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2012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第二组研讨综述

[日期:2012-07-26] 来源:  作者: [字体: ]

我代表第二小组对两天来的讨论做一个总结。从与会代表发言的内容看,紧扣这次大会的主题,即艺术人类学理论、方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的运用与实践,涉及到宏观上的理论认知及个案保护等方面的内容,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与反思。在讨论中,代表们感受很深,收获颇大,感到年青学者越来越多,研究成果越有新意,拓宽了艺术人类学的实践范围,深化了艺术人类学的学科建设。

1、纳日碧力戈教授的论文《艺术与国运》从“心为物纲”、“抑圣限智”、“‘艺’统心物”三个方面,用古代先人及国际哲人对艺术的感悟, 阐释了当下人们对文化艺术的建构与国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2、色音教授的论文《试论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以成吉思汗祭奠为例》,对于国际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界定进行了整理,条理很清晰。以成吉思汗祭奠为例,提出用发展的观念来对待“活态文化遗产”,不能够以“保存”、“保护”的名义来阻挡或阻碍一些民族和相关族群的传统文化的合理发展。

3、赛罕老师的论文《长调和呼麦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及其价值保护》,以长调和呼麦为实利,回顾了国际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过程,阐述了这两种歌唱艺术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意义和价值。

4、张景明教授的论文《论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及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阐释了内蒙古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保护,分析了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以内蒙古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资源,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文化兴区”的战略目标。

5、项江涛博士的论文《“媒介参与”与“非遗”的保护和开发》,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考察和调研,探索了媒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中的作用,论证了媒介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 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6、蔡峥嵘同学的论文《插图的面孔》通过通过探索插图的语言、插图的面孔,以及音乐插图、味觉插图、心情插图等有趣的形式, 调研插图在不同媒介中传播的重要作用和给人的审美情趣,分析了的成长空间。

7、张艳萍老师的论文《河南民俗的价值与保护》,以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河南民俗为例,深入挖掘民俗活动在社会中的价值,提出了民俗保护应该关注其中的恒定因素的学术观点。

8、刘明亮博士的论文《艺术区的解构与建构——北京798艺术区田野考察笔记》,以北京798艺术区为例,把当代艺术区当作艺术调研对象,考察了其艺术生态及其变迁,来讲述艺术社区在全国的发展动态,并提出了艺术区的解构与建构仍在继续进行的观点。

9、李松杰老师等的论文《水系、船帮与景德镇水神信仰》这是一个很有意义、有价值的话题。以景德镇发达的水系为前提,以消失的船帮为历史见证,阐述了水神信仰的分类和特征,以及与文化认同的关系,体现了水神信仰在功利、政治、文化和灵魂等方面的作用。

10、宝力道教授的 《文献纪录片》通过讲述、纪录片和现场表演相结合的形式,生动地再现了口弦琴、胡笳等蒙古族传统乐器的演奏方式和文化内涵。对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1、候百川的《北京鬃人谈北京满族基于中华古典文化的再创造》,以北京鬃人为个案,探讨了北京地域文化中的满族文化因素,反映了满族文化和汉族文化的交融状况,再现了中华古典文化的再创造。

12、吴昶老师的《“舀学”:一种不应忽视的民间手工艺文化遗产传承方式》对舀学的概念进行了解释,分析了舀学现象的特殊性和基本构成要素,以及传承人对舀学的几种不同态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提供了新的途径。

13、向丽博士的《审美教育与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以云南剑川张绍华民间美术教育为例》通过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与美的关系,结合地方民族文化特色和美术课堂资源,诠释民间的艺术法则与美学精神,促进了通过审美教育实现活态传承民族文化的途径。

14、王永健老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间——艺术人类学视野下的常山战鼓》站在艺术人类学的视角下,通过田野调查,分析了常山战鼓的基本概况与文化生态、历史变迁与现代语境下的重构,并提出传承主体变化的原因。

15、姚慧博士的《建立健全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以内蒙古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例,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基础上,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保护体系,分析了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要建立健全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观点。

16、冯彤博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地域建设》,以日本“乜不妥”祭为例,分析日本对无形文化财、民俗文化财等保护工作和传承方式的现状,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7、尤小菊博士《民族文化村寨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地扪生态博物馆为个案,对民族文化村寨概念进行界定,归纳了现有的保护模式,指出了不足之处,并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动力和有效实现要落实到文化主体上。

18、程卯博士《民族服饰的知识产权保护》通过对民族服饰类型的研究,分析了现行知识产权制度对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保护状况,对民族服饰保护的思考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19、项锡黔教授《象征意味与形式呈现》以侗族服饰纹样为个案,通过艺术人类学田野考察,挖掘了服饰图案中的古代越人的文化信息。

20、安丽哲博士《加拿大太阳。。》聚焦加拿大脸谱设计对于中国戏曲脸谱的借鉴的成功与失败之处,考察在这个世界顶级秀里,中国戏剧脸谱因素所释放的光彩以及为我国戏剧的振兴与国际发展带来的思考。

21、李宏复教授《少数民族刺绣图案的边饰造型构成》通过近十年对少数民族刺绣工艺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刺绣图案造型中用于装饰、分界、衬托中心纹样,我们称之为边缘纹样,它随着外形轮廓而变化,是一种适合于外形周边的装饰纹样。边缘纹样可以单独应用,但更多的是用来衬托中心纹样的作用。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lixj | 阅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