠在铁架上,分为四股,然后进行捻羊毛线,再利用腰机织布,在衣襟、领口等服装上以挑、压、镶等工艺结合,颜色选择上黄色代表丰收,红色代表火焰股,彝族服饰的色彩较为丰富,且以大量银制品和刺绣装饰,彝族刺绣作为彝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图腾崇拜和民俗风情,是彝族文化在漫长历史长河中传承的一种形式,彝族服饰制作工艺成为了凉山彝族百姓脱贫攻坚的重要助力。

贾巴子则老师为学员讲授彝族服饰制作

贾巴子则老师为学员讲授彝族服饰制作

我在  田野中说:

文暄琪(湖南师范大学在读硕士)

“走进非遗,我们仿佛踏入了一个充满传统韵味和民间智慧的宝库。在下午的参观过程中,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吉伍五呷向我们介绍了漆器文化,我深深地被其所吸引,也感受到了传承人对这份技艺的淳淳热爱,从漆器的选材、工艺的制作再到花纹图案的绘制,无一不体现着漆器传承人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更让我明白了每一件漆器作品都是不可复制的艺术珍品。”

齐张翼(西北民族大学在读硕士)

“当踏入凉山这一充满众多“之乡”称谓的土地以来,面对着艳晦交错的彝族文化,我的想象力被连根拔起。聆听一位位非遗传承人用诚挚的热情构序着家园的文化宝藏,让人阒然进入一个洋溢“怀旧乌托邦”意味的意义世界。在他们的文化雕琢过程里,不仅向我们召唤出一个充满神圣性的千高原,更藉由人类共通的追求与远方的客人相连接,“让”彝族文化之于人类文化之林的独特魅力如其所是地呈现。”

王淳(南京艺术学院在读硕士)

“今天我们与许多彝族的非遗传承人进行了交流座谈。在田野中,通过对技艺和器物的欣赏,我对这片土地的音乐、服饰、漆器等各类文化有了更加具体深入的体验与感受,丰富的纹饰图案显示着人民的智慧,让我对于彝族古老的文明有了新的认知。”

撰文:蒋燚摄影:陈磊

排版:秦韵 杨嘉辰

责任编辑:刘侗勋

核发:王永健

总编辑:朱阳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David | 阅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