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欣:民俗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端午节”的申遗与保护为例
2011/8/26 20:18:30

【摘要】本文从端午节“申遗”出发,比较研究韩国江陵端午祭和中国端午节在申遗之后的保护模式,进而分析端午节习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探讨民俗文化遗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以及历史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关键词】端午节,民俗文化遗产,申遗,整体性保护
Abstract: The article comparatively studies the safeguarding mode of Korean Kangnueng Danoje and Chinese Dragon Festival after the application for inscription on the Representative List of ICH to UNESCO, and analyzes the integral protection of dragon festival custom and ICH. Therefore, the article researches on the role of folklore cultural heritage on the integral ptotection of ICH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Ecology Protection Area and Historical City.
Key words: Dragon Festival, Folklore cultural heritage, Applicaton for World Heritage, Integral Protection.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蕴含多民族丰富的节俗活动。自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以来,民间习俗文化的保护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关于民俗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领域探讨的重要课题。笔者从端午节申遗出发,探讨申遗之后,端午习俗的保护与传承。
 
一、“端午节”申遗引发的思考
(一)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给中国带来的冲击
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一事件在中国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中韩两国关于端午节起源和属地的争议。国内舆论普遍认为,韩国将“江陵端午祭”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是“抢注”了中国的端午节文化,是对中华文化的剽窃。国人认为,端午节源于中国,在中国具有千年历史,世界理应认可的是中国的端午节,而不应是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这一事件在国内引起一片哗然,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与归属问题的讨论一时成为舆论界和学术界共同探讨的热门话题。
 
这次争议事实上是对端午节习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误解。首先,文化是具有传播性的,文化变迁、传播导致不同地域、民族的群起拥有相同或类似的文化现象,是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韩国江陵端午祭,是古代韩国同中华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中,传播过去并受本土文化影响而形成的传统节俗活动。江陵端午祭虽在起源上与中国端午节有着深远渊源,然而不能因此而要求韩国放弃这一文化传统。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的发起,是为了促进各地区、民族保护和弘扬本土优秀文化传统,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是注册知识产权或者品牌商标,为了一方的盈利而承认该文化传统的排他性和独享性,而是在保存传统文化基因的基础上,促进该文化传统的生存和传播,是承认其共时性、共享性的。
 
理清了这两点关系,中韩关于端午节的争议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然而,不容置否,韩国江陵端午祭的成功申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复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社会各界也逐渐开始反思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多年来,中国对于端午节这些传统文化,依然停留在学术领域,成为学者在书斋中研究的“学问”而没有进入民间社会的关注视野。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和淡忘,造成了民众对本土文化失去了归属感和认同感,失去文化自信,也就谈不上保护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江陵端午祭申遗事件也成为促进我国端午节申报国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