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rss订阅 手机访问 
专题
在国家十分重视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成为重要课题,其根本在于地方民族民间活态文化及其文化空间的保护。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在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已卓有成就,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尚显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之有效的方法有哪些呢?这是目前亟...
日期:06/27/2009 10:24:35 作者:杨源
摘要:艺术与城市文明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首先,艺术是区别城市与乡村的一个重要尺度。其次,对审美与艺术的态度折射出大都市与普通城市在文明模式上的差别。再次,作为城市文明更高发展成果的当代都市文明对艺术本身也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艺术之城”是一种以美学为理论基础、以艺术活...
日期:06/27/2009 10:24:02 作者:刘士林
摘要:本文阐述了非物质经济在人与自然、人与工业技术第二自然及人与信息文化第三自然的产业演化深度进向中的生产力结构、资本形态与文化博弈力特征,在资本主义道德与经济、资源与产业、文化与工业的三次世界性危机与发展中,探索了9.11后全球非物质经济在...
日期:06/27/2009 10:23:25 作者:皇甫晓涛
【内容提要】从研究对象之被确定的“生成”维度来看,艺术人类学研究实践中的对象应是“两种文化‘相遇'后认定为艺术的文化事象”,其呈现为日常生活化的、仪式中的、为展演的三种存在样态。艺术人类学的学科取向与研...
日期:06/21/2009 00:05:15 作者:何明、洪颖
摘要 对于大多数没有书面文字资料的少数民族审美思想和艺术的研究来说,史前考古学的方法可以通过发掘的实物形态资料提供现实研究的参证。而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田野调查法和语言学中的历史比较法等研究方法,有助于我们将研究的视角转向传统西...
日期:05/29/2009 09:16:25 作者:邓佑玲
摘要:民族志具有“文体”和“方法”双重内涵,故而对艺术研究的民族志讨论应包括“作为方法的民族志实践”和“作为文本的民族志书写”两方面的内容。在作为方法的艺术民族志研究实践中,“整体观”原则对帮助转换既有的知识传统中以孤立地谈论艺术品来解决“艺术”问题的倾向、模...
日期:05/29/2009 09:14:25 作者:洪颖
摘要:人类学通过走向文化批判渐至获得自身的现代性。现代人类学以其高度的学科际属性和不断磨练的敏锐的田野洞察力为探讨艺术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艺术作为意识形态的特殊性以及艺术的启蒙功能的真正力量来自何处等问题提供了独特的批判视角和广阔的经验解读空间。...
日期:05/29/2009 09:11:47 作者:向丽
中山大学的人类学在诸多前辈的培养下,成为中国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基地。近年在几位系主任的努力下,人才济济,人类学被列为国家重点学科,得到进一步的扶持,这是学科发展的幸事。为了配合学科建设,系里也鼓励传统学科能够和现代的东西有所结合,以寻找新的学科增长点。我...
日期:05/29/2009 09:05:05 作者:邓启耀
[摘要]文化人类学与文艺美学因其研究对象的共域而有着源远流长的交叉互渗研究实践,但却长期滞留于材料移植和理论移植阶段,未能促成艺术人类学学科范式的形成。其主要根源在于两个学科各持一端,一者固守实证主义立场,把艺术视为与生计、交换、政治体制等几乎无差别的社...
日期:05/27/2009 21:44:35 作者:何明
所谓生产性保护,可以理解为一种带有生产性质的保护手段。与博物馆式的保护以及其他的保护方式相比较,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的保护而言,生产性保护无疑是其最为合适的保护手段。 生产,从经济学的意义上来讲,就是人类从事某种创造财富或者使财富增值的活动过程。如果把财富理解为大众社会...
日期:05/15/2009 22:19:05 作者: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我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 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传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被各群体、团体, 有...
日期:05/15/2009 22:18:05 作者:刘新权
以文化差异性为核心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产生,是以手工生产方式为现实基础的。就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基础和生态条件而言,手工生产方式及其传统技艺需要首先得到保护和振兴。活态流变性是手工生产方式及其传统技艺的基本特征,只有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才能真正地保护和延续一种传统技艺。这意味着受保护的传统技艺必...
日期:05/15/2009 22:17:32 作者:
对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的思考
王晓灵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是保护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庆阳市大力实施“特色文化大市”战略,各级党政部门及社会各界为之做出了巨大努力,使庆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保护,形成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为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
日期:05/15/2009 22:16:54 作者:王晓灵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独树于世界文明之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民族中世代传承,是各民族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形式,已经成为了民族精神的固化物。通过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建立起民族间和个人间团结、友爱、和谐的...
日期:05/15/2009 22:15:59 作者:周必素
东南亚地区民族众多、宗教多样,是世界知名的民俗博物馆,学术界公认的人类文化多样性(culturediversity) 的宝库。在全球化时代,面对外来西方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多样性的保护日益成为了富有时代意义的紧迫任务。21 世纪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了保护口头非物质文化的热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了“人类口头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
日期:05/15/2009 22:15:10 作者:史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