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2017年8月18到24日的西藏改则县岩画田野调查中,我们共记录整理了109组岩画,集中分布在改则县先遣乡日杰山一带。这些岩画的图像包括有动物、人物、植物、车辆、日、月、雍仲符号等类型,从其风格、制作方法、造型特征等可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创作年代从公元前1200年前一直延续到公元700年前后。岩画风格受到北方草原文化的影响
摘要:河北省蔚县的省级非遗项目“蔚县灯影戏”类属于我国北方地区的皮影艺术,深受冀北一带人民群众喜爱。蔚县灯影戏历史悠久,是在吸取民间小调、民谣、戏曲等多种乡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形成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戏曲艺术。2013年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跳香仪式是“武陵民族走廊”沅水流域瓦乡人的宗教仪式,在多元文化互动、融合与发展的背景下,仪式的集体性、狂欢性消退,出现世俗化、功利化的趋势,其传承的文化空间逐渐扩展,传承方式呈现自在、多样化的状态。尽管在现代社会族群认同多元化的背景下
摘要:马头琴是近些年风靡内蒙古的一件传统民族乐器,其深沉的音色与悠扬的旋律折服了海内外的听众。因而,近年来与马头琴生产、销售、展演的一些行业也“火”了起来。其中,特别是马头...
摘要:爬山调是在内蒙古西部河套地区广泛传唱的民间歌曲形式。乌拉特前旗是爬山调传唱较为集中的地方。笔者以乌拉特前旗爬山调传承人及其演述活动为研究对象,通过采取口述访谈、参与观察等方法,对当地爬山调的发展现状、传承人...
摘要:剪纸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内蒙古和林格尔剪纸更是内蒙古文化的瑰宝。内蒙古和林格尔剪纸是当地老百姓流传已久并且广泛应用在生产生活中的艺术形式,是内蒙古和林格尔地区长期居住的蒙古族和汉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民族民间造...
摘要:产生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河套面塑艺术,是内蒙古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交融互动的民间艺术硕果,黄河河套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为面塑提供了优质的面粉,作为河套面塑艺术发源地的杭锦后旗地区,恰处于黄河河套的中心区域。2010年,河套面塑被杭锦后旗人民政府评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随后又入选巴彦淖尔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摘要:鲁锦作为鲁西南地区特有的一种民间织造技艺,以其织造工艺的复杂性、浑厚质朴的实用性、色彩艳丽的审美性及所蕴含的吉利祥瑞的民俗寓意得以传承发展。但在现代化的冲击下,民众的生活方式及各种价值观念的檀变加上外来文化的影响,鲁锦逐渐失去了生存与繁荣的土壤,面临着保护与抢救的严峻挑战。随着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鲁锦织造技艺于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理论创新与田野调查中日学术研讨会 会议议程 11月18日 9:00 – 9:30
开幕式 主持人:色音 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韩敏教授介绍日方与会学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色音研究员介绍中方领导、嘉宾和与会学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
摘要:服饰不仅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和审美需求,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意义。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乌珠穆沁熏皮袍,在经历了几百年历史后走到今天,已经出现濒临灭绝的困境。本文通过调查和采访当地手工艺人了解了熏皮的制作工艺和传承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
摘要:生活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简称三少民族。他们长期以狩猎、畜牧为生,由于自然环境和地理因素的影响,孕育和创造了...
摘要:武家泥塑从清乾隆初年发展至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却因种种原因近乎失传。直到近几年,经过武家泥塑的第七代传人武文胜师傅的不断努力,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到了这一民间艺术。由于政府的重视,武家泥塑于2009年入选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名...
摘要:花鼓灯是包括舞蹈、锣鼓音乐、灯歌以及具有一定情节的后场小戏等多种表演形式的传统民间舞蹈艺术,“衬子”是花鼓灯改革前女角“兰花”表演时的重要道具,为了有效传承和保护民间艺术,笔者于2010年8月期间,前往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冯嘴子村,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