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层透视,广西师大学报,1994、2。
12、中华民族文化学研究对象的新统合,贵州民族研究,1996、4
13、多维文化聚合与壮族抒情悲歌繁荣的原因,民族艺术,1996、2。
14、多维文化渗透与民族文学史观的变革,民族文学研究,1997、2。
15、中国人类学研究方法的点线面模式,广西民族研究,1997、2。
16、诗性思维理论与中国诗学精神特质,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7、4。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8、1。转载
17、中西汇流,理性回应,中国社会科学(北京),1998、3。
18、宏观思辨与微观实证相结合的新学科建构方略,民间文学论坛,1996、3
19、海外社会人类学家研究汉族社区的方法论特征(执笔),广州社会,1997、2。
20、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现状与改革的思考,民间文学论坛,1997、4。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宗教》1998、1、转载
21、海外汉学人类学:方法抉择与价值取向,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9、1。
22、关注民生,体认民心——华南紫村族群生存境况与精神世界的人类学考察广西民族研究 ,1999、2。
23、多重的认同,共赢的汇融——壮汉族群互动模式及其对消解民族矛盾的启示广西民族研究,1999、4。
24、变迁中的华南茶山社会经济与文化,收入黄淑娉主编《广东区域文化调查研究报告集》广东高教出版社,1999年版。
25、茶山工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收入黄淑娉主编《《广东区域文化调查研究报告集》广东高教出版社,1999年版。
26、教育功能与人格提升——华南农村教育现状与革新机制《人的素质》论文集,台湾法鼓大学出版发行,1999年。
27、边缘意识的新解读,民族艺术,1999、1。
28、 审美人类学:价值取向与方法抉择,民族艺术,1999、3。
29、壮族文化开放性特征新探,广西师大学报,1999、2。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民族研究》1999、9。全文转载
30、文化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南方文学——跨学科对话与多视角阐释(合作,本人执笔)东方丛刊,1999、1。
31、恬淡劲健的人生,人类文明的范本——红水河流域人文资源的审美人类学综合考察与研究《红水河文化研究论文集》,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32、激扬民族潜能,共创和乐美境——论21世纪壮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广西民族研究,2000、4。
33、作为审美人类学理论潜源的后现代精神,东方丛刊,2001、2。
34、学科交融创新与民族地区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构(合作)民族教育研究(北京),2001、3。
35、西方旅游人类学理论与中国旅游文化研究(与戚剑玲合作)广西民族研究,2001、3。
36、审美人类学的学理基础与实践精神(与王杰、海力波合作)文学评论(北京),2002、4。
37、从民俗与旅游的制衡机制论漓江流域民俗旅游的开发策略收入《多维视角中的旅游文化与发展战略》,
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年。
38、经济形态制衡中的婚姻习俗与亲属制度的变迁——华南紫村壮汉族群婚姻文化习俗的人类学调查与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4。
39、波特夫妇华南茶山调查的追踪研究,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1
40、天人和谐,文明共生? ——桂南-环北部湾区域人文资源的审美人类学调查与研究收入潘琦主编《广西环北部湾文化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41、审美人类学的兴起,收入汝信 曾繁仁主编《中国美学研究年鉴2002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42、华南茶山的多重文化意象收入庄孔韶主编:《时空穿行——人类学回访论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43、《瓯骆族裔—壮侗语民族的族群记忆与人文重建》,《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
44、多重力量制衡中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开发——以广西若干民族文化艺术资源开发个案为例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