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文化学者:仪式感消失道德没寄托 破坏或将更严重

[日期:2010-10-23] 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作者: [字体: ]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74.3%的人感觉国人的仪式感越来越淡漠。不论中外,官方还是民间,仪式一直都是一个社会群体不可缺少的共同活动。一个人的一生,生日、节日,婚丧嫁娶等,都需要通过仪式来体现和完成。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仪式越来越缺少认同感,过年过节越来越没有意思,生日节日无非就是大吃一顿,婚丧嫁娶草草了事。个人的一生,生日、节日,婚丧嫁娶等,都需要通过仪式来体现和完成。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仪式越来越缺少认同感,过年过节越来越没有意思,生日节日无非就是大吃一顿,婚丧嫁娶草草了事。

著名文化学者、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李河表示:“仪式感的消失,让整个群体的精神世界彻底地无法安顿,道德没有了寄托,最终造就的是一大批没有终极关怀的物质主义者。而这种对于仪式感的破坏,可能还将继续严重下去。”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新浪网,对1621人(其中“80后”占48.9%,“70后”占37.0%)进行的调查显示,74.3%的人感觉国人的仪式感越来越淡漠了,15.9%的人则认为“没有淡漠”,9.8%的人觉得“不好说”。另外,61.5%的人将缺乏仪式感归结为“仪式教育缺乏,不了解仪式的内涵”。

失了精神,仪式难留

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仪式,而这些仪式,无不体现着这个民族和国家独特的文化内涵。为什么这个时代人们越来越觉得过年过节没有意思,李河说:“就是因为人们失去了这些仪式背后的文化内涵。”

李河说:“仪式,是一个群体在重大事件和重要时刻形成的一种程式化的活动形态。人类学上对于群体之间的差异有很多识别的标志,仪式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从外部来说,仪式有三个特征,其一,它是群体性的。其二,它一定体现群体的文化特征。其三,它是识别群体差异的标志。从内部来说,仪式也是群体中自我认同的标志,你认同了这些仪式,也就说明你融入了这个群体。”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大量关于仪式的内容,特别是儒家文化,仪式是其文化内涵的重要部分,李河说:“儒家的仪式非常完备,大到祭拜天地祖宗,婚丧嫁娶,小到生日节日,都有一整套严格的仪式。儒家思想中有很多义理学说,有一位西方学者研究儒家文化,就是从儒家的诸多仪式中开始。所以说,最重要的仪式,一定都是精神性的。人类的生活,有两个重要的世界,一个是物质世界,一个是超越物质的世界,也就是精神世界。W·本杰明曾经说过,仪式和文化,第一代表着群体中的认同,第二代表着整个群体的超越性信念。”

世界不应缺失另一半

仪式感代表着一个群体,乃至这个群体中每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对此,李河说:“我们不是孤零零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有历史、有未来,我们的来处是清楚的,我们的去处也是清晰的,我们不是偶然来到这个世界上,也不会偶然离开。我们的生活不是独立的,这一直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生命的意义所在。而仪式,正是建立这种群体认同的途径。”

那么,是什么让我们逐渐失去了精神世界?李河说:“超越性的世界是人的一部分,但在现代性来临之后,最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去魅,也就是不再相信超越性的世界。去魅固然有其作用,但是它更使得人们没有了来处去处,变得无所顾忌。就我们来说,这些年来,物质经济发展很快,但是在精神上却一直在破坏,我们烧掉了家谱,没有了来处,丧葬越来越不郑重,没有了去处,我们成了孤儿,孤单地存在,孤单地离开。就比如说墓地,这是一个人的归宿,现代人不相信归宿,觉得人死了,一切回归大自然,实际上不尽然。前不久我在国外还看了很多墓地,有名人的,也有城市里普通人的墓地。站在那里,你就会有一种历史的沉重感。一个人死去,并非一切都消失了,他还留下了他的精神,还会给人们感悟和记忆,我们凭吊古人,不但能够体味历史的沧桑,也能够接收到古人留下的精神财富。这就是精神的价值。”

精神世界同样是人类世界的一部分,倘若一个群体,一个社会失去它,那么他们的世界也就缺了一半。


 无法皈依的道德

仪式关乎一个群体的精神世界,而仪式感的消失,就导致精神世界彻底的无法皈依。李河说:“所以过节就变成了纯粹的吃,而完全失去了原本精神安顿的意义。现代性的去魅,其实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双重解构,使得我们逐渐失去了超越性的世界。当人们拥有超越性的世界,人就有了责任,有了敬畏,有了准则。倘若一个群体,把这种群体认同,把超越性的信念都瓦解了,没有历史意识,没有信念,没有敬畏,仪式变得毫无意义,其结果就是造就了无数完全没有终极关怀的物质主义者。这种局面,对于某一个人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是对一个群体,一个社会,将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前不久还有学者雇凶伤人的新闻,杀人犯穷凶极恶,贪污犯穷奢极欲,整个群体,就剩下穷极二字。为什么?因为人没有了敬畏,大家都不相信生前身后,不相信举头三尺,行事就没有了任何顾忌,道德也就无法安顿。我们生活中很多事情都能证明这一点,大学教授都会抄袭,还有什么道德能够约束人呢?道德落不下去,最终只是空话一句。仪式自然也就没有了意义,大家都讨论赚多少钱就好了,还讨论什么仪式啊。”

仪式是群体中精神认同的具体表现,而这种群体认同则正是群体之所以维系的前提,李河说:“我们常常说犹太人,为什么他们干什么都那么行?因为他们不管干什么,都是有精神追求的。犹太人几千年没有国界,在全世界流浪,靠的就是精神纽带把他们联系起来,他们互相扶助,最终造就一个个奇迹,也让他们的民族源远流长。”

破坏容易建时难

仪式感的消失,并非一朝一夕,同样,它的重建,也并非一日之功。实际上,不用说重建,直到现在,仪式感仍旧在被不断地破坏,物质主义人就盛行不衰。李河认为,这种破坏仍将继续下去。

李河说:“人类生活中,除了法律就是习俗,习俗是人间的自然法律,但是在现代社会,它已经逐渐消失了。不说100年,几十年来,我们一直都在破坏,不论是体制上的破坏,还是社会环境对它的破坏,都将持续下去。比如说大学,大学是构建精神的家园,但是我们的大学哪里还能看到精神家园的影子。整个社会共同体,现在要依靠钱来维持最低的相聚性。如果连钱都没了,其结果就只能是风流云散,各奔东西。五六十年代,大家都很穷,但是逢年过节仍旧一家团聚,那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但是现在,这种团聚就只有花钱吃饭,倘若都很穷,还会相聚么?不会。”

破坏容易,恢复却难。李河说:“要恢复仪式感,就要恢复精神生活,恢复精神的自然发展。但在这个物质社会里,什么时候才能恢复精神世界,这是一个艰难的事情”。

晨报记者 周怀宗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